第357章 工坊扩產赶订单 培训开课启电商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5195
清溪荷韵·第357章 工坊扩產赶订单 培训开课启电商
车子刚停在清溪村村口,李大嫂的大嗓门就从工坊方向传了过来:“苏晚、许朗,你们可算回来了!村里的婶子们早就等著分活儿呢!”她快步迎上来,手里还攥著一张皱巴巴的记工表,“我把能上手的人都统计好了,做荷叶糕的二十个,分拣荷叶的十五个,还有几个年轻姑娘说想学染布,王婶你看……”
王婶刚从车上拎下染布工具包,听到这话眼睛一亮:“想学就好!明天起我每天早上开两个小时的基础课,先教她们泡布和调染料,等上手了再学浸染。”她转头看向许朗,“不过工坊里的染缸不够用,之前就三个小缸,现在要赶八百米的染布订单,得再添两个大的。”
许朗点点头,掏出手机给镇上的铁匠铺打电话:“张师傅,麻烦打两个直径一米二的陶缸,明天能送过来吗?对,要厚实点的,用来做荷染的染料缸。”掛了电话,他又对著订单錶盘算:“竹编这边更急,东南亚的一百件小屏风要赶在月底发货,周师傅,咱们现有的竹篾够不够?”
周师傅蹲在车后箱翻找竹编工具,闻言直起身:“村里的毛竹还剩二十几根,但要做小屏风得用细竹篾,得找专门劈篾的老陈来帮忙,他劈的篾又细又匀,一天能出两百多根。”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碳化处理的炉子,之前一次只能烤十根竹篾,现在得加个大炉子,不然赶不上工期。”
苏晚把真空包装的荷叶糕样品递给李大嫂:“赵总的五百份荷叶糕后天就要发货,咱们得保证新鲜,今天晚上就开始蒸,明天早上打包,下午让快递来取。”她指著记工表上的名字,“张婶和李婶的手艺最稳,让她们负责揉面,年轻点的姑娘负责包荷叶,蒸製的时候你多盯著点火候,別蒸太老了。”
几人正说著,陈阳举著相机跑了过来,镜头里还回放著展会上的直播片段:“刚才路上看了眼后台,抖音上还有好多人问什么时候补货,茶盘和竹编荷掛件的留言都快上千了。”他把手机递给许朗,“还有那位做家居直播的刘姐,说明天想跟咱们连麦,再推一波货。”
许朗接过手机快速回復,又抬头看向苏晚:“电商培训后天开始,张主任说会派老师来教开店流程和直播技巧,咱们得把村头的老仓库收拾出来当培训室,再拉两条宽带,保证直播不卡。”他指了指不远处的荷塘,“还得在荷塘边搭个临时直播点,让网友能看到真实的荷塘景色,更有代入感。”
第二天一早,清溪村就热闹了起来。荷染工坊里,王婶正手把手教几个年轻姑娘泡布:“布要泡透,不然染料渗不进去,顏色会不均。”她拿起一块泡好的白布,放进调好的荷叶染料缸里,“泡三分钟就捞出来,掛在竹竿上晾,记住要正反面都晒到,不然干了会有印子。”
姑娘们学得认真,其中一个叫小娟的姑娘,之前在城里打工,听说村里搞非遗项目才回来:“王婶,这染料真的只用荷叶和荷做的?闻著一点化学味儿都没有。”她轻轻捏著染布,眼里满是好奇,“要是能做出粉色的就好了,我想做个粉色的荷染围巾。”
王婶笑著点头:“能做!加些荷瓣就能调出浅粉色,等你学会基础的,我就教你调顏色。”她指著墙上掛著的几块彩色染布,“那几块就是给服饰设计师准备的,浅粉、淡紫、米白,都是用荷塘里的和叶调出来的。”
竹编作坊里更是热火朝天。周师傅正带著老陈和几个村民劈竹篾,锋利的篾刀在他手里翻飞,不一会儿就把一根毛竹劈成了十几根细竹篾:“劈篾要顺著竹纤维的方向,不然容易断。”他拿起一根劈好的竹篾,递给身边的小伙子,“你试试,力道轻点,慢慢来。”
老陈则在一旁调试新炉子:“这炉子一次能烤五十根竹篾,烤的时候要不停翻,不然有的地方会烤焦。”他把竹篾放进炉子,盖上盖子,“碳化处理能让竹编不发霉、不长虫,东南亚那边潮湿,这点必须做好。”
另一边,李大嫂的点心作坊里飘著浓郁的荷香。张婶正揉著麵团,加入磨好的荷叶粉:“麵团要揉到光滑不粘手,荷叶粉才能均匀散开。”她揪下一小块麵团,搓成圆团,递给旁边的姑娘,“包馅的时候要注意,別把馅露出来,不然蒸的时候会漏。”
李婶则在灶台前看著蒸笼:“水开了再放蒸笼,大火蒸二十分钟就行,时间长了糕会硬。”她掀开蒸笼盖,一股热气带著荷香扑面而来,“你看这糕,雪白鬆软,荷叶的香味都渗进去了。”
中午时分,许朗带著电商培训老师来到了村头的老仓库。老师们刚把电脑和投影设备装好,村民们就围了上来,一个个眼神里满是期待。张老师拿起话筒:“大家好,接下来三天,我们会教大家怎么开网店、怎么上架產品、怎么做直播带货。”她打开电脑,调出一个电商平台的界面,“今天先学开店流程,从註册帐號到实名认证,一步步来,大家有不懂的隨时问。”
村民们听得认真,手里的笔记本记个不停。李大嫂坐在第一排,时不时举手提问:“张老师,开网店要交押金吗?咱们的荷叶糕保质期短,快递怎么弄?”张老师耐心解答:“现在很多平台对农產品有扶持政策,押金可以减免。快递方面,我们已经联繫了快递公司,他们会提供冷链运输,保证点心新鲜。”
陈阳则在一旁调试直播设备,准备晚上和刘姐的连麦。他把镜头对准荷塘,荷在阳光下绽放,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刘姐说今晚八点连麦,咱们得把场景布置好,再准备点样品展示。”他转头对苏晚说,“你今晚负责讲解產品,我负责镜头和互动,爭取再卖一波货。”
苏晚点点头,手里拿著荷染竹编茶盘:“我再把產品卖点梳理一下,比如茶盘的隔热性、荷染布的天然性,还有竹编的手工工艺,让网友听得明白,愿意下单。”她又拿起一块荷叶糕,“这个也要重点推,强调是新鲜现做,真空包装,保质期十五天。”
傍晚时分,荷塘边的直播点已经布置好了。陈阳架好手机,调试好灯光,苏晚则坐在竹编椅上,面前摆著各种產品。八点一到,刘姐的直播准时连麦,屏幕里瞬间涌进了几千人。
“大家好,我是苏晚,来自清溪村,今天带大家看我们村的非遗產品。”苏晚拿起荷染竹编茶盘,对著镜头展示,“这个茶盘是竹编底座,上面铺著荷染布,既好看又隔热,倒上热水后还会散发出淡淡的荷香。”
刘姐在镜头另一边附和:“我之前见过这个茶盘,质感特別好,而且是纯手工做的,每个都不一样。想要的家人们可以扣1,今天给大家爭取到了优惠价,只要99元一个!”
弹幕里瞬间刷满了“1”,陈阳立刻上架连结:“限量一百个,3、2、1,上连结!”几秒钟后,连结就显示售罄,弹幕里满是“没抢到”“求补货”。
苏晚又拿起一块荷叶糕:“这是我们村的特色点心,用新鲜荷叶包裹蒸製,里面是莲子馅,清甜不腻。今天下单,明天现做现发,真空包装,保证新鲜。”刘姐补充道:“这个荷叶糕我吃过,特別好吃,荷香浓郁,早餐配牛奶正好。今天买两盒送一盒,特別划算!”
订单量不断上涨,苏晚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报出订单信息:“北京的李女士订了三盒荷叶糕,上海的张先生订了两个茶盘,广州的王女士订了一块荷染方巾……”陈阳则在一旁回復弹幕,解答网友的疑问:“荷染布可以机洗,但要注意水温,不能超过30度。竹编屏风可以定製尺寸,需要的话可以私信客服。”
连麦结束后,陈阳看著后台数据,激动地说:“今晚卖了八十个茶盘、两百盒荷叶糕、五十块荷染布,销售额超过一万五了!”苏晚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眼里却闪著光:“比预想的好太多了,看来网友很喜欢咱们的產品。”
第三天,电商培训继续进行。张老师教大家怎么优化產品標题和图片:“標题要包含关键词,比如『清溪村非遗荷染竹编茶盘』『手工荷叶糕新鲜现做』,这样更容易被搜索到。图片要清晰,最好有场景图,比如茶盘放在荷塘边的照片,更能吸引顾客。”
村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按照张老师的方法修改產品信息。小娟拿著手机问:“张老师,我拍的荷染布照片总是模糊,怎么办?”张老师接过手机,调整了一下相机设置:“把解析度调到最高,拍照时手別抖,最好用支架,这样照片会更清晰。”
本书首发 海量好书在 101 看书网,101????????????.??????等你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下午,许朗接到了镇文旅局李科长的电话:“小许,市级非遗申报材料要儘快准备,包括手艺的歷史渊源、传承谱系、代表作品等,下月初就要提交。还有传承基地的申请,需要提供场地证明和师资力量介绍,你们儘快整理好,我帮你们把关。”
许朗掛了电话,立刻召集大家开会:“非遗申报和传承基地申请很重要,咱们得分工合作。王婶和周师傅负责整理手艺的歷史和传承谱系,陈阳负责拍摄代表作品的照片和视频,苏晚负责撰写申报材料,我负责对接镇里,爭取一次通过。”
王婶从家里翻出一个旧帐本,上面记录著她奶奶传下来的染布配方:“这是我奶奶当年记的,里面有各种染料的配比和浸染的步骤,算是歷史渊源的证明。”周师傅则拿出一个竹编老物件:“这是我师傅编的竹编篮,有五十年了,算是传承谱系的物证。”
陈阳拿著相机,在荷染工坊和竹编作坊里忙碌著,拍摄王婶染布、周师傅编织的过程,还有各种成品的细节:“我要把这些做成一个短片,放在申报材料里,让评审专家更直观地了解咱们的手艺。”苏晚则坐在电脑前,认真撰写申报材料,时不时向王婶和周师傅请教细节:“王婶,荷染手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周师傅,您收过几个徒弟?”
傍晚时分,李大嫂匆匆跑过来:“苏晚,赵总的五百份荷叶糕都做好了,快递已经来取了,他还说要是销量好,下次要订一千份。”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村里的婶子们都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苏晚笑著点头:“以后订单会越来越多,咱们得扩大规模,再招些人,让更多村民受益。”她指著荷塘边正在建设的新工坊,“新工坊下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染缸、蒸笼、竹编设备都会增加,產能能提高一倍。”
第四天一早,许朗带著申报材料去了镇里,李科长看完后满意地说:“材料准备得很充分,尤其是那个短片,拍得很好,能让评审专家感受到手艺的魅力。传承基地的场地也符合要求,师资力量也足够,应该没问题。”
许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回到村里后,立刻把好消息告诉了大家。王婶激动得热泪盈眶:“要是能评上市级非遗,咱们的手艺就更有保障了,以后就能传给更多人。”周师傅也笑著说:“传承基地建起来,就能招更多徒弟,把竹编手艺好好传下去。”
下午,东南亚採购商发来消息,確认了小屏风的尺寸和纹样:“要印清溪荷塘全景纹样,高度一米二,宽度六十厘米,月底前必须发货。”许朗立刻通知周师傅:“尺寸確认好了,咱们得加快进度,保证按时发货。”周师傅点点头:“放心,我已经让老陈多劈些竹篾,碳化炉子也一直在工作,肯定能赶得上。”
陈阳则在抖音上发布了非遗申报的消息,配文:“清溪村荷染和竹编正在申报市级非遗,感谢大家的支持!”视频里展示了王婶和周师傅的手艺,还有各种精美的成品。很快,评论区里就满是祝福:“祝申报成功!”“这么好的手艺就该被保护起来!”“以后会一直支持清溪村的產品!”
第五天,新的订单又源源不断地涌来。一位做文创產品的商家联繫苏晚,想定製一批荷染竹编笔记本:“封面用荷染布,內页用竹纤维纸,再印上清溪荷塘的图案,肯定很受欢迎。”苏晚立刻回覆:“可以定製,我们会儘快出样品,您满意后再批量生產。”
一位做民宿的老板也打来电话:“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荷染布,想用来做民宿的窗帘和床单,既环保又有特色,能不能做宽幅的?”王婶接过电话,笑著说:“可以做两米宽的,顏色也能根据您的需求调整,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可以寄样品给您。”
傍晚,许朗匯总了这几天的订单:“荷叶糕订了八百盒,茶盘订了一百五十个,荷染布订了一千两百米,竹编屏风订了一百二十件,还有十几个定製订单。”他看著订单表,眼里满是期待,“按照这个趋势,下个月的销售额能突破十万,咱们的电商之路算是走通了。”
苏晚看著荷塘里的荷,晚风拂过,荷香四溢。她想起在上海展会上的场景,想起直播间里网友的支持,想起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慨:“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清溪村的荷香,真的要飘向全国,飘向全世界了。”
周师傅坐在竹编椅上,手里拿著一根竹篾,慢慢编织著:“手艺要守得住老规矩,也要跟得上新需求。咱们现在既保留了传统,又做了创新,还打开了电商销路,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王婶则在整理染布工具,嘴里哼著年轻时学的小调:“以后我要教更多人染布,让荷染手艺传遍大江南北。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清溪村的荷染和竹编,能像新疆的艾德莱斯绸那样,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
陈阳举著相机,拍下了这温馨的一幕:荷塘、荷、忙碌的村民、精美的非遗產品,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他打算把这些素材做成一个纪录片,记录清溪村非遗的发展歷程,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许朗看著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清溪村的非遗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这份手艺传承好、发展好,让清溪村的荷香飘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月光洒在荷塘上,泛起细碎的银光。荷染工坊的灯还亮著,王婶还在调试新的染料配方;竹编作坊的灯也亮著,周师傅还在检查竹篾的质量;村头的培训室里,村民们还在学习电商知识,为明天的直播做准备。清溪村的夜晚,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就像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静静绽放,等待著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