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荷食匠心传技艺,老宅故事忆往昔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9921
清溪荷韵·第279章 荷食匠心传技艺,老宅故事忆往昔
晨光透过荷塘的薄雾,洒在清溪村的石板路上时,餐饮区的炊烟已裊裊升起。负责荷宴的陈师傅凌晨四点就到了后厨,正站在灶台前调试火候,锅里咕嘟咕嘟燉著的荷莲子羹,清甜的香气顺著窗户缝飘出去,引得早起的游客频频朝后厨张望。
“陈师傅,今天的荷酥可得多做几盘,昨天游客吃完都问能不能打包呢!”帮厨的林嫂端著一盆新鲜荷叶走进来,叶子上还掛著晶莹的水珠,“我刚从荷塘摘的,您看这品相,用来包荷叶饭正好。”
陈师傅回过头,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的汗,指著案板上的麵团说:“放心,早就备著呢。昨天特意多和了五十斤面,荷馅也调了三种口味,甜口的放了桂蜜,咸口的加了火腿丁,还有个低的,专门给怕甜的游客准备。”他说著拿起一块麵团,手掌翻飞间,麵团很快被揉成光滑的圆团,再擀成薄如蝉翼的麵皮,裹上荷馅后,手指轻轻一捏,边缘就出现了层层叠叠的褶皱,活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
“陈师傅这手艺,真是绝了!”刚走进后厨的苏晚忍不住讚嘆。她今天穿了件浅青色的上衣,领口別著一枚竹编荷胸针,是晓梅昨天特意给她编的。“游客们八点半会到餐饮区体验荷食品製作,您这边都准备妥当了吗?”
“都妥了!”陈师傅把捏好的荷酥放进铺著荷叶的蒸笼里,“案板分了六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备好了材料和工具,还有英文的步骤卡,您看——”他指著墙上贴的示意图,上面用彩笔標註著“揉面-擀皮-包馅-塑形-蒸製”五个步骤,每个步骤旁都配了简笔画,连麵团要揉到“表面光滑无颗粒”、馅料要放“一勺半”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苏晚凑近看了看,笑著点头:“太细致了,这样游客就算看不懂中文,跟著图也能做。对了,许朗已经去民宿接游客了,咱们再检查一遍工具,別漏了什么。”
两人正说著,后厨门口传来一阵欢快的脚步声,许朗带著二十多位游客走了进来。皮埃尔走在最前面,手里还拿著昨天摘的荷,瓣虽然微微有些蔫,但他依旧宝贝地用塑胶袋装著。“陈师傅,早上好!”皮埃尔用不太標准的中文打招呼,“昨天的荷燉鸡太好吃了,我今天特意早点来,想跟著您学做荷酥。”
游客们也纷纷围了上来,有的拿起案板上的麵团好奇地捏著,有的对著步骤卡拍照,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女士甚至直接拿起一片荷叶,放在鼻尖轻轻嗅著,脸上满是惊喜:“这个味道太清新了,比香水还好闻!”
陈师傅笑著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各位朋友,欢迎来体验清溪村的荷美食製作。今天咱们主要学两样,荷酥和荷叶饭,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每个区域都有师傅指导。”他话音刚落,游客们立刻分成了两拨,大部分人围到了做荷酥的案板前,还有几位喜欢咸口的,凑到了准备荷叶饭的区域。
苏晚走到那位西班牙女士身边,看到她正对著麵团犯难——麵团在她手里要么揉成了不规则的形状,要么一捏就掉渣。“別著急,我来教你。”苏晚拿起一块麵团,手把手教她揉面的手法,“掌心要用力,手腕轻轻转动,这样麵团才会越来越光滑。”女士跟著学了几遍,终於揉出了像样的麵团,她兴奋地举起麵团,对著同伴们晃了晃,引得大家一阵笑声。
另一边,皮埃尔正跟著陈师傅学捏荷酥的褶皱。他的手指不算灵活,捏了好几次,褶皱都歪歪扭扭的,有的地方还捏破了馅。“没关係,慢慢来。”陈师傅耐心地帮他调整手指的位置,“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边缘,一点一点往前推,就像给荷折瓣一样。”皮埃尔照著做,虽然最后捏出来的荷酥不如陈师傅的精致,但也有模有样,他小心翼翼地把酥点放进蒸笼,像珍藏宝贝似的,还特意在旁边放了个小牌子,写上自己的名字。
“许先生,你看我做的荷叶饭!”一位荷兰男士举著用荷叶包好的饭糰跑过来,饭糰外面用竹篾系了个漂亮的结,“我放了糯米、虾仁和香菇,还加了一勺荷酱,闻著就香!”许朗凑过去闻了闻,果然有股淡淡的荷香,他笑著说:“看起来就好吃,蒸好之后肯定更棒。对了,蒸好的荷叶饭可以带到荷塘边吃,那边我们摆了桌椅,边吃边看荷,感觉会更好。”
男士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太好了!我正好想再去荷塘边看看,昨天拍的照片还没发朋友圈呢。”他说著掏出手机,点开相册里的荷塘照片,照片里粉色的荷映著蓝天白云,还有几只蜻蜓停在荷叶上,画面格外灵动。
等到所有游客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陈师傅把荷酥和荷叶饭分批放进蒸笼。趁著蒸製的间隙,许朗提议带大家去村里的老宅子参观,“那些老宅子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里面还保留著过去村民生活的痕跡,负责讲解的李爷爷,就是在老宅里出生的,他知道很多清溪村的老故事。”
游客们一听有老故事,都兴致勃勃地跟著许朗往老宅走。老宅子在村子的东边,离荷塘不远,青砖黛瓦的院墙爬满了爬山虎,门口掛著一块木牌,上面写著“清溪老宅”四个大字,字是用竹炭写的,带著几分古朴的韵味。
李爷爷已经拄著拐杖在门口等候,他穿著一件深蓝色的对襟褂子,头髮梳得整整齐齐,看到游客们过来,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欢迎大家来老宅做客,快进来,里面凉快。”
老宅的院子里种著一棵老槐树,树干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枝上掛著几个竹编鸟笼,里面的画眉鸟看到人来,嘰嘰喳喳叫得更欢了。“这棵槐树比我还大呢,我小时候经常在树下玩,夏天的时候,树下能坐十几个人乘凉。”李爷爷指著槐树,眼里满是回忆,“那时候没有空调,村民们吃完晚饭,就搬个小板凳来树下,有的讲故事,有的编竹筐,孩子们就在旁边追著玩,可热闹了。”
游客们跟著李爷爷走进正屋,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墙上掛著一幅泛黄的荷图,是李爷爷的父亲年轻时画的。“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荷,不只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能养家餬口。”李爷爷坐在太师椅上,慢慢讲起了过去的事,“那时候荷能卖钱,莲蓬里的莲子能当粮食,荷叶能用来包东西,就连荷梗,晒乾了都能当柴烧。我十岁那年,村里闹旱灾,荷塘的水快干了,我爹带著我去荷塘里挖藕,挖了三天才挖了一筐,可就是那筐藕,让我们家熬过了最难的日子。”
一位来自德国的老先生听得很认真,他掏出笔记本,一边记一边问:“李爷爷,那时候种荷很辛苦吧?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最深的事?”
李爷爷想了想,笑著说:“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夏天採莲蓬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小船,我们就踩著高蹺去荷塘里,脚底下的高蹺有一米多高,踩在上面摇摇晃晃的,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泥里。有一次我跟我哥去採莲蓬,他踩高蹺的时候没站稳,摔了个满脸泥,逗得我哈哈大笑,结果我自己也摔了进去,两个人顶著一身泥回家,被我娘好一顿说。”
游客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老先生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小的高蹺图案,还特意標註了“清溪村採莲蓬工具”。苏晚在一旁帮忙翻译,偶尔补充几句:“现在村里有了小木船,採莲蓬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有时候村民们还是会踩高蹺采,说是这样采的莲蓬更完整,也算是一种传统手艺的传承。”
李爷爷又带著大家去了东厢房,房间里摆著几个旧木柜,里面放著过去的农具:竹编的篮子、木製的锄头、还有一个用了几十年的荷筛子。“这个筛子是用来筛莲子的,把莲蓬倒进去,晃一晃,莲子就会掉进下面的筐里,空莲蓬就留在筛子上。”李爷爷拿起筛子,示范著晃了晃,虽然筛子已经有些破旧,但晃动起来依旧很灵活,“以前村里每家都有这样的筛子,现在只有几户老人家还在用,年轻人都用机器筛了。”
一位英国女士拿起一个竹编篮子,仔细看了看篮子的纹路:“这个篮子编得真好看,跟晓梅师傅编的荷掛件很像。”
“可不是嘛!”李爷爷笑著说,“晓梅她奶奶就是村里有名的竹编师傅,以前村里的竹编农具,大多是她奶奶编的。晓梅从小就跟著她奶奶学竹编,这手艺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他说著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竹编荷,“这是晓梅十岁那年编的,虽然小,但编得很精致,我一直留著当纪念。”
女士接过竹编荷,轻轻摸了摸瓣的纹路,眼里满是讚嘆:“太可爱了,晓梅师傅真是有天赋。我昨天买了她编的餐垫,回去一定要好好珍藏。”
从东厢房出来,游客们又去了西厢房,那里改成了一个小型的荷文化陈列室,墙上掛著清溪村不同年代的荷塘照片: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们集体采荷的黑白照片,有八十年代荷塘边盖起第一间砖房的彩色照片,还有近几年荷塘景区建成后,游客们在荷塘边拍照的照片。照片下面都配了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张照片的背景。
“你们看这张照片,”李爷爷指著一张黑白照片,“这是1958年拍的,那时候村里刚成立了荷合作社,大家一起种荷、卖荷,日子才算慢慢好起来。我爹就在照片里,站在最左边那个,手里拿著个大莲蓬。”游客们凑过去看,虽然照片已经有些模糊,但还是能看出村民们脸上的笑容,那是一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笑容。
皮埃尔拿出手机,把每张照片都拍了下来:“这些照片太有意义了,记录了清溪村的变化。我要带回欧洲,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的荷故事。”
参观完老宅,已经是上午十一点,餐饮区传来了荷酥的香气。许朗看了看表,对大家说:“咱们回去吃荷酥吧,现在刚蒸好,正是最好吃的时候。”
游客们跟著许朗往餐饮区走,路上还在討论著老宅里的故事。那位德国老先生边走边说:“李爷爷的故事很感人,让我知道了荷不只是一种,更是清溪村村民的生活依靠。这样的文化传承,真的很珍贵。”
回到餐饮区,陈师傅已经把荷酥和荷叶饭摆在了桌子上。刚蒸好的荷酥,外皮金黄酥脆,轻轻一碰就会掉渣,咬一口,里面的荷馅在嘴里化开,甜而不腻,还带著淡淡的荷香。荷叶饭则用新鲜荷叶包裹著,打开荷叶的瞬间,糯米的香气和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里面的虾仁q弹,火腿丁咸香,每一口都充满了层次感。
“太好吃了!比昨天的还要好吃!”皮埃尔咬了一口荷酥,眼睛都亮了,“这是我自己做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做出这么好吃的点心!”
陈师傅笑著说:“您学得快,做得也用心,当然好吃。要是喜欢,回去的时候我可以把荷酥的配方给您,您在家也能做。”
皮埃尔立刻拿出手机,让陈师傅把配方念给他听,他一字一句地记在备忘录里,还特意標註了“清溪村荷酥秘方”。其他游客也纷纷向陈师傅要配方,有的还拿出纸笔,认真地记录著步骤。
午饭过后,按照行程安排,游客们要去竹编坊跟著晓梅学编简单的竹编掛件。晓梅早就把竹篾准备好了,分了不同的顏色和粗细,摆放在桌子上。看到游客们过来,她笑著迎上去:“今天教大家编最简单的荷掛件,只要三步就能完成,大家肯定能学会。”
她先拿起一根绿色的竹篾,示范著编了起来:“第一步,把竹篾折成一个圆形,这是荷的心;第二步,用三根粉色的竹篾,围绕著心编出瓣的形状;第三步,用一根细竹篾把瓣固定好,再系上掛绳,一个荷掛件就做好了。”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之间,不到五分钟,一个小巧玲瓏的荷掛件就编好了,掛在手指上轻轻晃著,格外可爱。
游客们立刻拿起竹篾学了起来。皮埃尔选了绿色和白色的竹篾,想编一个素雅的掛件,可刚折圆形就出了问题,竹篾总是弹开。晓梅走过去,手把手教他捏竹篾的力度:“手指要稍微用力一点,但不能太用力,不然竹篾会断。您看,这样折过来,轻轻捏一会儿,形状就固定住了。”
皮埃尔照著做,果然成功折出了圆形。他兴奋地继续编瓣,虽然瓣编得有些歪歪扭扭,但他依旧很开心,还时不时举起来给身边的游客看。一位荷兰女士则很有天赋,很快就编好了一个荷掛件,还在瓣上编了小小的纹路,晓梅看了都忍不住讚嘆:“您编得真好,比我第一次编的还好看!”
女士开心地把掛件掛在包上:“我要把它掛在我的背包上,以后看到它,就会想起清溪村的日子。”
大家编掛件的时候,王师傅也过来帮忙,他还带来了自己编的竹编提篮,里面装著刚编好的小竹筐,每个小竹筐里都放著一颗新鲜的莲子。“这是送给大家的小礼物,”王师傅笑著说,“竹筐可以用来装小首饰,莲子是早上刚摘的,大家可以尝尝鲜。”
游客们接过小竹筐,有的当场就剥开莲子吃了起来,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一位西班牙游客拿著小竹筐,对王师傅说:“这个竹筐太精致了,我要带回去给我的女儿,她肯定会喜欢的。”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四点,游客们都编好了自己的荷掛件,有的掛在手机上,有的掛在钥匙上,还有的別在衣服上,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抹灵动的竹编色彩。晓梅看著大家的成果,笑著说:“大家学得都很快,要是喜欢竹编,以后可以常来清溪村,我教大家编更复杂的竹编產品,比如竹编画、竹编屏风。”
“真的吗?”皮埃尔立刻问道,“那我下次来,一定要学编竹编画,我想编一幅荷塘的竹编画,掛在我的客厅里。”
晓梅点点头:“当然是真的,清溪村隨时欢迎大家来。”
傍晚的时候,许朗带著游客们去了荷塘边的观景台,那里可以看到整个荷塘的夕阳景色。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荷塘里的荷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微风吹过,荷叶轻轻摇曳,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偶尔有小鱼从水里跳出来,溅起一圈圈涟漪。
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拍照,有的还架起了三脚架,想要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那位英国女士靠在观景台的栏杆上,看著荷塘的景色,轻声说:“这里的夕阳太美了,比我在海边看到的夕阳还要温柔。”
苏晚站在她身边,笑著说:“夏天的傍晚,荷塘边经常会有这样的景色。有时候还会有萤火虫,晚上的时候,萤火虫在荷塘边飞,就像星星落在了地上。”
“萤火虫?”女士眼睛一亮,“那今晚能看到吗?”
“要看运气,”苏晚说,“最近天气比较好,说不定晚上就能看到。晚上我们还有荷塘夜游的活动,大家可以坐船在荷塘里慢慢逛,说不定能遇到萤火虫。”
女士立刻兴奋地跟同伴分享这个消息,大家都期待著晚上的荷塘夜游。
晚饭依旧是在餐饮区吃,陈师傅做了新的荷菜品——荷炒鸡蛋、荷叶蒸排骨,还有一道荷银耳汤。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尤其是荷银耳汤,清甜解暑,大家都喝了两碗。
晚饭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荷塘边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灯光照在荷叶上,別有一番韵味。许朗和几位村民已经把小木船准备好了,船上掛著小小的灯笼,灯笼上画著荷图案,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馨。
“各位朋友,咱们的荷塘夜游要开始了,一艘船能坐四个人,大家可以自由组队。”许朗站在荷塘边,对著游客们说,“船上有救生衣,大家上船后一定要穿好。划船的时候会比较慢,大家可以慢慢欣赏荷塘的夜景,有什么问题隨时喊我。”
游客们纷纷组队,皮埃尔和三位游客一组,率先登上了小木船。船夫是村里的老周叔,他撑船的技术很好,小木船在荷塘里平稳地前行,几乎没有晃动。皮埃尔坐在船边,把手轻轻搭在水面上,微凉的湖水漫过指尖,带著荷塘特有的清润气息。船桨划过水面时,会惊起几只棲息在荷叶上的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溅起的水落在灯笼上,晕开点点光斑。
“看,那边有萤火虫!”同行的荷兰女士突然指著船尾方向,声音里满是惊喜。眾人顺著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几只小小的萤火虫,拖著淡绿色的光尾,在荷叶间缓缓飞舞,像是提著灯笼的小精灵。它们偶尔会停在荷瓣上,光影与粉色的瓣相映,美得像一场不真实的梦。
老周叔放慢了撑船的速度,笑著说:“这萤火虫啊,只喜欢乾净的水和茂密的草木。咱们清溪村的荷塘水质好,周围又都是绿植,每年夏天都有不少萤火虫来这儿。有时候晚上村民们来荷塘散步,能看到成片的萤火虫,那才叫好看呢!”
皮埃尔拿出手机,想要拍下这美好的画面,可手机镜头却怎么也抓不住萤火虫的微光。苏晚坐在另一艘船上,看到他著急的样子,笑著喊道:“皮埃尔先生,別著急拍,用心记下来会更清楚。这种景色,留在心里比存在手机里更有意义。”
皮埃尔愣了一下,隨即放下手机,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荷塘的晚风带著荷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耳边是船桨划水的声音、青蛙的叫声,还有萤火虫翅膀轻轻扇动的细微声响。他缓缓睁开眼,看著眼前的光影流转,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你说得对,这种感觉,確实用相机拍不出来。”
小木船在荷塘里缓缓游了一个小时,才慢慢靠岸。游客们意犹未尽地从船上下来,还在小声討论著刚才看到的萤火虫。那位西班牙女士拉著苏晚的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乡村里夜游荷塘,太神奇了!比在城市里看烟还要让人开心。”
苏晚笑著说:“明天早上我们还会带大家去看荷塘日出,那时候的景色也很漂亮,太阳从荷塘东边的小山后升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荷上,整个荷塘都会变成金色的。”
游客们一听,立刻期待起来,纷纷说要早起看日出。
第二天清晨五点,天还没亮,荷塘边就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许朗和刘叔早就准备好了,还给大家每人递了一杯热乎的荷茶:“早上有点凉,喝点茶暖暖身子。这茶是用昨天大家摘的荷晒的,尝尝看,是不是有股荷的香味?”
游客们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清甜的茶香在嘴里散开,带著淡淡的荷香,让人瞬间清醒。那位德国老先生喝了两口,忍不住讚嘆:“这茶比我在茶馆里喝的茶还要好喝,很清爽,一点都不涩。”
刘叔笑著说:“这茶要趁新鲜喝,放久了香味就淡了。等你们回去的时候,我给大家装一些晒乾的荷,回去自己泡著喝,也能想起清溪村的味道。”
就在这时,东边的天空渐渐泛起了鱼肚白,紧接著,一抹橘红色的霞光从山后透了出来,把天边的云彩染成了绚丽的色彩。隨著时间的推移,太阳慢慢露出了半个脑袋,金色的阳光像流水一样洒在荷塘上,荷叶上的露珠反射著光芒,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钻,荷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显得格外娇艷。
“哇,太美了!”游客们纷纷拿出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生怕错过这美丽的瞬间。皮埃尔站在木桥上,看著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感嘆:“我从来没想过,乡村的日出能这么美。在欧洲,我只在海边看过日出,和这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里更安静,更有生机。”
许朗站在他身边,笑著说:“其实清溪村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春天的时候,荷塘边的柳树发芽,桃盛开,整个村子都是粉色的;秋天的时候,莲子成熟了,村民们会划著名小船去採莲子,荷塘里满是欢声笑语;冬天的时候,荷塘结了冰,远远看去像一面镜子,偶尔还会有小鸟落在冰面上,很可爱。”
皮埃尔点点头:“下次我一定要在不同的季节来清溪村,感受这里不同的美。我还要带我的家人来,让他们也看看这么美丽的乡村。”
看完日出,大家回到餐饮区吃早饭。陈师傅做了荷粥、荷叶包蛋,还有刚炸好的荷油条,每一样都带著荷香,让游客们吃得格外满足。
吃过早饭,按照行程安排,大家要去村里的荷加工厂参观。这家加工厂是去年刚建的,主要生產荷茶、荷酱、荷酥等產品,还採用了真空包装技术,方便游客带走。
加工厂的张厂长早就等在门口,看到大家过来,热情地迎上去:“欢迎各位朋友来参观!咱们的加工厂虽然不大,但每一道工序都很严格,保证大家吃到的都是最优质的荷產品。”
他带著大家先参观了清洗车间,几位工人正在用清水清洗新鲜的荷,旁边的机器里,清洗好的荷正在进行脱水处理。“这些荷都是早上刚从荷塘採摘的,必须在两个小时內完成清洗和脱水,这样才能保证荷的新鲜度。”张厂长指著机器说,“这台脱水机是专门从国外引进的,能快速去除荷表面的水分,还不会破坏荷的营养成分。”
接著,大家又参观了烘乾车间,里面整齐地摆放著几排烘乾架,上面铺著新鲜的荷,热气从烘乾架下的管道里冒出来,整个车间都瀰漫著荷的清香。“这些荷要在烘乾架上烘六个小时,温度必须控制在六十度,温度太高会把荷烘焦,温度太低又烘不干,容易发霉。”张厂长解释道,“烘好的荷会被送到包装车间,进行真空包装,这样能保存半年以上。”
在包装车间,几位工人正在熟练地操作包装机,很快,一袋袋包装好的荷茶、荷酱就从机器里出来了。张厂长拿起一袋荷茶递给游客们:“大家可以尝尝,这是刚包装好的,还很新鲜。咱们的荷茶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和色素,都是纯天然的,喝了对身体有好处。”
游客们接过荷茶,有的当场就拆开包装,用开水冲泡。很快,杯子里的荷就舒展开来,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荷,茶水也变成了淡粉色,喝起来清甜爽口。那位英国女士喝了几口,笑著说:“这荷茶不仅好喝,还很好看,放在家里当装饰品都可以。”
张厂长笑著说:“其实咱们的荷產品还有很多用途。荷酱可以用来抹麵包、做点心,荷酥可以当零食吃,还有荷精油,用来护肤效果也很好。下次大家再来,咱们的加工厂还会推出更多的荷產品。”
参观完加工厂,大家又去了村里的文创店。这家文创店是晓梅和几位年轻人一起开的,里面摆满了各种以荷为主题的文创產品,有竹编荷掛件、剪纸荷书籤、荷图案的t恤、荷形状的钥匙扣等等,每一样都很有创意,让游客们爱不释手。
晓梅正在店里整理货物,看到大家过来,笑著说:“欢迎大家来我的文创店!这些文创產品都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製作的,每一样都融入了清溪村的荷文化和非遗技艺,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位荷兰女士拿起一个竹编荷檯灯,仔细看了看:“这个檯灯太漂亮了!竹编的灯罩,上面还编著荷图案,晚上打开灯,光影肯定很特別。”
晓梅点点头:“这个檯灯是王师傅和我一起做的,灯罩是用竹篾编的,灯座是用木头做的,上面还刻了清溪村的荷塘图案。晚上打开灯,灯光透过竹编灯罩照出来,会在墙上形成荷的影子,很有意境。”
女士立刻决定买下这个檯灯:“我要把它放在我的臥室里,晚上看著它,就能想起在清溪村的日子。”
其他游客也纷纷挑选著自己喜欢的文创產品,有的买了剪纸荷书籤,有的买了荷图案的t恤,还有的买了竹编荷餐盒,大家都想把清溪村的美好回忆带回家。
中午的时候,大家回到餐饮区吃午饭。陈师傅做了一道新的荷菜品——荷鱼丸,用新鲜的鱼肉和荷泥做成,口感q弹,还带著荷香,让游客们讚不绝口。
吃过午饭,大家休息了一个小时,然后开始准备下午的活动——荷摄影比赛。许朗早就把比赛规则告诉了大家,只要拍下清溪村的荷美景,或者和荷相关的人物、事物,都可以参加比赛,获胜者会得到清溪村的文创大礼包。
游客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纷纷拿著相机或手机,在村里四处寻找拍摄素材。有的游客蹲在荷塘边,拍摄荷上的露珠;有的游客站在木桥上,拍摄荷塘的全景;有的游客则走进竹编坊,拍摄晓梅编竹编的场景;还有的游客来到老宅,拍摄李爷爷坐在槐树下讲故事的画面。
皮埃尔拿著相机,在村里转了很久,最后停在了荷塘边的一片荷丛前。这片荷丛里,有一朵白色的荷,格外显眼,它的瓣洁白如雪,中间的蕊是金黄色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皮埃尔蹲在地上,调整好相机的角度,轻轻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朵美丽的白荷。
“这朵荷太特別了,在一片粉色的荷中,它显得格外纯洁。”皮埃尔看著相机里的照片,满意地笑了,“我觉得这张照片肯定能获奖。”
夕阳西下的时候,摄影比赛结束了。大家把自己拍摄的照片交给许朗,许朗和苏晚、张厂长一起担任评委,对照片进行评选。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评选,最终,皮埃尔拍摄的白荷照片获得了一等奖,那位德国老先生拍摄的荷塘日出照片获得了二等奖,那位英国女士拍摄的竹编荷檯灯照片获得了三等奖。
许朗为获奖的游客颁发了文创大礼包,礼包里有竹编荷掛件、剪纸荷书籤、荷茶、荷酱等產品。皮埃尔接过礼包,开心地说:“太谢谢了!这个礼包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我会好好珍藏的。”
晚上,村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颁奖晚会,还准备了水果和点心。大家围坐在荷塘边,一边吃著水果点心,一边聊著这几天的感受,气氛格外温馨。
那位德国老先生站起来,拿著话筒说:“这几天在清溪村的日子,是我这几年最开心的日子。这里的风景很美,这里的人很热情,这里的文化很有魅力。我从来没想过,中国的乡村能这么发达,这么有活力。回去之后,我会把清溪村的故事告诉我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美丽的乡村。”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游客们纷纷点头,说要把清溪村推荐给身边的人。
晚会结束后,许朗和苏晚送游客们回民宿。走在荷塘边的小路上,皮埃尔突然停下脚步,看著许朗说:“许先生,我有一个想法。我想在欧洲举办一场清溪村的荷文化展,把这里的荷產品、文创產品、照片都带到欧洲去,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清溪村的荷文化。你觉得怎么样?”
许朗惊喜地看著他:“这真是个好主意!如果能在欧洲举办荷文化展,肯定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清溪村,也能促进我们两国的文化交流。我们全力支持你!”
皮埃尔开心地说:“太好了!等我回到欧洲,就开始筹备这件事。到时候,我还会邀请你们去欧洲参加文化展,让你们也看看欧洲的文化。”
许朗点点头:“没问题!我们很期待能去欧洲,和更多的人分享清溪村的荷文化。”
回到民宿门口,皮埃尔紧紧握住许朗的手:“许先生,谢谢你这几天的照顾。这几天的经歷,我会永远记住的。清溪村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以后我会经常来的。”
许朗笑著说:“清溪村永远欢迎你!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我们都会像今天一样,热情地招待你。”
皮埃尔依依不捨地走进民宿,许朗站在门口,看著他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皮埃尔的荷文化展,一定会让清溪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清溪荷韵”的名字,也会传遍欧洲,传遍全世界。
夜色渐深,荷塘边恢復了寧静,只有青蛙的叫声和荷轻轻摇曳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许朗抬头看著天上的星星,它们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著这个美丽的乡村。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清溪村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会有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这里的荷文化,而“清溪荷韵”的故事,也会一直流传下去,变得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