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荷风送香,商路初通绘新卷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3 字数:4809
第242章 荷风送香,商路初通绘新卷
月光如水,將客栈园里的景致浸得愈发温柔。许朗轻轻揽著苏晚的肩,指尖触到她发间沾染的夜露,凉丝丝的触感让他想起初见时,她在溪边浣纱的模样——那时清溪村的路还满是泥泞,绣品只能靠妇人们背著走山路去镇上卖,谁能想到不过半年光景,这里竟连江南客商都专程踏访。
“许朗哥,你看那荷叶,好像比昨天又大了些。”苏晚的声音带著笑意,手指向池塘中央一片舒展的碧叶。许朗顺著她的目光望去,只见月光下,荷叶边缘泛著淡淡的银辉,偶有晚风拂过,叶面上的露珠便滚落在水中,漾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
“等下个月荷一开,仇先生说要在池塘边掛灯笼,到时候红的、绿的叶、亮的灯映在水里,肯定比画还好看。”许朗说著,伸手替苏晚拢了拢披风,“夜里凉,別冻著了。咱们回屋吧,明天还要跟张奶奶商量,再添些点心的样——林姑娘说要带姜枣膏回苏州,说不定以后江南的客商还会订別的吃食,得提前做准备。”
苏晚点点头,跟著许朗起身。刚走到客栈门口,就见伙计阿福举著灯笼跑了过来,脸上带著几分急切:“东家,苏姑娘,村口那边好像有动静,听著像是马车声,这大半夜的,不知道是谁来了。”
许朗心里微微一怔——这个时辰,按理说不会有客商或游客过来。他接过阿福手里的灯笼,沉声道:“走,去看看。”
三人快步向村口走去,刚拐过弯,就看到昏黄的夜色里,三辆马车正缓缓停在路边,车轮上沾著不少泥土,显然是赶了远路。马车旁站著几个穿著短打的汉子,正低声说著话,看到许朗过来,其中一个领头的汉子连忙上前,拱手道:“这位可是清溪村的许东家?在下是镇上李记粮铺的伙计,奉掌柜之命,连夜给您送粮食过来。”
“送粮食?”许朗有些意外,“我跟李掌柜订的粮食,不是说后天才能到吗?”
那伙计擦了擦额头的汗,笑著解释:“许东家,您不知道,今天下午镇上突然来了好几队鏢师,说是要往山里运货,把通往各村的山路都占了大半。李掌柜怕耽误您客栈和绣坊的用粮,特意让我们绕了远路,赶在今晚把粮食送过来。您看,这是五十石大米,二十石麵粉,还有您要的芝麻和红豆,都在马车上呢。”
许朗这才鬆了口气,连忙让阿福去叫村里的后生帮忙卸粮,又对那伙计说:“辛苦你们了,赶了这么久的路,快跟我回客栈,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那伙计却摆了摆手:“不了许东家,我们还得赶回去给掌柜復命。对了,李掌柜还让我给您带句话,说最近镇上的布匹和丝线价格可能要涨,让您要是有需要,儘早备货。”
“好,我知道了,替我谢谢李掌柜。”许朗说著,让阿福拿了两串铜钱递给那伙计,“一点心意,路上买些茶水喝。”
那伙计推辞了几句,最终还是收下了,又叮嘱了一句“路上小心”,便带著人赶著马车离开了。
等后生们把粮食卸到客栈的库房,天已经快亮了。许朗让阿福给大家分了点心,自己则去了厨房,想给苏晚煮碗姜枣茶——她昨晚陪自己在园待了半宿,怕是会著凉。
刚走进厨房,就看到张奶奶正繫著围裙,在灶台前忙活。锅里飘出淡淡的米香,许朗走上前,笑著说:“张奶奶,您怎么起这么早?”
张奶奶回头看了他一眼,笑著说:“我这老婆子觉少,想著你们昨晚忙到半夜,肯定没吃好,就来煮点粥。对了,刚才听阿福说,李记粮铺的人连夜送粮过来了?”
“嗯,是啊,李掌柜怕耽误咱们用粮,特意让他们绕了远路。”许朗说著,拿起灶台上的姜块,开始切片,“张奶奶,您昨天教妇人们做的枣泥糕,林姑娘很喜欢,还说要带些回苏州。您看,咱们要不要再添些样,比如豆沙糕或者桂糕?”
张奶奶点点头:“行啊,我早就想琢磨些新样了。桂糕的话,得用咱们村后山的桂,不过现在还没到桂盛开的季节,得等下个月。豆沙糕倒是可以做,我这就去看看红豆够不够。”
许朗笑著说:“红豆刚卸下来,我让阿福给您送十斤过来。对了张奶奶,林姑娘还订了一百罐姜枣膏,咱们得赶紧做,免得耽误了她下个月取货。”
“放心吧,我已经跟村里的妇人们说了,从今天开始,每天上午做点心,下午就熬姜枣膏。咱们村的红枣够多,生薑我也让二柱他娘去镇上买了五十斤,肯定能按时做好。”张奶奶说著,把煮好的粥盛到碗里,“快把粥端给苏姑娘吧,她昨晚陪你忙到那么晚,肯定饿了。”
许朗接过粥碗,又煮了碗姜枣茶,才端著去了苏晚的房间。苏晚刚醒,正坐在床边整理衣服,看到许朗进来,笑著说:“你怎么来了?我正打算起来去厨房帮忙呢。”
“先把粥和姜枣茶喝了再说。”许朗把东西放在桌上,扶著苏晚坐下,“张奶奶煮的小米粥,你最爱喝的。对了,刚才跟张奶奶商量了,以后每天下午熬姜枣膏,爭取半个月內把林姑娘订的一百罐做好,剩下的时间,还能多做些,留给下个月来的江南客商。”
苏晚拿起勺子,喝了一口粥,点点头:“嗯,这样也好。对了许朗哥,昨天林姑娘去竹编坊的时候,傻柱特別高兴,说以后要编更多好看的篮子。我看他编的篮子確实精致,咱们要不要让他多编些,放在客栈的大堂里卖?”
“好啊,傻柱虽然话少,但手巧,编的篮子又结实又好看。”许朗说著,想起昨天林姑娘买篮子时,傻柱那憨厚的笑容,心里也跟著暖了起来,“我今天就去跟傻柱说,让他每天编十个篮子,咱们按个数给他算工钱,也让他能多赚些钱。”
苏晚笑著说:“嗯,这样傻柱的娘也能放心了。对了,晓梅昨天跟我说,林姑娘订的嫁衣,她已经安排了五个最好的绣娘负责,每天绣四个时辰,保证三个月內完工。”
“那就好,晓梅做事,我放心。”许朗说著,看了看窗外,天已经亮了,远处的青山渐渐显露出轮廓,村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鸡叫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吃过早饭,许朗先去了竹编坊。傻柱正坐在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拿著竹子,专注地编著篮子。阳光洒在他身上,映得他额头上的汗珠亮晶晶的。
许朗走过去,笑著说:“傻柱,编得怎么样了?”
傻柱抬起头,看到是许朗,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举起手里的篮子说:“东家,快编好了,你看好看吗?”
许朗接过篮子,仔细看了看——篮子的纹路很整齐,边缘也很光滑,上面还编了一朵小小的莲,很是精致。“好看,比上次编的还要好。”许朗笑著说,“傻柱,我跟你说个事,以后你每天编十个篮子,我按每个篮子五个铜钱给你算工钱,怎么样?”
傻柱愣了一下,隨即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点点头:“好,好!我一定编好!”
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急,慢慢来,注意休息,別累著了。对了,林姑娘昨天买了你的篮子,说要送给亲朋好友,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喜欢你的篮子。”
傻柱听了,笑得更开心了,低下头,手里的动作也快了几分。
离开竹编坊,许朗又去了绣坊。晓梅正拿著针线,在一块红色的云锦缎上绣著牡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云锦缎上,映得红色愈发鲜艷,粉色的牡丹瓣层层叠叠,已经有了几分模样。
“晓梅,林姑娘的嫁衣,进展怎么样了?”许朗走过去,轻声问道。
晓梅抬起头,笑著说:“东家,您放心,已经绣好两朵牡丹了,蝴蝶也绣了三只。我让绣娘们每天都仔细检查,保证针脚细密,顏色均匀。对了,昨天我又去库房看了看,云锦缎还够,丝线也齐全,肯定能按时完工。”
许朗点点头:“嗯,辛苦你们了。对了晓梅,昨天江南的客商来了,订了三百匹绣品,其中有一百匹是要做嫁衣的,还有两百匹是做屏风的。你看,咱们绣坊的人手够不够?要是不够,再从村里找几个心灵手巧的妇人,你教她们几天,应该就能上手了。”
晓梅想了想,说:“东家,现在绣坊有十二个绣娘,负责林姑娘的嫁衣需要五个,剩下的七个,要是赶三百匹绣品,可能有点紧。不过没关係,我可以从村里再找五个妇人,我每天教她们两个时辰,半个月內应该就能让她们帮忙绣一些简单的纹,这样就能赶得上交货时间了。”
“好,那就麻烦你了。”许朗说著,看到绣坊的角落里,堆著一些做好的绣品,有帕子、香囊,还有桌布,“这些绣品,你整理一下,挑些好看的,放在客栈的大堂里卖。昨天林姑娘看到了,还说要再买几个香囊带回苏州呢。”
晓梅笑著说:“好,我今天就整理出来,让阿福送到客栈去。”
离开绣坊,许朗又去了学堂。周先生正带著孩子们在新教室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从窗户里传出来,格外悦耳。小石头坐在第一排,手里拿著毛笔,正认真地在纸上写字,看到许朗过来,偷偷地朝他挥了挥手。
许朗笑著朝他点了点头,轻轻推开教室的门。周先生听到动静,回过头,笑著说:“许东家,您怎么来了?”
“我过来看看孩子们,顺便跟您说个事。”许朗走到周先生身边,轻声说,“您说的成人夜校,什么时候能开课?村里的乡亲们都很期待呢。”
周先生笑著说:“我已经把教材准备好了,就教些常用的字和简单的算术,明天晚上就能开课。教室我也收拾好了,就在隔壁的房间,桌椅都够,您放心吧。”
“太好了,那就辛苦周先生了。”许朗说著,看了看教室里的孩子们,他们都坐得笔直,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心里不禁有些感慨——以前清溪村的孩子们,大多只能帮家里放牛、砍柴,能读书的寥寥无几,现在有了新学堂,他们终於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了。
从学堂出来,许朗刚回到客栈,就看到阿福跑了过来,脸上带著兴奋的表情:“东家,沈公子来了,还带了一个人,说是从京城来的,想跟您谈谈合作。”
许朗心里一动——京城来的客商?这还是第一次。他连忙跟著阿福去了大堂,只见沈文轩正坐在桌边喝茶,旁边坐著一个穿著青色长衫的男子,看起来约莫三十多岁,气质儒雅,手里拿著一把摺扇,正细细地打量著墙上掛著的绣品。
“沈兄,这位是?”许朗走过去,拱手问道。
沈文轩站起身,笑著说:“许朗兄,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京城瑞祥斋的掌柜,姓王,王掌柜。瑞祥斋在京城可是有名的绸缎庄,专门给宫里的娘娘们供应绣品和绸缎。我跟王掌柜提起咱们清溪村的绣品,他很感兴趣,特意跟著我来看看。”
王掌柜连忙放下摺扇,站起身,拱手道:“许东家,久仰大名!早就听说清溪村的绣品工艺精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看这墙上掛的牡丹帕子,针脚细密,顏色鲜艷,比京城那些绣坊做的还要好。”
许朗连忙拱手回礼:“王掌柜过奖了,不过是村里的妇人们瞎琢磨的手艺,能入王掌柜的眼,是我们的荣幸。快请坐,阿福,给王掌柜泡杯碧螺春。”
三人坐下后,王掌柜喝了一口茶,开门见山地说:“许东家,实不相瞒,我这次来,是想跟您订一批绣品。宫里的贵妃娘娘下个月要过生辰,需要一批绣著凤凰的屏风和帕子,我看你们清溪村的绣品不错,想跟您订五十扇屏风,两百条帕子,不知道您能不能在一个月內做出来?”
许朗心里暗暗盘算——五十扇屏风,两百条帕子,一个月的时间確实有点紧。但瑞祥斋是京城有名的绸缎庄,要是能跟他们合作,以后清溪村的绣品就能卖到京城去,甚至可能进入皇宫,这对清溪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王掌柜,五十扇屏风和两百条帕子,一个月的时间確实有点紧。”许朗沉吟了一下,说,“不过,我可以让绣坊的绣娘们加班加点,再从村里找些人手,应该能赶得及。只是,屏风上的凤凰图案比较复杂,需要最好的绣娘来绣,我得跟晓梅商量一下,確保绣品的质量。”
王掌柜笑著说:“许东家放心,质量方面,我相信你们。至於时间,要是实在赶不及,晚个几天也没关係,只要能在贵妃娘娘生辰前送到京城就行。对了,价格方面,我不会亏待你们,屏风每扇五十两银子,帕子每条五两银子,怎么样?”
许朗心里一惊——这个价格,比江南客商给的还要高。他连忙说道:“王掌柜,这个价格太高了,我们受不起。屏风每扇四十两银子,帕子每条四两银子就够了。”
王掌柜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说:“许东家真是实在人!行,就按你说的价格来。我今天就付一半的定金,等绣品做好了,我再付剩下的一半。”
许朗连忙让人拿来纸笔,跟王掌柜签了合同。王掌柜当场付了一千五百两银子的定金,又叮嘱道:“许东家,这批绣品关係重大,还请您多费心。要是做得好,以后瑞祥斋的绣品,就都从你们清溪村订了。”
“王掌柜放心,我们肯定会尽全力,保证让您满意。”许朗笑著说。
送走王掌柜和沈文轩,许朗心里格外激动——跟瑞祥斋合作,意味著清溪村的绣品终於走出了江南,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他连忙去了绣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晓梅。
晓梅听了,也很兴奋:“东家,太好了!能给宫里的贵妃娘娘做绣品,是咱们清溪村的荣幸。您放心,我会安排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