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马帮踏月,丝路新程启清溪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3      字数:4878
  第233章 马帮踏月,丝路新程启清溪
  月光如练,倾泻在清溪村的青石板路上,將白日里被雨水浸润的路面照得泛著淡白的光。许朗跟著傻柱穿过祠堂后的竹林,远远就听见村口传来几声响亮的马嘶,混著男人爽朗的谈笑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走近些,便见三匹高头大马立在老槐树下,马背上的鞍韉绣著繁复的云纹,银质的马鐙在月光下闪著冷光。几个穿著短打、腰佩弯刀的汉子正围著石磨说话,为首一人身材魁梧,脸上留著络腮鬍,额前的碎发被夜风吹得微微晃动,正是兰州马帮派来的管事——赵猛。
  “许东家!”赵猛见许朗走来,立刻大步迎上,双手抱拳行了个江湖礼,声音像洪钟般有力,“在下赵猛,奉马帮头人之命,特来与您商议西域通商之事。”他身后的两个伙计也跟著拱手,目光落在许朗身上,带著几分打量与敬佩。
  许朗连忙抬手回礼,笑著將几人往祠堂引:“赵管事一路辛苦,快进屋里歇脚,我已让张奶奶备了热茶和点心。”穿过院门时,赵猛的目光被墙上掛著的竹编灯笼吸引,那灯笼外罩著层薄纱,纱上绣著清溪村的山水图,月光透过纱面,將图案映在地上,像幅流动的剪影。
  “许东家这村子真是別致,连灯笼都这么讲究。”赵猛忍不住讚嘆,伸手摸了摸灯笼的竹架,“这竹编手艺扎实,比兰州城里卖的还精致。”
  “都是村里的后生编的,若是赵管事喜欢,回头让他给马帮兄弟每人编个隨身的小竹篮,装些乾粮正好。”许朗引著几人进了祠堂正屋,桌上早已摆好了粗瓷碗和陶壶,张奶奶端著盘刚蒸好的糯米糕走进来,热气裹著桂的香气,瞬间填满了屋子。
  赵猛也不客气,拿起块糯米糕塞进嘴里,嚼了两口便眼睛一亮:“这糕甜而不腻,比草原上的奶疙瘩还对胃口!”他喝了口热茶,抹了把嘴,从怀里掏出张叠得整齐的羊皮地图,“许东家,咱开门见山说正事。这是从兰州到波斯的路线图,马帮走了三十年,每处险滩、每片沙漠都標得清清楚楚。”
  许朗接过地图,借著油灯的光仔细看去。羊皮纸泛著陈旧的黄色,上面用墨线画著蜿蜒的路线,沿途標註著甘州、肃州、玉门关等地名,还有些红色的圆点,旁边写著“水源”“驛站”的字样。“赵管事,这条路上最险的是哪段?”许朗指著地图上標著“黑风岭”的地方,“我听人说,那里常有风沙,还会遇到劫匪。”
  赵猛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放下茶碗道:“许东家果然了解行情。黑风岭確实是个难关,每年三月到五月风沙最大,有时候能把整支队伍都埋了。不过马帮有应对的法子——我们会提前找当地的嚮导,带著防沙的斗篷和足够的水,只要避开风沙最烈的时辰,就能平安过去。”他顿了顿,又道,“至於劫匪,马帮的兄弟个个都有功夫,再加上沿途的驛站都跟我们有交情,一般的毛贼不敢轻易招惹。”
  坐在赵猛身边的伙计忽然开口:“许东家放心,去年我们送批茶叶去波斯,路过黑风岭时遇到十几个人拦路,结果没半个时辰就被我们打跑了。”说这话时,他拍了拍腰间的弯刀,眼神里满是自信。
  许朗点了点头,心里的顾虑消了大半。他从怀里掏出之前兰州商號寄来的信,放在桌上:“信里说,波斯的商人喜欢鲜亮的绸缎和香甜的吃食。我们清溪村能提供的货,主要是这几样——苏绣和竹编的物件、黄桃罐头、姜枣膏,还有刚琢磨著要做的桃胭脂。”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这些货的包装都用竹编礼盒,外面再裹上防水的油布,不怕路上受潮。”
  赵猛拿起桌上的竹编小篮看了看,手指在细密的纹路间摩挲著:“这竹篮確实结实,装罐头正好。只是有个问题——从清溪村到波斯,来回要大半年时间,黄桃罐头和姜枣膏的保质期够不够?別等送到地方,东西都坏了。”
  “这点赵管事不用担心。”许朗笑著解释,“黄桃罐头是用水浸著,再封上雕瓷罐,只要不打开,放一年都没问题。姜枣膏是熬得很稠的膏体,装在瓷瓶里密封好,保质期也能有半年以上。至於胭脂,用的是新鲜桃汁和蜂蜡,只要存放在阴凉的地方,大半年也不会变质。”
  这时,傻柱端著盆刚煮好的生走进来,听见几人的对话,忍不住插嘴:“赵管事,咱的黄桃罐头在洛阳可火了!知府大人做寿都订了两百罐,说比江南的蜜饯还好吃。波斯人要是尝了,肯定也喜欢!”
  赵猛被傻柱的直爽逗笑了,拿起颗生剥了壳:“既然许东家这么有信心,那马帮这边没什么问题。不过我们有个要求——每趟货,马帮要抽三成的利,而且路上的损耗得算在货款里。另外,出发前,许东家得派两个熟悉货物的人跟我们一起走,也好跟波斯商人介绍货的好处。”
  许朗早就料到马帮会提抽成的要求,三成的比例也在他的预期之內。他想了想,道:“抽成和损耗的事,我都同意。派跟船的人也没问题,村里的建业和柱子都去过洛阳,能说会道,还懂竹编和罐头的门道,让他们跟著去正好。”
  “那就好!”赵猛当即拍板,从怀里掏出个印章,在羊皮地图的角落盖了个红色的印记,“这是马帮的印章,盖了章就代表我们认下这桩生意了。下个月初一,我们会带二十匹马来清溪村,到时候再装货出发。”
  许朗也拿出自己的私章,在地图上盖了印,双方各执一份。看著手里的地图,许朗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他知道,这不仅是一笔生意,更是清溪村通往西域的一扇门,门后藏著无限的可能。
  谈完正事,几人又聊了些沿途的风土人情。赵猛说起西域的葡萄沟,说那里的葡萄比蜜还甜,波斯商人穿的丝绸比流水还软;伙计则说起玉门关的落日,说夕阳把城墙染成金色时,站在关楼上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沙漠,像铺了层黄金。
  许朗听得入神,忽然想起苏晚之前说要绣《清溪春景图》,心里一动:“赵管事,若是你们马帮下次去波斯,能不能帮我带幅绣品?就绣咱清溪村的景色,让波斯人也看看中原的乡村有多美。”
  赵猛一口答应:“没问题!別说一幅,十幅八幅都能带上。说不定波斯的贵族见了,还会特意来订绣品呢!”
  几人一直聊到深夜,赵猛和伙计们才起身告辞。许朗送他们到村口,看著几人翻身上马,马蹄踏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渐渐消失在月色里。傻柱站在一旁,挠著头笑道:“许朗哥,这下咱清溪村的货能卖到波斯去了,以后村里人是不是都能过上好日子了?”
  “会的。”许朗望著远处的山峦,月光下,新学堂的轮廓清晰可见,“只要咱们肯努力,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回到院子时,苏晚还在绣坊里忙碌。许朗走过去,就见她正坐在油灯下,手里拿著根孔雀毛绣线,在锦缎上绣著清溪河的水波。丝线在灯光下泛著虹彩,隨著她的指尖移动,渐渐勾勒出一圈圈涟漪,仿佛真的有水在锦缎上流动。
  “还没睡?”许朗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苏晚抬起头,脸上带著淡淡的笑意,眼底映著油灯的光:“在赶绣《清溪春景图》的初稿,想早点绣好,掛在客栈大堂里。你跟马帮的事谈得怎么样了?”
  “谈成了。”许朗在她身边坐下,拿起桌上的绣线看了看,“下个月初一就发货,建业和柱子会跟著去波斯。赵管事说,波斯人喜欢鲜亮的顏色,你绣这幅图的时候,多用些鲜艷的丝线,让他们看看咱清溪村的春天有多美。”
  苏晚点了点头,將绣绷往许朗那边挪了挪:“你看这里,我打算用孔雀蓝的线绣天空,再用粉色的线绣岸边的桃,这样看起来会更热闹些。对了,沈公子从苏州带了些新的绣针来,比之前的更细,绣出来的纹也更精致,我明天拿给你看。”
  两人並肩坐著,油灯的光晕將他们的身影映在墙上,像幅温馨的剪影。绣坊里很静,只有针线穿过锦缎的细微声响,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交织成一曲温柔的夜曲。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体验佳,101????????????.??????轻鬆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去了新客栈的工地。工匠们已经开始安装窗欞,雕好的鱼纹窗欞被漆成了朱红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仇先生正站在二楼的栏杆旁,手里拿著图纸,跟工匠们说著什么。
  “仇先生,马帮的事谈成了。”许朗走上楼,笑著说道,“下个月初一发货,建业和柱子会跟著去波斯。”
  仇先生回过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啊!这可是件大好事,往后清溪村的名声,不仅能传遍中原,还能传到西域去。对了,客栈的茶具我已经让李掌柜帮忙捎了,估计这两天就能到。你让傻柱去镇上雇些人,把客栈的大堂收拾出来,再过一个月,客栈就能开业了。”
  许朗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楼下的天井里。几个后生正在铺设青石板,他们弯腰將石板放平,再用锤子轻轻敲打,动作熟练而认真。天井中央的坛里,张奶奶种的牡丹已经冒出了苞,再过些日子,就能开出娇艷的朵。
  “对了,码头的工程怎么样了?”许朗忽然想起仇先生之前说的话,“梅雨季快到了,得赶紧把码头修好。”
  “放心,已经砌好了五层青石台阶,剩下的再过十天就能完工。”仇先生指著河对岸,“傻柱雇的縴夫昨天已经到了,现在正在加固河岸的堤坝,保证能挡住梅雨季的洪水。”
  许朗顺著他指的方向望去,河岸边果然有不少人在忙碌。縴夫们穿著粗布短褂,挽著裤腿,正用麻绳將青石捆起来,再合力搬到台阶上。阳光下,他们的汗珠顺著脸颊滑落,落在泥水里,溅起细小的水。
  正说著,周先生带著几个学生走了过来。孩子们手里拿著描红本,脸上带著兴奋的笑容。“许朗兄,告诉你个好消息!”周先生走到许朗身边,笑著说道,“李掌柜给学堂送了些新的砚台和笔墨,都是开封的好货,孩子们以后练字就方便多了。”
  一个扎著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手里的描红本,脆生生地说道:“许朗哥,我昨天用新毛笔练字,周先生说我写的『人』字比之前好看多了!”
  许朗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著说道:“那你要好好练字,以后爭取写出比周先生还好的字。”他转头对周先生说,“等客栈开业了,我让沈公子从苏州带些好的宣纸来,给孩子们做字帖。”
  周先生连忙道谢:“那就多谢许朗兄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每天天不亮就来学堂背书,晚上还捨不得走。我打算下个月开蒙,教他们读《三字经》和《千字文》。”
  许朗心里很是欣慰。他想起去年冬天,学堂还只是间破旧的土屋,孩子们连像样的笔墨都没有,如今却有了新的砚台、笔墨,还有周先生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这变化,就像春天里的竹笋,悄无声息地生长著,却充满了生命力。
  中午时分,李掌柜派来的船队到了。许朗带著傻柱去河边接货,就见三艘大船停靠在新修的码头上,船上装满了洛阳的瓷器和开封的笔墨。瓷器被装在竹编礼盒里,每个礼盒外面都裹著防水的油布,防止受潮。
  “许东家!”船队的管事从船上跳下来,手里拿著个帐本,“这是李掌柜让我给您带的货,瓷器有一百套,笔墨各五十套,都在帐本上记著呢。另外,王掌柜让我给您带个口信,说下个月往开封送罐头的时候,让您多准备些带牡丹纹的罐子,开封的富户们都抢著要。”
  许朗接过帐本,仔细核对了一遍,確认无误后,让傻柱带著縴夫们卸货。“告诉王掌柜,我知道了。”许朗对管事说道,“下个月发货的时候,我会让工匠多做些牡丹纹的罐子,保证让开封的客户满意。”
  管事笑著答应,又从怀里掏出个小盒子:“这是王掌柜给您带的开封特產——生糕,他说您上次在洛阳尝过,肯定喜欢。”
  许朗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的生糕切成了小块,裹著层芝麻,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他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甜而不腻,还带著生的脆香,果然比普通的生糕好吃。
  卸货一直忙到傍晚,客栈的储藏室里堆满了瓷器和笔墨。许朗和傻柱坐在门槛上,看著夕阳渐渐落下,將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傻柱,你说波斯人见了咱的瓷器和绣品,会是什么反应?”许朗忽然问道。
  傻柱挠了挠头,想了想说道:“肯定会觉得好看!咱的瓷器又白又亮,绣品又精致,波斯人说不定会把它们当宝贝呢!”
  许朗忍不住笑了,傻柱的话虽然直白,却说出了他的心声。他望著远处的清溪河,夕阳下,河水泛著金色的波光,像条流动的锦缎。岸边的芦苇丛里,几只白鷺正展翅飞起,朝著夕阳的方向飞去,渐渐变成了几个小小的黑点。
  “许朗哥,晓梅姐让我来叫你,说桃胭脂做好了,让你去尝尝。”小石头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手里拿著个小巧的瓷瓶,瓶身上绣著粉色的桃,看起来格外精致。
  许朗接过瓷瓶,打开盖子,一股淡淡的桃香气扑面而来。胭脂是淡粉色的,质地细腻,摸在指尖上,带著一丝凉意。“这胭脂做得真好,比洛阳的还香。”许朗讚嘆道。
  “晓梅姐说,用的是咱村后山的山桃,比洛阳的桃更鲜,所以做出来的胭脂也更香。”小石头仰著小脸,得意地说道,“晓梅姐还说,等下个月马帮出发的时候,要带五十盒胭脂去波斯,让波斯的姑娘们也尝尝咱清溪村的胭脂。”
  许朗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隨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