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大规模知青下乡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04 08:49      字数:2472
  体力劳动最能改造一个人。
  这句话李振华上辈子一点也不相信,因为他觉得无非就是出点力而已,真能改造人?
  可是现如今,他十分的认同。
  无他,亲眼见证而已。
  十天前。
  大小姐江夕瑶一身娇气。
  刚刚接触打柈子,第二天就累的腰酸背痛,胳膊有些伸不直。
  但是尚可行动。
  却不想之后的几天越发的严重。
  真如邻居郭大山所说,胳膊酸疼的举都举不起来,全身难受,摆出任何姿势都不舒服。
  期间一度连做饭都成了问题,手、脚更是磨的反覆起水泡。
  为此,江夕瑶没少半夜偷偷哭泣。
  那薄薄的一层皮里面裹著组织液本就难受,一不小心磨烂后,一碰更是疼的厉害。
  可平日里的劳作就是拉锯、用斧头砍,哪里少得了碰触?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而不断的劳作使得旧皮未去,新的水泡又磨了出来,如此反覆,那滋味当真要多爽有多爽。
  还有一次大半夜的时候,江夕瑶脚上起了一个大水泡。
  担心第二天干活走路时被磨破、挤烂,顾不得羞涩,只好喊李振华让他用针帮自己刺破。
  即使如此,第二天走路也是一拐一拐的,时不时的皱眉咧嘴。
  这还只是一方面。
  寒冷和飢饿才是这个地方、这个年代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零下几十度的温度,手脚冻烂屡见不鲜。
  乾冷的空气,让江夕瑶娇嫩的手指起了裂纹,深深的彷佛一道伤口。
  提供的粮食按人按量,只能保证你不饿。
  如此种种,在李振华分担大部分劳力、时而弄些野味补充体力的情况下,也依然令江夕瑶几度崩溃,却又只能无助的继续坚持。
  如今十天过去。
  一身娇气的江夕瑶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散发著青春热血,眼神中透著自信和坚定的鏗鏘少女。
  看著如今的江夕瑶。
  李振华只觉得上辈子认知中,激昂青春的年代感瞬间拉满,不由得感嘆道。
  “你这是脱胎换骨,熬过来了啊。”
  从昨天开始。
  江夕瑶不仅和李振华拉锯一天不喊累,中间全程捡柴,偶尔劈些小枝。
  今天的表现,依然亮眼。
  劳动改造成果斐然。
  “嗯,熬过来了。”
  江夕瑶砍下一根小儿手臂粗细的树枝,无比庆幸的看了一眼李振华。
  没有人比她更清楚。
  这十来天李振华让她少出多少力,少受多少罪,又给了她多少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资上的支持。
  经歷过才知道,一切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还是要谢谢你的。”
  “要不是你,我怕是真熬不过。”
  “说了別太客气。”
  对於江夕瑶的感谢,李振华听得太多,已经免疫。
  “就是没有我,你也会坚持下来的。”
  “那么多知青,劳改犯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
  “不一样呢。”
  江夕瑶摇摇头,会心一笑。
  “你怕是不知道,跟咱们一起来的谢晓盼找了一个的男人吧?”
  “嗯?”
  李振华一愣。
  这几天他白天上山打柈子,晚上一心修行,根本没有关注过跟他一批的其他劳改犯。
  “嫁人了?”
  “没,还没有公开呢。”
  “那你怎么知道?”李振华有些意外。
  “尹丽珍在知青点有个朋友跟谢晓盼一个生產队,她意外发现的。”
  “一开始她还有些不信,暗中观察了几天才確定。”
  李振华听完忍不住笑了起来。
  自从上山打柈子,一共也就十来天。
  人家观察了几天才確定,那不就意味著谢晓盼才干了三五天就受不住了唄。
  “劳改犯嫁人也得劳动吧?”
  李振华记得,工分对劳改犯来讲,不仅仅意味著粮食那么简单。
  它还是评价劳动改造结果的重要依据。
  若是你劳动改造期间,工分一直很低,那就意味著你偷奸耍滑、不好好劳改。
  说明针对你的劳动改造计划是失败的。
  到时候可能会延长劳改时间,或者换个地方、增强劳改强度。
  “也不一定。”
  “如果她嫁的男人愿意把工分记到她名下,她就是不干活都行。”
  “听尹丽珍说,农场对这方面大度的很。”
  李振华忍不住撇了撇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农场为了那些打光棍的汉子,也是拼了。
  “好吧。”
  “她开心就好。”
  “对了,其他几人的消息你知道么?”
  “不知道。”
  江夕瑶摇摇头,一脸的苦笑。
  “这几天天不黑就出来,天黑才到家,乏的吃了饭就睡,连去公社的时间都没有。”
  “哪有时间跟其他人联繫嘛。”
  她有钱,不是没有想过请假去公社改善一下伙食。
  可是前几天上工上的浑身疼痛难受的紧,脚还疼,就是真请假了也去不了公社。
  来回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太遭罪了。
  “也是。”
  李振华哑然一笑。
  “对了,明天咱们要不要请个假休息一下,去公社一趟?”
  “好呀。”
  江夕瑶眼睛发亮。
  “有点怀念那里的饺子了。”
  ……
  与此同时。
  996农场。
  曾经拉李振华他们过来的黑哥,开著拖拉机停在了大队门口。
  然后衝著车上的一群青年男女喊道。
  “好了,996农场到了。”
  “大家下来吧。”
  一群青年男女闻言,一个个脸色苍白的连忙跳下车。
  好几个女青年下来后,弯腰呕吐了起来。
  见状,黑哥撇了撇嘴。
  不过这次他可没有多说什么,这群人是知青,可不是什么劳改犯。
  他要是敢多嘴,指不定有人当场跟他吵起来。
  就在这时,生產大队长张胜利和其余几个生產队长从大队里面走了出来。
  一出门就见到门口乌压压一片,顿时嚇了一大跳。
  张胜利下意识的衝著黑哥问道。
  “黑子,咋回事?”
  “不是说只有十一人么?”
  “我看这怕不是有十五六个吧。”
  “十六个。”
  黑子一脸的无奈。
  “而且还有十几个在后面,张兵他们跟著呢。”
  “我现在还要去接他们。”
  “还有十几个?”张胜利大吃一惊。
  “对,上面说这一批知青太多,每一个知青点都临时多安排了不少。”
  “咱们这边二十八人,必须接受,我也没有办法。”
  张胜利和其他几个生產队长一个个傻了眼。
  “不是,二十八个知青?”
  “这么多咱们怎么安排,住的地方都不够啊。”
  “一下子塞过来这么多,也不提前通气,他们是不是脑子有病。”
  “老张,我觉得你得过去跟你上面说道说道。”
  “住的就不说了,吃的、烧的柴火呢?”
  “这么多人,但凡一个出现问题,咱们都得出名儿……”
  “好了。”
  张胜利见几个生產队长你一言我一语,连忙喊停。
  这些话他们单独、私底下说可以,但是当著新到知青的面说这些,就有些不太合適了。
  “先把人带到大队屋里暖和,给每人倒碗热水暖暖身子。”
  “黑子你赶紧开拖拉机过去接人。”
  “还有你们几个队长,咱们赶紧商量一下怎么安排这批知青。”
  有了张胜利的安排,十六名知青进了屋。
  有人给他们倒上了热水。
  此时,张胜利看著一群最小十五六岁,大的不过二十来岁的知青,他们有的迷茫,有的好奇,有的胆怯,有的张扬。
  一时间头大如斗。
  这他娘的要是安排不好,自己这个大队长怕是也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