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返回金陵!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0-30 06:31      字数:2034
  洪武二十四年,春和景明。
  金陵城,奉天殿。龙椅之上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刚处理完几桩军国大事,正与臣工商议著派遣太子朱標巡抚陕西一事。
  此事关乎国本,旨在安抚西北,整顿吏治,意义非凡。
  “標儿,”朱元璋的目光从舆图上收回,落在恭立在侧的太子身上,声音洪亮而沉稳:“陕西民风淳朴亦多有疾苦。你到时候前去,不只是巡视,更是要给朕带回一个真实的西北,要让那里的百姓知道,朕和朝廷,须臾未曾忘却他们。”
  太子朱標一身赭黄色常服,温文儒雅,躬身应道:“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所託,必將陕西吏治安抚妥帖,民心归附。”
  君臣议定,八月十一日后,太子巡抚,届时启程。
  然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琼州三亚湾,一场规模更为浩大,气势更为惊人的启程,正在上演。
  三亚湾的港口,早已不復昔日的荒凉。
  此刻,五十余艘巨舶如同一座座移动的山峦,静静地停泊在碧波之上,將整个港湾挤得满满当登。
  为首的旗舰,乃是依照郑和宝船图纸缩小仿製的福船,船身坚固,楼高数层,船首绘著狰狞的兽首,代王府的“桂”字大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
  其后,是十余艘装备了新式火炮的攻击性舰船,炮口闪烁著森冷的寒光。
  再往后,则是吃水极深的巨大粮船和运输船,仿佛一只只吞饱了食的巨兽。
  码头上,人山人海。三亚湾的军民百姓,自发地前来为他们的王爷送行,他们没有统一的著装,却有著同样真挚而崇敬的眼神。
  “殿下,一切准备就绪,隨时可以扬帆!”铁牛一身戎装,站在朱桂身侧,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朱桂身著一袭绣金云龙纹的亲王礼服,头戴九旒冕冠,负手立於旗舰船头。
  他俯瞰著这支完全属於自己的舰队,又望向岸上那一张张黝黑却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豪情与责任感交织。
  这一趟回京,不只是述职,更是摊牌,是为了给这片土地和这些人,爭一个名正言顺的未来。
  “传令!”朱桂的声音清朗而有力,穿透海风的呼啸:“起锚,启航!”
  “起锚——启航——!”
  雄浑的號令声在船队中层层传递,伴隨著铜锣的巨响,五十多艘大船的巨锚被缓缓绞起,激起万千水。
  巨大的船帆次第升起,如同舒展开的白色羽翼,兜满了南国的信风。
  船队缓缓离港,岸上的百姓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恭送王爷!”“殿下一路顺风!”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许多老人和妇孺更是跪倒在地,朝著远去的船队不住叩拜。
  朱桂站在船头,对著岸上的人群,深深地、缓缓地挥了挥手。
  船队乘风破浪,一路北上。数日之后,庞大的舰队抵达了广州府的外海。
  眼前的广州港,让朱桂的眉头紧紧锁起。
  这里本应是大明最璀璨的南国明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万国商船匯聚之地。然而此刻,港內却是门可罗雀,一片萧条。
  除了几艘官府的巡船和零星的渔船,宽阔的航道上空空如也。
  曾经喧囂的码头上,只有几个无所事事的脚夫在打著哈欠,空气中瀰漫的不是异域的香料味,而是一股死水般的沉闷。
  “禁海令……”朱桂口中喃喃自语。
  他能理解父皇朱元璋作为一位从底层杀上来的皇帝,对外部威胁的警惕和对內部稳定的极致追求。
  为了防范倭寇,为了杜绝沿海豪强与海外势力勾结,一纸禁令,將整个帝国的海岸线封锁起来。
  这確实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安稳,但也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掐住了大明朝向海洋呼吸的喉咙。
  “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啊,父皇……”朱桂心中暗嘆。
  他看到的,是无数因此而破產的商人,是无数失去生计的渔民和手工业者,是这片土地被白白浪费的巨大潜力。
  正当他思绪万千之时,一支由单保家率领的船队从东方驶来,与他的舰队胜利会师。
  这支船队刚从日本返航,船上满载著新一批的“货物”和从贸易中换取的金银。两支船队合併后,总数竟突破了六十艘,遮天蔽日,蔚为大观。
  “殿下,如此规模入长江,恐非同小可。”单保家登上了旗舰,看著这无边无际的船阵,面带忧色地提醒道:“这阵仗,不像是亲王还朝,倒像是大军压境了。”
  朱桂深以为然。
  他此行是去展示財富和实力的,不是去展示武力挑衅的。
  他要让父皇和满朝文武看到的是一个富可敌国的琼州,而不是一个兵强马壮的藩王。
  “传令。”朱桂当机立断:“所有攻击性的箭船,以及部分运奴船,全部留在广州外海,由单保家你亲自坐镇。只挑选三十八艘装满粮食、鱼乾和金银的运输船,隨本王进入內河。”
  “遵命!”
  经过一番精简,一支由三十八艘巨船组成的“商队”浩浩荡荡地驶入了珠江口,沿著运河体系,向著帝国的心臟——金陵,进发。
  即便规模削减了近半,这支船队依旧如同一条闯入寻常河道的巨龙,所到之处,无不掀起惊涛骇浪。
  运河两岸,城镇村庄,无数百姓放下手中的活计,爭相跑到岸边,目瞪口呆地看著这支绵延数里的船队缓缓驶过。
  船上那高高飘扬的“桂”字王旗,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船身,那从船舱缝隙中偶尔露出的金银之色,无一不在刺激著所有人的神经。
  “天爷啊!这是哪家的船队?皇帝老儿出巡也不过如此吧?”
  “看旗號,是代王殿下!是从琼州回京的代王朱桂!”
  “代王?就是那个点石成金,把穷困海岛变成金山银山的神仙王爷?”
  “乖乖,你看那船吃水的深度,里面得装了多少宝贝?传言不虚,传言不虚啊!”
  各种议论、猜测、惊嘆,伴隨著一封封加急的文书,以比船队更快的速度飞向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