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232研究生开考顺利通过交待和安排
作者:暗石      更新:2025-10-28 03:44      字数:11022
  接风宴上的那场风波,如同夏日里骤然而至的雷阵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尽管在家人心中留下了湿渌渌的痕迹,但终究被温暖的亲情所驱散。
  接下来的几天,阳家的所有人都努力维持着平静的氛围。
  张秀英和阳永康绝口不再提阳香梅离婚的事,把所有的关注和疼爱都倾注在阳香梅和罗晓雯身上。
  张秀英变着法子做好吃的,鸡鸭鱼肉轮番上阵,恨不得将女儿和外孙女在东北缺了的油水,一口气全补回来。
  阳永康话不多,但每天下班,那双略显粗糙的大手里总会变戏法似的多出点东西,有时是几块油亮酥香的桃酥,有时是一包咸鲜耐嚼的五香豆,或者几颗难得的水果,默默地塞到晓雯的小手里,看着外孙女怯生生又掩不住欢喜的模样,他眼角的皱纹便舒展开来。
  林见月作为同样即将踏入复旦大学的校友,和阳香梅最有共同语言。
  她把自己打听到的关于复旦大学的一些情况,课程设置,还有需要提前预习的书籍,都一一告诉阳香梅。
  两个女人常常坐在午后的天井里,一边做着针线活,或是择着晚上要吃的菜,一边低声交流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一点点隐秘的紧张。
  “听说大学里的图书馆特别大,书多得看不完,好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禁书都能借到了。”林见月眼神里闪着光,手里纳着给致远做的小鞋底,针脚细密匀称。
  “真盼着早点开学。在东北的时候,除了教材,想找本课外书都难,像在沙漠里找水喝。”阳香梅点头,手里熟练地剥着毛豆,“以后好了,可以看个够。就是这化学专业,我心里有点没底。”
  “不怕,二姐你基础好,又肯下功夫,肯定能跟上。”林见月安慰道,又压低声音,“孩子你放心,爸妈都说了会帮着照看,晓雯懂事,静姝和致远也乖,我们都能安心上学。”
  她们也会聊起孩子。
  林见月的静姝和致远还小,离不开人,好在阳永康和张秀英承诺会全力帮衬,加上阳光明毫无保留的支持,她才能压下那份母亲的本能的牵挂,决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阳香梅的晓雯四岁了,她已经趁着空档,跑了好几家附近的保育院,打听入学条件、费用,希望能尽快把女儿安顿好,这样她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久违的学习中去。
  在全家人的关爱和忙碌中,罗晓雯也以孩子特有的强大适应能力,渐渐融入了这个热闹的大家庭。
  她不再总是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像个小影子。
  开始跟着小表妹静姝在弄堂里摇摇晃晃地跑动,会好奇地蹲在一旁看壮壮哥哥和一群男孩子趴在地上玩弹珠,大眼睛随着那七彩的玻璃球骨碌碌转。
  也会在外婆分果时,腼腆地伸出小手,接过那甜滋滋的宝贝,然后迅速躲到妈妈身后,小心翼翼地舔着,脸上洋溢着满足。
  她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多了起来,那声带着点儿东北腔的“外婆”、“外公”也叫得越来越顺溜,越来越响亮,甜进了老两口的心坎里。
  时间悄然滑入三月中旬,春天的气息愈发浓郁。
  弄堂口的梧桐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毛茸茸的,在阳光下几乎透明。
  阳光也变得温暖和煦,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大学报到的日子临近了。
  林见月、阳光耀、岳心蕾,以及阳香梅,都开始着手准备行装。
  被褥、脸盆、热水瓶、饭盒、毛巾……一样样生活必需品被仔细清点、打包。
  阳光明利用休息时间,跑了几个百货公司和文具店,精挑细选,给林见月和阳香梅各买了一个新的军绿色帆布书包,厚实、结实耐用。
  “到了学校,踏踏实实学习就好,家里不用担心,有我。”他把书包递给林见月时,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目光沉稳如山。
  林见月接过书包,手指摩挲着厚实粗糙的帆布面料,重重点头:“家里有你,我放心。”
  她知道,丈夫肩上的担子不轻。他要工作,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准备他自己那个更重要的目标——研究生考试。
  她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让他分心,同时打理好自己的一切。
  三月中旬的一个清晨,阳家的四名大学生,即将奔赴各自的校园。
  林见月考取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办了走读,每天可以回家。
  阳光耀和岳心蕾双双考取魔都交通大学,阳光耀是机械工程专业,岳心蕾是电子工程专业。
  交大离石库门有些距离,两人商量后,决定平时住校,周末再回家,也能更专心地投入学习。
  阳香梅同样考取了复旦大学,是化学专业。她带着孩子,无法住校,好在复旦大学离家里也不算太远,她打算每天骑着那辆二手的自行车往返,辛苦些,但能天天见到女儿。
  这天一大早,阳家石库门里热闹非凡。
  张秀英天没亮就起来,她煮了一大锅茶叶蛋,酱色的汤汁浸透了蛋壳,还特意烙了几张油汪汪的葱饼,非要让入学报到的孩子们带上。
  “学校里伙食要是不好,就自己垫补点。饿了肚子,哪有力气读书?”她一边不由分说地往每个人的包里塞鸡蛋和葱饼,一边不放心地叮嘱着,眼圈底下带着熬夜的青黑,精神却异常亢奋。
  阳永康则默默检查着孩子们的行李捆绑得是否结实,自行车链条上了油没有,轮胎气足不足。
  他用力按了按阳光耀自行车后座上捆得严严实实的铺盖卷,确认不会半路散开,才微微点头。
  “爸,妈,我们走了!”阳光耀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上驮着沉重的行李,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岳心蕾站在他身边,笑容温婉。
  “路上小心,骑车慢点,看着点车!”张秀英追到门口,看着二儿子二儿媳,又看看二女儿和小儿媳,眼圈忍不住又红了,用手背擦了擦。
  “知道了妈,您快回去吧,外面有风。”岳心蕾挽着婆婆的胳膊,柔声安慰。
  “周末我们就回来!”阳光耀大声保证,用力踩下脚蹬,自行车稳稳地驶出弄堂。
  林见月和阳香梅也各自推着自行车,准备出发。
  阳光明抱着小儿子致远,牵着大女儿静姝,站在天井里送行。致远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静姝则眼巴巴地看着妈妈。
  “赶紧走吧,不用担心家里。”他对林见月和阳香梅说道,声音不高,却分量十足。
  “那我们走了,你们也回去吧。”林见月回望阳光明。
  一行人在弄堂邻居们羡慕和祝福的目光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辘辘的声响,载着希望和梦想,驶向不同的方向。
  阳光明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弄堂口,心中感慨万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身边的人,也终于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一点点命运的垂青,抓住了这改变命运的机会,踏上了崭新的人生旅程。
  而他自己的路,也即将迎来关键的一步。
  此后的时间里,阳光明进入了更加紧张的备考阶段。
  研究生考试与高考不同,专业性更强,竞争也更激烈,录取名额堪称凤毛麟角。
  他目标明确,直指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此时,研究生招考制度刚刚恢复,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初试时间预计在五月份,留给他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两个多月。
  白天,他依旧在财务科忙碌。
  他这个科长主持工作,担子不轻,厂里大大小小的账目、预算、报表都要经手。
  赵国栋对他考研究生的事是知道的,私下里表示了支持,还在工作安排上给了他一定的便利。
  下班后,所有的时间,他都投入到了复习中。
  他前世最大的成就是富豪的生活秘书,看似工作一般,但竞争其实异常激烈,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他的本科学历是985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才改学了金融。
  当下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对他这个前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尽管他后来没有在计算机专业继续走下去,而是考了金融类研究生,但他在本科阶段学过的那些基础知识、核心算法、编程思想,早已融入骨髓。
  应对此时算得上是计算机科学启蒙和奠基阶段的专业考试,他的知识储备不仅足够,甚至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知识唤醒,把基础知识按照这个时代的要求重新夯实、梳理。
  但毕竟隔了漫长的岁月,很多细节需要重新捡起来,而且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后世有很大不同,更偏向底层原理、硬件结构和基础的算法设计,编程语言也以algol、fortran为主,与他熟悉的c++、java、python等相去甚远。
  他托人从图书馆、科研院所,搜集来了能找到的所有计算机相关的书籍和期刊,包括一些影印的英文原版资料。
  每天晚上,哄睡两个孩子后,便是他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
  小小的书桌上,台灯散发出昏黄的光晕,映照着那些布满晶体管电路图、二进制演算、流程图和古老代码的书页。
  林见月去了复旦上学,白天课程排得满,晚上还要复习预习,回到家往往也已是深夜。
  夫妻俩交流的时间少了,但彼此心中都装着对未来的憧憬,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有时,夜深人静,林见月结束学习,便会默默地热一杯牛奶,或者下一碗简单的阳春面,滴几滴香油,撒上葱,端到阳光明手边。
  “别熬太晚,伤眼睛。”林见月轻声劝说。
  “嗯,马上就完,这个算法搞明白就睡。”阳光明抬起头,接过碗,热气氤氲中对她笑笑,“你也早点休息,明天还有课。”
  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深深的关切和并肩作战的默契。这方小小的客厅,成了他们各自通往梦想的加油站。
  四月份就在这种忙碌而充实的气氛中悄然流逝。
  弄堂里的梧桐树叶从嫩绿变为深绿,叶片舒展,投下浓密的树荫。
  家里的四位大学生逐渐适应了新的校园生活,每次周末回来,总会带来许多新鲜见闻,让整个石库门都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大学里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博学多才又各具个性的老师,来自天南海北、经历各异的同学,都让他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林见月沉浸在文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曾经被列为禁书的古今中外名著,从莎士比亚到鲁迅,从托尔斯泰到沈从文,感觉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思想像被打开了一扇巨大的窗户。
  阳光耀和岳心蕾在工科的世界里遨游,那些精密的公式、复杂的图纸、庞大的实验仪器,在他们眼中充满了理性的魅力。
  夫妻俩常常为了一个技术问题争论不休,又一起在图书馆查资料寻找答案,乐在其中。
  阳香梅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化学专业课程繁重,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浩如烟海,实验课要求更是严格。
  她离开校园多年,重新捡起书本,需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
  但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在了学习上,连等公交车的时间都在默背化学方程式。
  晓雯也很懂事,知道妈妈要读书,不吵不闹,自己玩玩具,或者安静地趴在小桌子上看图画书,等着妈妈下课回家。
  看着阳香梅日渐消瘦却眼神晶亮、充满干劲的模样,家人在心疼之余,也都为她感到高兴。
  进入五月份,全国研究生初试的日子临近了。
  阳光明向厂里请了几天假,专心做最后的冲刺。他不再看新的资料,而是反复翻阅自己的笔记和整理的核心知识点,确保万无一失。
  五月五日,他平静地走进了设在魔都某个中学的研究生初试考场。
  考场里气氛肃穆,考生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出头的年轻面孔到三十多岁、眼角已带风霜沉稳的中年人都有,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志在必得的认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阳光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境却异常平和。他对自己有信心,这种信心源于绝对的实力和充分的准备。
  试卷发下来,他快速浏览了一遍,嘴角微微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果然,大部分题目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
  即便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偏,或者表述方式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也能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超越时代的理解,迅速抓住核心,给出圆满的解答。
  他下笔从容,思路清晰,字迹工整有力,在安静的考场里,只有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稳定而持续。
  几天后,初试所有科目考完,阳光明自我感觉非常好,几乎可以确定能通过。
  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得意,回到厂里,继续投入到工作中,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寻常的事情,该核对账目核对账目,该开会开会,神色如常。
  等待成绩的日子,对有些人来说是煎熬,对他而言,却是一种平静的自信。
  他照常上班,下班,带孩子,偶尔看看专业期刊,关注一下最新的技术动态,生活节奏没有丝毫改变。
  连最了解他的林见月,从他脸上也看不出丝毫端倪,忍不住在一天晚上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也只是笑笑,语气平和地说:“应该还行,题目都做完了。等结果吧。”
  时间一晃到了六月底。
  这天,阳光明正在办公室审阅一份季度预算草案,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他随手接起:“喂,财务科阳光明。”
  “光明!成绩单!初试的成绩单寄到家里了!”电话那头,传来林见月激动得有些发颤的声音,“清华大学寄送!刚刚邮递员送来的!你……你考了第一名!”
  即使早有预料,此刻亲耳听到消息确认,尤其是“第一名”这三个字,让阳光明的心还是猛地跳了一下,一股热流瞬间涌向四肢百骸。
  他握紧了听筒,声音竭力保持平稳:“好,我知道了。我下班就回去。”
  放下电话,阳光明坐在椅子上,静默了几秒钟。
  外面的大办公室有些嘈杂,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同事的讨论声,此刻仿佛都隔了一层膜。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有梦想初步达成的喜悦,有付出终得回报的欣慰,有对家人支持的感激。
  但很快,这些情绪就被沉静的坚定所取代。这条路,是他早就选好的,必须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情绪恢复平静后,整理了一下衣襟,他要把这个好消息首先汇报给赵国栋厂长。
  虽然收到的只是成绩单,但以他第一名的成绩,肯定能获得复试的机会。过段时间,收到复试通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么重大的消息,肯定不能对赵国栋隐瞒,毕竟他现在的岗位太重要。从现在开始,赵国栋就得好好考虑一下他的继任者了。
  听了阳光明的汇报,赵国栋同样欣喜万分,直接从办公桌后站起来,绕过桌子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哈哈大笑:
  “好小子!我就知道你没问题!第一名!清华大学的第一名!这可是给咱们红星厂,给咱们整个轻工局系统都争了大光了!”
  赵国栋当即表示,“必须好好宣传一下,你可是我们厂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
  阳光明婉拒了,态度诚恳:“厂长,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只是初试,后面还有复试,而且我也不想太张扬。等真正录取了,离开的时候,和科里相处多年的同事们简单告个别就行。”
  赵国栋理解他不愿树大招风的想法,拍了拍他的胳膊,没再坚持:“成,听你的。你可是初试第一名,要对自己有信心。复试肯定能通过,怎么也不能把初试的第一名给刷下去”
  “不能这么说,但我会认真准备。”阳光明没有把话说满,但眼神里的自信毋庸置疑。
  “好!放心去考,厂里全力支持你!需要开什么审查证明,或者需要请假,随时说!”赵国栋大手一挥,给予了最坚实的后盾支持。
  阳光明道:“谢谢厂长。”
  徬晚回到家,刚踏进石库门,阳光明就被更加热烈的气氛包围了。
  左邻右舍几乎都来了,小小的天井里挤满了人,七嘴八舌,满是赞叹和羡慕。
  “光明回来了!”
  “恭喜啊光明!清华初试第一名!这是文曲星下凡到我们弄堂了!”
  “秀英,永康,你们家这风水也太好了!大学生扎堆,还出了一个研究生!”
  张秀英脸上笑开了,她正拿着一封信,翻来覆去地看。
  里面“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红色抬头,还有“阳光明同志初试成绩通知单”的字样,以及下面清晰地印着的“名次:1”,他已经看了很多遍,可就是看不够。
  阳永康也站在一旁,嘴角咧到了耳根,手里夹着烟,都忘了抽,只是一个劲地对前来道贺的邻居点头。
  林见月站在人群外,看着阳光明,眼中闪着泪光,那是喜悦、骄傲和心疼交织的泪水。
  静姝和致远似乎也感受到家里的喜庆气氛,绕着大人们的腿开心地跑来跑去,咯咯直笑。
  晓雯则紧紧依偎在阳香梅身边,小手抓着妈妈的衣角,好奇地看着这比过年还热闹的场面。
  这一次,张秀英不再精打细算,说什么也要请全家人下馆子,好好庆祝。
  “这次谁也别拦我!”她态度坚决,声音因为激动而格外响亮,“我儿子考了清华大学初试第一名!这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喜事!必须下馆子!吃最好的!”
  阳光明看着母亲激动的样子,没有反对,笑着点了点头,温声道:“好,听妈的。”
  “哎!这就对了!”张秀英高兴得像个孩子,立刻开始盘算去哪家老字号饭店,要订几桌,要点什么菜。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仅传遍了整个弄堂,传遍了红星厂,甚至在整个轻工局系统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阳光明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活样板。
  接下来的几天,阳家可谓是门庭若市。
  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甚至一些不太熟悉的、家里有孩子准备高考的人家……一波接一波的人,前来道喜、取经。
  阳光明始终保持着谦和与低调,耐心应对着各方来客,分享一些通用的学习经验,但涉及具体备考细节,则巧妙地带过。
  他知道,这份荣耀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无条件支持他的家庭,属于这个开始重视知识、渴望改变的时代洪流。
  在兴奋和忙碌之余,阳光明也开始着手处理工作交接的准备工作。
  财务科的工作千头万绪,他需要整理出清晰的交接清单,确保他离开后,科里工作能够平稳过渡。
  他和赵国栋商量后,暂时指定了一位资历较老、做事稳妥的苗姓老会计代理主持工作,等阳光明的研究生考试尘埃落定,再研究科长人选。
  阳光明利用工作间隙,仔细地将自己手头正在跟进的项目、待处理的文件、重要的账目往来、以及科里的人员分工和注意事项,分门别类,一项项地移交给苗会计和其他相关同事,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无缝衔接。
  与此同时,准备复试和可能的赴京行程,也需要投入精力。
  他继续关注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特别是清华大学相关教授的研究方向,思考面试时可能被问及的问题。
  外语口试他并不担心,前世的工作环境让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政治审查方面,他身家清白,个人表现突出,厂里和街道都乐意出具最好的鉴定。
  日子在忙碌中过去,进入了七月份。
  天气越发炎热,蝉鸣聒噪。
  阳光明在等待复试通知的同时,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
  七月中旬的一天,他终于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第二封正式信件——研究生复试通知书。
  薄薄的一纸通知书,上面清晰地写着复试时间(八月十号)、地点(清华大学校内)、所需携带的证件材料,以及复试的大致流程:专业笔试、实际操作、外语听说能力测试、面试、政治审查、体检等。
  林见月是第一个看到的,她反复看着上面“复试通知书”那几个庄重的宋体字,激动得手指微微发抖。
  “终于等到了。”她抬头看向丈夫,眼圈有些发红,这一次,是看到曙光临近的喜悦。
  阳光明揽住她的肩膀,轻轻拍了拍,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张秀英得知消息,高兴得又要请全家下馆子,被阳光明劝住,说就在家里简单吃顿好的就行,等正式录取了,再下馆子。
  张秀英这才作罢,但还是兴冲冲地去菜市场,买了一只肥鸡,一条活鱼,还有一块五肉,回来就在灶披间里忙活开了,哼着许久未唱的小调。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比上次更加热烈。
  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大哥阳光辉,也端起酒杯,由衷地说道:“光明,大哥是真服了你了!说考就考,还考了个第一!给咱们老阳家光宗耀祖了!”
  “我就是尽力而为,能考第一,也是运气好。”阳光明与大哥碰了杯。
  “什么尽力而为,你这是实力碾压!”二哥阳光耀带着与有荣焉的自豪,“我早就说了,我小弟是干大事的人!以后就是清华的研究生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连阳永康都忍不住咧开了嘴。
  阳香梅看着小弟,心中感慨万千。
  当初就是这个小弟,在她人生最灰暗、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给她寄去书籍、资料,重新点燃了她心底的火种,改变了她和女儿的命运。
  如今,他自己也要凭借强大的实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了。
  “光明,复试加油,稳稳拿下。”阳香梅举起茶杯,以茶代酒,眼神里满是信任和祝福。
  “谢谢二姐。”阳光明与她碰杯,清脆的声响像是胜利的号角。
  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
  进入八月,阳光明提前协调好科里的工作,向赵国栋请了假。
  赵国栋大手一挥:“放心去!科里的事有我看着,出不了乱子。祝你马到成功,金榜题名!”
  八月七号,阳光明简单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带上复试通知书、身份证件、单位介绍信、政治审查证明以及一些核心的复习资料,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在第二天下午抵达了首都。
  走出京都站,车站广场上人潮汹涌,各种口音的叫卖声、呼喊声、行李拖拉声不绝于耳。
  阳光明无暇细看这七十年代末的尚显朴素的京都风貌,按照提前查好的路线,挤上公交车,一路颠簸辗转,来到了位于hd区的清华大学附近。
  他在学校对面,找了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招待所住下。
  房间狭小,墙壁斑驳,仅有一床一桌一椅,天板上吊着一个蒙尘的灯泡,公共卫生间和洗漱间在走廊尽头。
  但胜在安静,离学校近。
  放下行李,他先去清华大学门口转了一圈。
  古朴庄严的校门,“清华大学”四个毛体大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透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力量。
  看着这座无数学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学术圣地,饶是阳光明心志坚定,两世为人,此刻也不由得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前世,他曾无数次路过这里,仰望这里,却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
  今生,他将在这里,叩开这扇大门,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他在校门口默默站了一会儿,感受着那份独特的学术氛围和历史沉淀,然后去附近的食堂凭粮票吃了顿简单的晚饭,便回到招待所,不再出门,静心梳理复试的要点。
  八月十号,复试日。
  阳光明早早起床,用招待所公用洗漱间冰凉的水洗了把脸,换上带来的最干净挺括的白色短袖衬衫和深色长裤,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收拾得清爽利落,提前半小时来到了清华大学指定的复试地点。
  复试流程果然如通知书所述,严谨而全面。
  笔试和实践能力测试,对他而言毫无难度。
  第一场笔试,他甚至提前很长时间就完成了答卷,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交卷。
  外语口试,他一口流利标准、略带美式口音的英语,让负责口试的老师惊讶不已,饶有兴致地和他多聊了几句,问了他几个关于计算机技术在国外应用现状的问题,他都凭借前世的见识从容应对,老师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许表情。
  政治审查环节,他递交了厂里和街道开具的各类证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清晰,个人表现更是无可挑剔,顺利通过。
  体检也只是走个过场,他年轻力壮,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各项指标都非常健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面试。
  面试在一间安静的小会议室进行。
  当他推开那扇沉实的木门,看到坐在长条桌后的几位神情严肃、气质儒雅中透着锐利的老教授时,他没有紧张的感觉,但有些激动。
  他根据有限的资料判断,这些人无疑就是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的几位:金兰、王尔乾、唐泽圣、张钹等学界泰斗。
  能在这个时代,得到他们的亲自面试,本身就是一种荣幸和肯定。
  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房间中央,向各位老师鞠躬问好,态度不卑不亢,举止得体。
  “阳光明同学,请坐。”坐在中间的一位戴着深度黑框眼镜、头发白但精神矍铄的老教授温和地开口,指了指面前的椅子。
  阳光明依言在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腰背自然挺直,目光平静而专注地迎接教授们的专业考察。
  面试开始了。
  教授们的问题由浅入深,从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的基础概念,逐渐深入到算法设计、编译原理、甚至涉及了一些当时国内还很少人关注的前沿领域的探讨,比如人工智能的初步构想、计算机网络雏形等。
  阳光明从容应对,大脑飞速运转。
  对于基础问题,他回答得准确而精炼,直指核心。
  对于稍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他不仅能给出符合当前认知水平的标准答案,还能适时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延伸思考,引经据典,逻辑清晰。
  当被问及对计算机未来发展的看法时,他把握尺度,没有大谈特谈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过于超前的东西,
  而是从计算机性能提升、应用领域拓展、以及人机交互方式的改进等方面,阐述了一些符合当下技术发展趋势又略带前瞻性的、切实可行的观点。
  他语言简洁,逻辑清晰,引用的概念准确,展现出了远超一般考生的扎实专业功底、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几位教授听得频频点头,彼此交换着欣赏和惊讶的眼神。
  他们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不仅基础打得异常牢固,而且思维极其活跃,自主学习能力极强,对一些问题的见解深度和广度,甚至比很多在校的助教、讲师还要深刻和清晰。
  这在他们面试过的众多考生中,极其罕见,独此一人,堪称瑰宝。
  “阳光明同学,你的外语水平令人印象深刻,专业知识也非常扎实、系统。”
  另一位面容清癯、目光敏锐的教授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探究,“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达到如此高的学术水平?”
  阳光明语气坦诚,目光澄澈:“各位老师,我首先得说,我对计算机科学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这份热爱,让我愿意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
  工作间隙的零碎时间,晚上孩子睡后的整块时间,甚至是在上下班骑车的路上,我都在脑子里琢磨问题。
  同时,我也很注重学习方法,力求高效,比如构建知识框架等。
  当然,我能心无旁骛地学习,最离不开的是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妻子,她同样考上了大学,却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给了我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他的回答真诚而实在,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卖惨,却恰恰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对知识的纯粹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家庭的支持和责任感。
  教授们再次点头,显然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
  面试又持续了十几分钟,问了一些更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如果入学后的研究设想,阳光明都一一给出了令人满意的,既有见地又符合实际的解答。
  “好了,阳光明同学,我们的面试就到这里。”中间的金教授最后说道,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请你先回去等通知吧。录取通知书会随后寄出。”
  “谢谢各位老师。”阳光明起身,再次向教授们鞠躬致谢,然后沉稳地走出了会议室,轻轻带上了门。
  门在身后关上,隔绝了室内外的空间。
  他站在安静的走廊里,轻轻吐出一口悠长的气息。
  他心里清楚,复试这一关,他应该已经毫无悬念地顺利通过了。
  而且,从教授们最后的眼神和语气判断,他的表现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出色。
  他没有在清华园过多停留,当天下午就去了火车站,买了最近一班返回魔都的火车票。
  两天后,阳光明回到了魔都的家中。
  他没有对家人过多描述复试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只是简单说了句“挺顺利的,面试的老师们都挺和蔼”。
  家人见他神色如常,沉稳依旧,也就没有多问,但心中那份期待和笃定,却更加充盈。
  等待最终录取通知的日子,似乎比等待初试成绩时,更显得漫长而微妙。
  虽然信心十足,但毕竟事关重大,连一向沉稳的阳光明,偶尔也会在下班回家路过弄堂口的信箱时,下意识地驻足,瞥上一眼。
  林见月更是每天都要看好几次信箱,生怕错过。
  时间在期盼中缓缓流逝,进入了八月下旬。
  暑热未消,知了声嘶力竭。
  这天下午,阳光明正在财务科和同事们一起核对一批新到的原材料发票,办公桌上的电话再次急促地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那边立刻传来林见月无比喜悦的声音,比上一次更加激动:“光明!录取通知书到了!清华大学的!刚送到!你被录取了!计算机系!”
  这一次,即使镇定如阳光明,也感觉一股巨大的喜悦猛地冲上头顶。
  他停顿了两秒,才反应过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好,我马上回去。”
  放下电话,他对着满眼好奇望过来的同事们,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朗声宣布:“各位,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办公室里静默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的祝贺声和掌声!
  “恭喜阳科长!”
  “太厉害了!真考上了!”
  “咱们科出了个清华研究生!光荣啊!”
  阳光明一一谢过,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好手头紧急的事务,再次去向赵国栋报喜。
  赵国栋的反应可想而知,又是重重一拍他的肩膀,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菊。
  下班回到家,石库门里早已是一片欢腾的海洋!
  比上次更加热闹,几乎整个弄堂的人都来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笑容。
  那封印着清华大学字样的录取通知书,被张秀英像捧着圣物一样捧在手里,给这个看,给那个瞧。
  “看看!看看!我们家光明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清华大学的!”她的声音无比洪亮,充满了扬眉吐气的自豪。
  阳永康站在她身边,一向挺直的腰板似乎挺得更直了,脸上的笑容从未如此舒展和明亮过。
  林见月站在人群中,看着丈夫归来,泪水终于决堤,那是为丈夫感到骄傲和幸福的泪水。
  静姝和致远被此时的气氛感染,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咯咯笑个不停。晓雯也怯怯地拉着小表妹静姝的手,小脸上带着懵懂的欢喜。
  这一次,没有任何人反对下馆子庆祝,张秀英大手笔地在附近一家有名的本帮菜馆订了两桌宴席。
  宴席上,杯觥交错,祝福声、赞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阳光明成了绝对的中心,接受着大家的祝贺。
  他依旧谦逊,但眉宇间那份即将展翅高飞的自信与从容,却无法掩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