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228婚后生活沈美玉进厂
作者:
暗石 更新:2025-10-28 03:44 字数:3824
婚后的生活,如同阳光明预料和期盼的那般,如同一条平静而温暖的溪流,温馨而平静地展开。
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只有细水长流的日常幸福。
林见月并不是一个精明细心、节俭度日或者有极强掌控欲的人,她性格里有种天然的恬淡、顺从和对阳光明几乎无条件的信任。
她并没有像这个时代很多妻子那样,理所当然地要求丈夫上交全部工资,由自己来统一掌管家庭财政,精打细算地规划每一分钱的用途。
而阳光明,为了更方便的取用冰箱空间里的物资,更不会主动提出。林见月知道他手里有钱有票,阳光明能够不时拿回家一些好东西,也就不奇怪了。
林见月原本还想把自己的工资交给阳光明保管和支配,但被阳光明拒绝了,让她自己留着。
林见月的工资不高,阳光明还会三不五时的塞给她一点零钱,让她随便,想买什么就买点什么。
林见月很享受阳光明的宠溺,觉得这样很好,轻松,没有压力,不必为繁琐的家庭账目操心。她本身对物质要求就不高,信任阳光明能安排好一切。
对于阳光明硬塞给她的那些零钱,林见月也不会乱,一般都会积攒起来。
对于家里时不时就会出现的一些“希罕”物资,比如品相极好的金华火腿,难得一见的大黄鱼,甚至是偶尔出现的一些显得尤为珍贵的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林见月最初也只是好奇地问过一两次。
阳光明总是用“托朋友从特殊渠道换的”、“帮了食品公司或者郊县老乡一点忙,人家送的谢礼”、“厂里偶尔发的特殊福利”等理由轻描淡写地解释过去。
这些理由在这个物资普遍匮乏、但私人关系之间的调剂和非正式渠道又确实存在的年代,倒也合情合理,并非完全说不通。
林见月本身就不是追根究底的性子,见阳光明说得坦然,几次之后也就习以为常,不再特意询问来源。
她只知道,跟阳光明在一起,生活上的吃喝用度,远比她以前在娘家按定量生活或者和冯向红同住时,要宽裕和滋润得多,餐桌上的菜肴总是比邻居家要丰富些,油水也足。
这让她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和安心。
她并不在意这些东西具体是怎么来的,她在意的是阳光明有这个能力和门路让家里过得好,并且愿意为她、为这个他们共同的小家付出,这就足够了。
这种被照顾、被珍视的感觉,让她倍感幸福。
阳光明也因此省去了许多编造复杂理由的麻烦,内心也松了口气。
他可以更加自如地、根据实际需求和时机,从那个神奇的冰箱空间里拿出适量物资,循序渐进地改善家里的生活。
家里的米面粮油肉蛋几乎从未断过档,生活品质并没有因为婚姻生活的开始、多了一个人监督而有所下降,反而一直维持在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令邻居们私下羡慕和议论的水平。
这也让阳光明更有底气去经营他们的新生活。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两人便一同起床。
阳光明有时会利用现有的食材简单做点早饭,比如煮个白米粥,煎个鸡蛋;天气不好或者起晚了,便和林见月一起去早点摊吃早饭,然后各自上班。
中午,他们一般都在各自的单位食堂解决午餐。
晚上下班后,若是阳光明不加班,便会准时回家,和林见月一起做晚饭。
逼仄的走廊里,几家邻居各自忙碌,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油烟香气混合在一起,充满了生活气息。
他们两人分工合作,一个洗菜切菜,一个掌勺炒菜,偶尔低声交流几句,配合日渐默契。
林见月在母亲高静怡的教导下,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比如炒青菜、红烧豆腐、冬瓜汤等,虽然手艺不算精湛,火候掌握有时稍欠,但味道清爽可口,咸淡适宜。
阳光明则偶尔会露一手,炒几个拿手小菜,比如醋排骨、油焖大虾,或者做个复杂的狮子头,总能引来林见月惊喜的带着崇拜的赞叹,说他“比饭店大师傅做得还好吃”。
这时,阳光明总会得意地笑笑,内心却感慨着前世积累的生活技能在此刻派上了用场。
饭后,洗净碗筷,两人或是沿着家属区栽着梧桐树的小路散步消食,看着万家灯火,听着各家传出的收音机声音;
或是窝在小小的房间里,一个看看杂志、写写画画,一个看看厂里的文件或者听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和革命歌曲。
偶尔低声交谈几句,分享一天中的见闻,厂里的趣事,或者对某本书、某条新闻的看法。
没有波澜壮阔的激情,没有没完没了的争吵,只有细水长流的温情脉脉和心灵相通的静谧安好。
周末的时候,两人会一起回石库门看看父母,吃顿家常便饭,听母亲张秀英唠叨些家长里短,陪父亲阳永康下盘象棋;
或者去军区大院探望林见月的父母,陪林伟豪聊聊时事,听高静怡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小日子。
两家老人对他们这种平静和睦的小日子,都颇为满意,放下心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如同上了发条,魔都的空气中开始带上凛冽刺骨的寒意,北风呼啸着穿过弄堂。
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中,时间转眼间就来到了腊月里,街头上开始隐隐透出准备过年的气氛,偶尔能听到零星的爆竹声,食品店里买年货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天中午,阳光明在厂食堂吃完午饭,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外走。
刚走到食堂门口,他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有些熟悉的身影站在不远处的宣传栏旁,身子微微倚靠着墙壁,似乎正望着他这个方向,眼神复杂。
他定睛一看,不由得微微一怔,脚步下意识地放缓了些。
竟然是沈美玉。
她穿着一身崭新的工装,脖子上围着一条看起来有些起球的灰色毛线围巾,脸色被冬天的寒风吹得有些发红发干,甚至能看到些许皴裂的痕迹。
沈美玉正眼神复杂地看着他,那眼神里似乎混合着惊讶、一丝尴尬、一点故作的坦然,还有几分难以言说的怅惘。
阳光明心中诧异。
沈美玉不是在近郊的江湾公社插队吗?按理说,知青回城探亲也大多集中在春节前后,现在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她怎么会突然出现在红星国厂?
而且看她的样子,竟然穿着厂里常见的工装,神态也不像是临时来访的样子。
他心中念头飞快转动,脚下却未停。
既然看到了,又是“普通同学”关系,于情于理,在厂里碰见,也该打个招呼,否则反而显得太过刻意。
还没等阳光明开口,沈美玉已经主动迎了上来,脸上挤出一个看似轻松自然的笑容,语气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仿佛偶遇老同学的熟稔:
“光明,这么巧,刚吃完饭?”她的目光快速地从他崭新笔挺的毛呢大衣上扫过。
“嗯。”阳光明点点头,目光平静无波地看着她,如同看着任何一个普通的同事,“是啊,刚吃完。你……这是来厂里办事?找人有事?”他顺着沈美玉的话问道,给她留出了说明情况的余地。
沈美玉捋了一下被风吹乱的显得有些枯黄的鬓发,不等阳光明深入询问,便主动开始讲述,语速稍快,像是早已准备好的说辞:
“不是来办事。我已经回城了,现在就在咱们红星国厂上班。”
她顿了顿,似乎在观察阳光明的反应,见他只是微微挑眉,并无太多表示,便继续说了下去,语气尽量显得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实:
“我在公社那边表现还不错,劳动积极,也能团结社员群众。
正好赶上这次厂里有几个面向插队青年的招工回城名额,我们公社就推荐了我。
手续前天才刚全部办完,现在正式分配到车间,做纺纱学徒。”
她刻意强调了“表现好”和“推荐”。
她的语气尽量显得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但眼神深处还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探究,似乎在期待阳光明会说些什么,或者流露出某些情绪。
阳光明心中了然。
以他对沈美玉性格的了解,以及她过去行事风格的认知,事情绝不可能像她说得这么轻描淡写、水到渠成。
“表现不错”、“赶上名额”,这些词汇背后,定然少不了她积极的钻营打点、四处活动,也或者是某种特别的机会。
从相对靠近市区的近郊村庄,直接获得招工回城名额,并且能够进入红星国厂这样效益好、待遇高的重点单位,这其中的难度和竞争激烈程度,他心知肚明。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绝不仅仅是“表现好”就能轻易实现的。
但他并没有丝毫探究内情的想法和兴趣。
他们之间早已成为过去,界限划得清清楚楚。
她如何费尽心力回来,是她的本事和选择,是她为自己谋求出路的方式,只要不触及他的生活,就与他毫无关系。
他现在的全部心思,都在自己的小家庭和事业上。
于是,他脸上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属于普通同学或同事的客套笑容,既不显得热络,也不至于失礼,说道:
“哦,这是好事。恭喜你了。能够回城,工作也稳定,总比在乡下要好很多。”
他的语气平和,带着公式化的礼貌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听不出太多真诚的喜悦,也听不出任何反感的情绪,就像听到一个普通熟人的普通消息。
沈美玉看着他这副平静无波、客套疏离的反应,眼神微不可察地暗了一下,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振作起来,嘴角努力维持着笑容:
“谢谢。以后……以后就是同事了,在一个厂里,还请……还请多关照。”
她说“同事”两个字时,稍微停顿了一下。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阳光明淡淡应道,用了句当下最不会出错的套话。
随即,他抬腕看了看手表,做出赶时间的样子,“那我先回办公室了,下午还有个碰头会要准备。再见。”他朝她微一颔首,算是告别。
“再见。”沈美玉站在原地,看着阳光明毫不留恋、转身就走的挺拔背影,那背影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坚定和疏远。
她抿了抿有些干裂的嘴唇,冬日的寒风吹得她裹紧了身上那件略显臃肿的旧袄,眼中情绪复杂难辨,有释然,有失落,有对过往的一丝追悔,或许,还有对未来的茫然和不确定。
她站了一会儿,直到阳光明的身影消失在厂部大楼的门口,才转身,朝着喧闹的车间方向走去。
阳光明大步朝着厂部大楼走去,脚步沉稳,心中并无太多波澜,甚至没有再去多想关于沈美玉的事情。
沈美玉的突然出现,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片刻涟漪,但很快便沉底,湖面恢复平静。
沈美玉的回城,或许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偶遇或视线交集,但这对他和林见月的稳定、温馨、彼此信任的生活,产生不了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珍惜的是什么,并且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守护好自己得来不易的幸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