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我就住这儿!(求月票,求推荐票)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3 04:49      字数:2065
  “启明星的启,人民的民。”
  听了张启民的话,漠言似乎陷入了沉默,不再作声。
  又过了一会儿,漠言问张启民:“小张,你是钱江省哪里人?”
  张启民答道:“钱江省瀧泉县。”
  “钱江省,瀧泉县……瀧泉县。”
  漠言重复了数遍,不再言语。
  就当张启民以为漠言会再次陷入沉默时,漠言突然问道:
  “小张,有个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在今年《当代》的第五期和《收穫》的第六期上都发表了中篇小说……”
  张启民闻言,向漠言微微一笑。
  “那个张启民,难道就是你?”
  张启民微笑著点了点头。
  漠言一脸惊奇地看著张启民,发出了一声惊嘆:
  “你这么年轻,就已经在顶级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了!真让我太佩服了!”
  二人的交谈,惊醒了坐在张启民旁边的老高。老高用手心擦了擦眼睛,前后左右看了一番,不断地用舌头舔著嘴唇,看似非常口渴。
  终於,老高朝著对面的申城妇女开口道:
  “阿姨,你这个热水袋的水能不能给我喝一口,我实在是渴得慌……”
  张启民闻言,向斜对面的妇女望去,果然,只见妇女手里握著一个热水袋。
  申城妇女听了老高的话,神色紧张地攥紧了手里的热水袋,却一声不吭。
  老高不泄气,继续恳求道:
  “阿姨,我就喝一口,不影响你暖手的。”
  老高近乎哀求的声音惊动了过道对面的人,都转过头来看著妇女。
  申城妇女在眾目睽睽之下,很不情愿地把热水袋递了过来,老高一脸感激的接过来,旋开盖子,仰脖往嘴里灌了一大口。
  张启民看到老高的脸色似乎变了一变,却是很难形容的那种神情。
  把热水袋还给申城妇女的时候,老高道了谢:
  “谢谢阿姨……你这水里……放了橄欖了?”
  张启民目睹了全过程,不由得皱了皱眉,他朝窗外別过头去。
  对面的漠言似乎也觉察到异样,也皱起了眉头。
  申城妇女听了老高道谢的话,脸却红了,抓过热水袋,赶紧捂到了灯芯绒大衣里面。
  不久,乘务员开始推车叫卖,有盒饭、麵条、茶叶蛋。张启民心说,出门在外,可不能委屈了自己,就要了份红烧排骨饭,一问价钱,要两块钱。
  对面的漠言要了份榨菜肉丝麵,一块五。
  张启民看到漠言从口袋里掏钱,就动作飞快地把手里的钱递向了乘务员:
  “同志,我们两份一起付!”
  对面,漠言掏钱的手突然就停了,人也愣了一下。
  张启民吃过冒著热气的饭,身体顿觉暖和了许多。
  漠言也吃完了面,他再次打量了张启民一眼:
  “启民,你今年几岁?”
  不知不觉间,漠言对张启民的称呼从“小张”变成了“启民”,这细微的差別,被张启民觉察到了,他微笑著答道:
  “过了这个月,我就十九岁了。”
  漠言听了,又发出了一声惊嘆:
  “真的是太年轻了!”
  张启民笑道:
  “漠言大哥,张爱玲不是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吗?”
  “张爱玲……你竟然知道张爱玲?”
  漠言好奇地问道。
  张启民心里不由得乐了一下,此时的漠言应该只有三十出头的年龄,而自己是四十多岁的阅歷和心理年龄,张启民心说,我不仅知道张爱玲,我还知道胡兰成,知道李安的《色戒》。
  就在这个时候,老高从前面回来了。
  老高没买吃的,看到张启民他们吃饭,老高挤到前面上厕所去了,回来的时候,额头还是湿的,明显用冷水洗过脸。
  中午一点左右,火车停靠津门站,晚上六点,到达燕京站。
  望著燕京站的钟楼尖顶,张启民心说,终於到了!
  起身的时候,漠言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张启民,告別道:
  “启民,祝你一路顺风!下次有机会,请你到我工作的地方玩,这是地址。”
  张启民接过纸条,道了谢,隨著出站的人流往外走。
  等出了车厢,张启民转身想再和漠言说句话,却看到漠言的背影已被人挤到了远处,人实在是太多了。
  张启民想,一路从济南到燕京,还没聊够呢。且不去管他了,此时漠言的状態,应该已经完成了《红高粱》的编剧工作,他又要开始新的写作了。
  於是,张启民一个人往出站口方向走去。
  十二月二十八日晚六点,经过了一路从秋凉走到寒冬的张启民,此刻终於抵达了燕京。
  120列车虽说是特快列车,但这一路的硬座经歷,也真是让人难忘至极。文化馆开的介绍信最终没有用上,因为张启民买到的是硬座票,根本不需要介绍信。
  南方县城买的所谓大衣,根本不適合北方的天气,才到出站口,张启民就感到了一阵从未感受过的乾冷。
  接站口,张启民看到了一个大纸牌子,上面写著“张启民”三个大字,举牌子的正是舟倡义。
  他快步朝舟倡义走去:
  “舟老师好!”
  “启民,一切还顺利吗?”
  “一切顺利!就是……有一点儿冷。”
  “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习惯了就好,走吧,我们回编辑部!”
  舟倡义用了一个“回”字,让张启民顿时感到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燕京,朝內大街166號,人文社后院。
  这里被称为“作家招待所”。
  舟倡义领著张启民来到了小楼的侧院,从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二楼的一间房间,等舟倡义开了灯,张启民发现这宿舍竟和自己在瀧泉县住的教工宿舍的臥室差不多面积。
  房间里有木板床、书桌和暖水瓶等一应生活用品,唯一不足的是没有独立卫生间,洗漱和方便都要去公共盥洗室。
  “启民,你这一路上辛苦了,这里便是你临时住的地方,今晚先住一晚,明天换到赵家楼招待所去住。”
  舟倡义说完,把手中的钥匙交到了张启民手上。
  张启民接住钥匙:
  “舟老师,我看这里挺好了,我不要去赵家楼,我就住这儿了,和您离得近,说话也方便。”
  “你真不换到招待所去?”
  “我不去招待所,我就住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