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天赐良机,沪市急了!
作者:柠檬炒辣椒      更新:2025-10-30 02:12      字数:6292
  “林先生,其实我们还有个请求。”这时候,坐在校长旁边的一名副校长开口说道。
  “请说。”林浩然疑惑地看向对方,说道。
  他倒是没想到,对方居然还有要求。
  “等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成立之后,我们想聘请林先生为经济学院的荣誉院长,同时也恳请林先生能在我们京城大学挂一个荣誉教授的头衔。
  我们知道林先生事业很大,事务繁忙,这次能抽时间过来京城,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而且此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我们也不敢奢望林先生未来能够给京城大学学子们讲课。
  但我们真诚希望,林先生能够接受这份荣誉性的学术头衔。”
  副校长语气诚恳地继续说道:“这不仅是对您个人学识与远见的认可,更是将您与京城大学、与恒声经济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象征。
  我们希望,当学院的师生们提起‘恒声经济学院’时,不仅能想到恒声集团的鼎力支持,更能想到您这位高瞻远瞩的荣誉院长和京大荣誉教授。”
  无论是荣誉院长,还是荣誉教授,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标杆。
  这个请求,分寸拿捏得极好。
  它不再涉及具体的教学义务,而是侧重于荣誉性和象征意义,既表达了校方最高级别的敬意,又充分体谅了林浩然的实际情况。
  像林浩然前世的那位阿里创始人马云先生,便受聘为香江大学名誉教授。
  至于荣誉院长,就更好理解了。
  林浩然提出让京城大学成立一个经济学院,而京城大学正好也有这样的需求,借此机会,如果能够让京城大学与林浩然彻底捆绑在一起,这对京城大学而言,并不亏!
  林浩然闻言,微微一怔。
  这个请求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荣誉院长和荣誉教授,这不仅仅是两个头衔,更是国内最为顶尖学府抛来的、代表最高认可与诚意的橄榄枝。
  它将自己与这座百年名校的命运更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迅速在脑海中权衡。
  接受它,意味着一种责任,即便校方言明不要求具体授课,但“荣誉”二字本身,就是一种沉甸甸的期许,他未来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将与京城大学的声誉相关连。
  然而,利远大于弊。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更能够为“恒声集团”披上了一层璀璨的、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金色外衣。
  以后,从京城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学子们,见到他,还得尊称他一声‘林院长’或‘林教授’。”
  这个念头在林浩然脑中一闪而过,带来一种奇妙的感受。
  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迭加,更是一种社会角色和影响力的质变。
  从此,他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将不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慷慨的捐赠者,更是一位得到了国家级学术殿堂认可的、带有“师者”光环的智者。
  这份无形资产,对于他个人和恒声集团的未来,价值不可估量。
  想通这些事情之后,林浩然这次没有太多犹豫。
  他展颜一笑,温和地回应道:“校长言重了,能够得到京城大学如此厚爱,授予荣誉院长和荣誉教授的头衔,是我莫大的荣幸。
  这份荣誉,我接受,虽然我可能无法像专职教授那样频繁授课,但我承诺,会持续关注学院的发展,在关键节点和重要活动中,只要时间允许,我定会尽力参与,与师生们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听到林浩然肯定的答复,校领导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和满意的笑容。
  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名分”和这份“牵挂”。
  有了这个身份,林浩然与京大的联系就更加制度化、正式化,超越了单纯捐赠者与合作者的关系,成为了京大学术共同体中备受尊敬的一员。
  这对于提升学院的声望和吸引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太好了!林先生,感谢您!”校长高兴地说,“我们期待着在您这位荣誉院长和荣誉教授的指引下,恒声经济学院能够开创一番新局面!”
  至此,所有关键议题都已圆满落定。
  资金、师资、命名、名誉头衔……
  一项项合作框架被清晰地构建起来。
  会晤在热烈而充满希望的气氛中结束。
  校方极力挽留林浩然共进晚餐,但林浩然以已有安排婉拒。
  离开行政楼时,夜幕已经降临,校园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
  坐进等候在楼前的轿车,刘晓丽看着身旁闭目养神的林浩然,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崇拜。
  京城大学,是内地所有年轻人所向往的一座高等学府,包括她也不例外。
  只是,想要进入这座学府深造,对于当年的她而言,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而此刻,她身边的这位年轻老板,不仅以其雄厚的资本让校方高层集体作陪、恭敬有加,更是在谈笑风生间,让这座百年学府以“荣誉院长”和“荣誉教授”的最高礼遇,将他请入了学术的神圣殿堂。
  这已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这是地位、声望与影响力的极致体现。
  她亲眼见证了林浩然如何以一番话语和巨额捐赠,推动了京城大学一个全新学院的诞生,并且巧妙地拒绝了以个人命名这种至高荣誉,转而将“恒声”的品牌深深烙印在这所最高学府之中。
  这份格局、智慧和手腕,让她对林浩然的崇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轿车驶离京城大学,融入京城的夜色之中。
  林浩然望着窗外的京城,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笑意。
  投资教育,播种未来,这也算是一个布局了。
  恒声的名字与京城大学联系在一起,其带来的长远价值和品牌效应,远非一亿港元所能衡量。
  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考量,更带着一种微妙的前世情结。
  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和顶尖学府声望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如今,他不再是那个仰望学术象牙塔的普通人,而是成为了能够塑造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它发展方向的人。
  这种角色的转换,带来的满足感和掌控感,是纯粹的财富积累所无法比拟的。
  林浩然在京城又盘桓了两日。
  在这两天时间里,他等到了马世民与恒声集团一名高管的到来。
  两人都各带了一支团队过来。
  毕竟,接下来置地集团以及恒声集团,都要与京城进行对接。
  特别是置地集团,此番北上肩负着两大重任:
  一是参与改造整条王府井大街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项目;
  二是推动其旗下的文华东方酒店获得内地的外资独资酒店经营权。
  这两项任务,无论哪一项,都堪称艰巨,涉及层面极高,需要与多个关键部门进行反复沟通与博弈。
  所以,第一次还是要马世民这位置地集团掌舵人亲自过来才行,如此一来,后续他才好安排。
  至于恒声集团这边,与京大合作设立“恒声经济学院”的帷幕已然拉开。
  林浩然荣誉院长与教授的头衔加身,不仅能为恒声集团镀上了一层厚重的学术金边,更深植下一棵未来人才储备的参天大树。
  10月20号,早晨。
  国宾馆芳菲苑的宁静奢华,让连日奔波的疲惫得以舒缓。
  林浩然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精心打理的中式园林,心中盘算着这趟京城之旅的整个过程。
  京城之行,价值远超预期。
  内地的超高礼遇奠定了他在华商中的领袖地位;
  王府井改造和酒店独资经营的超级大礼包,为他撬动内地核心商业地产与高端服务业打开了闸门;
  京大的深度合作,则是在知识高地和未来精英心中埋下了恒声的种子。
  收获之丰,足以让任何商界巨擘心满意足。
  从10月11号过来京城,到今天20号,已经足足十天时间了,也是到了回程的时候了。
  就在他整理行装,准备次日一早乘坐私人飞机返回香江之际,国宾馆的服务人员恭敬地通报:“林先生,有位体改办的专员前来拜访。”
  林浩然眉峰微挑。
  此时亲自登门,必有要事。
  他立刻道:“快请!”
  同时示意刘晓丽做好接待准备,自己也整了整衣衫,脸上浮现出恰到好处的热忱笑容。
  片刻,那位专员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步入会客厅。
  “林先生,打扰您休息了,知道您即将返程香江,有些事,还是觉得当面跟您说比较妥当。”对方落座,接过刘晓丽奉上的茶水,语气温和。
  “您太客气了,您百忙之中亲自前来,浩然倍感荣幸。请讲。”林浩然姿态谦逊,内心却非常好奇,对方找他所为何事。
  对方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开门见山:“是这样,林先生此次在京城的行程和表态,对我们的工作推动非常大,上头非常满意。
  特别是您那份‘势’、‘人’、‘场’的论断,以及‘躬身入局’的倡导,影响深远。
  您提到要在多个领域加大投资,这让很多地方都坐不住了。”
  他顿了顿,观察着林浩然的表情,继续道:“就在昨天,沪市那边的同志,通过正式的渠道,向我们表达了非常诚恳也非常迫切的愿望——他们热切希望林先生能在离开内地前,拨冗前往沪市考察指导工作。”
  其实,除了沪市之外,其它许多省份也同样都坐不住。
  只不过,考虑到如今刚刚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最好还是优先发展一些带有地理优势的地方,太着急全面发展,肯定是行不通的。
  因此,最终官方这边只提了一个沪市。
  林浩然微微一动,一丝难以抑制的狂喜瞬间掠过心头。
  但被他强大的自制力迅速压下,面上只流露出适度的惊讶和思考状。
  沪市!
  华夏未来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东方的超级大都会!
  这座远东明珠,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虽然依旧是国内经济的领头羊,但比起它未来那吞吐全球、辐射四方的格局,此刻无疑还处于潜龙在渊的阶段。
  他知道,未来的浦东将平地起高楼,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将焕发新生,这里将成为资本最活跃的舞台。
  他心中那幅庞大的商业版图,沪市本就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拼图。
  然而,不同于在粤省鹏城、羊城、莞城等地他已落子布局,对于沪市这块宝地,他虽有觊觎之心,却因时机和政策尺度的考量,尚未正式介入。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沪市主动伸出橄榄枝、政策更为倾斜的契机。
  如今,这个契机来得竟以如此之快,沪市那边主动请求!
  这不亚于瞌睡送来了枕头,简直是天赐良机。
  “沪市?”林浩然故作沉吟片刻,眉头微蹙,仿佛在权衡行程,“我确实久仰沪市大名,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只是时间安排上……”
  他自然不能表现得过于急切,仿佛随时可以更改行程。
  适当的矜持,是维持身份和增加谈判筹码的必要姿态。
  太过于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被珍惜。
  这个道理,在商业谈判乃至更高层面的交往中,同样适用。
  而且,投资内地,除了自身对内地的情感之外,同样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
  只有实现双赢,合作才能长久,布局才能稳固。
  单方面的付出,肯定是不可能持久的。
  他必须让内地知道,他林浩然的投资,是带着诚意和远见的战略投入,而非简单追逐短期利益的投机行为。
  这位专员是何等人物,见林浩然并未一口回绝,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松动。
  于是他笑着补充道:“林先生放心,沪市同志说了,一切以你的时间和方便为主,他们随时恭候大驾。而且,沪市的潜力,上头也是寄予厚望的。
  那里不仅基础雄厚,人才荟萃,更是我们面向太平洋、连接世界的桥头堡。
  林先生在南边的事业有声有色,如果能将成功的经验、雄厚的资本和对国家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样投入到沪市这片热土上,那将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啊!
  也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
  这番话,已将“目的不言而喻”点得相当透彻。
  沪市急了。
  看到林浩然在京城收获的超级大礼包和巨大的声誉效应,更看到他公开承诺的十亿美元投资大蛋糕,尤其是粤省、京城之外再无动静,这位拥有庞大资本和超前眼光的“爱国港商领袖”自然成了沪市急需争取的关键人物。
  当地主动请求,意味着谈判桌上,林浩然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行业准入乃至像王府井那样的特殊政策支持上,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您言重了,‘指导工作’不敢当,作为看好内地未来、决心与内地共同成长的一份子,了解沪市、寻找合作机会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林浩然脸上的“犹豫”终于化开,换上了爽朗而坚定的笑容:“既然沪市方面如此盛情,您也亲自转达,我再推辞就显得不识抬举了。
  粤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沪市则是未来腾飞的龙头,投资祖国,怎能厚此薄彼?
  请您转告沪市的同志,我接受邀请,即刻调整行程,今天就飞沪市!”
  “好!太好了!”对方闻言大喜,拍案而起,脸上笑容更盛,“林先生果然雷厉风行,心系大局!我这就通知沪市方面,让他们做好接待准备。
  相信您的沪市之行,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送走心满意足的体改办专员,林浩然转身,眼中精光闪烁。
  他立刻对刘晓丽下达指令:“通知机组,目的地改为沪市虹桥机场,即刻申请航线,越快越好。”
  “是!林先生!”刘晓丽看向林浩然的眼神中流露这崇拜之色,她清脆应道。
  她即便不懂商业,也知道林浩然板这毫不犹豫的应允,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机遇。
  前往沪市,意味着老板在内地的投资版图将进一步向内地经济的核心地带扩张。
  仅仅两个小时后,林浩然的私人湾流飞机便从首都国际机场呼啸升空,划破京城秋日高远的蓝天,向着东南方向,那座即将迎来非凡命运的东方明珠——沪市飞去。
  机舱内,林浩然没有像往常一样闭目养神。
  他透过舷窗,看着下方逐渐变得模糊的华北平原,思绪却已飞到了黄浦江畔。
  前世今生关于沪市的记忆碎片在脑海中翻腾:外滩的钟声、南京路的繁华、浦东的荒滩奇迹、陆家嘴的摩天森林……
  他知道,此刻的沪市,虽然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工业基础,但城市面貌远非后世可比。
  基础设施落后,浦西拥挤,浦东更是大片的农田与低矮房舍。
  然而,正是这看似“落后”的景象下,孕育着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
  他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政府主动邀请的窗口期,成为沪市未来辉煌蓝图的早期重要参与者甚至塑造者之一。
  “晓丽,”林浩然忽然开口。
  “林先生,您吩咐。”刘晓丽坐在林浩然的对面,恭敬地说道。
  虽然本身她只是一名舞蹈演员,担任这个‘贴身秘书’不过是临时性决定。
  可跟随林浩然身边时间长了,她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个角色,并且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沪市不同于京城,京城是政治文化中心,我们的根基尚浅,行事需低调谨慎,以树立形象、建立高层联系为主。
  而沪市是纯粹的商业沃土,龙蛇混杂,机会多,风险也大,你作为我的‘贴身秘书’,要更敏锐,记住你的身份,谨言慎行,但也不必过于拘谨,该展现我们实力的时候,要自然流露。”
  “是!我明白,林先生,我会时刻谨记您的教诲,多看、多听、多想、少说。”刘晓丽郑重地点头,将林浩然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
  哪怕这个秘书只是暂时性的,她也希望自己能表现得好一些。
  飞行时间比京城到香江短了许多。
  当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已经可以看到蜿蜒的黄浦江和西岸星罗棋布的城区。
  与京城庄严规整的布局不同,沪市的轮廓显得更加紧凑而充满活力,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划分出浦西的繁华与浦东的相对静谧。
  这让林浩然不禁想起沪市的一句老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可想而知,如今的浦西与浦东之间显著的居住条件和发展差距有多大了。
  飞机平稳降落在虹桥机场。
  舱门打开,林浩然步下舷梯。
  一股湿润的、带着淡淡江水气息的秋风扑面而来,与京城秋日的干爽截然不同。
  眼前的景象,虽不及京城停机坪那次国家级的超高规格,但同样热烈而隆重,尽显沪市作为经济重镇的务实与效率:
  数位沪市的核心领导亲自在舷梯下等候,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他们身后是相关委办局如计委、外经贸委、建委等的一把手或重要副手,阵容齐整。
  “热烈欢迎著名爱国港商、林浩然先生莅临沪市考察指导!”的红色横幅在接机区格外醒目。
  一排崭新的黑色进口轿车静静地停在一旁,旁边还有负责引导的开道警用摩托车。
  当林浩然从飞机上下来的时候,沪市本地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几家重要报纸的记者早已架好设备,镜头纷纷对准了林浩然。
  闪光灯此起彼伏。
  没有繁琐冗长的机场欢迎仪式,副市长快步上前与林浩然热情握手:“林先生!一路辛苦!欢迎您来到沪市!一路风尘,我们先安排您到酒店休息,具体行程再详谈。请!”
  话语简洁高效,透着一股海派作风的利落。
  “感谢各位领导盛情相迎!沪市一直是我心驰神往之地,今日终于得见,倍感荣幸!”林浩然与各位领导一一握手,笑容真诚而富有感染力,应对得体。
  刘晓丽紧随其后,保持着优雅得体的秘书仪态,面对镜头和领导,既不怯场,也不逾矩。
  在副市长和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林浩然一行人迅速通过贵宾通道,坐进了等候的车队。
  没有警笛长鸣,但开道的摩托车有效地引导着车队驶离机场,向着市区飞驰而去。
  坐在舒适的车内,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城市面貌。
  略显陈旧的工业厂房、大片待开发的土地、逐渐密集起来的具有鲜明石库门或老洋房特色的居民区、以及远处外滩方向若隐若现的古典建筑轮廓……
  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林浩然: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但迫切蜕变的大都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