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京大恒声经济学院
作者:柠檬炒辣椒      更新:2025-10-30 02:12      字数:6127
  震耳欲聋的掌声如同潮水般在京城大学的操场上久久回荡。
  一万多名师生用最热烈的情绪表达着对林浩然这场演讲的认同与钦佩。
  林浩然站在主席台上,感受着脚下木板传来的微微震动,以及眼前这片由年轻、热情、求知若渴的面孔组成的海洋,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他微微鞠躬致意,脸上带着谦和而自信的笑容。
  校长和几位白发苍苍的经济学泰斗走上前来,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林先生,精采!太精彩了!您这一堂课,振聋发聩,不仅给我们的学生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感谢您!”
  “校长过誉了。”林浩然谦逊地回应,“能有机会与京大的精英学子交流,分享一些浅见,是我的荣幸。
  贵校的学术氛围和师生们的热情,也让我深受感染。”
  “林先生,您难得来一趟,不知是否有时间,让我们略尽地主之谊,带您参观一下我们京大?”
  一位副校长热情地邀请道,“虽然京大历史悠久,但许多新气象,也希望能得到您这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的指点。”
  林浩然看了一眼身旁的刘晓丽和李卫东,刘晓丽立刻会意,低声提醒道:“林先生,下午暂时没有其他重要安排。”
  “好,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林浩然欣然应允,“我对京大仰慕已久,正好借此机会好好领略一下这座学术殿堂的风采。”
  其实,哪怕这位副校长没有提起,他也有这个打算。
  毕竟,都好不容易来一趟前世最为向往的顶级学府,连参观都没有参观,那岂不是白来了?
  于是,在校长、副校长以及几位院系领导的陪同下,林浩然一行人离开了依旧人声鼎沸的操场,开始了对京城大学的参观。
  刘晓丽紧随林浩然身侧,努力扮演好“贴身秘书”的角色,内心却依旧被刚才万人空巷的场面深深震撼着。
  她看着林浩然从容不迫地与校领导交谈,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那份敬畏与倾慕之情愈发浓烈。
  当他们一行人走在古朴的校园小径上,穿过郁郁葱葱的林荫道,经过一栋栋爬满常青藤的教学楼时,沿途不断有学生驻足观望,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林先生好!”
  “感谢林先生的演讲!”
  “林先生,您是我们的榜样!”
  年轻学子们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和崇拜,他们或远远挥手致意,或大胆地靠近几步表达敬意。
  林浩然始终保持着温和的微笑,不时向学生们点头回应,甚至停下脚步,与几位鼓起勇气上前问候的学生简短交谈几句,询问他们的专业和志向,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这份平易近人,毫无架子的态度,更是赢得了学生们的好感,所到之处,气氛热烈而融洽。
  刘晓丽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在香江,林浩然是高高在上的商业巨子,出入皆是名流场所,普通人难得一见。
  而在这里,在这座最高学府,他却能如此自然地融入这些天之骄子之中,成为他们追逐的目标和偶像。
  这种跨越阶层的魅力,让她深深迷恋。
  他们参观了图书馆的珍本馆藏,感受了百年学府的厚重底蕴;
  走进了物理实验室,见识了虽然设备不算顶尖但师生们钻研精神十足的科研氛围;
  漫步在未名湖畔,欣赏着秋日湖光塔影的宁静与诗意。
  每到一处,林浩然都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偶尔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的问题,其见解之独到,让陪同的校领导们频频点头,暗自赞叹这位年轻富豪的见识不凡。
  参观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京城大学太大了,要不是很多时候直接坐上轿车前往,别说两个小时了,参观一整天都逛不完。
  夕阳的余晖为古老的校园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最后,一行人来到了学校行政楼一间布置得庄重典雅的会议室。
  “林先生,请坐。”校长亲自为林浩然拉开主位的椅子,态度极为尊重。
  众人落座,工作人员奉上茶水。
  眼前的茶杯颇具趣味,杯身之上印着伟人的头像,头像下方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一股浓厚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寒暄几句后,校长脸上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林先生,今天您的演讲,尤其是关于人才是竞争关键的论述,真是切中要害,发人深省啊。”
  校长感慨道:“不瞒您说,我们校方,尤其是我们负责经济学科建设的几位同志,最近压力很大,也深感忧虑。”
  林浩然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目光平静地看向校长:“哦?校长请讲。”
  校长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沉重:“国家推行改革开放,这是利国利民的大战略,我们京城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深感责任重大。
  领导多次指示,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这块,是重中之重!”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在座的副校长和几位系主任,继续说道:“我们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也相对传统,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在是捉襟见肘。
  我们迫切希望能扩大经济学科的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甚至……我们内部也有讨论,是否应该将经济系独立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二级学院,集中资源,重点发展!”
  事实上,京城大学的首个学院级教学单位,也确实是经济学院,经济学院的成立是京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不过,那已经是1985年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要在三年多后才正式成立。
  显然,他们早有规划,只是这里面困难重重,无论是资金、师资人才,都是阻碍经济系独立成院、重点发展的“拦路虎”。
  林浩然放下茶杯,认真地点点头:“校长的远见卓识,我非常赞同,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在演讲中也提到,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远超许多人的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对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
  无论是宏观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还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精通理论、熟悉实务的精英。
  现在着手布局,培养储备人才,正当其时。”
  他语气肯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见性。
  校领导们纷纷点头,眼中流露出遇到知音的欣喜。
  “林先生所言极是!”一位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接口道,“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和校长刚才相似的苦笑,“想法是好的,现实困难却太大了。”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林浩然问道,心中其实已有所猜测。
  “人才!钱!”校长言简意赅,直指核心,“林先生,您也知道,内地刚刚打开国门,百废待兴。
  我们自己培养的经济学人才,数量少,而且受限于过去的环境,知识结构和国际视野都有很大局限。
  想要快速提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进!引进国际上顶尖的经济学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来任教、讲学、带研究生。”
  他无奈地摊了摊手:“可是,谈何容易啊!一来,我们国家现在外汇紧张,给不起国际同行那样高额的薪酬;
  二来,生活条件、科研环境,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来,语言、文化、家庭等因素,也让很多顶尖人才望而却步。
  我们尝试联系过一些海外学者,回应者寥寥,即使有愿意来的,开出的条件我们也难以满足。”
  另一位经济系主任补充道:“除了引进,自己培养师资也需要时间和投入。
  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改善教学设施,哪一项不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学校的经费本就紧张,要优先保障基础学科和重点项目,能投入到新成立的经济学院上的,实在是杯水车薪。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林先生!”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校领导们脸上都写满了无奈。
  他们看到了方向,也渴望前进,却被现实的枷锁牢牢困住。
  刘晓丽在一旁听着,也不禁为校方感到揪心。
  她想起自己在香江看到的繁华与高效,再对比内地此时的状况,更能理解这种发展的艰难。
  林浩然的手指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轻响。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校领导的脸,将他们眼中的期盼、焦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尽收眼底。
  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校长,各位领导,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不可逾越。
  既然贵校有如此决心和远见,愿意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经济人才,我林浩然,作为一位看好内地未来、也愿意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的企业家,愿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校领导们精神一振,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林浩然身上,充满了期待。
  林浩然继续说道:“关于师资问题,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确实存在诸多障碍,但并非没有变通之法。
  我的恒声集团,旗下拥有恒声银行、东亚银行、道亨银行等三家银行,乃是香江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旗下汇聚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实战经验的经济、金融、管理人才。
  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泰斗,但他们深谙市场运行规律,掌握最前沿的商业实践,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经济人才大有裨益。”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提议:“如果贵校不嫌弃,我可以协调恒声集团内部以及我们紧密合作的商业伙伴中的高级管理人才、资深分析师、战略顾问等,以‘客卿教授’或‘特聘讲师’的身份,定期或不定期地来京大授课、开设讲座、指导研究生,甚至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
  他们将带来最鲜活的案例和最接地气的经验,弥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我相信,这对学生了解真实商业世界,会非常有帮助。”
  “客卿教授?特聘讲师?”校长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虽然可能不如全职教授稳定,但胜在能快速引入高质量、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而且成本相对可控。
  “林先生,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当然欢迎!非常欢迎!”
  其他领导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
  “这只是第一步。”林浩然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更重磅的提议,“要真正支撑起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学院,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都需要有持续的资金保障。
  我决定,以旗下恒声集团的名义,向京城大学捐赠一亿港元。”
  “一亿港元?!”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1980年代初,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校领导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实属让他们意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天大好事。
  一亿港元,林浩然不是很在乎。
  可这笔钱,对京城大学而言,不亚于久旱之后的甘霖,是能彻底改变经济学科命运的惊雷!
  刘晓丽也震惊地捂住了嘴,她知道林浩然富有,但如此巨额的单笔捐赠,还是让她心神剧震。
  要知道,前段时间,林浩然才刚刚向即将成立的鹏城大学捐了一亿港元,没想到如今又捐,同样也是一亿港元!
  太大方了!
  林浩然语气平静,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笔资金,将成立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基金会,名字可以叫‘京城大学经济学科发展基金会’或者由校方拟定。
  基金会的唯一宗旨,就是支持京城大学经济学院或经济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他详细阐述道:“这笔基金的本金将由恒声集团派人进行稳健投资管理,以其收益,专项用于几个方面:
  第一,设立‘讲席教授’席位,为引进的海内外顶尖经济学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
  第二,设立‘青年学者’计划,资助本校或从外校引进的优秀青年经济学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生活保障;
  第三,资助优秀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出国交流、参加国际会议;
  第四,改善教学设施,购买最新的图书资料和数据库;
  第五,支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前沿讲座。
  总之,一切围绕提升经济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拿出一亿港元,然后用这笔钱进行投资,只拿一部分利润进行资助,这样可以确保基金会的永续运作,细水长流。
  至于如何投资?
  对林浩然而言,在这80年代初期这实在太简单了。
  随便将本金投入他早已布局好的未来高增长领域,不仅能实现资产的惊人增值,更能反哺基金会,形成良性循环。
  林浩然看着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的校领导们,最后强调:“我希望这笔基金能成为一个‘种子基金’和‘催化剂’,帮助贵校克服初创期的资金瓶颈,快速吸引人才,提升实力。
  等学院发展步入正轨,自身造血能力增强,或者能获得更多社会资助后,基金会的压力也会相应减小。”
  “林先生!这……这让我们说什么好!”校长激动地站了起来,绕过会议桌,紧紧握住林浩然的手,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您这不仅是在帮助我们京大,您这是在为国家培养未来栋梁,为改革开放大业添砖加瓦啊!
  这份情谊,这份担当,京城大学全体师生,永志不忘!”
  其他校领导也纷纷起身,向林浩然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会议室里充满了感动和振奋的气氛。
  激动过后,校长坐回位置,与其他几位领导私底下聊了几句,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很肯定地点头,似乎下定了某个决心。
  他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道:“林先生,您如此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我们京大无以为报。
  为了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和感激,也为了让后人铭记您对京大经济学科发展的开创性贡献,我们校党委和校行政经过紧急磋商,一致决定:
  即将创立的经济学院,将以您的名字命名!就叫‘京城大学浩然经济学院’!您看如何?”
  此言一出,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看向林浩然,等待他的回应。
  以个人名字命名学院,这在国内高校是极其罕见的殊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认可。
  然而,林浩然闻言,并没有表现出惊喜,反而微微蹙起了眉头。
  他沉默了几秒钟,手指再次轻轻敲击桌面,似乎在认真权衡。
  校长等人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心中忐忑起来,难道林先生觉得不够?
  或者是,不愿意?
  终于,林浩然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看向校长,缓缓说道:“校长,各位领导,感谢贵校的厚爱和这份沉甸甸的心意。
  但是,‘浩然经济学院’这个名字,恕我不能接受。”
  “啊?”校长等人愣住了,完全没想到会被拒绝。
  林浩然解释道:“我个人非常认同和支持成立专门的经济学院,也愿意为它的发展提供助力。
  但是,用我的个人名字命名学院,我认为并不妥当。”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首先,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京城大学全体师生,尤其是未来经济学院师生共同努力的事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个人只是在其初创阶段提供了一些支持,实在不敢贪天之功。
  其次,以个人命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仿佛这个学院是我个人的‘私产’或带有某种商业烙印,这与大学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可能有所冲突。
  再者……”
  林浩然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此次是以恒声集团的名义成立这个基金会的,我们支持教育,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为集团的长远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
  因此,如果贵校坚持要体现这份合作与支持的关系,我建议,可以用‘恒声’来命名这个学院。”
  他提出了替代方案:“不如就叫‘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这样,既体现了恒声集团对学院建设的实质性支持,彰显了我们企业与高校携手共育英才的合作模式,又不会过于突出我个人。
  同时,‘恒声’二字,也寓意着学院追求学术卓越、声誉恒久远播的美好愿景。
  不知各位领导意下如何?”
  林浩然的话,入情入理,既表达了对校方好意的婉拒,又巧妙地维护了学术的纯粹性,同时将个人行为升华到了企业战略和社会责任的高度,更将“恒声”这个品牌与京城大学这所顶级学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份深谋远虑和处事智慧,再次让在座的校领导们叹服。
  校长与其他领导低声快速交流了几句,脸上露出了释然和钦佩的笑容。
  他再次握住林浩然的手:“林先生,您考虑得如此周全,如此深远,实在令我们汗颜又敬佩!
  您说得对,用‘恒声’命名,更能体现我们校企合作、共育英才的实质,也更符合大学的精神。
  好!我们完全尊重您的意见!就叫‘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
  “太好了!”其他领导也纷纷表示赞同。
  林浩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感谢校方的理解和支持,关于基金会和客卿教授的具体运作细节,后续可以由恒声集团的代表与贵校相关部门详细对接。
  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京城大学恒声经济学院’一定能迅速崛起,成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输送顶尖经济人才的摇篮!”
  “一定!有了林先生的助力,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校长豪情满怀地回应。(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