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
作者:
一觉睡到下午醒 更新:2025-10-22 20:57 字数:3597
第363章 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
刘辩並没有与程昱深入探討三路伐鲜卑那一战,毕竟刘宏再混帐,他也是太上皇,是当今天子的父亲,谈论他的过错並非为臣之道,这实在是为难程昱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宏对於大汉也算是有著巨大贡献的,那就是改立何氏为皇后,並诞下了这样一位优秀的继承人。
大致在程昱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鲜卑的政治、军事体制,刘辩的目光落在鲜卑地图西部那片一分为三的疆域上,指尖缓缓划过写在上面的三个名字——魁头、扶罗韩与步度根。
程昱见天子指向鲜卑的西部,当即解释道:“国家,此三人便是檀石槐长子的三个儿子。”
程昱稍作停顿,继续道:“檀石槐深知次子和连贪財好色却才能平庸,难以服眾,尤其魁头、扶罗韩与步度根三兄弟必不会顺从。故而不再设西部大人,而將西部领土分作三份,分別授予这三个孙子,令他们分掌西部,还不时挑拨。”
刘辩微微頷首,不得不承认檀石槐的这番安排確实也算妥当。
长子的三个儿子分掌西部,即便心生异志,在新掌控的疆域尚未稳固之时,又能积聚多少兵力造反?
而和连再是无能,坐拥檀石槐起家的中部基本盘,拥有上千个忠心的邑落,难道还震慑不住西部的三个侄子?
至於东部大人,那是檀石槐的亲信,是和他起於微末的老兄弟,他向著苍天腾格里起誓,而檀石槐也愿意相信这位老兄弟。(注1)
然而,再深厚的信任也敌不过命运的无常。
檀石槐的好兄弟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他死了!
就在檀石槐去世不到三日,甚至消息尚未传至东部,这位东部大人竟也追隨檀石槐而去了。
东部大人的有力竞爭者有三人,分別是素利、弥加、闕机三位部落大人。
但和连继承鲜卑大人后,安排了他的心腹强行空降担任了东部大人。
对於这种行为,东部的诸多部落自然是不服的,因此这位心腹根本无力掌控东部诸部落,甚至屡屡有部落大人违抗他的命令,最终闹到了起兵叛乱的地步。
带头叛乱的,正是素利、弥加、闕机三人,和连的心腹不仅未能平叛,反而死在了战场上。
儘管三人都尊奉和连为鲜卑大人,但和连实际上还是失去了对东部的掌控,而鲜卑东部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微妙局面。
刘辩闻言,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如此鲜卑,即便没有程昱的挑拨离间,也迟早会分崩离析,只是被程昱人为加速了这个进度罢了。
不过,倚仗著檀石槐留下的政治和军事遗產,和连尚且能在表面上维持著鲜卑各部的团结。
然而平衡隨著关羽阵斩和连而被打破,鲜卑的局势也迎来了崩坏。
刘辩授权程昱全权处置鲜卑事务,而程昱也確实没有令他失望。
和连的心腹派来使者与程昱洽谈,希望以牛羊乃至土地来赎回和连。
程昱一面严密封锁和连的死讯,由绣衣直指贴身“保护”,不许任何人接触“和连”,一面又与使者周旋。
每当谈判取得少许进展,他便以需等待天子意见为由,將谈判拖延半月,一来二去拖延时日便超过了三个月。
趁著这段空档,程昱便令卫覬这位副使招待鲜卑使者,自己则秘密前往雁门郡北部的盐泽,约见了魁头。
会面时,程昱开门见山告知了和连的死讯,並且毫不掩饰地怂恿魁头爭夺鲜卑大人之位,也表明了大汉对於他的支持之意。
和连虽死,却並非没有子嗣,而是留下了十四岁的独子騫曼。
儘管鲜卑、匈奴等草原部族都有兄终弟及的习俗,但那是建立在君主子嗣未成年的前提下,优先继承者都是君主的子嗣。
而鲜卑人以十五岁为成年,为了整个部落的生存和未来,未满十五岁的鲜卑男丁是根本没有继承权,哪怕是騫曼这个鲜卑大人的儿子,也同样没有继承权。
騫曼没有兄弟,檀石槐也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鲜卑大人便只能由同族的其他男丁来继承。
拥有第一顺位继承权的,自然是檀石槐的长孙魁头。
作为素和氏(檀石槐本族姓氏)长房一脉的儿子,他的父亲本来就是檀石槐属意的继承人,只不过他暴毙而亡时,魁头也是十四岁的未成年男丁,並没有继承权,所以才会转由和连继承。
却不想如今命运轮迴,和连的儿子也体会到了他当年的境况,魁头反倒是有了名正言顺夺位的机会。
魁头虽然拥有最为正统的继承权,但要在鲜卑內部动盪甚至分裂之际顺利继承鲜卑大人之位,也是有著许多难度的,免不了要动一番刀兵。
因而魁头在大惊的同时,却並没有被这份喜悦冲昏头脑。
魁头自然有爭位的野心,但更多的是对大汉的警惕,尤其是朝廷这些年在并州、幽州、凉州北部都部署了大量的军队,甚至放出风来要北伐鲜卑。
不过程昱的解释是,北伐鲜卑只是天子扩军的藉口。
魁头虽然是鲜卑人,但受檀石槐影响,他对中原文化也有著一定的了解,在他眼中似乎中原汉人要做什么都要师出有名,哪怕是掌握著无上权力的皇帝也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
当然,程昱也向魁头提出了大汉扶持他所需要他付出的报酬,也就是对大汉在西域利益的保障。
大汉隨著国內的动盪以及凉州接连不断的叛乱,儘管十年前敦煌太守马朗还能率领焉耆、龟兹、车师等西域诸国军队共四万余人,討伐篡了疏勒王位的疏勒贵族和得,但大汉对於西域的控制力已经越来越薄弱。
就连西域都护府都不得不隨著凉州一次又一次的羌乱而搬迁,將治所迁至昔日的驻地柳中。
现如今大汉实际掌控的西域范围,仅有戊己校尉部驻扎的车师国和宜禾都尉部驻扎的移支国,但这两国亦是蠢蠢欲动。
不过上一次凉州羌乱中,大汉表现出了足够强大的战力,重新震慑住了车师国和移支国,就连过往断联的西域诸国也都纷纷遣使来贺,並奉上礼物朝见了刘辩。
程昱向魁头表示,当今的大汉天子是一位年轻人,年轻有为又渴望足够的建立功业来巩固地位。
但大汉天子对於贫瘠的草原並没有兴趣,而是希望能够得到富饶且肥沃的西域,所以大汉天子只是打著北伐鲜卑的名义练兵,实际上只是想要重新收復西域,希望鲜卑不要再插手西域。
最终,以程昱为首、卫覬为副的使团与魁头一方的鲜卑高层,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对於一些关心的话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大汉会扶持魁头上位,支援魁头一批兵器、甲冑,以快速武装出一支精锐,並许诺日后优先从魁头所部购买马匹等牲畜,而大汉则是优先向魁头所部贩卖陶瓷、漆器、茶叶、丝绸等高消费品,並约在弹汗山以南、雁门郡北部的阴山缺口处,设互市进行贸易。
魁头则保证鲜卑不再侵犯大汉的边郡,並且不会干涉大汉对西域诸国的行动,大汉也不会向鲜卑进犯,双方结为“友邦”。
实际上无论是程昱还是魁头,彼此都心知肚明,这份盟约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
就算魁头约束得住本部鲜卑部落不劫掠大汉,但其余各部落未必会老老实实听令,何况魁头也没打算遵守盟约。
他也只不过是藉助大汉的资助上位,来日必然是要以復兴乃至超越檀石槐的伟业为志向。
况且魁头虽然相信大汉天子这一次的主要目標大抵是西域诸国,但若大汉帝国的君王是这样一位有著雄心壮志的大汉天子,他不相信这位大汉天子將来在收復西域诸国后,会不对鲜卑的广袤疆域动心。
反正程昱也没想过遵守盟约,他也不信鲜卑所有部族都能做到停止侵犯大汉疆土,就连檀石槐都做不到的事,就凭魁头是决计办不到的。
因此幸好,大汉也不准备遵守盟约。
以鲜卑人贪婪的性子,要抓住些许背约南犯大汉边疆的鲜卑人易如反掌,这就不算是大汉先背盟了,还能为大汉多增一个名正言顺的战爭藉口。
既然不准备与魁头当真心实意的盟友,那么程昱自然也不会只扶持他一人,他还秘密约见了鲜卑东部的三位部落大人,素利、弥加和闕机,承诺由大汉提供兵器、甲冑和粮食,扶持他们与魁头抗衡,並希望三人同时接受大汉的印信,作为大汉的归义王,代大汉天子节制鲜卑东部之地。
但这还不算完,程昱又暗中约见了魁头的两个弟弟扶罗韩与步度根,巧妙地煽动二人不该白白助长兄魁头上位,应当向他爭取自己的利益。
虽说扶罗韩与步度根暂时没有爭夺鲜卑大人的心思,但在切实的利益上还是有所需求的。
扶罗韩与步度根本就有向魁头爭利的心思,经程昱这一挑拨,索性借他的口表达了诉求,这不过是被程昱引导並放大罢了,也使得扶罗韩与步度根彼此顺利达成了合作。
魁头万万没想到两个弟弟会趁机敲诈他一笔,不得不允诺在继任鲜卑大人后,將自己在西部的部落和领土平分给扶罗韩与步度根。
而挑拨鲜卑內部矛盾,这正是程昱制夷的手段。
他既非一味主战,也非单纯怀柔,而是更倾向於“以夷制夷”。
程昱俯身行礼,向天子进言,沉声道:“臣素来主张,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讎敌,互相攻伐。”
“和连的儿子騫曼,鲜卑东部的部落大人素利、弥加、闕机,亦或是,亦或是魁头的两个弟弟扶罗韩与步度根,这都是制约魁头,乃至令其相互攻伐的『讎敌』。”程昱不断地在地图上指点著,將魁头爭位的几个大敌都指了出来,嘴角不自觉露出一抹诡譎的笑意,道,“臣保证將来国家北伐,只会遇到一个內部互相攻伐的分裂的鲜卑。”
(3568字)——
注1:“腾格里”是蒙古语族信仰的“苍天”,“长生天”是突厥语族信仰的“上天”,实际上地位甚至部分神话经歷都是相同的。
另外,蒙古起源是东胡而非匈奴,而鲜卑、乌桓都是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灭亡后的別种,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而匈奴则是突厥的先祖,所以是突厥语族,与鲜卑信仰是有极大差异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