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民为邦本!他们不是庄稼杆子,是大
作者:上官不水      更新:2025-10-22 21:26      字数:4065
  第300章 民为邦本!他们不是庄稼杆子,是大明国民
  皇极门下,一片安静。
  沈念的一番“先民、再吏、后官”言论,让无数官员都感觉如同做了一场盛世大梦。
  梦境里。
  大明朝堂君明臣贤,上下一心,天下政通人和,造就一片盛世图景。
  但梦醒之后,所有人都开始剥去梦幻,分析利弊。
  沈念高呼的那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当下只能忽悠忽悠那些十六岁以下的读书郎。
  忽悠不了这些已不相信“圣人之言能办事”的满朝文武。
  沈念主张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无条件废除一切田赋常例,外加由州府出钱将乡里胥吏的工食银翻倍。
  其主张的核心仍是苦一苦官员。
  其最终目的是废除官场常例,高俸养廉。
  而他所言的“贤臣满朝、尧舜之治”的理想在许多官员眼里,根本不可能实现。
  因为当下之大明距离这个目标太遥远了。
  他们又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拼劲,根本不是担任“贤臣”那块料,身在官场,只能沾光,而不能担当主力。
  一些只想躺平的官员,微微撇嘴。
  他们认为若依沈念所言,自己能不能成为“青史留名的贤臣”不一定,但日后的收入定然锐减,日后的差遣定然增多,靠着他们吃喝的亲朋故旧必然会被底层百姓分利。
  一些喜欢研究朝政的老派官员,则是望着沈念的背影,有些发愣,感觉此刻才看透沈念。
  他们想得更深,想得更远。
  他们听完沈念的一席话,觉得沈念是想改变大明的治国方略,更准确而言,是改变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当权者都会不断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但在许多士大夫官员眼里。
  这里的“民”指的是宗室贵戚、官僚士绅、富商地主等特权阶级。
  只要能维系住这些特权阶级的利益,则江山便可永固,社稷便可兴盛。
  故而朝廷会对这些人赋予减税、免役、不受刑讯、穿着特殊衣冠等权力。
  至于全民富裕,根本不可能。
  存在享受特权者,就必须存在被剥削压迫者。
  最底层的百姓,诸如半自耕农、佃农等只会种庄稼的人,在他们眼里,不是民,而是廉价的庄稼杆子。
  庄稼杆子是可以不断收割的,是能一茬一茬长出来的,是无须顾及其情绪与状态的。
  一场大水,淹死也就淹死了;一次大旱,旱死也就旱死了。
  但是沈念的主张,明显倾向于,去天下特权阶级之利,养活底层那些“庄稼杆子”,以此完成让天下人都能吃饱肚子的盛世理想。
  一些官员觉得此举不可行,且很危险。
  张居正的一系列新法已将宗室贵戚、官僚士绅、富商地主得罪了一遍。
  日后沈念若任首辅,手段必然会更加锋利,而他们这些“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官员也将成为待宰的羔羊。
  他们由此对沈念产生了忌惮。
  当然,也有一些官员非常欣赏沈念的胆大与果敢,这些官员大多年轻,仕途理想仍是:致君尧舜上,扫清天下浊。
  ……
  此刻,沈念在皇极门下的中央位置安静地站着,面无表情,等待百官表态。
  沈念很清楚。
  他刚才所言,绝对不可能如往常一般引得满朝附议。
  因为满朝文武,有私心为己利的官员至少占八成。
  但沈念却笃定自己的想法能通过。
  因为他了解小万历,了解张居正、殷正茂、申时行、王锡爵和朝堂上的一众科道官。
  小万历如同他的爷爷嘉靖皇帝、父亲隆庆皇帝一样,性格上是自私的,认为小家重于大国,亦将底层百姓当作庄稼杆子。
  但是小万历爱名,且急于做出一番大功绩证明自己。
  他盼着超越张居正的功绩,盼着自己亲政后能无限接近于尧舜之治。
  此乃洗白自己在祖陵内行苟且之事最好的方式。
  一功便可盖百丑。
  外加如此做,牺牲的是地方州府官员的常例而非太仓银库与内帑之银且能赢得民心,故而小万历定然倾向于支持沈念。
  至于另外四大阁臣,他们都看得非常远。
  心中明白接下来兴盛大明的主力,已由朝堂转移到民间,需要所有百姓的共同努力,而以此举获取民心,增加凝聚力,无疑是正确之举。
  至于沈念最后想要达到的“高俸养廉、革除常例”之目标,四大阁臣其实都乐于见到,因为这对大明朝而言,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革新,是公平公正的最佳体现。
  此举利大于弊,完全可为。
  而科道官们,全处于清要衙门。
  他们最需要高俸。
  且一旦朝廷最后革除天下常例,那科道官的监察之权将会放大,科道官在朝堂的地位将会提高许多。
  小万历、五大阁臣、一众科道官,这些在常朝之上话语权最大的一群人,只要同意此举,那其他官员的反对将会引发他们的集体围攻。
  朝堂之上,无人敢与这些人为敌。
  沈念是懂人心,懂利弊的,所以才敢说出如此理想化的一番言论。
  而此刻。
  沈一贯几度张嘴,却始终想不出该如何反驳。
  沈念用诸如“贤臣满朝、尧舜之治”等一系列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政治理想,将其主张拔升到了一个“不附议,就是心中无民”的高度上。
  外加有两个数据支持,沈一贯无论如何辩驳,都会落入下乘,他总不能称沈念此举是夺天下官员之横财(即常例)。
  ……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的科官站了出来。
  “陛下,沈阁老之言,振聋发聩,实为我朝发展之长远之计,既然朝廷能承担得起此开支,又得民心,不如便如此施行,毕竟,当下已无更好之法!”
  此话一出,令沈一贯不由得老脸一红。
  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以厚赏代常例”有些急功近利,将官场当作商场了。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数名科道官纷纷站出表态。
  沈念不由得轻呼一口气,这与他预测的一模一样,科道官们无论是怀揣着“民为贵”思想,还是欲涨监管之权,都会支持他。
  科道官们表态之后,皇极门下再次安静下来。
  下方群臣低着脑袋,都不出声。
  他们不言反对,但用沉默表示反对。
  突然,一向喜欢快人快语的内阁阁臣殷正茂打破了这份尴尬的平静。
  “陛下,老臣附议!”
  殷正茂出言后,王锡爵紧接着站出来,也高声道:“臣附议!”
  顿时,诸多官员的眼光都放在张居正与申时行的身上。
  二人的表态至关重要。
  这时,张居正看了申时行一眼。
  张居正不愿此刻表态。
  作为首辅,他有平衡言论与总结之责,太早表态,容易被骂专权,被称独政,不宜于朝堂日后讨论政事。
  申时行感受到张居正的目光后,犹豫了一下后,也大步走出。
  “臣附议!”
  申时行遇事喜欢和稀泥,但今日之事他却看得很明白。
  苦一苦地方州府,明夺他们的不法钱财,乃是朝廷早就该做之事。
  不然州府那些中层官能将民脂民膏贪尽,连朝廷都分不到他们的常例。
  地方上的脏,他非常清楚。
  就在诸多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思索如何开口反驳时,御座上的小万历干咳了两声。
  “咳咳……咳咳……”
  “沈卿曾言,新政改革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必须是全民参与的,朕以为甚有道理。先让底层百姓觉得有奔头,让乡里胥吏觉得有心劲,他们才能支持新政,参与新政,推动新政。”
  “元辅,您意下如何?”
  小万历开口问询张居正的想法。
  张居正大步走出,拱手道:“陛下,臣亦附议!”
  小万历面露笑容,环顾下方。
  “众卿若有异议,可即刻提出,若不言,那朕就当作众卿都附议了!”
  一些眉头皱得如同便秘的官员,很想站出,但一想到只要反驳,就会迎来五大阁臣与一众科道官的群攻,当即又低下了脑袋。
  沈念等人心中装得是江山社稷,是天下黎民;反对者心中装得是自我私利,蝇营狗苟。
  故而他们根本找不到反驳沈念的理由。
  就在这时。
  沈一贯突然朝前走出一步,然后重重拱手。
  许多反对者顿时大喜,只要有反对者站出来发言,他们便能敢站出附议,附议者多,便能形成势。
  “陛下,臣以为沈阁老之策甚好,臣听后如醍醐灌顶,臣收回之前之策,臣附议!”沈一贯拉长了声音说道。
  他是懂得站队的。
  此举,极大地避免了他成为常朝过后的笑话。
  小万历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环顾下方。
  约十余息后,小万历见五人站出发言,当即道:“准沈卿之策,退朝!”
  小万历离开皇极门后,百官也都纷纷退去。
  沈念长呼一口气。
  越来越喜欢当下能“君臣面对面处理政务”的常朝朝会。
  若百官仍是纸上办公。
  他的这套“先民、再吏、后官”理论,估计不会如此轻易通过,甚至都不可能通过。
  今日,他完全是凭借一张嘴,让朝廷愿意牺牲巨大利益。
  ……
  随即。
  沈念与张居正、殷正茂等阁臣有说有笑地朝着内阁值房走去。
  许多官员望着沈念的背影,觉得沈念今日常朝之言使他自己彻底坐稳了阁臣之位,但距离首辅之位却越来越远了。
  因为沈念所坚持的“苦一苦百姓不如苦一苦官员”主张,正在让他不断走向诸多官员的对面。
  今日之举,更会使得诸多地方官员的常例收入渐渐腰斩,而差遣则会越多越多。
  那些当官只为发财的官员绝对会在暗地里骂沈念,对沈念使绊子,阻碍他在仕途更上一层楼。
  ……
  六月初五,近午时。
  小万历下诏,宣布折银田赋之火耗全由朝廷承担;禁止县乡一切田赋常例,违者重罚;由各个州府出钱将乡里胥吏工食银翻倍,七月初一开始执行。
  此诏令作为一条鞭法的补充诏令施行,两京十三省都必须无条件准期施行。
  与此同时。
  小万历还在诏书中郑重承诺:三年之内,朝廷必为百官涨俸。
  此举自然是让那些有才干且不愿与脏官贪官同流合污的官员看到仕途的希望。
  这些诏令一出,立即成为了京师中的大新闻。
  自大明立国以来,还从未对底层百姓胥吏如此厚待过。
  如此“朝廷吃亏、百姓占便宜”的火耗银处置方式,令很多人都甚是意外。
  并且。
  这些诏令还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朝廷极有可能取消天下所有常例。
  若能如此,天下有实干精神的商人,生意绝对能做大做强,而非被那些走歪门邪道的奸商打败吞并。
  京师的一部分读书人或是被司礼监特意交待过。
  诸多儒生都写诗词文章夸赞朝廷此举,认为朝廷体恤百姓,重视民意,未来盛世可期。
  这次夸赞朝廷的文章算不得溜须拍马,因为所言为真,故而很多书生士子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得百姓对朝廷的好感倍增。
  与此同时。
  下期的《万历民鉴》也将重点发表此内容,让百姓明白朝廷的用心良苦,以此聚拢天下民心。
  很快。
  这些诏令便传到了京师周边的乡里村落。
  很多底层百姓知晓以后不用交火耗银,不用向任何胥吏行贿后,激动地跪在地上,感谢朝廷。
  对他们而言,朝廷这番施恩,能让他们的家人活命,能让他们扛过冬日的寒冷,能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而一众胥吏们得知他们的工食银将翻倍后,也都甚是兴奋。
  乡里胥吏大多都是农家子,他们也有田地,他们看到朝廷对他们的重视,心里自然高兴。
  而那些心中不喜的胥吏,则都是想着靠搜刮百姓发家致富的恶吏。
  他们靠剥削获得横财太多,以后若再敢伸手,那对付他们的就将是《大明律》了。
  ……
  这几日。
  小万历命厂卫搜集了乡里村落诸多贫农胥吏的反应,并令通政使司抄送到各个衙门。
  他感觉,当下之朝堂已迈出走向尧舜之治的第一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