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文科生撬开工程实践大门
作者:腰子少放盐      更新:2025-08-05 17:19      字数:4111
  第469章 文科生撬开工程实践大门
  靠着那点小脸皮厚、嘴皮子利索的本事,陈露阳还真跑下了三四家愿意合作的技校。
  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有加工车间,老师也有实操经验。
  只等张殿才那边的图纸一出,
  试制件立马能排产,第一轮打样就能走起来。
  就这样,陈露阳一边找技校,一边等待着市经委的消息。
  但让陈露阳没想到的是,
  市经委的消息没等到,却等来了另一条消息。
  “不是……到底啥委?”
  宿舍里
  陈露阳躺在床上,看着敲门进来的郑哲,一脸懵逼地开口问道。
  这几天,他耳朵都快听“委”听出来了。
  不是他妈市经委,就是他爹市科委。
  一天天这委那委的,委的他头疼!
  “片儿城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委!听懂没!”
  郑哲翻了一个白眼,一脸无语地看着眼前这个活祖宗。
  刚刚他从自习室走出来就被连英华叫去,说让陈露阳来办公室一趟。
  听意思,好像是陈露阳通用件的项目被市科委批了,还挂了重点示范名额。
  郑哲怕耽误事儿,这才急匆匆地过来去喊陈露阳。
  哪知道这位祖宗倒好!
  听到市科委的名字,非但一点都不激动,甚至还有些嫌弃。
  ……可不是嫌弃么?
  陈露阳不情不愿的站起来。
  他现在真是做梦都盼着市经委的电话!
  巴不得马上就收到市经委的消息,解决技校生产的问题。
  你说市科委这个时候跑出来凑什么热闹!
  看着陈露阳不情不愿的模样,郑哲催促道:
  “祖宗诶,连老师在办公室里等着呢,你快点去吧!”
  “行行行,我这就去。”
  ……
  此时的经济系办公室里,张国真、连英华等一干老师正在办公室里热闹高兴的拍桌子。
  喜事啊!
  大!喜!事!儿!
  文科生搞工程,搁过去谁信啊?!
  经济系搞零件、跑试制那更是想都没曾想过的东西!
  而今天,
  陈露阳牵头申报的“通用化零件项目”,不仅拿到了校级青年科技项目的资格,
  更被市科委正式批复为‘市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还附了重点示范推荐意见!
  不说盘古开天辟地吧,
  反正自建系以来是头一份!
  今天上午,
  张国真从教务处把那份盖着红章的批文带回来时,脚步都轻飘飘的,
  咚咚咚。
  敲门声传来,几个老师回头一看!
  “诶呀,小陈来了!”
  连英华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直朝门口招手,“快进来快进来!”
  陈露阳一脸谦虚老实地走进办公室,装作不知情的模样,道:
  “老师,郑哲说你找我。”
  “坐,先坐着说。”
  连英华看着陈露阳的表情就像是看见了自己心爱的大外孙,真是怎么稀罕都稀罕不够。
  看见陈露阳落座之后,
  连英华还抽出一只干净杯子,从柜子里抓了一撮茶叶泡上,亲手递到陈露阳手里。
  卧槽!
  陈露阳赶紧站起身,双手把茶杯接过!
  其他人给自己端茶送水也就算了,这可是自己老师!
  哪有老师给学生泡茶的?!
  “别紧张,坐坐坐,别见外。”
  连英华豪不在乎自己给学生泡茶的事儿,笑呵呵道:
  “今天找你,是有一件大喜事儿!”
  “你提交的通用化实验研究项目,被市科委评为了市级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而且还附了重点推荐意见,准备拿你们这个项目作为市里的重点示范。”
  “真哒?!”
  “真的!!!”
  “那能给我多少钱?!!”
  “……”
  连英华笑容一僵,一口气噎在喉咙里,差点没咽上来。
  学校正式批的市级重点示范项目……
  经济系建系以来第一份进市里项目库的实践基地!
  文科生撬开工程实践大门、载入校史都不为过的头等功绩!
  结果到了陈露阳这里,就换来一句能得多少钱??
  刹那间,
  连英华心里那点骄傲和仪式感,全都劈头盖脸给砸碎了。
  “你可真是学经济的……!”连英华苦笑不得。
  听着连英华的话,陈露阳一点都没觉出气氛不对。
  他一脸期待的看着连英华,双手老老实实地放在大腿上,眼神里全是迫切!
  他承认,名很重要!
  正因为如此,他才迫切的需要哲学系的加入,好让自己的项目显得有深度、有格局、有点“站位”。
  可是……同志们呐!!!
  光有名不顶饭吃啊!
  名利双收,那才叫圆满!
  否则市科委批得再好,
  要是连图纸都打不出来、样件没人做,那还叫什么项目?!
  诚实的说,
  眼下摆在他眼前的最两个最主要的事儿,
  一个是钱,
  一个就是生产单位。
  这两个如果不到位,什么项目都别想有成果!
  依照他对市科委的理解,估计是不能帮自己解决生产单位的事了,
  所以陈露阳决定一步到位,先把钱的事儿问清楚。
  有啥拿啥!
  “钱这个事儿……我还真不咋清楚,”
  连英华有些尴尬的端起茶杯喝口水。
  他们上午这一屋子人都光顾着高兴了,没有一个人想着问钱的事儿。
  擦……
  陈露阳目光幽幽地看着他。
  就这还教经济的呢?
  也不知道问问关键的!
  “资金和经费的事情,我们之后再说。”
  连英华尴尬的咳嗽两声,果断决定转移话题。
  “上午,我刚参加了教务处的协调会,学校高度重视你这个项目,”
  “项目已经正式列入北大校级重点科技实践课题库,这是咱们系的头一回!”
  “学校准备下发内部表彰通报,全校都要公开宣布你这个项目的成果。”
  “而且宣传部、团委、学生会那边也会启动专题宣传,为你做系列报道。”
  连英华这边越说越激动,可是陈露阳听的面无波澜。
  不是他不爱出名。
  他可真的是太喜欢出名了!
  可是他这边图纸没画出,样件连料没备全,技校也只找了一半。
  他是真的真的乐不起来。
  但是陈露阳的反应在连英华看来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多好的学生啊!
  得到了这么大的荣誉,还能这么神色平静,淡然谦和的坐在这里!
  仿佛说的就像是别人的事儿一样。
  要不说,只有这样的心性,才能干成大事!
  连英华深深地看了一眼陈露阳,眼神中充满欣赏。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学校准备放开一点政策支持你。”
  连英华从桌上抽出一张盖着教务处章的内部函件。
  “我已经向教务处申请,为你开启弹性修读机制,必要时允许请假去修理厂,不计旷课。”
  “你课程里有些理论性强、和项目重合的内容,也可以酌情以项目成果替代论文或结课报告。”
  卧槽?!!
  陈露阳猛地抬起头,睁大了眼睛,看着连英华,以为自己听错了。
  现在修理厂第二批通用化零件的生产迫在眉睫,
  车间那头一堆问题排着等他解决。
  这边还要每天按部就班上课,
  学校每天课表排得跟弹簧似的紧,只有周末能抽空跑回厂里看一眼,
  遇到急的事儿,根本没有时间处理。
  如果学校能给自己开后门的话,那以后自己就会轻松很多!
  “老师,我这个弹性修读……不影响期末考试和毕业吧?”陈露阳急切的问道。
  连英华微微一笑,语气温和而笃定:
  “放心吧,不影响。”
  “你是因公请假,还是有正式立项项目支撑,属于教学实践延展。”
  他顿了顿,补充说:
  “学校已经开过协调会了。只要你按节点提交项目阶段报告,参加期末考试,大部分课程都能灵活处理。”
  “毕业的事儿你更不用担心,你这种项目型成果,反而能加分。”
  他语气一顿,目光认真:“说到底,学校也不是死脑筋。你好好干,学校会支持你的。”
  陈露阳听得整个人都激动了。
  “老师谢谢你……”
  “真的老师,太谢谢您了!”
  连英华笑道:“不用谢我。你的修理厂离学校也不近,总这么天天折腾也不是一回事儿。”
  “这两天学校对你的表彰该下来了,好好干!”
  连英华深深地看了一眼陈露阳,感慨道:
  “外面都说咱经济系是文人堆儿,这下好了,你给咱系立了个能拧螺丝的活招牌。”
  陈露阳咧开嘴笑了:“那我这算是,文工结合?”
  连英华点他脑门,“就你能整词。”
  嘿嘿嘿~
  陈露阳“嘿嘿”一笑,刚要开口说话,
  连英华却忽然收了笑容,语气认真了几分:
  “现在学校给你开了绿灯,但是我希望你能明白,课业永远是第一位的。”
  “读大学的过程只有一次,跟同学们的情谊也只有这几年,一定要好好珍惜,别等毕业才后悔。”
  “虽然你现在在做的是很重要的事,但别丢了学习。”
  “能来上课,就一定得来上。”
  陈露阳神色认真地点头。
  “老师,您放心,这个道理我明白!”
  如果真想干事业的话,
  他在省机械厂完全可以干的风生水起,根本不用耗费周折跑来片儿城读大学。
  等零部价的事情步入正轨,他肯定是要回归学校,以学习为主的。
  连英华轻轻点点头。
  还有一件事情……
  “这两天宣传部、团委、学生会那边可能就会对你进行采访。”
  “跟上次不一样。”
  “这次的专题宣传,是要把你作为‘全校改革典型’来做重点宣传的。”
  连英华有些谨慎开口,似乎在想着一些措辞。
  陈露阳有些困惑的看着连英华。
  这宣传采访的事儿以前也不是没干过,老师好好的跟自己说这些干什么?
  “那个……到时候啊,着装方面注意一下。”
  连英华有些小幅度地在胸前比划比划,有些欲言又止的看着陈露阳。
  歘一下!
  陈露阳老脸通红!
  那条鲜红的红领巾……!
  “老师您放心,这次我一定好好注意个人形象!”
  ……
  有了学校的弹性修读函,陈露阳算是有了尚方宝剑。
  连英华那一纸批文,不光解了他朝九晚五两头跑的燃眉之急,更意味着学校正式承认了他“学生+负责人”的双重身份。
  拿到函件,陈露阳第一时间跟系里老师、班主任打了招呼,要赶回修理厂处理项目原材料的问题。
  老师们也乐得放人。
  一个学生能折腾出这么大个项目,还能带着学校、院系一起露脸,哪怕多跑点课,咱也得成全不是?
  办妥了手续,陈露阳连晚饭都没吃,直接坐车奔回了修理厂。
  上一次焦龙跟自己提到的锰钢板和几块大件钢料还搁那儿呢,
  眼看着年底了,各行各业都要清点清库存。
  如果去晚了,材料被调走、报废或者回炉重炼,那可就亏大了。
  好在锰钢板这茬算顺利。
  废料厂的人很好说话,见陈露阳拿着公章和修理厂的红头报告过来,双方走完手续,就叫了车,将锰钢板运回了修理厂。
  只是那几块大件钢料就不容易了。
  ……
  “焦龙,你那哥们儿是干啥的啊?”
  胡同口里,陈露阳和焦龙俩人冻得嗦嗦,并肩骑着自行车,一路骑向西南。
  寒风凛冽中,陈露阳带着解放帽,胸口挂着顺撇手套,脸上裹着一股子寒气。
  焦龙脖子上围了厚厚两层围巾,边骑车边抽着鼻子:
  “我那哥们儿机加工厂干设备装配。之前我来这边掏料,中午在小饭馆跟他拼桌,正好搭上话,就这么认识起来了”
  “一开始他嘴贼严,跟我说啥都打太极,后来我请他搓了几顿才开始交心。”
  焦龙道:“他说,他们要清库存,找熟人‘处理’几块以前积压的大件钢料。”
  “找熟人处理?”陈露阳皱眉听着。
  现在国家对钢铁这玩意儿可管得死死的。
  尤其是好料、大料,哪怕是压库不用的,都归“国有物资”。
  厂里要出点儿料,不是内部计划调拨,就得层层批、层层签。
  像这种“处理”,稍不注意,就能被人抓辫子。
  要是哪天真出了问题,一查“修理厂拿了哪厂的几块料”,上头顺藤摸瓜下来,就算没违法,也够喝一壶的。
  对方虽然说找“熟人”处理,但其中具体的原因还是搞明白比较好。
  “这样,你看看能不能把你那哥们儿叫出来,中午咱们找个馆子吃顿饭。”陈露阳开口道。
  焦龙痛快答应:“没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