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这将是一个可复制的现实范本
作者:腰子少放盐      更新:2025-08-05 17:19      字数:4045
  第468章 这将是一个可复制的现实范本
  这边陈露阳正想着如何把材料和数据递给厂里,
  就听“咚咚咚”敲门声传来。
  “陈哥,好像来人了。”李河开口。
  “好!”
  陈露阳收拾东西,站起身,昂首挺胸的走了出去。
  ……
  这一次来实地调研的,是市经委装备科的杜科长,随行的王技术员和小付干事。
  双方热情的握手会面之后,
  杜科长从挎包里抽出介绍信,客气道:
  “陈主任,我们市经委受市里委托,正在筹划一项‘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发展’的试点工作。”
  “你们劲霸汽车修理维护中心,目前被列入这次调研的几个备选单位之一。”
  “根据统一安排,我们来看看厂子的情况,做一次现场考察。”
  “还请您多配合。”
  陈露阳笑得眼睛都弯了,双手把介绍信收进兜里,顺势握住杜科长的手。
  “配合配合,我们一定大力配合!”
  他一边笑着寒暄,一边把人往厂房那边引,嘴上却没闲着。
  “……杜科长,咱们这个‘机械工业项目带动技工教育联动’……具体是个啥意思?”
  他们一大家子在这又是大扫除,又是搞卫生的。
  总得知道是为了啥吧?
  杜科长笑道:
  “这个项目,是想在地方范围内,选出一些真有干劲、有成果的单位,和各大技校、大学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上头有精神,‘大学要走出教室、走进车间’,但你得有个能接住大学生的地方吧?”
  说到这儿,杜科长下意识地扫了一眼厂房里干净整洁的设备,和井然有序的样件摆放。
  点了点头,接着道:
  “这个项目不是说拉一车学生过来参观参观、听两句讲解就算完成任务了。”
  “而是你这儿有实打实的项目,有能落地的成果,还得能总结出点子经验,再反馈回去指导教学,那才叫‘产教融合’。”
  “所以,我们这次调研的重点,就是要看看你有没有实在的项目、有没有成果。”
  “如果有,那就能列入‘大学生工程实践基地’,挂上‘产教联合试点’的牌子,甚至报到教育部和一机部那边去。”
  听到这儿,陈露阳浑身一个颤!!!
  差点没仰天痛骂老天爷!
  太特么缺德了!
  早知道自己的修理厂会被列入备选单位,那他一天天东奔西跑的去技校图啥!
  直接上经委门口堵着,去谈去唠去磨去自荐不好么!!!
  这不是舍本逐末了么!
  话说回来。
  这要是能够得到杜科长他们的肯定,回头真把修理厂列入项目里。
  那技校合作的事儿可就妥了!!!
  想到这,陈露阳望向杜科长的目光都灼热了。
  敢情这不是一般的调研,这是挑苗子来了!
  不用问!!!
  八成是上次梁仲维来修车,听到自己正在找技校进行合作,所以就给自己搏了这样一个机会!
  ……妈的,好师兄!!
  你说这好老爷们儿,不蔫声不蔫语的,净背地里干好事儿!
  陈露阳在心里恨不得把梁仲维给亲个十万八千编!
  表面上,陈露阳还是一副严肃热情的样子:
  “那咱就别耽误时间了!”
  “几位同志想先看看厂房设备,还是先看看项目资料?”
  “我们都准备好了,您说往哪儿走,我领着。”
  杜怀远笑着摆摆手:“不用拘那么多规矩,边走边看。”
  “你们不是在搞零部件通用化的项目么?正好,我们也想听听你怎么个干法儿。”
  “好咧!”
  陈露阳一招手,精神抖擞:“这边请!”
  ……
  调研的时间并不长。
  杜科长、王技术员和小付干事在修理厂走了一圈之后,重点了解了“汽车零部件通用化”项目的来龙去脉,还专门看了看第一批做出来的火塞、垫片和喷嘴样件。
  又问了几句北大力学系课题组是怎么参与的,怎么配合、怎么反馈,听得还挺认真。
  最后,三人客气地起身告辞。
  等人一走远,孙红军就凑了上来,小声问:
  “陈哥,要是咱们能选上这个啥技工教育联动,是不是每个月还能多出100块钱伙食费?”
  陈露阳无奈的看了一眼孙红军。
  这兄弟自打上次拿到力学系课题能补助伙食费之后,整个人就魔怔了。
  干啥都惦记那每月的一百块钱。
  “要钱是别想了。”陈露阳一盆冷水泼给孙红军。
  “但是省钱就相当于赚钱了!”
  陈露阳“嘿嘿”一乐!
  这事儿可不就是省钱么!
  技校属于地方教育系统单位,修理厂属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八竿子打不着的俩部门。
  但只要这个“产教融合”项目能顺利批下来,那就是‘项目合作’。
  到时候修理厂这边负责出图纸、定标准、提要求,
  技校那边出学生、出设备、出老师。
  虽然修理厂不给学生发工资,也不用按天付技校的“场租”,
  但对技校来说,这可是教学实训,是“以真题练兵”,是属于教学成果的一部分。
  像这种能让学生摸到真家伙、干到市级备案挂号的项目,学校巴不得多来几个!
  对修理厂而言,不人工、不搭设备。
  只要出材料和技术指导,就能换来一批能用的零件,简直划算到不行!
  妥妥的双赢。
  当然,话说回来……
  “材料还得咱出。”陈露阳叹了一口气。
  “所以,该抠的地方咱还得抠,该的钱,一分也别省。”
  顿了顿,
  陈露阳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
  可一定要选上修理厂啊……
  求求了。
  嘤!
  ……
  市经委大院。
  周一刚上班,杜科长拿着调研报告,敲开了梁仲维办公室的门。
  “梁主任,修理厂那边的调研报告已经整理好了,今天给您做个汇报。”
  “好。”梁仲维放下手里的报纸,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说说,具体情况怎么样?”
  杜科长落座,把一份《调研纪要》递了过去。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围绕修理厂和北大合作的‘通用零部件试点项目’展开。”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个修理厂虽然规模小,但落地能力不容小觑。”
  “他们前期已经完成了三种通用件的试制,包括火塞、喷嘴管和橡胶垫片,配套的图纸和工艺记录都比较完善。”
  “我们当场查验了图纸和样件的匹配度,基本可以排除那种‘样品先做、图纸事后补’的情况。”
  “而且这个项目已经在北大完成备案,学校方面也给予了支持。”
  “从方向上说,项目非常符合‘产教融合’的精神,特别是在‘将真实工业环节嵌入教学流程’这一点上,挺有代表性。”
  梁仲维一边听,一边翻着报告:“你觉得这个项目能不能纳入试点?”
  杜科长想了想,语气谨慎起来:“我觉得……可以考虑,但方向上得拿捏清楚。”
  “怎么讲?”梁仲维问。
  杜科长略一顿,解释道:
  “这家厂子跟我们过去认定的‘产教实训基地’不太一样。”
  “它场地有限、设备也不算多,人手更是紧张。”
  “不像传统技校实训车间那样设有实训工位,有整套‘带徒’的条件,也没法一次性接纳一堆学生实操。”
  “但它的长处不在‘练手’,而在‘出题’。”
  “他们图纸设计能力非常扎实、技术反馈机制完善,整套生产环节和工业标准都贴着实打实的一线跑。”
  “在我看来,它不是个适合学生练手操作的地方,倒更像是一个能给学校提供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源头的端口。”
  “所以我建议,走‘两地协作’的挂点模式。”
  梁仲维抬头:“讲讲具体思路。”
  杜科长开口道:“修理厂这边专门负责出图纸、制定工艺方案,并提供后续技术反馈。”
  “技校那边,则负责组织学生在校内按图纸加工试制。加工结果再送回修理厂校验,由技术人员给出调整建议。”
  “这样一个出题,一个答题。”
  “一个提要求,一个练技术。”
  “两个单位,两种职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事,中间再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技术与教学互通的闭环。”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修理厂”、“学徒+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是啊!”杜科长也感慨开口。
  他是装备科的,跑过车间,蹲过产线,也调过几十家修理铺和小厂。
  他是太清楚这些单位的死穴了。
  资源散、设备杂、人手不稳、流动性大,
  想干点事,一到“成批量、出成品”就栽了。
  可眼下这套“拼图式协作”模式,倒像是给这群碎片工厂找了个拼法。
  一个主导单位统筹,几个擅长点加工的小厂参与,车间不是单点发力,而是“按模块出货”,最后集中组装。
  关键是,这一整套逻辑,放到别的轻工业领域,也能“复制”。
  正因为看到了这个修理厂的价值,所以杜科长才愿意想出“两地协作”的法子。
  只不过,他只负责调研和提出意见。
  具体试点能不能批下来,要看梁仲维是不是同意。
  梁仲维用笔尾轻轻敲了敲桌面,沉思片刻。
  随后,他打开桌侧的红头签批纸,刷刷写下了几行字:
  “同意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建议以项目方式予以备案扶持。
  接着他把秘书叫进来,把签批纸和调研报告递过去,道:
  “走程序吧,通知拟好,今天下午下发。”
  ……
  虽然市经委那边已经基本确定了,将劲霸汽车修理中心列为“市级机械工业产教联动试点单位”,
  但这事儿终归不小。
  牵涉面广,光是工厂、单位和技校就涉及十几家。
  市里还得走一整套流程,最终还要上“市经委主任办公会”专门研究讨论,才能拍板定下来。
  所以,眼下只是过了初审关。
  离“真正落地”还有几道坎儿要迈。
  就在市经委研究开会、走程序的时候,
  陈露阳这边却一点儿也没闲着。
  白天上课,晚上写手稿,
  一有空档,就揣着一张地图,穿街走巷,奔技校、跑单位。
  虽然市经委那边有梁仲维撑着,多少算是“有熟人”能帮个忙,
  但只要一天没有正式红头通知落地,那就一天没法指望技校跟你签协议、拉机器、开工干活。
  如果因为等着天上掉馅饼,而把眼前这点机会给耽误了,那可就不好了。
  总之,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还是要先靠自己把现有的工作做好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