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目标30万亩,断崖式领先
作者:
华山弃徒. 更新:2025-10-28 13:21 字数:3065
聚力农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在夏楚县,所以注定深城试验田只能作为补充。
公司现有的【盐豆001】种子已经足够了,因此深城试验田暂时以培育【海稻012】种子为主,直到有了新任务才会改变。
这一季的新增土地全都种植【海稻012】,毕竟现在最成功的耐盐碱作物就是海水稻,不仅产量大而且对于土壤改良作用最明显。
海水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有利于酸碱平衡。
在目前,其他的耐盐碱作物都达不到这个效果,所以第一轮一定是种植这玩意。
现在有了【盐豆001】,那么就可以实行轮作,第二季种植耐盐碱大豆。豆科植物有着固氮的作用,经济价值也比较高,所以就替换了苜蓿。
按照方唯的意思,等新型耐盐碱苜蓿搞出来之后,才会大面积种植,暂时先停一停。
会议结束之后,大家分头去准备。
现在屋里的暖气还没停,气温也比较低,方唯和家人都很少出远门。
接下来一段时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研发中心,争取先把耐盐碱苜蓿搞出来,然后投入全部精力研究耐盐碱。
“老板,我觉得咱们是不是还要继续研究耐盐碱大豆新品种?”
杨峰也时不时的会到研发中心来,他对耐盐碱大豆目前的产量不太满意,所以一个劲的建议先研究新一代耐盐碱大豆,暂时把耐盐碱放一放。
“我也想啊,但大豆本身就怕盐碱,在盐碱地上很难存活。别看【盐豆001】的产量不高,但解决了耕地不足的问题,所以慢慢来吧。”
方唯能理解杨峰的心情,但他很清楚,除非【盐豆001】发生变异,否则的话短期内很难研究出来新品种。
杨峰这才不吱声了,向方唯汇报了几件事情之后便匆匆离去。
时间匆匆。
方唯接到了会议通知,随即去了京城。
大西北实在太远了,他现在不管到哪里都基本上是乘坐飞机,坐火车就很耽误时间。
这次会议本身中规中矩,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在会议结束前,方唯向有关方面提交给了辞呈。
他自己可谓是代表中的常青树,已经记不清楚参加了多少次会议。现在他已经辞去了瑶岭集团的董事长的职务,也是时候把代表的名额让出去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听到了传言,便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与其等待落选的那一天,还不如自己主动请辞呢。
现在大家早已不是吃不饱的年代了,农业方面的问题正在一个又一个被解决,他的作用已经显得无足轻重。
会议结束之后,他便返回了夏楚县。
时间过得很快,当地迎来了春播的时节。马教授和林教授专门跑来了一趟,杨峰向他们讲述了春播计划,还带着他们去田里转了转。
其中2万亩盐碱地种植【盐豆001】,新增的3万亩盐碱地种植海水稻。
公司去年的营收有一个多亿,今年的营收预计起码有2个亿甚至更多。另外,等到夏季之前可能还会增加5万亩左右的盐碱地,专门用来种植苜蓿。
到了那个时候,新型苜蓿应该已经育种成功,产品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方支书,公司经过短时间的发展就能达到目前的规模,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过,现在公司发展速度太快,资金能跟上吗?”
马教授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一方面很有经验,今儿一整天转下来,便看出来公司的投入很大。
公司成立之初就几百万元,加上农发行1亿元贷款和1个多亿营收,也就2亿元多点的资金。
而公司的投入包括生产成本、人员工资、基础设施投入、研发投入、各项费用、购买各种农业机械的支出等等。
加一起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慢慢的滚动发展肯定没问题,但要是像现在这样动辄就翻倍的扩大种植规模,这些资金可能烧不了太久。
“资金没问题,接下来公司不会盲目扩大海水稻和那盐碱大豆的种植面积,今年内可能会新开辟几万亩的苜蓿地,那个属于一次投入多年受益。”
方唯摇了摇头,暂时他还没有引入投资者的想法。
聚力农业和一般的公司不太一样,推动企业发展的原生动力主要靠技术进步,而不是无限制的扩大土地规模。
“我就这么一说,一切以你们的意见为准。”
马教授也不纠缠这些事情,他和林教授不会干涉公司的经营管理。
三个人边吃边聊,今天食堂特意做了几样当地的美食,马教授和林教授都吃的很开心。
第二天。
马教授和林教授去了育种中心。
这一季育种中心的安排是培育4000亩的【海稻012】种子,培育1000亩的【盐豆001】种子。
农业研究的周期很长,培育良种的周期也一样,真正形成规模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离开育种中心之后,两人在杨峰陪同下去了研发中心,恰好在这边遇到了方唯。
“方支书,现在咱们的主要研发项目是什么?”
“现在主要的研究项目就是耐盐碱苜蓿,另外还有一个预研项目,就是耐盐碱。”
马教授和林教授说到底还是农业科研人员,来到研发中心就迈不开腿了,和方唯一起探讨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方唯向他们介绍了耐盐碱苜蓿、耐盐碱的项目进展情况,也谈了谈中远期规划。
林教授对这两个项目都很感兴趣,打算在夏楚县代呆一阵子,和大家一起进行研究。
方唯自无不可,人家留下来可是不拿工资的,完全是兴趣使然。当然,对方也是公司的股东之一,公司发展的好对他也有利。
马教授在夏楚县呆了五天就返回了京城,他是一个大忙人,从年头到年尾都闲不住。
“方支书,咱们去大田那边看看吧。”
时间匆匆。
转眼来到了插秧的日子。
林教授拉着方唯去了田边,看着插秧机在辛勤的工作,还有很多农工在一旁辅助。
他觉得还是有钱好,现在有钱的话什么大型机械都能买得到,甚至还可以向厂家定制农机。
种植海水稻比较省心,不需要农药化肥的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在其他设施上的投入要比种植一般的水稻大一些,总体来说,成本还是很低的。
之前他和马教授研究海水稻,遇到了两个迈不过去的坎儿。
一个是海水稻的产量较低,另一个是海水稻的味道和口感简直一言难尽。
现在方唯搞出来的【海稻012】就完全克服了这两个缺陷,而且营养成份的丰富,所以产出的海红米才能当做保健食品卖。
公司第二季产出的海红米,销售周期就比第一季短很多,说明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可这种产品。
海水稻的未来可期。
实际上他和马教授当初研制海水稻,是当做主粮的一种替代,结果被人家玩出了。
“林教授,相对于种植取得的当前经济效益,我更看重海水稻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早期的1万亩盐碱地,目前的含盐量已经降到了0.3%左右,酸碱基本平衡,接下来有可能将含盐量降低到0.1%一下。”
如果能很好的改良盐碱地,那么就可以种植更多的作物。
比如像小麦、玉米、油葵、等等,当地这么多的盐碱地废物利用,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方唯的目标从来不仅仅局限于海水稻。
“米说的对,改良盐碱地功德无量,等于是增加了无数的良田。在这一点上,我和老马都很佩服你,只有你才能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林教授平时的话不多,但今天却和方唯聊的很投机。
谁都佩服有本事的人,方唯的本事比他和马教授都大,不服不行。
“我的规划是在夏楚县种植10万亩的海水稻,种植10万亩的耐盐碱苜蓿,以及种植10万亩的其他耐盐碱作物。”
方唯觉得自己在夏楚县承包30万亩盐碱地就差不多了,10万亩苜蓿可以收获好几年,海水稻可以和其他作物进行轮作。
县里剩下的盐碱地肯定会有人承包的,或许是当地的农民,或许是外来的投资者。
然后他会向周边县市进军,继续建立示范种植基地,带动一大批种植户共同治理盐碱地。
等这边形成了规模,经验可以向其他省市传递,这才是最科学的发展模式。要不然仅仅凭借聚力农业的力量,是无法改良全国的盐碱地和滩涂的。
下午。
方唯和林教授继续在研发中心进行项目研究。
随着时间推移,耐盐碱苜蓿的育种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就是提高耐盐碱苜蓿的种子产量,并进行大面积的验证种植。
聚力农业和夏楚县再次签订了5万亩盐碱地承包协议,第一轮种植了1万亩新型耐盐碱苜蓿。
这种新品苜蓿被命名为【紫盐002】,理论全年亩产能达到1.8吨(干草),实现每亩产值3600元到4000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