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921这下发大了!
作者:
工具超人 更新:2025-10-27 12:36 字数:4258
第922章 921这下发大了!
祝局客套两句就匆匆忙忙去上班了,只留下一帮干劲十足的维修师傅。
唐植桐没着急走,先从面袋子里掏出来两条经济烟放在正屋下方的窗台上。
窝头不着急,张桂芳昨晚蒸了好几锅,唐植桐今天出门的时候,她已经开始准备明天的窝头了,现在回去数量还凑不够,等会回去拿正好。
在院子里转了两圈,唐植桐着重看了一下排水道和西耳房。
西耳房面积跟自家洗澡间差不多大,改一下洗澡正正好好。
不过,唐植桐不打算再垒浴池了,那玩意保温性差,凉的特别快,他从外面买一个或者订做一个浴桶。
有洗澡间就得考虑排水问题,由于大石作胡同采用的渗井,排水不如铁辘轱把方便,唐植桐观察一下,打算回头开挂在院子下面用之前薅下来的城墙砖垒一条暗道,好让洗澡水直接排到外面。
“唐同志,正屋有个火炕,炕面烂了,这次重新垒一下?”唐植桐正在盯着院子里的排水口寻思暗道走向,就听见万善叫自己。
“行,麻烦你们了。”唐植桐爽利的点头应下,火炕好啊,自家不缺柈子,等冬天烧起来,母亲能睡个安稳觉。
“不麻烦。这边火炕之前是连着灶的,灶在东耳房,一块给你把灶重砌了吧?”万善善意的摆摆手,祝局都亲自跑了两趟的修缮,他一点不觉得麻烦,只担心服务不到位。
“哦?我去看看。”唐植桐见过大伯家的火炕,正屋是跟灶连一起的,厢房却是直接从炕底烧柴的,他打算瞅瞅怎么布局合适,因为四九城的冬天基本都是在正屋烧炉子,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在东厢房留个灶。
唐植桐来到东厢房,灶还算完好,但锅没了,灶口很大,直径得有一米二,这种铁锅很难配,怪不得万善说要重砌。
“万同志,能把这个灶拆了,改成在屋里直接烧炕的样式吗?”既然是这样,唐植桐觉得就没有必要再烧灶了。
“行,怎么不行。这房子当初也是用心建的,烟筒还很好,待会垒炕的时候,重新调一下烟道就行。”万善答应的利索,不砌灶更省事。
“那就这么办。”唐植桐点点头,视线被炉灶旁边的一堵木门吸引住。
这堵木门不是竖着的,而是躺在地上,与地板平齐的,明显是地窖的入口。
万善出去招呼人拆炕,唐植桐则掀开木门,往下打量,里面黑漆漆的,但地窖入口的石壁上能看到电线。
唐植桐抬起头,在厢房的墙上发现了拉合,拉一下,地窖地面似乎亮了一点。
任由木门敞开着,唐植桐坐在地窖的边沿,打量着梯子,梯子一侧靠在墙上,另一侧被一根十公分见方的木棍卡的严严实实。
木棍的两侧是地窖入口的青石,石头上方预留有豁口,正好能放入木棍。
梯子很陡峭,这种设计能最大程度的避免人在梯子上由于重心不稳当造成的翻车。
“设计还挺巧妙。”唐植桐由衷的赞了一句。
接着,唐植桐用脚踩了踩竖着的梯子,确认梯子牢固后,才转身下去。
刚开始这一段并不长,也就两米五左右,唐植桐下了梯子,在冷气的刺激下,胳膊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那感觉甭提多爽了。
借着里面传出来的微弱光亮,唐植桐扫了一下梯子与地面接触的石板,石板上有人为开凿出来的凹槽,正好能将梯子牢牢的卡住。
看到这设计,唐植桐对地窖期待起来,细节都考虑的这么到位,里面肯定不会差了吧?
在继续往前走之前,唐植桐觉得这里面的空气有股霉味,所以用挂给置换了一下。
地窖的空气不流通,里面的氧气难免被微生物消耗掉,如果不置换就贸然往里走,搞不好会窒息。
待感觉霉味减轻后,唐植桐才迈开脚步。
地窖的做工很好,化工原料公司的值班人员没有骗自己,全部是用青石砌起来的。
再往前全是青石做的台阶,地窖的顶部也随着台阶一直往下延伸。
为了保证安全,唐植桐双手撑着甬道两侧,一级一级的往下走。
真正踩上了才知道没有那么危险,因为甬道的尽头是一盏灯泡,足以让下去的人看清台阶。
唐植桐一边下,一边在心里数着级数,足足有十五级才走到底,地窖的深度大概往下延伸了三米。
到了这里,甬道来了个拐弯,右手边豁然开朗,走进去就是真正的地窖。
“真特么奢侈!”唐植桐站在甬道看向里面,目瞪口呆。
本来以为自己用城墙砖建地窖已经够奢华了,可眼前的地窖不仅仅完全用青石砌成,就连上方还有类似拴马桩的存在,唐植桐不知道是用来干嘛的,挂油灯也用不了这么多吧?
而且面积不小,目测得有小四米宽,长六七米的样子。
地窖的下方抹着一层水泥,风格与青石有些格格不入。
唐植桐走进去,东摸摸,西瞅瞅。
正对着甬道的那面墙上有一个正方形石洞,石洞的下方的青石上有缺口,像是撬动的痕迹,看上去年代很久远,也不知道以前存了什么宝贝。
其他青石中间都抹着石灰浆,看上去严丝合缝,细节处理的很到位。
“真特么好啊!就算是冬天取冰存在这,也能放到夏天吧?”唐植桐越看越喜欢,这种喜欢甚至超过了地面上的房子。
存冰是不太可能存冰的,那玩意一块好几百斤沉,自己一个人根本弄不了,但存点白菜还是可以的,就这跟冰箱冷藏般的温度,放个大半年问题不大。
“奇了怪了,一点水都没有。”唐植桐欢喜的同时也发现了异样。
大石作胡同临近北海,北海里面可都是水,相隔这么近,地窖又这么深,哪怕是洇水,这地窖里也应该湿漉漉的吧?
好奇心作祟,唐植桐用外挂探测了一下地窖的外侧,这一测不要紧,直接让唐植桐口吐国粹:“太特么奢侈了!”
大石作胡同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就是石料存储加工的场所,用青石建造还是能理解的,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可地窖周围的那层厚厚的青膏泥是怎么回事?足足有五十公分厚!
除了最上方以外,其他五个面甚至还用了三合土!
皇帝老子的陵墓也就这待遇了吧?
“这特么以前是谁的宅子?!”唐植桐内心非常好奇,不过他很快就有了答案。
刚才在探测的时候唐植桐发现两处地方有异样,一处在有正方形石洞的那堵墙后面,一处在地窖下面。
两处看起来毫无异样,但在唐植桐外挂下无所遁形。
石墙很厚,放一般人身上,起码得把整堵墙砸出一个豁口才能去到后面的暗室,但唐植桐外挂傍身,取暗室的东西犹如探囊取物,轻而易举。
一个念头,不仅将里面所有东西都薅入空间,还对里面的东西进行了鉴别、分析。
一小箱子金锭,两大箱子银锭,还有一箱子绫罗绸缎和地契。
虽然地窖的防水做得好,但氧气并没有完全隔绝,不仅箱子已经腐朽,绫罗绸缎也破败不堪,这些玩意烧火都嫌费柴。
唐植桐抽出地契借着灯光仔细看,落款时间是崇祯十年。
当然,这并无法断定崇祯十年是地窖的建成时间,但可以肯定这批财宝被砌入地窖的时间在崇祯十年以后。
这些金银地契不是笔小数目,可这么多年并没有人来取,再联系石洞上面撬动的痕迹,唐植桐觉得大概是闯王打入四九城后,士兵和这家人玩了两把九族消消乐,只取走了地窖和石洞里的金银细软。
“啧啧,还真是会迷惑人啊!要不是有外挂,我可能也不会发现。”唐植桐再看看砌成的石墙,四周浑然一体,青石颜色都一样,根本不会有人能想到这里还会有暗室。
不过仔细观察,能看出这堵石墙是后砌的,因为上下左右并没有嵌入到石墙中去,只不过一般人不会留意这一点。
把地契收进空间,唐植桐才薅出金锭、银锭把玩。
金锭很大,一块大概得有三斤半。
唐植桐狂喜,这下发大了!
这要是放在金价飙升的年头,光凭这些金锭,自己也能轻而易举的财富自由吧?
可有一个问题又摆在唐植桐面前,该怎么呢?
左手诺基亚,右手摩托罗拉?
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贫穷限制了唐植桐的想象,面对如此大的一笔财富,一时拿不定主意如何处理。
此时,唐植桐的道德底线无限趋近于零。
上交是不可能上交的,这些都是崇祯的好臣子搜刮的民脂民膏,说不准这里面就有自己老祖宗的一小撮,自己要替老祖宗享福!
况且,上交保不齐换来的只有十块钱和一面锦旗,怎么看都合适。
也不能告诉小王同学,依唐植桐对小王同学的了解,这事若是告诉了她,她肯定是主张上交的。
在自己家发现的东西,凭什么要上交?而且,上交还可能带来另一个后果——自家院子再次被置换,然后此处被掘地三尺,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财宝。
难道要拿出去卖了?
这玩意得算文物吧?直接卖了似乎有些不合适,唐植桐有些犯愁。
但也没有那么不合适,因为这年头把这玩意拿银行兑换,其下场大概率都是被融了做成金砖换外汇……
金锭有点压手,唐植桐再次将其收入空间,打算暂时搁置,现在还到不了要出手的地步,先当孩子的嫁妆囤着吧。
放回是不可能放回的,不仅不放回去,唐植桐还将暗室打扫干净,打算以后存些见不得光还必须要在时间中慢慢发酵的东西,比如酒。
处理完暗室,唐植桐又把地窖下面的小盒子薅了出来。
有外挂就是好,不用破坏表面就能轻而易举的将东西取出来。
唐植桐喜滋滋的打量着盒子,盒子年头没有多久远,外观完好,里面有十条大黄鱼,二十条小黄鱼,黄鱼带有民国时期的印戳。
将这些黄货收好,唐植桐仔细“看”了一下存放小盒子的地方。
这地方做工很糙,简单粗暴的撬开了一块石砖,然后掏出青膏泥,把盒子放进去,又把石砖铺上,连石灰浆都没抹。
可能黄货的主人也觉得这样有些太明显,所以又抹了一层水泥,遮盖石砖被撬动的痕迹。
唐植桐估摸着这批黄货放进去最少有十年了,这么多年都没来取,难道是跑了?唐植桐打算回头问问这房子的来历。
为了防止青膏泥下陷引发石砖下沉,唐植桐用外挂将上方一部分青膏泥挪到放小盒子的地方,把空隙填满,才满意的拍拍手出了地窖。
“万同志,这宅子在化工原料公司之前,是谁的?我刚才下地窖看了一下,没少心思。”出了地窖,唐植桐又找上了万善。
“好像是敌产,原房主在解放前逃到对岸去了。”万善擦了一把汗说道。
唐植桐点点头,甭管地窖是不是他建的,必须先进行严厉的批判:“真是奢靡无度,竟然这么多钱建地窖!从小见大,倒台是必然的!”
49年的时候,四九城成立了公逆产清管局,对伪军、八旗营产、战犯、特务、蓝营高级军政人员、官僚资本家、反动会道门的房产进行清查。
根据性质不同,房产被划分为敌产、逆产、伪产,敌产是最严重的,直接没收。
在没收之外,还有一种叫“代管产”,就是性质没有那么恶劣、却又逃跑的军政人员的房产,国家会有个公示,多久之内不回来处理,就划归国有。
这个时间一般是一年,但在风停后,就有了变动,对岸很多人都嚷嚷着要求归还祖宅。
虽然地窖造价不菲,但当下的群众都是以满足基本生存居住为要,所以估分并不高,这里面倒没有什么暗箱操作。
跟万善聊了几句,唐植桐将自行车上的面袋子取下来,调转车头回家拿干粮,能每天十斤干粮管饭的主家,并不在乎每天再多十多斤,反正也就只管这两天的午饭。
回家的路上,唐植桐是哼着小曲儿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儿有了一大笔入账,尤其还是逆产,起来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当然了,唐植桐不认为这是自己没有觉悟的表现。
觉悟肯定是有的,这要是在自家地窖里发现传国玉玺,那肯定得交,金银这些充满铜臭气的阿堵物嘛,就不要脏贵人的眼了,还是自己辛苦受累,改善自家生活吧。
有了这些黄鱼,过阵子出去换粮食就更加有底气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