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研学启新程染布传远意,竹编融巧思订单赴新程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7166
  清溪荷韵·第345章 研学启新程染布传远意,竹编融巧思订单赴新程
  授牌仪式的余温还未散尽,清溪村的晨光已裹著荷香漫进蓝染工坊。王婶踩著露水推开木门时,见染缸边已围了三个背著帆布包的年轻人,其中穿浅蓝衬衫的姑娘正蹲在缸前,指尖轻触水面上漂浮的荷叶碎,眼神里满是好奇。
  “姑娘们是来参加研学的吧?”王婶放下手里的竹篮,笑著走近。浅蓝衬衫的姑娘立刻站起身,从包里掏出笔记本:“阿姨您好!我们是市纺织学院的学生,提前一天来想跟您学学秋荷染的配比。”她翻开笔记本,里面画满了染料配方草图,页脚还贴著上次直播里王婶染布的截图。
  王婶心里一暖,拉过姑娘的手往染缸边带:“正好今早要调新染料,你们来得巧。这秋荷染讲究『三煮三滤』,第一遍得用霜降后的老荷叶,煮到水色变焦绿才能滤渣。”她指著墙角堆著的荷叶捆,叶片边缘虽有些乾枯,却还带著淡淡的青色,“这些都是去年立冬前采的,阴乾了半年,染出来的顏色最稳。”
  穿粉色卫衣的姑娘赶紧掏出手机录像,镜头里王婶正將荷叶放进大铁锅里,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不一会儿,锅里就飘出淡淡的草木香。“阿姨,为什么不用新鲜荷叶呀?”另一个扎马尾的姑娘忍不住问。王婶添了把柴火,火光映得她脸上泛红:“新鲜荷叶水分多,染出来的顏色浅,经不起洗。老荷叶里的单寧酸沉,染布才不容易褪色,就像咱村里的老手艺,得经住时光磨才叫真东西。”
  正说著,苏晚抱著一摞羊毛布走进来,见三个姑娘围著染缸,便把布放在案上:“你们要学配比,可得记好王婶的『三加原则』——煮荷叶时加半勺盐固色,滤渣后加松针灰提亮,染布前加少量米酒增柔。”她拿起一块深橄欖绿的布料递给浅蓝衬衫的姑娘,“这块就是按这个法子染的,你们摸摸,比普通羊毛布软和不少。”
  姑娘们轮流摸著布料,指尖触到细腻的纹理时,都忍不住发出讚嘆。浅蓝衬衫的姑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灶膛里的柴火声、远处荷塘的鸟鸣揉在一起,倒成了清溪村特有的晨曲。
  另一边的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对著一堆竹篾发愁。案上摊著五张订单图纸,有要做竹编荷纹收纳柜的,有要定製竹编灯罩的,还有个上海客户特意要求做一套嵌荷染布的茶桌,图纸上標註的尺寸精確到毫米。“这茶桌的边框要编出莲蓬纹路,还得嵌三块染布,可得费不少功夫。”周师傅拿起竹篾比划著名,指尖在竹条上量了又量,眉头微微皱起。
  林晓抱著一摞竹条走进来,见周师傅对著图纸嘆气,便凑过去看:“周师傅,这茶桌订单是文旅公司订的,说是要放在他们的高端民宿里,特意强调要『清溪特色』。”她指著图纸上的莲蓬纹路,“您之前编过莲蓬掛件,要不按那个纹路放大?嵌染布的地方留凹槽,我让苏晚姐选三块最衬的秋荷染布过来。”
  周师傅眼睛一亮,拿起竹篾在案上摆了个莲蓬的形状:“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去年编那个莲蓬掛件时,用了『交叉编法』,编出来的纹路立体。这茶桌边框用这个法子,再在每个莲蓬中间嵌一小块染布,肯定好看。”他说著就动手编起来,竹篾在他手里灵活穿梭,不一会儿,一段带著莲蓬纹路的竹边框就初见雏形,凹槽的大小刚好能嵌进小块染布。
  林晓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发给文旅公司的对接人。没过两分钟,对方就回了消息,还附带了三个点讚的表情:“周师傅的手艺绝了!再做个小样品寄过来,没问题的话就签正式合同,后续还要加订十套。”林晓把消息念给周师傅听时,老匠人手里的竹篾顿了顿,嘴角忍不住向上扬,粗糙的手指在竹条上轻轻摩挲,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
  民宿院子里的热闹丝毫不输工坊。张婶正带著五个游客揉面做荷酥,案板上摆著刚刻好的荷模具,粉色的麵团在游客手里变成一个个圆饼,压上模具后,边缘立刻浮现出清晰的荷瓣纹路。“咱们清溪的荷酥讲究『外酥里糯』,和面时要加猪油,烤出来才会分层。”张婶拿起一个做好的生坯,放进铺著荷叶的烤盘里,“这些荷叶是今早刚采的,垫在下面烤,酥饼里会带荷香。”
  穿厨师服的游客赵姐正忙著调馅料,她把莲子碎、桂和少量黄油拌在一起,鼻尖凑过去闻了闻:“张婶,我加了点黄油,既能提香,又能让馅料更绵密,城里的顾客就爱这个口感。”她舀了一勺馅料递给张婶,张婶尝了尝,眼睛立刻亮了:“这个味好!比单纯的莲子馅多了层奶香,配荷香正合適。”
  赵姐拿出手机,给张婶看她店里的甜品展柜照片:“等咱们的联名款荷酥量產了,我就把展柜最显眼的位置留给它,还会贴上清溪荷染的布標,让顾客知道这是非遗手艺做的。”张婶听得心里热乎乎的,手里的麵团揉得更起劲了,她想起小时候跟著母亲学做荷酥,那时只是逢年过节才做,如今这手艺能走出清溪村,让更多人尝到,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临近中午时,村口传来汽车喇叭声。阿杰跑出去一看,是辆印著“市研学旅行社”字样的大巴车,车窗里探出十几个小脑袋,嘰嘰喳喳地朝著荷塘挥手。“苏晚姐!研学团到啦!”阿杰朝著蓝染工坊的方向喊,声音里满是雀跃。
  苏晚刚帮王婶把染好的羊毛布掛在竹架上,听见喊声立刻擦了擦手往外跑。大巴车停稳后,导游李姐率先下车,手里举著个写著“清溪非遗研学团”的小旗子:“苏晚妹子,这次带了十八个孩子,都是小学五年级的,特意来体验染布和竹编。”
  孩子们排著队下车,一个个睁著大眼睛打量著村子。穿红色外套的小男孩指著村口的竹编屏风,拉著身边的同学喊:“你看那个屏风!上面的字是编出来的,好厉害!”另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则盯著荷塘里的残荷,小声问李姐:“老师,夏天这里是不是全是荷呀?”
  苏晚走过去,蹲下来跟孩子们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我是苏晚姐姐,今天咱们要先去蓝染工坊染小手帕,再去竹编作坊编小竹篮,晚上还能跟著张婶阿姨学做荷酥哦。”孩子们一听,立刻欢呼起来,红色外套的小男孩举著小手:“苏晚姐姐,我能染个荷图案的手帕吗?”苏晚笑著点头:“当然可以,咱们一会儿跟王婶阿姨学扎染,想染什么图案都能做。”
  带著孩子们走进蓝染工坊时,王婶已经把小方巾和扎染工具摆好了。每张桌子上都放著一块白色布、几根线和一小碗染料,染缸边还掛著五顏六色的扎染样品,有星星图案的,有朵图案的,还有像云朵一样的不规则图案。“小朋友们,咱们先学扎布。”王婶拿起一块布,用线在中间系了个结,“想做荷图案,就把布折成扇形,在边缘系上几个小结,染出来就是瓣的样子。”
  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把布折了又折,手指捏著线系了好几个结,小脸憋得通红;红色外套的小男孩则调皮地把布揉成一团,隨便系了几根线:“我要染个『荷塘乱荷』图案!”逗得大家都笑了。王婶走过去,耐心地帮小女孩调整结的位置:“结要繫紧点,不然染料会渗进去,图案就不清晰了,就像做事一样,得认真才能做好。”
  苏晚拿著手机在一旁拍照,镜头里孩子们的小手沾满了染料,脸上却洋溢著开心的笑容。有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不小心把染料蹭到了衣服上,急得快哭了,苏晚赶紧递给他一张湿巾:“没关係,这染料能洗掉,你看苏晚姐姐的衣服上也有呢。”她指著自己外套上的荷染印记,那是上次染布时不小心蹭到的,如今倒成了独特的装饰。小男孩看著苏晚的衣服,破涕为笑,又低头继续摆弄手里的布。
  等孩子们把扎好的布放进染缸时,竹编作坊里已经飘出了竹屑的清香。周师傅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教两个游客编竹篮。穿灰色外套的大叔手里的竹篾总是不听话,编著编著就散了,周师傅接过他手里的竹篾,重新摆好:“编竹篮要先固定『底筋』,三根竹篾交叉放,再用细篾绕著编,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底子稳了才能往上编。”
  大叔跟著周师傅的动作慢慢编,竹篾在他手里渐渐听话起来。“周师傅,您这手艺学了多少年啊?”大叔一边编一边问。周师傅笑了笑,指尖划过竹篾上的纹路:“我十三岁跟著我爹学,到现在快五十年了。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编竹器,用来装粮食、装蔬菜,后来有了塑料筐,学这手艺的人就少了。”他顿了顿,看了眼案上的订单,“现在好了,年轻人又喜欢竹编了,还有人从外地来学,这手艺总算没断了根。”
  正说著,林晓拿著一个快递盒走进来:“周师傅,上海客户寄来的样品到了!是他们民宿用的茶桌面板,让您照著这个尺寸编边框。”周师傅赶紧放下手里的竹篾,接过快递盒打开。里面是块深色的实木面板,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上面还贴著一张纸条,写著“希望边框能突出莲蓬纹路,与荷塘景色呼应”。
  周师傅把面板放在案上,拿起竹篾在边缘比划:“这个尺寸刚好,编上莲蓬纹路,再嵌三块秋荷染布,肯定配。”他转头对林晓说,“你让苏晚选三块深绿、赭石、茶白的染布,明天我就开始编。这订单要是做好了,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多民宿来找咱们合作。”林晓点点头,拿出手机给苏晚发消息,屏幕上刚弹出“茶桌面板到了”的字样,就收到了苏晚发来的照片——照片里孩子们举著刚染好的小手帕,五顏六色的布料在阳光下像一朵朵小荷。
  中午的民宿院子里,长桌被摆成了“u”字形,桌上摆满了荷塘美食。荷叶包饭里裹著喷香的糯米和莲子碎,清蒸鱼上铺著荷染布形状的萝卜片,连盛菜的盘子都是周师傅编的竹盘,边缘还嵌著小块染布。孩子们围坐在桌旁,手里拿著竹编小勺子,吃得不亦乐乎。
  “张婶阿姨,这荷酥太好吃了!”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嘴里塞满了酥饼,含糊地说。张婶坐在她身边,笑著给她递了杯荷叶茶:“慢点吃,下午还有竹编课呢,吃太饱了编不动竹篾哦。”小女孩赶紧喝了口茶,又拿起一块荷酥放进嘴里,眼睛弯成了月牙。
  穿浅蓝衬衫的纺织学院学生也坐在桌边,她一边吃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张婶阿姨,这荷酥的配方能给我们吗?我们想在学校的美食节上做,顺便宣传清溪的荷绿染。”张婶爽快地点头:“当然能!这配方又不是啥秘密,能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味道,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她拿出一张纸,仔细地写下配料和步骤,连“麵团要醒发半小时”“烤箱温度要设180度”这样的细节都没落下。
  下午的竹编课设在竹编作坊外的空地上,周师傅搬来十几张竹椅,案上摆满了削好的细竹篾。孩子们围坐成一圈,手里拿著小竹篾,眼睛紧紧盯著周师傅的动作。“咱们今天编小竹篮,先学『一上一下』的编法。”周师傅拿起两根竹篾,交叉摆放,“你们看,这根竹篾从上面过,下一根就从下面过,就像走路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
  孩子们跟著周师傅的动作慢慢编,一开始,竹篾总是从手里滑掉,有的孩子急得直跺脚。周师傅走过去,握著孩子的手一起编:“別慌,手指要轻轻捏住竹篾,力度要匀。”他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握著孩子的小手在竹篾间穿梭,不一会儿,一个小小的竹篮底就编好了。
  红色外套的小男孩看著自己编的篮底,高兴得蹦起来:“我编好啦!我编好啦!”他举著篮底给身边的同学看,脸上满是自豪。苏晚拿著手机录下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以前村里的孩子大多不爱学竹编,觉得又累又不挣钱,如今外来的孩子却把学竹编当成乐趣,或许,这就是研学的意义,让老手艺在新的目光里焕发生机。
  傍晚时分,研学团的孩子们要离开了。他们手里拿著自己染的小手帕和编的小竹篮,依依不捨地跟王婶、周师傅告別。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拉著王婶的衣角:“阿姨,我下次还来,我要学染更大的布!”王婶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好啊,阿姨等你来,下次教你染汉服布料。”
  送走研学团,苏晚刚回到民宿,就看见许朗带著两个人走进来。其中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提著公文包,见到苏晚立刻伸出手:“苏晚女士您好!我是省文旅集团的张明,这次来是想跟您谈谈『清溪非遗专线』的合作细节。”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合作方案,“我们计划每月开通两期专线,每期招募三十名游客,包含荷染体验、竹编学习、荷酥製作等项目,住宿就安排在村里的民宿。”
  苏晚赶紧请他们坐下,接过合作方案仔细看。方案里详细写了行程安排,第一天上午抵达清溪村,下午体验蓝染;第二天上午学竹编,下午做荷酥;第三天上午参观非遗展示区,下午返程。“张经理,这个行程安排很合理,就是住宿方面,村里的民宿目前只有五间房,可能住不下三十人。”苏晚有些担忧地说。
  许朗笑著接过话:“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考虑到了,我们联繫了邻村的两家民宿,可以分流一部分游客,而且村里不是还有几户村民想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吗?我们可以提供装修指导,帮他们儘快开业。”张明也点头:“我们还计划在村里建一个非遗展示馆,展示荷染、竹编的成品和製作工具,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清溪的非遗文化。”
  苏晚心里一喜,她早就想建个非遗展示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適的资金和资源。“那真是太好了!”苏晚激动地说,“展示馆可以建在荷塘边,跟蓝染工坊、竹编作坊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非遗体验区。”她拿出纸笔,当场画起了展示馆的草图,笔尖划过纸页,勾勒出展馆的轮廓——门口是竹编的荷门帘,墙上掛著不同年代的染布工具,展柜里摆放著周师傅编的竹器和王婶染的布料,角落里还放著一个小染缸,游客可以体验简单的染布步骤。
  张明看著草图,忍不住讚嘆:“苏晚女士的想法很有创意!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草图,请专业的设计师来完善方案,爭取下个月就开工。”许朗也补充道:“我还联繫了上次的汉服博主,她想下个月带团队来拍非遗专题片,到时候可以顺便宣传『非遗专线』,肯定能吸引更多游客。”
  正说著,李萌拿著手机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苏晚姐!咱们的荷染大衣订单破百了!刚才有个杭州的服装店老板,一下子订了五十件,还说要在店里设『清溪荷绿染』专区。”她把手机递给苏晚,屏幕上的订单列表里,地址一栏写满了不同城市的名字,杭州、上海、北京、广州……
  苏晚看著订单,心里像揣了个暖炉。她转头对张明说:“张经理,您看,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人喜欢咱们的荷染產品了,『非遗专线』肯定能火!”张明也笑著点头:“这说明清溪的非遗文化有市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条专线打造成省文旅的精品线路,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爱上荷绿染。”
  晚饭时,苏晚把合作“非遗专线”和建展示馆的消息告诉了村民们。老支书放下手里的筷子,激动地说:“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咱们清溪村终於能靠著老手艺走出大山了。”王婶也笑著说:“以后来学染布的人肯定更多,我得赶紧教徒弟们多练手艺,別到时候忙不过来。”周师傅则惦记著茶桌订单:“我明天就开始编茶桌边框,爭取早点做好,让上海的客户看看咱们清溪的手艺。”
  夜色渐深,荷塘边的路灯亮了起来。苏晚和许朗、张明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看著远处蓝染工坊里透出的灯光,听著竹编作坊里传来的竹篾碰撞声,心里满是期待。“等展示馆建好了,咱们可以搞个开馆仪式,请市里的领导和专家来剪彩。”许朗望著荷塘里的月影说。张明点点头:“还可以邀请高校的设计团队来驻点,开发更多荷染和竹编的文创產品,比如荷染围巾、竹编首饰盒,让老手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苏晚拿出手机,翻出白天孩子们染布的照片:“今天研学团的孩子说,下次还要来学染汉服布料。我想,以后可以跟汉服品牌合作,开发荷染汉服,让更多年轻人穿著荷染汉服逛清溪,那场面肯定好看。”许朗和张明都笑了,觉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
  远处的蓝染工坊里,王婶正和徒弟们调试新染料。染缸里的水泛著晶莹的焦绿,在灯光下像一片浓缩的荷塘秋色。徒弟们围在缸边,认真地记录著染料的配比,王婶则在一旁耐心指导,偶尔伸手调整火候。“你们要记住,染布不仅要靠手艺,还要靠心。”王婶语重心长地说,“每一块染布都有自己的脾气,你对它用心,它才能给你好看的顏色。”
  竹编作坊里,周师傅还在灯下改茶桌边框的草图。案上的竹篾摆得整整齐齐,每一根都经过仔细打磨,边缘光滑圆润。他拿起一根竹篾,在灯光下看了看,又用砂纸轻轻打磨了几下,才满意地放下。“这茶桌是清溪的招牌,可不能出半点差错。”周师傅自言自语道,眼神里满是专注。
  民宿的厨房里,张婶还在研究荷酥的新配方。她在麵团里加了点莲子粉,想让酥饼的口感更软糯。烤箱里的荷酥渐渐鼓起,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张婶拿出一块刚烤好的酥饼,尝了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个味道好,下次可以教给研学的游客。”
  苏晚站起身,望著村里的灯火,心里满是感慨。从当初只有几个人坚守老手艺,到如今非遗授牌、研学开团、订单不断,清溪村的变化就像荷塘里的荷,从不起眼的嫩芽,渐渐长成了亭亭玉立的模样。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建展示馆、开非遗专线、合作文创產品,每一件事都需要用心去做,就像王婶染布、周师傅编竹器,只有坚守匠心,才能让荷韵在时光里不断生长。
  许朗和张明起身准备离开时,苏晚递给他们每人一块荷染手帕:“这是王婶刚染的,上面有莲蓬图案,就当是清溪的小礼物。”张明接过手帕,摸了摸上面细腻的纹理,笑著说:“谢谢苏晚女士,我会好好珍藏,这可是最珍贵的非遗礼物。”
  送走他们,苏晚沿著荷塘边的小路往回走。晚风拂过,荷叶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手机,屏幕上弹出一条新消息,是市纺织学院的学生发来的——“苏晚姐,我们把今天学的染布配方整理好了,明天发给您,以后我们每周都来跟王婶学手艺!”
  苏晚笑著回復“好呀”,发送成功的瞬间,她抬头望向星空。夜空里的星星格外明亮,倒映在荷塘的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钻。她知道,清溪村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关於匠心与坚守、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终將隨著荷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这片满是荷韵的土地上,有一群人在用双手编织梦想,用染布传递深情,让老手艺在新时代里开出永不凋零的。
  凌晨时分,蓝染工坊的灯还亮著。王婶的徒弟小雨正蹲在染缸前,看著布料在染料里慢慢变色。王婶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早点休息吧,明天还要教研学的游客染布呢。”小雨点点头,却捨不得离开:“师傅,您看这染布多好看,就像把荷塘的秋天装进了布里。”王婶笑了,望著染缸里的布料,眼神里满是温柔:“是啊,这染布不仅装著荷塘的秋天,还装著咱们清溪人的希望呢。”
  竹编作坊里,周师傅终於放下了手里的草图。案上的茶桌边框已经编好了一部分,莲蓬纹路清晰可见,嵌染布的凹槽也留得恰到好处。他伸了个懒腰,走到门口,望著荷塘里的月影,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明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而清溪村的匠心与荷韵,终將在新的一天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