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非遗申报启新章,荷塘深处孕新思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5957
  清溪荷韵·第341章 非遗申报启新章,荷塘深处孕新思
  苏晚握著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耳边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声音清晰传来,每一个字都像落在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惊喜的涟漪。她下意识地抬头望向荷塘,晨光中,几片新抽的荷叶卷著嫩尖,正顺著水波轻轻晃动,仿佛也在为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雀跃。
  “您好!非常感谢您关注我们清溪村的『荷绿染』!”苏晚的声音带著难以掩饰的激动,刻意放轻了语气,生怕惊扰了这份意外的喜悦,“关於非遗申报的事,我们特別愿意配合,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我们可以整理相关资料,或者邀请您来村里实地看看?”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笑了笑,语气温和:“苏女士不用急,我们先通过邮件把申报所需的材料清单发给您,包括手艺的起源、传承脉络、工艺步骤这些基础信息。如果方便的话,下周三我和同事会去清溪村走访,一方面看看『荷绿染』的製作现场,另一方面也想和村里的手艺人聊聊,收集更详细的故事。”
  掛了电话,苏晚还站在原地,指尖残留著手机屏幕的温度。风从荷塘吹过来,带著新鲜的荷叶气息,她深吸一口气,忽然忍不住对著荷塘挥了挥手——像是在跟这片孕育了“荷绿染”的土地分享喜悦。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转头一看,是老支书扛著锄头走过来,草帽边缘还沾著晨露。
  “晚丫头,站这儿傻笑啥呢?”老支书放下锄头,擦了擦额角的汗,目光落在苏晚脸上,“看你这神情,准是有好事?”
  苏晚赶紧把非遗申报的事告诉老支书,话刚说完,老支书的眼睛瞬间亮了,握著锄头的手都紧了几分:“非遗?咱村的『荷绿染』能评上非遗?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当年你爹在的时候,就总说咱村的老手艺得好好传下去,现在总算有盼头了!”
  老支书的声音有些激动,抬手拍了拍苏晚的肩膀:“这事你儘管牵头,村里所有人都听你调遣!需要找老物件、回忆旧事,我去召集村里的老人们;需要整理工艺步骤,让王婶把她知道的都写下来,一个细节都不能漏!”
  看著老支书兴奋的模样,苏晚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荷绿染”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全村人的支持——从暴雨后一起捡残荷,到王婶反覆调试染制工艺,再到林晓、李萌设计文创图案,每一步都藏著村民们的心血。如今有了非遗申报的机会,更是给这份心血加了一份沉甸甸的认可。
  回到民宿,苏晚立刻把大家召集到客厅。林晓、李萌正趴在桌上修改文创设计稿,王浩在整理上周拍的纪录片素材,王婶则带著小雨分拣刚采的荷叶,准备今天的染制工作。听到苏晚说“荷绿染”要申报非遗,客厅里瞬间安静下来,下一秒就爆发出欢呼声。
  “非遗!也太厉害了吧!”李萌扔下画笔,蹦起来抱住林晓,“以后咱们设计的荷染文创,就是『非遗周边』了!”
  王婶放下手里的荷叶,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语气里满是郑重:“要是真能评上非遗,我得把我娘当年教我的染布诀窍都写下来。以前总觉得这些老法子没人在意,现在看来,都是宝贝啊!”
  王浩也停下手里的工作,推了推眼镜:“下周三非遗中心的人来,我可以把之前拍的『荷绿染』工艺视频整理出来,从采荷、煮料、染色到固色,每一步都拍得很详细,这样他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整个过程。”
  苏晚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笔记本,开始列待办清单:“首先,王婶要梳理『荷绿染』的工艺细节,包括材料选择、水温控制、煮製时间这些,越详细越好;然后,老支书帮著联繫村里的老人,收集和染布相关的旧事,比如以前有没有用植物染色的传统,咱们『荷绿染』是不是在老手艺基础上改进的;林晓和李萌可以整理文创產品的设计思路,说明『荷绿染』如何和现代审美结合;王浩负责准备影像资料,包括工艺视频、村民护荷的照片,还有游客体验的场景记录。”
  “我还可以去后山采点青果,到时候给非遗中心的人看看,咱们固色用的材料都是原生態的!”小雨举起手,眼里满是期待。
  “好!”苏晚笑著把小雨的名字也写在清单上,“大家分头行动,这几天辛苦点,爭取把材料准备得充分又扎实。”
  接下来的几天,清溪村热闹得像过年。老支书每天早上都带著苏晚去拜访村里的老人,张奶奶拿出压在箱底的旧蓝布帕子,说这是她年轻时用蓼蓝染的,顏色能保持几十年不褪;李爷爷则回忆起小时候看大人用梔子染黄色、用茜草染红色,还说“荷绿染”用残荷做染料,是独一份的巧思。苏晚把这些故事都记在笔记本上,还录了音,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王婶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不仅要每天煮製染料、教游客染色,还要抽时间整理工艺步骤。她特意找出母亲留下的旧木盆,那是当年用来泡布的工具,盆沿已经磨得发亮,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纹路。“以前染布都是用这种木盆,比塑料盆透气,染出来的布更软和,”王婶摸著木盆,眼神温柔,“这次非遗中心的人来,我得把这个盆摆出来,让他们看看咱『荷绿染』的老底子。”
  林晓和李萌则把之前设计的文创图案都整理成册,还特意標註了每个图案的灵感来源——荷染书籤上的竹编纹路,来自周师傅编的竹篮;荷绿布包上的小鱼图案,是模仿荷塘里常见的麦穗鱼;就连香囊上的刺绣纹,都是照著荷塘边的蒲公英画的。“我们要让非遗中心的人知道,『荷绿染』不是老古董,而是能和现代生活结合的手艺,”林晓认真地说,“这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王浩则熬了两个通宵,把影像资料剪成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短片开头是暴雨后的荷塘,断叶漂浮在水面上,接著是村民们捡残荷、煮染料的场景,然后是游客们亲手染色的欢声笑语,最后镜头落在掛在晾布架上的“荷绿染”布上,淡绿色的布料在风中飘动,背景音是荷塘的蛙鸣和村民们的笑声。“我想让他们看到,『荷绿染』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清溪村的生活態度,”王浩说,“是坚韧,也是热爱。”
  周三这天,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如期而至。一共来了两个人,一位是负责非遗申报的陈老师,头髮有些白,戴著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很温和;另一位是年轻的助理小张,手里拿著相机和录音笔,隨时准备记录。
  苏晚带著他们先去了蓝染工坊。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荷叶的清香——王婶正在煮今天的第一锅染料,大锅冒著白色的蒸汽,小雨蹲在旁边,手里拿著笔记本记录水温。看到陈老师一行人,王婶赶紧关掉火,用长勺捞起几片煮软的荷叶:“陈老师您看,这就是『荷绿染』的染料原料,都是暴雨后捡的残荷,没打农药,纯天然的。”
  陈老师凑过去,仔细看著荷叶,还用手指轻轻捏了捏,点点头:“残荷染色,確实少见。一般植物染色多用新鲜原料,你们用残荷,既环保又有创意,还赋予了材料新的价值,这很难得。”
  走进工坊,墙上掛著不同阶段的“荷绿染”作品——刚染好的淡绿色手帕、固色后的深绿色布包、绣了纹的香囊,还有林晓设计的荷染书籤。陈老师放慢脚步,每一件都看得很仔细,不时停下来问工艺细节:“煮荷叶的时候,水温要控制在多少度?青果固色是怎么想到的?”
  (请记住 101 看书网藏书多,?0?????????????.??????任你读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王婶一一回答,还特意拿出母亲留下的旧木盆和染布用的竹刷:“这木盆有四十多年了,我娘当年就用它染布;这竹刷是周师傅编的,刷染料的时候不会掉毛,能把布面刷得均匀。”
  小张在一旁不停拍照,还录下了王婶讲解的声音。陈老师则从包里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著,偶尔还会追问:“那你们『荷绿染』的传承脉络是怎样的?是从老一辈的染布手艺发展来的吗?”
  苏晚赶紧把之前整理的老人访谈资料递过去:“陈老师,这是我们採访村里老人的记录,他们回忆说,清溪村以前就有植物染色的传统,用蓼蓝、梔子这些植物染布。『荷绿染』是王婶在老手艺基础上改进的,用残荷做染料,也是偶然的机会——上次暴雨后,残荷太多,扔了可惜,王婶就试著煮了煮,没想到能染出这么好看的绿色。”
  陈老师接过资料,翻了几页,眼里露出讚许的神色:“资料准备得很详细,还有老人口述的录音,这对申报很有帮助。非遗申报不仅看手艺本身,更看重它的传承价值和文化內涵,你们『荷绿染』既有传统植物染色的底子,又结合了当地的荷塘资源,还融入了村民的生活智慧,这几点都很符合申报要求。”
  从蓝染工坊出来,苏晚带著陈老师一行人去了荷塘边。周师傅正在搭建新的竹编观景台,看到他们过来,停下手里的活,笑著打招呼:“陈老师,您看这观景台,都是用荷塘边的竹子编的,等建好了,游客站在上面能看到整个荷塘,还能看到蓝染工坊的晾布架,一举两得。”
  陈老师走到观景台旁边,看著周师傅编竹条的手法,忍不住称讚:“竹编手艺也很精湛。你们清溪村真是藏龙臥虎,不仅有『荷绿染』,还有竹编,这些手艺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沿著荷塘边的木栈道走,陈老师不时停下脚步,观察荷叶的生长情况。苏晚趁机介绍:“我们村的荷塘有几十年歷史了,村民们都很爱护它。上次暴雨,大家冒著雨护堤,后来又一起收拾荷塘,把残荷做成染料,没有浪费一点资源。现在我们还打算在荷塘边种一些能染色的植物,比如蓼蓝、茜草,既能丰富荷塘景观,又能为『荷绿染』提供更多原料选择。”
  “这个想法很好,”陈老师点点头,“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你们能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原料来源,还能开发文创產品,让手艺走进现代生活,这正是非遗活態传承的关键。”
  中午,苏晚在民宿准备了简单的午饭,都是清溪村的特色菜:荷叶包饭、荷糕、凉拌藕尖,还有用荷蕊泡的茶。陈老师和小张吃得很开心,尤其是荷叶包饭,米饭裹著荷叶的清香,里面的腊肉是村民自己熏的,肥而不腻。
  “这荷叶包饭也和『荷绿染』呼应上了,”陈老师笑著说,“从食材到手艺,都离不开荷塘,你们清溪村把『荷』的文章做得很足啊。”
  饭后,苏晚把王浩整理的短片放给陈老师看。短片里,暴雨后的荷塘一片狼藉,村民们穿著雨衣在堤坝上加固,王婶蹲在地上捡残荷,游客们认真地染著手帕,孩子们在荷塘边追逐蜻蜓……画面一幕幕闪过,陈老师看得很投入,眼角渐渐湿润。
  “太感人了,”短片结束后,陈老师感慨地说,“这不仅是一部工艺记录片,更是一部清溪村的生活纪录片。『荷绿染』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和村民的生活、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很多手艺之所以失传,就是因为脱离了生活,变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而你们的『荷绿染』,是活在荷塘边、活在村民手里、活在游客笑声里的手艺,这才是最珍贵的。”
  临走前,陈老师把申报材料清单交给苏晚,又叮嘱道:“你们再把工艺步骤整理得更规范一些,补充几张不同季节製作『荷绿染』的照片——比如夏天用新鲜残荷,秋天用枯萎的荷叶,看看顏色有没有差异,这样能更全面地展示手艺的特点。下月初我们会把材料提交上去,预计年底会有评审结果,到时候再跟你们联繫。”
  送陈老师和小张上车时,老支书特意赶来,手里拿著一个用竹编装著的“荷绿染”香囊:“陈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做的香囊,里面装了荷叶碎和干荷,您带回去做个纪念。麻烦您多费心,帮咱村的『荷绿染』爭取一下。”
  陈老师接过香囊,笑著说:“您放心,我们会认真审核每一份材料。就算这次没评上,『荷绿染』的价值也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我们会帮你们推荐到其他的手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清溪村的手艺。”
  看著汽车渐渐驶远,老支书嘆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期待:“要是真能评上非遗,咱清溪村就出名了,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看荷塘、学染布,村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苏晚点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荷塘上。午后的阳光正好,荷叶被晒得发亮,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溅起一圈涟漪。她忽然想起陈老师说的“活態传承”,心里有了新的想法——或许可以在村里办一个“荷绿染”传承班,邀请王婶当老师,不仅教游客染色,还能教村里的年轻人,让这门手艺真正在清溪村扎下根。
  正想著,手机响了,是旅游平台客服发来的消息:“苏晚姐,『荷绿染』的专题报导阅读量破十万了!好多游客都在问下个月的体验名额,我们要不要增加预约场次?另外,有几家文创品牌想和你们合作,开发『荷绿染』联名產品,你看要不要对接一下?”
  苏晚看著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非遗申报的希望、旅游平台的热度、文创品牌的合作意向……这些都像是荷塘里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带著清溪村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她抬头看向天空,白云慢悠悠地飘著,风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仿佛在告诉她——清溪村的“荷韵新篇”,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一页。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开始忙著对接文创品牌的合作。有一家做服饰的品牌,想把“荷绿染”布料做成连衣裙;还有一家做文具的品牌,想开发荷染笔记本和书籤。苏晚带著林晓和李萌,和品牌方视频会议,討论设计细节——连衣裙要保留“荷绿染”的自然纹理,领口可以绣一朵小荷;笔记本封面要用手工染制的布料,內页要印上荷塘的插画。
  林晓和李萌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在画设计图,改了一版又一版。“这个连衣裙的裙摆,要像荷叶一样散开才好看,”李萌拿著画笔,在纸上勾勒著,“再加上竹编的腰带,正好和村里的竹编手艺呼应。”
  王婶则开始准备传承班的事。她把蓝染工坊收拾出一个小房间,摆上几张桌子和木盆,还特意写了“荷绿染工艺步骤”的牌子,掛在墙上。“等传承班开起来,我就从最基础的教起,怎么选荷叶、怎么控制水温、怎么固色,保证让大家都能学会,”王婶笑著说,“要是有年轻人愿意学,我还能把我娘教我的诀窍都传给他。”
  周师傅也没閒著,他编了一批小竹篮,用来装“荷绿染”的成品;张婶则研究起了新的荷点心,打算在游客体验“荷绿染”的时候,让大家尝尝新鲜的荷酥。
  清溪村的日子,就像荷塘里的荷叶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天清晨,蓝染工坊的炊烟准时升起,荷叶的清香瀰漫在村子里;白天,游客们的笑声从荷塘边传来,和蛙鸣、竹笛声交织在一起;晚上,民宿的院子里依旧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討论著“荷绿染”的未来,眼里满是期待。
  苏晚偶尔会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看著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她想起刚回清溪村时的迷茫,想起暴雨后的担忧,想起第一次看到“荷绿染”时的惊喜……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却又已经走了很远。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比如非遗申报可能会遇到困难,比如合作过程中可能会有分歧,但只要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像守护荷塘一样守护“荷绿染”,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这天傍晚,苏晚收到了陈老师的邮件,附件里是补充后的申报材料模板,还附带了一句鼓励的话:“清溪村的『荷绿染』有温度、有故事,相信会打动评审专家。期待年底能听到好消息。”
  苏晚把邮件转给大家,群里立刻热闹起来——王婶说要再完善工艺记录,林晓说要补充文创產品的最新设计图,王浩说要再拍几组荷塘的秋景照片。看著大家的消息,苏晚笑著回覆:“谢谢大家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已经把『荷绿染』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这就已经是胜利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暉洒在荷塘上,荷叶被染成了暖黄色,水面上波光粼粼。苏晚站起身,往民宿走去,身后的荷塘里,几只青蛙跳进水里,溅起的水珠落在荷叶上,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她知道,明天的清溪村,又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蓝染工坊的染料会继续煮著,游客们的笑声会继续迴荡,而“荷绿染”的故事,也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