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荷席暖语话征途,匠艺精工备远展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5490
  清溪荷韵·第328章 荷席暖语话征途,匠艺精工备远展
  流水席的香气裹著荷风,在清溪村的荷塘边漫开时,天刚擦黑。竹编的长桌沿著荷塘岸摆了三排,桌布上绣的荷纹被夕阳染成暖金色,蓝染小方巾在桌角垂著,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靛蓝光影。张婶端著刚蒸好的荷叶包饭从厨房出来,糯米混著腊肉的香气钻进鼻腔,她擦了擦额角的汗,笑著喊:“快来搭把手!这笼饭得趁热摆,晚了香味就跑没啦!”
  几个年轻人立刻围上来,手忙脚乱地把荷叶包饭摆上桌。阿杰捧著一摞竹编餐盘,脚步轻快地跟在后面,餐盘边缘刻的小荷隨著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张婶,您这荷叶选得真好,又大又嫩,包饭的时候肯定能渗满荷香。”他说著,伸手碰了碰荷叶包饭的边角,指尖沾到一点温热的水汽。
  张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可不!我今早天没亮就去荷塘采的,专挑那种带著晨露的大荷叶,裹饭的时候再滴两滴荷蜜,吃著甜丝丝的,还不腻口。”她一边说,一边掀开一个荷叶包饭的角,糯米颗颗分明,腊肉的油光渗进米粒里,还夹著几丝翠绿的荷梗碎,看得人直咽口水。
  不远处,李嫂正把刚做好的荷糕摆进竹编食盒。糕点上印著小小的荷瓣,粉白相间,还撒了层细白霜,像刚落了雪的荷。“朵朵,来尝尝婶子做的荷糕,看看甜不甜。”李嫂拿起一块递给跑过来的朵朵,朵朵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咬了一小口,软糯的糕点在嘴里化开,带著淡淡的荷香,她眼睛一亮:“李嫂,太好吃啦!比上次的荷还甜!”
  李嫂摸了摸她的头:“好吃就多吃两块,明天婶子再做些,让你带去给陈爷爷他们尝尝。咱们这次去国际展,要是能把荷糕也带去当伴手礼,说不定外国人也喜欢呢。”朵朵用力点头,嘴里还嚼著糕点,含糊地说:“好呀好呀!我还要跟陈爷爷学雕小木荷,一起带去国际展!”
  荷塘边的空地上,老支书正和几个老人坐著竹编椅聊天。他手里拿著那个泛黄的笔记本,翻到夹著老照片的那一页,照片里周师傅的父亲正带著村民编竹编,荷塘边的老槐树和现在一模一样,只是树干细了些。“你们还记得不?那年闹饥荒,就是靠编竹编、染蓝布换粮食,才把日子撑过来的。”老支书的声音带著点沙哑,眼神却格外亮,“现在好了,咱们的手作能去国际展,让全世界都看看清溪村的手艺,这都是咱们一代代守出来的。”
  坐在旁边的陈爷爷轻轻点头,手里摩挲著刚雕好的小木牌——上面是老支书说往事时的模样,皱纹里满是笑意,身边还围著几个听故事的孩子。“是啊,以前做手作是为了活命,现在做手作是为了传承。”他把小木牌递给老支书,“你看,把你讲往事的样子雕下来,带去国际展,让外国人也知道咱们手作背后的故事。”
  老支书接过小木牌,仔细看著,眼眶慢慢红了:“好,好啊!这木牌雕得真像,连我说话时的神態都雕出来了。咱们这次去国际展,不仅要带手作,更要带故事,让大家知道咱们清溪村的手作,不是冷冰冰的物件,是带著温度和感情的。”
  许朗和苏晚走过来时,正好听到老支书的话。许朗手里拿著刚列印好的国际展展区平面图,苏晚则抱著一摞照片——都是这几天拍的大家做手作的瞬间,有周师傅编竹编时专注的眼神,有王婶染蓝布时灵活的手指,还有朵朵帮著递工具时认真的模样。“老支书,陈爷爷,组委会发来了展区平面图,咱们的独立展区在国际展的核心位置,旁边就是日本和韩国的手作展区,正好能互相交流学习。”许朗把平面图铺在竹编桌上,指著上面的標註说,“展区里还能摆咱们的手作视频,到时候可以把周师傅编『清溪荷塘全景』、王婶染『荷乡十二时辰』的过程录下来,循环播放,让观眾更直观地看到咱们的手作过程。”
  苏晚也把照片放在桌上,一张张铺开:“这些照片我都整理好了,到时候可以贴在展区的墙上,再配上咱们写的传承故事,肯定能打动观眾。你看这张,是王婶用晨露荷叶汁染布的瞬间,晨露滴在布上的样子多灵动;还有这张,陈爷爷雕木牌时,木屑像碎雪一样落在布垫上,特別有感觉。”
  周师傅和王婶也凑了过来,看著桌上的照片和平面图,眼里满是期待。周师傅指著“清溪荷塘全景”竹编的半成品,激动地说:“我这竹编再有一个月就能完成了,到时候摆在展区最中间,让大家一进来看就能看到咱们清溪村的全景。我还要在竹编旁边放一把我爹传下来的竹刀,旁边配个小牌子,写上竹刀的故事,让大家知道咱们竹编传承了多少代。”
  王婶也跟著说:“我的『荷乡十二时辰』蓝染布,现在已经染好六个时辰的了,剩下的六个时辰我爭取半个月內完成。到时候我想在展区里摆个小染缸,带些新鲜的荷叶和板蓝根,现场演示怎么染布,让外国人也试试,感受一下蓝染的魅力。”
  “好主意!”许朗立刻接话,“现场演示肯定能吸引很多观眾,到时候咱们再准备些小礼物,比如竹编小掛件、蓝染小方巾,送给体验的观眾,让他们把清溪村的手作带回家。”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组委会说可以安排咱们做一场手作分享会,到时候周师傅、王婶、陈爷爷可以上去讲讲咱们的手作故事和创作过程,苏晚负责翻译,我来主持,咱们一起把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大家听了都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討论起来。张婶说要多做些荷糕和荷叶包饭,带到分享会现场,让观眾尝尝清溪村的味道;李嫂说要做些荷蜜,装在竹编小罐里,当伴手礼送给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村里的年轻人则说要帮忙布置展区,把竹编、蓝染、木艺的作品摆得好看些,还要在展区里掛些荷灯,营造出荷塘边的氛围。
  聊著聊著,月亮已经升到了半空,荷塘里的荷灯也亮了起来。一盏盏荷灯浮在水面上,映著月光,像撒了一池的星星。孩子们在荷塘边追著荷灯跑,笑声清脆;老人们坐在竹编椅上,喝著荷叶茶,聊著往事;年轻人则忙著收拾流水席的餐具,时不时还哼两句村里的小调。
  许朗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暖意。他知道,这次国际展对清溪村来说,不仅是一次展示手作的机会,更是一次传承的接力。从老匠人的坚守,到年轻人的加入,再到孩子们的热爱,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著清溪村的手作技艺。而这份坚守和热爱,就是清溪村手作最珍贵的財富,也是他们能在国际展上打动观眾的底气。
  苏晚走到许朗身边,递给他一杯荷叶茶:“在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许朗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荷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我在想,咱们这次去国际展,一定要把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讲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乡村的匠心。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咱们村学手作,让这些老手艺一直传下去。”
  苏晚笑著点头:“会的,肯定会的。你看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像阿杰,还有小雨,都开始学竹编、蓝染了,孩子们也喜欢跟著陈爷爷雕木牌。只要有人学,有人守,这些老手艺就不会失传。”她顿了顿,又指著荷塘里的荷灯说,“你看那些荷灯,虽然小,却能照亮荷塘。咱们的手作也一样,虽然只是乡村里的小技艺,却能带著中国的匠心,照亮国际的舞台。”
  许朗看著苏晚的眼睛,里面映著荷灯的光,格外明亮。他知道,苏晚说得对,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坚守匠心,清溪村的手作一定能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乡村的魅力和力量。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人就开始忙著准备国际展的作品。周师傅一大早就去了竹编棚,继续编“清溪荷塘全景”竹编。他今天要编荷塘边的茶棚,茶棚的屋顶要用细竹丝一根根编,还要编出茅草的纹理,看起来更真实。“阿杰,帮我递一下细竹丝,要最细的那种。”周师傅头也不抬地说,手里的竹丝在他指尖翻飞,茶棚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
  阿杰赶紧递过细竹丝,看著周师傅编茶棚,忍不住问:“周师傅,您编这茶棚,得用多少根竹丝啊?看起来好复杂。”周师傅笑了笑:“这茶棚大概要用两百多根细竹丝,每一根都要编得均匀,不然屋顶就会歪。做手作就是这样,得有耐心,一点都不能马虎。”他说著,用镊子夹起一根细竹丝,小心翼翼地编进茶棚的屋顶,“你看,这根竹丝编进去,屋顶的茅草纹理就更明显了,看起来就像真的茶棚一样。”
  阿杰认真地看著,时不时还帮周师傅递工具、整理竹丝。他之前跟著周师傅学过一点竹编,编过几个小竹鱼,现在看著周师傅编这么复杂的竹编,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要学的。“周师傅,等这次国际展结束,我想跟您好好学竹编,以后也帮您一起编,把咱们村的竹编传下去。”阿杰语气坚定地说。
  周师傅停下手里的活,看著阿杰,眼里满是欣慰:“好啊,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把我会的都教给你。咱们村的竹编,就需要你们年轻人来传承,才能一直走下去。”
  另一边,王婶也在蓝染工坊里忙碌著。她今天要染午时的蓝染布,午时的布要用正午的阳光晒过的荷叶和莲蓬壳染,顏色要深一些,还要在布上印上荷的图案。“小雨,帮我把晒好的荷叶和莲蓬壳拿过来,再把染料缸里的水搅一搅。”王婶一边说,一边把白布铺在木架上,准备开始染布。
  小雨赶紧照做,她把晒好的荷叶和莲蓬壳递给王婶,又拿起木桨,用力搅著染料缸里的水。“王婶,这午时的布为什么要选正午的荷叶和莲蓬壳啊?其他时间的不行吗?”小雨好奇地问。
  王婶一边把荷叶和莲蓬壳放进染料缸,一边解释:“正午的阳光最足,荷叶和莲蓬壳里的色素也最浓,染出来的布顏色才够深,够鲜亮。而且正午的荷塘,荷开得最艷,用这个时候的材料染布,能把荷的灵气也染进去。”她顿了顿,又拿起木刮板,在白布上印荷图案,“你看,这荷图案要印得均匀,瓣的边缘要清晰,这样染出来的布才好看。”
  小雨认真地看著,时不时还帮王婶扶著白布,让她印图案更方便。她之前跟著王婶学过染小方巾,现在看著王婶染这么大的蓝染布,才知道蓝染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对材料和时间的精准把握。“王婶,我以后也要跟您学染大的蓝染布,像『荷乡十二时辰』这样,把咱们村的荷塘美景都染在布上。”小雨眼里满是嚮往地说。
  王婶笑著点头:“好啊,等你再学一段时间,我就教你染大布。咱们的蓝染,不仅要染出荷塘的美景,还要染出咱们村的故事,让每一块布都有自己的意义。”
  陈爷爷的木艺工坊里,也热闹非凡。朵朵今天特意早起,来帮陈爷爷雕小木牌。她今天要雕的是一个小女孩在荷塘边采荷的样子,虽然简单,却需要很细致的手法。“陈爷爷,这个小女孩的裙子怎么雕啊?我怕雕坏了。”朵朵拿著刻刀,有点紧张地说。
  陈爷爷坐在朵朵身边,耐心地指导:“別紧张,慢慢来。先把裙子的轮廓刻出来,再用细刻刀刻出裙摆的褶皱,要轻轻的,一点一点刻,就像给小女孩穿裙子一样。”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刻刀,给朵朵做示范,“你看,这样轻轻一刮,裙摆的褶皱就出来了,是不是很简单?”
  朵朵跟著陈爷爷的动作,慢慢刻著。刚开始的时候,她的手还有点抖,刻出来的褶皱不太均匀,但越刻越熟练,小女孩的裙子慢慢变得好看起来。“陈爷爷,您看!我刻好了!”朵朵兴奋地举起小木牌,眼里满是骄傲。
  陈爷爷接过小木牌,仔细看著,笑著说:“真不错!比上次进步多了。你看这裙摆的褶皱,刻得很均匀,小女孩的样子也很可爱。等刻完了,咱们把它和其他的小木牌一起带去国际展,让外国人也看看咱们朵朵的手艺。”
  朵朵用力点头,又拿起一块木片,准备继续雕:“我还要雕更多的小木牌,有採莲蓬的小男孩,有追蝴蝶的小狗,还有荷塘里的小鱼,把咱们村的荷塘美景都雕出来。”
  村里的其他人也没閒著。老支书带著几个老人,整理著村里手作的老物件,有几十年前的竹编工具,有旧的蓝染染料缸,还有陈爷爷父亲传下来的刻刀。这些老物件都要带去国际展,放在展区的角落里,让观眾更直观地感受到清溪村手作的歷史。
  张婶和李嫂则在厨房忙碌著,准备做更多的荷糕和荷叶包饭,还有荷蜜。她们要把这些食物装在竹编食盒里,带去国际展,让观眾尝尝清溪村的味道。“张婶,你说咱们做的荷糕,外国人会不会喜欢啊?”李嫂一边揉麵团,一边问。
  张婶笑著说:“肯定会喜欢的!咱们的荷糕用的是新鲜的荷和糯米,没有添加剂,吃起来又香又软,还有荷香。外国人肯定没吃过这么特別的糕点,说不定还会问咱们怎么做的呢。”
  村里的年轻人则忙著搭建临时的工作棚,用来存放国际展的作品。工作棚要用竹编搭建,屋顶盖著荷叶,四周掛著蓝染布,看起来就像荷塘边的小房子。“阿明,你看这竹编的柱子,要扎得牢一点,不然放作品的时候会倒。”一个年轻人一边扎竹编柱子,一边说。
  阿明赶紧点头,用力把竹编柱子扎进土里:“放心吧,肯定扎牢。这工作棚不仅要放作品,还要让大家在里面做手作,得结实点才行。”
  就这样,村里的人各司其职,每天都忙碌而充实。周师傅的“清溪荷塘全景”竹编越来越完整,荷塘里的荷、荷叶、小鱼,还有村里的房屋、树木,都栩栩如生;王婶的“荷乡十二时辰”蓝染布也染好了八个时辰的,每一块都有不同的顏色和图案,像一幅展开的荷塘画卷;陈爷爷的“荷乡童趣”木艺也快完成了,一个个小木牌上的图案,充满了童真和欢乐,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微笑。
  苏晚则忙著整理手作传承故事的文字资料,她把老支书讲的往事,周师傅、王婶、陈爷爷的手作经歷,还有村里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故事,都一一写进资料里,每一个字都透著温情和敬意。她还把拍摄的手作视频剪辑好,配上轻柔的音乐和文字解说,准备在国际展的展区里循环播放。
  许朗则每天都和国际展组委会保持联繫,確认展区的布置细节,还有手作分享会的流程。他还联繫了江南文创的张总监,让他们帮忙製作宣传海报和短视频,在全国的连锁店和网上推广清溪村的手作,吸引更多人关注国际展。
  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国际展开展的日子越来越近。清溪村的手作作品也陆续完成,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村里人的心血和匠心。“清溪荷塘全景”竹编终於编完了,周师傅站在竹编前,看著上面熟悉的荷塘和村庄,眼里满是自豪。这竹编长两米,宽一米五,上面不仅有清溪村的全景,还有村里人的生活场景——有老人在荷塘边喝茶,有年轻人在竹编棚里编竹丝,有孩子们在荷塘边追蝴蝶,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里面的笑声和说话声。
  王婶的“荷乡十二时辰”蓝染布也全部染完了,十二块布掛在蓝染工坊的架子上,从寅时的浅蓝到子时的深蓝,顏色渐变自然,图案各异,像一幅完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