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荷香文化节启幕,古村新景醉游人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5119
  清溪荷韵·第301章 荷香文化节启幕,古村新景醉游人
  荷香文化节开幕这天,天刚蒙蒙亮,清溪村就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荷塘里的荷叶舒展著身姿,沾著的露珠在晨光里闪著碎钻般的光,村口那座巨大的竹编荷早已掛上了彩灯,瓣上还繫著细碎的银铃,风一吹就发出叮叮噹噹的声响,像在提前迎接客人。
  许朗和苏晚踩著石板路往村口走时,远远就看见王婶带著几个村里的姑娘在蓝染坊前整理服饰。姑娘们穿著王婶新做的荷主题蓝染裙,裙摆上绣著淡粉色的荷,领口的荷叶边隨著动作轻轻晃动,远远望去,竟和荷塘里的荷相映成趣。
  “许朗、小晚,你们快来看看!”王婶看见他们,连忙招手,手里还拿著一条蓝染披风,“这披风我昨天熬夜绣完的,你看这荷叶纹,是不是和姑娘们的裙子特別配?等会儿走秀的时候,风一吹肯定好看。”
  苏晚伸手摸了摸披风的布料,柔软又厚实,绣线细密,连荷叶的脉络都清晰可见:“王婶,您这手艺真是绝了!別说游客了,我都想订一件了。”
  许朗笑著点头,目光扫过不远处的美食区:“张婶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刚才路过,看见她已经在支灶台了。”
  “早准备好了!”张婶的声音从美食区传来,她繫著绣著荷的围裙,手里拿著一把大勺子,“荷糕蒸了三笼,荷叶鸡也醃上了,就等客人来了开火。对了,我还熬了荷叶粥,凉在井里,等会儿客人逛热了喝,解腻又解渴。”
  几人正说著,周师傅扛著一捆竹条匆匆走来,额头上沾著汗:“许朗,村口的竹编拱门有点松,我再加固一下。昨天试灯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今天可不能出岔子。”
  许朗连忙跟著周师傅往村口走,只见那座竹编拱门缠绕著青藤和仿真荷,门楣上掛著“清溪村荷香文化节”的木牌,確实有一根竹条微微鬆动。两人合力把竹条绑紧,周师傅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才鬆了口气:“这下没问题了,等会儿游客从这里过,保准觉得好看。”
  说话间,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第一批游客已经到了。苏晚赶紧拿起提前准备好的文化节手册,带著几个村民迎了上去:“欢迎大家来到清溪村!这是咱们的文化节手册,里面有各个区域的介绍,还有表演时间表,大家可以先看看。”
  游客们接过手册,看著封面上印著的荷塘美景,都忍不住讚嘆。一个带著孩子的妈妈指著手册上的“老房探秘”项目,笑著问:“请问这个项目是陈爷爷带队吗?我家孩子昨天看了直播,一直说想听听老房子的故事。”
  “是呢,陈爷爷已经在老房区等著了,您顺著这条石板路走过去就能看到。”苏晚笑著指引方向,又指了指不远处的手作区,“那边现在可以体验扎染和竹编,您要是感兴趣,等逛完老房区可以去试试。”
  游客们纷纷散开,有的往老房区走,有的直奔手作区,还有的被美食区飘来的香味吸引,径直走向张婶的摊位。许朗站在村口,看著游客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格外踏实——为了这场文化节,全村人忙了一个月,现在终於要迎来最热闹的时刻了。
  老房区里,陈爷爷正站在一栋百年老宅前,手里拿著一个小木牌,上面写著老宅的歷史。他身边围了一圈游客,有的拿著笔记本记录,有的举著手机拍照。“这栋房子是清朝光绪年间建的,你们看这门框上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撑这么多年,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陈爷爷指著门框上的接口,声音洪亮,“再看屋里的这些老家具,都是用本地的老槐树做的,摸上去还能感觉到木纹的质感。”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凑上前,轻轻摸了摸老桌子的桌面:“老先生,您说这桌子有多少年了?我家里也有一张老桌子,就是不知道怎么保养。”
  陈爷爷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布:“这桌子有一百多年了,保养也简单,每年用桐油擦一遍,別让它受潮就行。我这里有块擦桌子的布,您要是不嫌弃,拿回去试试,擦老家具正好。”
  老先生连忙道谢,小心翼翼地接过布,又买了一把陈爷爷做的小木勺,说要回去送给孙子。周围的游客见了,也纷纷挑选小木勺、木梳,不一会儿,陈爷爷摊位上的手工艺品就卖出去了大半。
  手作区里更是热闹,王婶的蓝染体验台前排起了长队。一个年轻姑娘坐在桌前,手里拿著一块素色布,在王婶的指导下用皮筋扎出荷的形状:“阿姨,这样扎对吗?我想染一块蓝染方巾,回去当围巾用。”
  王婶凑过去看了看,帮她调整了一下皮筋的位置:“对,就是这样,皮筋扎得紧点,染出来的纹才清晰。等会儿泡在染液里的时候別著急,多泡一会儿顏色才均匀。”
  姑娘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布放进染缸里,眼睛紧紧盯著布料的顏色变化,脸上满是期待。旁边的竹编体验台前,周师傅正教一个小朋友编竹编掛件,小朋友的小手有点笨拙,周师傅就握著他的手,一点点教他绕线:“慢慢来,別著急,咱们先把竹条固定好,再一圈一圈绕……”
  小朋友学得认真,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个小小的荷掛件,举著给妈妈看:“妈妈,你看我编的!周爷爷说我编得好看!”
  妈妈连忙拿出手机拍照,笑著说:“真好看,咱们把它掛在书包上,好不好?”
  上午十点,文化节的重头戏——蓝染服饰走秀准时开始。舞台就搭在荷塘边,背景是大片的荷叶,风一吹,荷叶轻轻摇曳,就像天然的幕布。王婶带著村里的姑娘们走上舞台,她们穿著蓝染连衣裙、披著蓝染披风,裙摆上的荷隨著步伐轻轻晃动,引得台下的游客纷纷拍照,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走秀结束后,姑娘们还邀请游客上台体验蓝染服饰。刚才在蓝染体验台扎染的年轻姑娘,穿上一件蓝染披风,站在荷塘边拍照,笑著说:“这披风太好看了,我一定要买一件回去,以后穿出去肯定没人和我撞款。”
  中午时分,美食区已经排起了长队。张婶的荷叶鸡刚出锅,金黄的鸡肉裹著荷叶的清香,一打开荷叶就引得游客们纷纷围过来。“大家別著急,人人都有份!”张婶一边给游客盛鸡肉,一边笑著说,“咱们的荷叶鸡用的是村里散养的土鸡,裹著新鲜的荷叶蒸,吃起来不油腻,还有荷香。”
  游客们接过荷叶鸡,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纷纷讚嘆:“太好吃了!鸡肉嫩得能脱骨,还有淡淡的荷香,比城里的餐馆做的还好吃。”
  许朗和苏晚也端著荷叶粥坐在荷塘边,看著游客们吃得开心,逛得尽兴,心里满是欣慰。“你看,那边的小朋友还在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篮,陈爷爷又在给游客讲老故事了。”苏晚指著不远处,笑著说。
  许朗点点头,目光落在荷塘里:“等晚上放荷灯、唱大戏的时候,肯定更热闹。我刚才收到镇上文旅站的电话,说下午还有一批游客要来,咱们得再加点人手,別让客人等太久。”
  下午的清溪村依旧热闹,手作区的体验项目排满了人,老房区的游客一波接著一波,美食区的荷叶鸡、荷糕卖了一笼又一笼。王婶的蓝染服饰也卖得很好,不少游客都定了定製款,王婶拿著订单,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我的蓝染,我得赶紧回去多准备点布料,可不能耽误了客人的订单。”
  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在荷塘上,把水面染成了金色。许朗和村民们开始在荷塘边布置荷灯晚会的场地,他们在荷塘边拉上彩灯,摆上长凳,还准备了不少荷形状的小灯笼,掛在树枝上。周师傅则带著几个年轻人,把提前做好的荷灯搬到荷塘边,这些荷灯有的是竹编的,有的是纸糊的,上面还画著荷、蜻蜓,格外精致。
  晚上七点,荷灯晚会正式开始。游客们拿著荷灯,在苏晚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把蜡烛放进荷灯里,然后轻轻放在荷塘里。一盏盏荷灯在水面上飘荡,隨著水波轻轻晃动,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荷塘边的彩灯也亮了起来,和荷灯的光芒交相辉映,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快看,那边的荷灯飘得好远!”一个小朋友指著远处的荷灯,兴奋地喊道。他的爸爸妈妈连忙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嘴里不停感嘆:“这里的夜晚太漂亮了,比城里的夜景还让人难忘。”
  荷灯晚会结束后,戏班子的表演也开始了。戏台就搭在村口的空地上,台下已经坐满了游客和村民。戏班子唱的是当地的传统戏曲,虽然有些游客听不懂唱词,但看著演员们精致的妆容、华美的服饰,听著悠扬的唱腔,也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游客还跟著节奏轻轻拍手,偶尔和身边的村民交流几句,问著戏曲里的故事。
  陈爷爷坐在第一排,看得格外入迷,时不时还跟著哼几句。许朗坐在他身边,笑著问:“陈爷爷,您以前是不是经常听戏?”
  陈爷爷点点头,眼里带著回忆:“以前村里每年都要请戏班子来,那时候我还小,总跟著大人来听。后来村里没人组织了,就再也没听过了。没想到今天能在村里再看到戏班子,真好。”
  许朗心里一暖,轻声说:“以后咱们每年文化节都请戏班子来,让您能天天听戏。”
  陈爷爷笑著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台下的游客们也看得开心,有的还拿出手机录视频,说要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的荷香文化节。
  晚上九点多,戏班子的表演结束了,游客们才恋恋不捨地离开。有的游客住在村里的民宿,说明天还要继续体验没玩过的项目;有的游客则拿著买的手工艺品,说下次要带家人一起来。
  许朗和苏晚帮著村民们收拾场地,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满是笑容。“今天太热闹了,比咱们预想的还要好。”苏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语气里满是兴奋。
  许朗点点头,目光扫过收拾乾净的场地,又看向远处的荷塘:“今天只是个开始,以后咱们还要办更多的活动,让清溪村越来越热闹。对了,刚才有个游客跟我说,她是做旅游自媒体的,想明天专门拍一期清溪村的视频,发到网上宣传。咱们明天得好好配合,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
  “好啊!”苏晚眼睛一亮,“我明天一早去准备点小礼物,送给她当伴手礼,感谢她帮忙宣传。咱们还可以请她多拍点手作体验的过程,让网友们更直观地了解咱们的传统手艺。”
  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直到夜色渐深,才各自回家。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著村里亮著灯的民宿,听著偶尔传来的游客的笑声,许朗和苏晚的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他们知道,清溪村的变化离不开全村人的努力,而他们会继续带著这份初心,把清溪村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把清溪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张婶就起床了,她要给住在民宿的游客准备早餐。早餐很简单,有荷叶粥、荷糕,还有自家醃的咸菜,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乡村的味道。游客们吃著早餐,纷纷说:“这早餐太好吃了,比城里的早餐还香,要是每天都能吃到就好了。”
  上午的时候,做旅游自媒体的游客如约而至。她背著相机,跟著许朗和苏晚逛遍了清溪村的各个角落,从蓝染坊到竹编坊,从老房区到美食区,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仔细拍摄,还不时採访村民和游客。
  在蓝染坊,她跟著王婶体验了扎染的全过程,从扎布到染布,每一步都认真记录,还笑著说:“原来蓝染这么有意思,我一定要把这个过程拍下来,让我的粉丝也看看传统手艺的魅力。”
  在竹编坊,周师傅教她编了一个小小的竹编荷掛件,她拿著掛件,兴奋地对著镜头说:“大家看,这是我亲手编的竹编掛件,是不是很可爱?周师傅的手艺特別好,耐心又细致,想学竹编的朋友一定要来清溪村试试。”
  在老房区,陈爷爷给她讲了老房子的故事,她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提问,最后她拿著陈爷爷做的小木勺,对著镜头说:“陈爷爷的手艺太厉害了,这小木勺不仅好看,还特別实用。喜欢老手艺的朋友,一定要来清溪村看看,这里不仅有老房子,还有很多可爱的手工艺品。”
  中午的时候,她还体验了张婶的“农家厨房”项目,跟著张婶学做荷叶鸡。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手忙脚乱,但在张婶的指导下,最后还是做出了香喷喷的荷叶鸡。她拿著自己做的荷叶鸡,对著镜头说:“这是我第一次做荷叶鸡,没想到这么成功!张婶的厨艺太厉害了,教得也特別耐心。大家要是来清溪村,一定要试试『农家厨房』项目,亲手做一顿农家菜,特別有成就感。”
  下午的时候,她还跟著游客们一起体验了“老房探秘”项目,听陈爷爷讲了更多关於清溪村的老故事。临走的时候,她拿著苏晚准备的伴手礼——一块蓝染手帕和一个竹编荷掛件,笑著说:“今天真是收穫满满,清溪村不仅风景美,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体验项目,村民们也特別热情。我一定会儘快把视频剪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送走这位自媒体游客后,许朗和苏晚来到村委会,整理这两天的游客反馈。反馈表上,游客们的好评满满,有的说“清溪村的荷香文化节太精彩了,下次还来”,有的说“这里的传统手艺太有魅力了,买了很多手工艺品当伴手礼”,还有的说“村民们特別热情,感觉像回家一样温暖”。
  “你看,大家的评价都很好。”苏晚笑著说,“相信等那位自媒体游客的视频发出去后,会有更多人来清溪村。
  许朗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荷塘上,荷叶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清溪村的未来祝福。“是啊,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完善体验项目,提升服务质量,让每一个来清溪村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美和温暖。”
  苏晚靠在许朗的肩膀上,看著荷塘里的荷,眼里满是期待:“嗯,我相信清溪村会越来越好。以后,会有更多人循著荷香而来,在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而咱们的故事,也会在这些回忆里,变得更加精彩。”
  荷塘里的荷静静地绽放著,散发著淡淡的清香。清溪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荷香的陪伴下,这个古老的村庄正焕发出新的生机,迎接著每一个前来的客人,书写著属於自己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