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荷村秋实引客至,非遗匠心续新篇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4      字数:4968
  清溪荷韵·第291章 荷村秋实引客至,非遗匠心续新篇
  秋风渐紧,清溪村的荷塘褪去了盛夏的繁盛,却添了几分成熟的韵味。残荷在水中挺立,褐色的莲蓬沉甸甸地垂著,偶有白鷺掠过水麵,激起一圈圈涟漪,倒映著岸边金黄的稻田,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秋日画卷。许朗站在荷塘栈道上,手里拿著一份刚整理好的游客反馈表,指尖划过“希望增加秋季特色体验”的字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个秋天,清溪村又有了新的忙碌方向。
  “许朗!”苏晚的声音从栈道尽头传来,她手里提著一个竹篮,篮里装著几颗刚摘下的莲蓬,“你看,今年的莲子颗粒特別饱满,张婶说煮莲子羹正合適。对了,昨天联繫的非遗竹编传承人周师傅,今天一早就到村里了,现在正在老油坊旁边收拾工作室呢。”
  许朗快步迎上去,接过竹篮捏了捏莲蓬,饱满的莲子隔著薄壳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太好了,竹编项目能落地,咱们村的非遗体验又多了一块重要拼图。走,咱们去看看周师傅那边需要什么帮忙。”
  两人沿著石板路往老油坊方向走,沿途的村民见了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王婶正坐在自家门口晒蓝染布料,深蓝色的方巾、长巾在竹竿上掛了满满一排,秋阳洒在上面,让布料的纹路愈发清晰:“许朗、苏晚,听说周师傅来了?咱们村的竹编手艺可算能重见天日了,我家那小孙子,昨天还吵著要学编小篮子呢!”
  “是啊王婶,等工作室收拾好,就先开个体验课,到时候让孩子来试试。”苏晚笑著回应,脚步却没停——周师傅是邻县有名的竹编艺人,手上功夫一绝,能把普通的毛竹编成鸟鱼虫,甚至能编出荷塘月色的全景图。这次能请他来清溪村驻点教学,还是许朗託了县文旅局的朋友才牵上的线。
  到老油坊时,周师傅正蹲在院子里整理工具,竹刀、篾针、刮篾器整齐地摆放在木桌上,旁边堆著几捆刚劈开的毛竹,青绿色的竹皮泛著新鲜的光泽。见许朗和苏晚来,周师傅连忙起身,手里还拿著一根刚刮好的竹篾:“许书记、苏老师,你们来得正好,这竹篾得趁新鲜用,我刚才试了试村里的毛竹,韧性特別好,编出来的东西肯定结实。”
  许朗看著那根细如髮丝却不断裂的竹篾,忍不住讚嘆:“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咱们村打算把这间老油坊的偏房改成竹编工作室,既能让游客体验,也能教村里的年轻人学手艺,您看行不行?”
  周师傅绕著偏房走了一圈,屋里的木樑虽然有些陈旧,却乾净整洁,窗户对著荷塘,光线充足:“太合適了!靠窗摆两张工作檯,中间放个展示架,游客来了能看成品,也能亲手编。我这次带了些基础的竹编图样,先从简单的竹篮、荷灯教起,慢慢再教复杂的。”
  三人正商量著,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是村里的年轻人小林和阿妹。小林手里拿著一个自己编的竹筐,虽然纹路有些粗糙,却看得出很用心:“周师傅,我听说您来了,特意把我编的筐子带来,您帮我看看,哪里需要改进?我从小就喜欢竹编,就是没人教,要是能跟著您学,我肯定好好学!”
  阿妹也跟著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我也想学!上次游客来,看到我编的竹蜻蜓都特別喜欢,要是能编出更精致的,说不定还能当纪念品卖呢!”
  周师傅接过小林的竹筐,仔细看了看,又拿起竹刀示范刮篾的手法:“你这筐子编得挺规整,就是竹篾颳得不够光滑,容易勾线。来,你试试这样握刀,力度要匀,慢慢来……”
  看著小林认真学习的样子,许朗和苏晚相视一笑——非遗手艺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像这竹篾一样,需要有人愿意弯腰捡拾,有人愿意耐心打磨,才能编织出长久的未来。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热闹得像过年。周师傅的竹编工作室很快收拾妥当,门口掛了一块木牌,上面刻著“清溪竹编坊”五个字,旁边还掛著一串他亲手编的竹风铃,风一吹,叮噹作响,引得路过的村民和游客都忍不住驻足。
  第一批来体验竹编的游客,是一群来自省城的大学生。他们刚到竹编坊,就被展示架上的成品吸引住了:巴掌大的竹编荷,瓣层层叠叠,连蕊都清晰可见;竹编的小鱼掛件,尾巴微微翘起,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入水中;还有竹编的灯罩,罩在灯泡上,投下的光影竟是荷塘月色的图案。
  “天吶,这也太精致了吧!”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拿起竹编荷,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瓣,“这真的是用竹子编的吗?感觉比塑料的还细腻。”
  周师傅笑著递过一套工具:“当然是竹子编的,来,我教你们编最简单的竹篮。先把竹篾分成经纬线,打底的时候要注意间距,编的时候力道要均匀……”
  大学生们围在工作檯前,跟著周师傅一步步学习。有的同学手笨,刚编了几下竹篾就乱了套,急得满头大汗;有的同学学得快,很快就编出了篮底的雏形,还兴奋地向同伴炫耀。苏晚在一旁帮忙递工具,看著他们专注的样子,想起自己第一次学蓝染时的场景——那些看似简单的手艺,背后藏著的都是耐心和坚持。
  中午休息时,张婶端来了刚煮好的莲子羹,还带来了几碟桂糕。大学生们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一边吃著点心,一边聊起这次的行程:“本来以为农村的体验项目都很单调,没想到清溪村这么不一样,蓝染、竹编、老油坊,每一样都有特色,而且能亲手做,比单纯观光有意思多了。”
  “我刚才编的小竹篮,打算带回家给我妈妈装水果,她肯定喜欢。对了,下午不是还要去稻田里体验收割吗?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水稻怎么收呢!”
  许朗听到他们的对话,心里很是欣慰。为了让游客能全方位感受清溪村的秋日风情,他和苏晚特意设计了“秋实体验套餐”:上午在竹编坊学手艺,下午去稻田体验收割,傍晚去荷塘採莲蓬,晚上还能在农家乐里学做莲子羹和桂糕。
  下午的稻田里,一片金黄。村民们早就准备好了镰刀和斗笠,见游客们来了,连忙上前示范:“握镰刀的时候,要离稻穗远一点,別伤了手,割的时候要快、准,这样稻秆才整齐……”
  大学生们学著村民的样子,拿起镰刀,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干劲十足。有的同学割得太急,把稻穗撒了一地;有的同学不小心割到了手,贴上创可贴后又接著干。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喊累。
  “原来我们吃的米饭,是这么辛苦种出来的。”一个男生直起腰,揉了揉酸痛的腰,看著满田的稻穗,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在超市买米,觉得很平常,现在才知道,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
  夕阳西下时,稻田里响起了欢笑声。游客们和村民们一起,把收割好的稻穗捆成捆,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小金山。许朗拿起手机,拍下这热闹的场景,打算发到村里的旅游公眾號上——这些真实的笑容和体验,才是清溪村最珍贵的宣传素材。
  晚上的农家乐里,灯火通明。张婶把泡好的糯米、莲子和桂放在桌子上,教大家做莲子羹:“先把莲子去芯,糯米泡软,然后一起放进锅里煮,煮到糯米开,再放桂和冰,小火慢燉半个小时,这样煮出来的莲子羹才软糯香甜……”
  游客们围在灶台边,有的帮忙剥莲子,有的帮忙搅拌锅里的糯米,虽然动作生疏,却其乐融融。一个女生不小心把冰放多了,吐了吐舌头:“完了,这下肯定太甜了。”张婶却笑著说:“没关係,甜一点更好吃,咱们农村人过日子,就喜欢甜甜蜜蜜的。”
  笑声中,莲子羹的香气瀰漫了整个屋子。大家捧著碗,喝著自己亲手做的莲子羹,脸上满是满足。“这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莲子羹!”一个女生眯著眼睛,细细品味著,“既有莲子的清香,又有桂的甜味,太绝了!”
  许朗看著这温馨的场景,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走到游客中间,笑著说:“大家觉得今天的体验怎么样?如果你们喜欢,我们打算下个月推出『清溪村非遗研学营』,邀请大家来住上一周,不仅能学蓝染、竹编,还能跟著村民学种蔬菜、做农家菜,甚至能参与村里的秋种活动。”
  “真的吗?那我肯定来!”刚才割稻子时最卖力的男生立刻举手,“我想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荷灯,还要跟著李爷爷学榨茶油。”
  “我也来!我要把清溪村的故事写成文章,发到学校的公眾號上,让更多同学知道这里。”戴眼镜的女生也跟著说道。
  许朗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连忙拿出手机,让苏晚建了一个研学营报名群:“大家先加群,后续的行程安排和报名方式,我们会在群里通知。欢迎大家常来清溪村,这里永远有你们的位置。”
  夜深了,游客们都回房间休息了。许朗和苏晚坐在农家乐的院子里,看著天上的星星,手里捧著还没喝完的莲子羹。“没想到秋日的体验项目这么受欢迎,”苏晚喝了一口莲子羹,笑著说,“现在研学营的名额都快报满了,咱们得赶紧安排后续的师资和住宿。”
  许朗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荷塘:“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咱们村的非遗项目,不能只停留在体验层面,还要形成產业链。比如,把游客编的竹编作品,经过周师傅的打磨和包装,做成文创產品;把大家染的蓝染布料,做成衣服、围巾,甚至和周边的民宿合作,打造『清溪特色』的住宿体验。”
  苏晚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上次有个民宿老板还跟我打听,能不能定製一批蓝染床品,要是能合作,既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又能推广咱们村的文化。”
  两人越聊越兴奋,从文创產品的设计,到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再到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深夜。荷塘里的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远处传来几声蛙鸣,像是在为他们的规划伴奏。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召集了村里的干部和志愿者,开会討论文创產品和研学营的后续安排。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我觉得可以把蓝染和竹编结合起来,编一个竹编的篮子,外面染上蓝染的图案,肯定好看。”王婶提议道。
  “研学营的时候,可以让游客跟著我们去採茶叶,体验制茶的过程,然后用自己制的茶叶泡茶喝。”李叔补充道。
  “还有,村里的稻田可以划出一小块,让游客体验插秧和收割,这样一年四季都有体验项目。”小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许朗认真地听著大家的建议,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我们分步骤来。第一步,先和周师傅、王婶一起,设计几款文创產品,比如蓝染竹编篮、竹编荷灯、蓝染茶巾,先做一批样品,看看市场反应。第二步,联繫周边的民宿和景区,洽谈合作,推广我们的文创產品和研学营。第三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把栈道修得更宽一些,在荷塘边加几个休息亭,让游客玩得更舒服。”
  会议结束后,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王婶和周师傅一起,在竹编坊里设计文创產品;小林和阿妹负责联繫周边的民宿;许朗和苏晚则去镇上,对接文创產品的包装和运输。
  几天后,第一批文创產品样品做出来了。蓝染竹编篮,篮身是周师傅编的竹篮,外面染著王婶设计的荷图案,深蓝色的布料搭配青绿色的竹编,既美观又实用;竹编荷灯,灯罩是竹编的,里面放著led灯,晚上点亮后,光影透过竹编,在墙上投出荷的图案,格外好看;蓝染茶巾,上面印著清溪村的荷塘景色,边缘还缝著竹编的边,精致又有特色。
  游客们看到这些样品,都爱不释手。一个来村里旅游的阿姨,一下子买了三个蓝染竹编篮:“这个篮子太好看了,我要带回去给我女儿、儿媳和孙媳妇,她们肯定喜欢。”
  许朗和苏晚见市场反应这么好,立刻联繫了镇上的加工厂,批量生產这些文创產品。同时,他们还和周边的三家民宿达成了合作,民宿里的床品、窗帘都换成了清溪村的蓝染產品,民宿老板还在大堂里摆放了文创產品的展示架,为清溪村宣传。
  研学营也顺利开营了。第一批学员是来自省城的小学生,他们在村里住了一周,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跟著王婶学蓝染,跟著李爷爷学榨茶油,跟著张婶学做农家菜。孩子们还在村里的小学,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上课、做游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闭营那天,孩子们拿著自己的作品,依依不捨地和村民们告別。一个小男孩抱著自己编的竹编荷灯,对许朗说:“许叔叔,我下次还要来清溪村,我还要跟著周师傅学编竹编小鱼。”
  许朗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笑著说:“好,叔叔等你回来。”
  看著孩子们离开的背影,许朗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去年刚回村时,村里冷冷清清,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而现在,村里热闹起来了,游客来了,年轻人回来了,老人们也笑了。他知道,清溪村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这天晚上,许朗和苏晚坐在荷塘边的栈道上,手里拿著刚做好的蓝染竹编篮,里面放著几颗新鲜的莲蓬。“你看,”苏晚拿起一颗莲蓬,剥出莲子,递给许朗,“咱们村就像这莲蓬,一开始只有光禿禿的杆子,现在慢慢长出了莲子,结出了果实。”
  许朗接过莲子,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是啊,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清溪村肯定会越来越好。以后,我们还要把更多的非遗手艺引进来,让清溪村成为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閒旅游、研学教育於一体的美丽乡村,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爱上清溪村。”
  月光洒在荷塘上,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竹编坊里,还亮著灯,周师傅还在为明天的体验课准备竹篾。风一吹,竹编坊门口的竹风铃叮噹作响,像是在诉说著清溪村的故事,也像是在迎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