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荷宴前夕忙筹备,邻里齐心暖人心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3      字数:5335
  第250章 荷宴前夕忙筹备,邻里齐心暖人心
  苏晚提著食盒刚走出厨房,就见许朗从池塘边回来,她连忙迎上去:“许朗哥,池塘边的进度怎么样?张叔说什么时候能铺完木板?”
  许朗接过她手里的食盒,指尖触到食盒的温热,笑著说:“张叔说今天中午就能装完栏杆,下午铺木板,明天洒上松针就全好了。你这食盒里装的是什么?闻著香香的。”
  “是张奶奶刚做好的荷糕样品,我想著拿给周先生和竹编坊的伙计们尝尝,让他们提提意见,要是味道不合適,还能再改。”苏晚说著,掀开食盒盖子,里面整齐地摆著十块荷糕,米白色的糕体上印著淡粉色的荷纹,还撒了些切碎的荷瓣,看起来精致又诱人。
  许朗拿起一块咬了口,软糯的糕体在嘴里化开,带著淡淡的荷香和清甜,一点都不腻,他点头道:“味道正好,比上次的样品更软些,老人小孩都能吃。咱们先去学堂送几块给周先生和孩子们,再去竹编坊给傻柱他们尝尝。”
  两人提著食盒往学堂走,刚到学堂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歌声整齐又响亮,带著孩子特有的稚嫩,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周先生正站在讲台上,跟著孩子们一起唱,见许朗和苏晚进来,连忙停下:“许东家,苏姑娘,你们怎么来了?”
  “周先生,我们来送些荷糕样品,您和孩子们尝尝味道。”苏晚把食盒递过去,拿出几块荷糕放在盘子里,“要是觉得甜了或淡了,跟我们说,张奶奶再调整。”
  孩子们看到荷糕,眼睛都亮了,纷纷围过来,却没有一个人伸手去拿,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周先生。周先生笑著说:“既然是苏姑娘和许东家送的,大家就尝尝吧,记得吃完要好好排练节目,不能辜负他们的心意。”
  孩子们齐声应了声“好”,才小心翼翼地拿起荷糕,小口小口地吃著。丫丫坐在第一排,手里拿著荷糕,先咬了一小口,眼睛立刻弯成了月牙,她抬头对苏晚说:“苏姐姐,这个荷糕真好吃,比我娘做的米糕还甜。”
  苏晚走过去,摸了摸丫丫的头:“喜欢就多吃点,赏荷宴当天,还有更多好吃的。你们排练得怎么样了?《三字经》的歌和《爱莲说》的顺口溜,都记熟了吗?”
  丫丫用力点头,放下荷糕,站起身大声背道:“水上生莲,中通外直呀;不沾泥和沙,香远人人夸……”背得又快又准,没有一点卡顿。其他孩子见了,也纷纷放下荷糕,跟著一起背,声音响亮得能传到学堂外面。
  周先生看著孩子们认真的模样,笑著对许朗和苏晚说:“多亏了小石头编的顺口溜,现在每个孩子都背得滚瓜烂熟,唱歌也越来越齐,赏荷宴当天肯定能让客人们喜欢。”
  许朗和苏晚听了,都放下心来。两人在学堂待了一会儿,看著孩子们吃完荷糕继续排练,才提著食盒往竹编坊走。
  刚到竹编坊,就看到傻柱和几个后生围在院子里,手里拿著竹条,正在编荷包。林铁柱也在一旁帮忙,手里拿著一个快编好的荷包,正仔细地调整竹条的鬆紧。
  “傻柱,林大哥,快尝尝荷糕。”苏晚把食盒放在石桌上,拿出几块荷糕递给他们,“张奶奶刚做的,你们尝尝味道怎么样。”
  傻柱放下手里的竹条,拿起一块荷糕就咬了一大口,嘴里含糊地说:“好吃!比上次的更软,荷香味也更浓。苏姑娘,赏荷宴当天,能不能多做些?我想给我娘带几块回去。”
  “放心吧,肯定让你娘吃够。”苏晚笑著说,“你们的荷包编得怎么样了?够不够五十个?”
  林铁柱放下荷包,擦了擦手上的竹屑:“已经编了四十个了,剩下的十个,今天下午就能编完。我们还在荷包里装了晒乾的荷,闻著特別香,客人们肯定喜欢。”
  许朗拿起一个荷包,打开看了看,里面的干荷是浅粉色的,还带著淡淡的清香,他点头道:“做得好,既实用又有特色。对了,竹扇的扇面题完了吗?我刚才来的时候,看到周先生在题字。”
  傻柱连忙指著墙角的竹筐:“题完了!二十把竹扇都题好字了,我刚才看了,周先生写的字真好看,有写『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还有写『映日荷別样红』的,每把扇面上的诗都不一样。”
  许朗走到竹筐边,拿起一把竹扇,扇面上的字跡苍劲有力,竹扇的竹条打磨得光滑圆润,扇起来风很轻柔,他满意地说:“確实不错,这竹扇送客人,既实用又有文化味。你们继续忙,我们去客栈看看张奶奶的进度。”
  两人离开竹编坊,往客栈走。刚走到客栈门口,就看到张奶奶带著两个妇人从厨房里出来,手里端著一盆刚做好的荷酥,金黄色的酥皮层层叠叠,像绽放的荷,还冒著淡淡的热气。
  “张奶奶,荷酥做好了?”苏晚迎上去,看著盆里的荷酥,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张奶奶笑著点头:“刚做好的,还热乎著呢,你们快尝尝。这次的酥皮我多加了层油,更脆了,馅料也减了点,免得太腻。”
  许朗拿起一块荷酥,轻轻咬了口,酥皮“咔嚓”一声碎在嘴里,里面的荷馅带著清甜,一点都不腻,他讚嘆道:“好吃!比上次的更脆,馅料也正好。赏荷宴当天,就按这个味道做。”
  张奶奶听了,脸上露出笑容:“那就好,我还担心味道不合適呢。今天下午我再做些绿豆汤,冰镇一下,客人们天热喝著也凉快。对了,许东家,苏姑娘,赏荷宴当天要请戏班子,戏班子什么时候到?我好准备他们的饭。”
  许朗想了想:“戏班子明天早上到,大概有十个人,您多准备些饭菜就行,不用太复杂。他们说会提前来搭戏台,戏台就搭在池塘边的空地上,正好对著木桥,客人们坐在木桥上就能看戏。”
  张奶奶点点头:“我知道了,明天一早我就多买些菜,保证让戏班子的人吃好。”
  两人和张奶奶聊了会儿,又去了绣坊。晓梅和几个绣娘正坐在院子里绣桌布,粉色的荷纹布铺在石桌上,晓梅手里拿著针线,正在绣荷的瓣,丝线在她手里穿梭,很快,一片粉嫩的荷瓣就绣好了。
  “晓梅,桌布绣得怎么样了?”苏晚走过去,看著桌布上的荷,瓣用的是渐变色的丝线,从浅粉到深粉,过渡得自然又好看,茎和荷叶用的是墨绿色的丝线,还绣了几只蜻蜓停在荷叶上,看起来栩栩如生。
  晓梅放下针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已经绣好三块了,剩下的十块,明天就能绣完。您看这蜻蜓,我用了金线绣翅膀,在太阳底下看,还会反光呢。”
  苏晚凑近看了看,蜻蜓的翅膀上果然有淡淡的金光,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像真的蜻蜓翅膀一样,她讚嘆道:“真好看!晓梅,你的手艺越来越好了。珠和帕子都准备好了吗?明天就能装盒了。”
  “都准备好了!”晓梅指著旁边的竹筐,“帕子已经绣好了四十块,二十块並蒂莲的,二十块单朵荷的,珠也都放在盒子里了,明天一早就能把帕子和珠装在一起,送给客人。”
  许朗看著绣娘们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桌上精致的桌布和帕子,笑著说:“辛苦你们了,赏荷宴结束后,我给你们每人加半个月的工钱,就当是奖金。”
  绣娘们听了,都高兴地笑了起来,手里的针线也更快了。晓梅连忙说:“不用不用,许东家,我们能为赏荷宴出份力,已经很开心了,不用加钱。”
  “应该的,你们这么辛苦,加些工钱是应该的。”许朗说著,转头对苏晚说,“咱们再去池塘边看看张叔他们,要是木板铺完了,就把桌布和桌子搬过去,提前摆好。”
  两人离开绣坊,往池塘边走。刚到池塘边,就看到张叔带著几个村民正在铺木板,木桥的栏杆已经装好了,深棕色的栏杆看起来结实又好看,几个村民正扛著木板往桥上走,木板是浅棕色的,上面还带著淡淡的木头香。
  “张叔,栏杆装完了?”许朗走过去,看著桥上的栏杆,用手推了推,结实得很,没有一点晃动。
  张叔擦了擦脸上的汗,笑著说:“刚装完,现在开始铺木板,今天下午就能铺完,明天早上洒上松针,就全好了。你们看,这木板我都用砂纸打磨过了,没有毛刺,客人走在上面不会扎脚。”
  苏晚走到桥边,摸了摸木板,確实光滑得很,她笑著说:“张叔想得真周到。明天我们把桌子和桌布搬过来,提前摆好,省得赏荷宴当天忙不过来。”
  张叔点点头:“好,明天我让几个村民来帮忙搬桌子,保证把桌子摆得整整齐齐的。”
  两人在池塘边待了一会儿,看著村民们铺木板,又聊了些赏荷宴当天的细节,才往客栈走。此时已经是下午申时,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池塘里的荷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娇艷,粉色的瓣像被镀上了一层金光。
  苏晚看著池塘里的荷,忍不住停下脚步:“许朗哥,你看这荷真好看,赏荷宴当天,客人们肯定会喜欢的。”
  许朗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温度,他笑著说:“肯定会喜欢的。咱们清溪村的荷,比城里池塘里的好看多了,再加上咱们准备的节目、点心和礼物,客人们肯定会记住清溪村的。”
  苏晚靠在许朗肩上,看著夕阳下的池塘,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刚到清溪村的时候,村里还是冷冷清清的,绣坊和竹编坊也没什么生意,而现在,村里热热闹闹的,大家都在为赏荷宴忙碌著,每个人脸上都带著笑容,这大概就是她一直想要的生活吧。
  两人回到客栈时,晓梅已经带著绣娘们把帕子和珠装好了。四十个精致的木盒摆在大堂里,每个木盒里都放著一块帕子和一朵珠,帕子是粉色的荷纹,珠是粉珍珠配红玛瑙,看起来格外精致。
  “苏姑娘,许东家,都装好了。”晓梅拿起一个木盒递给苏晚,“每个盒子上都贴了標籤,红色標籤的是並蒂莲帕子,送给夫妻客人,蓝色標籤的是单朵荷帕子,送给其他女客人,这样就不会弄错了。”
  苏晚接过木盒,打开看了看,帕子和珠放在一起,正好能装满盒子,她笑著说:“做得好,想得真周到。这些盒子先放在库房里,明天早上再搬到池塘边的木屋里,等客人来了再送。”
  晓梅点点头,和绣娘们一起把木盒搬到库房里。许朗则去了大堂算帐,苏晚坐在旁边,看著他认真的模样,忍不住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朵荷。许朗看到了,笑著说:“画得真好,比池塘里的荷还好看。等赏荷宴结束,咱们在池塘边建个小亭子,你可以在亭子里画画、看书。”
  苏晚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还想在亭子里种些茉莉,夏天的时候,又香又好看。”
  “都听你的。”许朗放下笔,握住她的手,“等赏荷宴结束,咱们就开始建亭子,再把村里的小路修一修,让清溪村变得更漂亮。”
  两人正说著,张奶奶从厨房里出来,手里拿著一碗刚做好的绿豆汤,递给苏晚:“姑娘,快尝尝绿豆汤,冰镇过的,凉快得很。我今天做了一大锅,明天再做些,赏荷宴当天给客人们喝。”
  苏晚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清甜的绿豆汤带著冰凉的温度,瞬间驱散了身上的热气,她笑著说:“真好喝,张奶奶,您的手艺真好。”
  张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喜欢就多喝点,锅里还有很多。许东家,你也来一碗,天热,喝点绿豆汤解暑。”
  许朗接过张奶奶递来的绿豆汤,喝了一口,確实凉快又好喝。三人坐在大堂里,聊著赏荷宴当天的细节,直到天黑,才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许朗就起床了。他简单洗漱了下,就去了池塘边,张叔和几个村民已经在洒松针了,浅棕色的木板上铺上绿色的松针,既好看又防滑,还带著淡淡的松香味。
  “张叔,松针洒得怎么样了?”许朗走过去,看著桥上的松针,铺得均匀又厚实。
  张叔笑著说:“快洒完了,再洒最后一点,就能把桌子搬过来了。许东家,戏班子什么时候到?我好去村口接他们。”
  “应该快到了,我让林铁柱去村口等著了,一有消息就会来报。”许朗说著,看到林铁柱从村口跑过来,手里还拿著一个包袱。
  “东家,戏班子到了!就在村口,一共十个人,还带著戏台的道具。”林铁柱跑得气喘吁吁,脸上却满是兴奋。
  许朗连忙说:“走,咱们去村口接他们。张叔,你先跟村民们把桌子搬过来,我接完戏班子就回来。”
  许朗和林铁柱往村口走,刚到村口,就看到十几个穿著戏服的人站在路边,旁边放著几个大箱子,里面装著戏台的道具。为首的是个留著长须的中年男人,穿著一身蓝色的长袍,看起来像是戏班的班主。
  “您就是许东家吧?”班主看到许朗,连忙迎上来,拱手道,“我是清风戏班的班主,姓李,我们是来给赏荷宴唱戏的。”
  许朗连忙拱手回礼:“李班主客气了,一路辛苦,快跟我进村,我已经让人准备好了住处和饭菜。”
  李班主笑著说:“多谢许东家,我们带了戏台的道具,麻烦您让人帮忙搬一下。”
  许朗转头对林铁柱说:“你去村里喊几个村民来,帮忙搬道具。”
  林铁柱应了声,转身往村里跑。许朗则带著李班主和戏班子的人往池塘边走,戏台就搭在池塘边的空地上,几个村民已经在那里等著了,看到戏班子的人来,连忙上前帮忙搬道具。
  李班主看著池塘边的景色,忍不住讚嘆道:“许东家,你们清溪村的景色真好,这池塘里的荷真漂亮,赏荷宴选在这里,真是选对地方了。”
  许朗笑著说:“李班主过奖了,希望客人们能喜欢。戏台就搭在这里,正好对著木桥,客人们坐在木桥上就能看戏,您看行不行?”
  李班主看了看空地,又看了看木桥,点头道:“行,这里的位置正好,视野开阔,客人们看得清楚。我们现在就开始搭戏台,中午之前肯定能搭好,下午就能排练。”
  许朗点点头:“辛苦你们了,中午我让张奶奶准备好饭菜,你们搭完戏台就去客栈吃。”
  李班主连忙道谢,带著戏班子的人开始搭戏台。许朗则去了池塘边,张叔和几个村民已经把桌子搬过来了,十六张桌子整齐地摆在木桥两边,每张桌子上都铺著粉荷纹的桌布,桌布上绣的荷和蜻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艷。
  “许东家,桌子都摆好了,您看看怎么样?”张叔指著桌子,脸上满是期待。
  许朗走过去,看著桌子上的桌布,又看了看桌子的摆放,点头道:“很好,摆得整整齐齐的,桌布也铺得平平整整的。再在每张桌子上放一个竹编食盒,里面装些荷糕和荷酥,再摆上一壶茶水,等客人来了就能直接用。”
  张叔应了声,带著村民们去客栈搬竹编食盒和茶水。许朗则去了竹编坊,傻柱和几个后生已经把竹扇和荷包准备好了,五十个荷包和二十把竹扇整齐地摆在竹筐里,傻柱正拿著一个竹扇,仔细地检查扇面的字跡。
  “傻柱,竹扇和荷包都准备好了吗?”许朗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