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除夕宴暖,岁末欢歌盼新朝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3 字数:5499
第238章 除夕宴暖,岁末欢歌盼新朝
除夕的暖阳刚爬上清溪村的山头,村里就飘起了阵阵香气。张奶奶的厨房烟囱最先冒起烟,锅里燉著的羊肉汤咕嘟咕嘟响,薑片和椒的辛香混著羊肉的鲜气,顺著风飘得满村都是;绣坊里,晓梅正带著绣娘们给门框贴春联,红纸黑字是周先生写的,“清溪客满迎新春,巧手情浓庆丰年”,贴在朱红色的木门上,格外喜庆;码头边,建业和后生们把刚编好的竹编灯笼掛在栏杆上,灯笼外面罩著的云锦缎纱在风里轻轻晃,上面绣的“福”字隨著动作若隱若现。
许朗穿著苏晚新做的月白色袍,里子填了厚厚的驼绒——这是周鏢师上次送来的兰州驼绒,软和又暖和。他手里拿著个竹编的果盒,正挨家挨户给村民送年货。走到村头李大爷家时,李大爷正带著孙子在院子里贴窗,窗是春桃剪的,有桃、有小鱼,还有清溪村的山水,红通通的贴在窗户上,一下子就有了年味儿。
“许东家来啦!快进屋坐!”李大爷看见他,连忙放下手里的窗,笑著迎上来。许朗把果盒递过去:“李大爷,这是给您和孩子的年货,里面有江南的和咱村自己做的黄桃干。”
李大爷的孙子小豆子才五岁,踮著脚盯著果盒,眼睛亮晶晶的。许朗笑著从盒子里拿出块水果,剥了纸递给她:“小豆子,尝尝甜不甜?”小豆子接过,放进嘴里,立刻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甜!比镇上买的还甜!”
李大爷笑著说:“许东家真是有心了。今年多亏了您,咱清溪村的日子才这么好。我家老婆子在绣坊做工,一个月能赚不少钱,还能跟著学手艺,真是太谢谢您了。”
“李大爷客气了,”许朗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看著小豆子拿著窗在窗户上比划,“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明年路修好了,客商来的更多,大家的日子肯定会更好。对了,晚上的年夜饭在客栈院子里,您和家人一定要来,咱们一起热闹热闹。”
李大爷连忙点头:“一定去!一定去!我家老婆子还说,要给大家做些她最拿手的枣饃,让大家尝尝。”
从李大爷家出来,许朗又去了周先生的学堂。学堂里,周先生正带著孩子们写“福”字,桌子上摆著红纸和毛笔,孩子们的小脸上都沾著墨汁,却一个个认真得很。“许东家来了,”周先生放下手里的毛笔,笑著说,“孩子们正写福字呢,等会儿要贴在客栈的大堂里。”
许朗走到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身边,他正拿著毛笔,一笔一划地写“福”字,虽然笔画有些歪歪扭扭,却写得很认真。“小石头写得真好,”许朗笑著说,“等会儿把你写的福字贴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看看。”
小石头听了,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写得更认真了。周先生笑著说:“许东家,上次跟你说的算术课,我已经准备好了课本,过完年就能开课。村里的孩子们都很期待,说要好好学算帐,將来帮著村里做生意。”
“太好了!”许朗高兴地说,“学堂里需要什么,儘管跟我说。我已经跟镇上的书店订了些算术书,过几天就能送来。另外,我还想在学堂里盖间新的教室,让孩子们有更宽敞的地方读书。”
周先生感激地说:“许东家真是为孩子们著想。有您的帮忙,清溪村的孩子们肯定能有出息。”
从学堂出来,许朗往客栈走。路上遇到不少村民,大家都笑著跟他打招呼,有的说要带自家做的腊肉去年夜饭,有的说要带酿的米酒,还有的说要带著孩子去帮忙布置院子,整个清溪村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里。
回到客栈时,苏晚正带著几个绣娘在大堂里掛灯笼。她穿著件石榴红的袍,是用苏州送来的云锦缎做的,领口和袖口绣著细小的兰纹,衬得她皮肤格外白皙。“许朗哥,你回来啦!”苏晚看见他,笑著走过来,“你看这灯笼掛得好不好?晓梅说,晚上点亮后,整个大堂都会亮堂堂的。”
许朗点点头,目光落在她冻红的指尖上,忍不住握住她的手:“怎么不多穿点?手这么凉。”说著,从怀里掏出个暖手炉,递给她——这是建业用竹编的外壳,里面装著炭火,外面裹著云锦缎的布套,既好看又暖和。
苏晚接过暖手炉,心里暖暖的:“放心吧,我不冷。刚才张奶奶来说,羊肉汤已经燉好了,让我们过去尝尝。另外,沈公子也来了,正在院子里跟仇先生商量客栈扩建的事情。”
许朗跟著苏晚往院子里走,就看见沈文轩和仇先生正站在一张图纸前,討论著什么。沈文轩穿著件宝蓝色的袍,外面套著件貂皮大衣,手里拿著支笔,时不时在图纸上画几笔。“许朗兄,你回来得正好,”沈文轩看见他,笑著说,“仇先生说,客栈扩建的话,最好在后面加个园,种些江南的,这样客人住得更舒服。”
仇先生把图纸递过来:“你看,这里是园的位置,旁边再盖几间观景房,客人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清溪河的景色。另外,还得建个厨房和储物间,方便客栈的日常运作。”
许朗凑过去看图纸,上面画得很详细,园的布局、房间的位置都標得清清楚楚。“太好了!”许朗高兴地说,“就按仇先生的意思来,过完年就动工。需要多少工匠和材料,我这就去准备。”
沈文轩笑著说:“工匠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我在江南认识几个有名的木匠和石匠,到时候让他们来帮忙。材料方面,我也能帮你联繫江南的商人,让他们送些上好的木材和石材来。”
许朗感激地说:“沈兄,真是太谢谢你了。每次有事儿,你都这么帮著咱清溪村。”
“跟我还客气什么,”沈文轩拍了拍他的肩膀,“咱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再说,清溪村发展好了,我也能跟著沾光。对了,晚上的年夜饭,我带来了江南的好酒和点心,还有些绸缎,给大家做新年礼物。”
几人正说著,张奶奶端著一碗羊肉汤走过来:“许朗,沈公子,仇先生,快尝尝这羊肉汤,刚燉好的,鲜得很。”许朗接过碗,喝了一口,羊肉燉得软烂,汤里带著姜的辛辣和萝卜的清甜,暖和得让人浑身舒畅。
“张奶奶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沈文轩喝了口汤,忍不住赞道,“比江南酒楼里的羊肉汤还好喝。”
张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沈公子喜欢就好。晚上的年夜饭,我还准备了不少菜,有清溪河的冻鱼、后山的野兔肉、刚做的枣饃,还有糯米糕和姜枣膏,保证大家吃得开心。”
下午的时候,村民们都陆陆续续来到客栈,有的帮忙布置院子,有的帮忙洗菜做饭,有的带著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整个客栈都热闹起来。晓梅和春桃带著绣娘们在大堂里掛福字和春联,建业和后生们在院子里搭起了戏台——虽然没有专业的戏子,但村里的人都能唱几句,打算晚上给大家表演。
傻柱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不仅帮著张奶奶烧火,还把自己酿的米酒搬出来,装在竹编的酒壶里,摆在桌子上。“许朗哥,我这米酒是用新收的糯米酿的,比上次的还好喝,”傻柱笑著说,“晚上让大家都多喝点,热闹热闹。”
许朗笑著点头:“好!晚上大家不醉不归。”
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下,院子里的竹编灯笼都被点亮了。灯笼外面的云锦缎纱在灯光下映出好看的图案,有的是桃,有的是小鱼,有的是“福”字,整个院子都被照得亮堂堂的。桌子也都摆好了,一共十张,每张桌子上都放著碗筷、酒杯和果盒,还有张奶奶做的枣饃和糯米糕。
村民们都带著自家的孩子来了,穿著新做的衣裳,脸上满是笑容。小孩子们拿著果,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笑声传遍了整个客栈。周先生也来了,他还带来了学堂里的孩子们,孩子们手里拿著自己写的“福”字,送给每一位长辈。
“开饭啦!”隨著张奶奶的一声喊,大家都纷纷坐下。伙计们端著菜,从后厨里走出来,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香喷喷的野兔肉、外酥里嫩的炸鱼,还有清甜的炒青菜,满满一桌子菜,香气扑鼻。
许朗站起来,端著酒杯,对大家说:“各位乡亲,今天是除夕,感谢大家这一年来的努力和支持。没有大家,就没有清溪村的今天。我敬大家一杯,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闔家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家都站起来,端著酒杯,齐声说:“乾杯!”喝了杯酒,大家开始吃菜,院子里响起了阵阵讚嘆声。
“这羊肉汤真鲜!”李大爷喝了口汤,忍不住赞道,“比我年轻的时候在镇上喝的还好喝。”
“张奶奶的枣饃也好吃,”春桃的娘拿著个枣饃,笑著说,“又香又甜,比城里买的点心还好吃。”
孩子们则喜欢吃炸鱼和糯米糕,一个个吃得满嘴是油,小脸上满是满足。
正吃著,晓梅站起来说:“各位乡亲,我和绣娘们给大家准备了个节目,给大家唱段清溪村的小调,祝大家新年快乐!”说著,晓梅和几个绣娘走到院子中央,拿起竹编的快板,唱了起来:“清溪村,好地方,山清水秀人善良。绣品好,竹编强,客商来了喜洋洋。新年到,新气象,日子越过越兴旺!”
她们的歌声清脆悦耳,配合著快板的节奏,格外好听。大家都跟著鼓掌,有的还跟著一起唱,院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热闹。
晓梅她们唱完,建业和几个后生也站起来,说要给大家表演竹编绝活。建业拿出几根竹篾,在手里飞快地编著,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只小篮子;另一个后生则编出了一只小鸟,栩栩如生,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周先生也来了兴致,他拿出毛笔和红纸,当场写了几幅春联,送给村里的老人。老人们接过春联,脸上满是笑容,说要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沈文轩和仇先生也被这热闹的气氛感染了,沈文轩站起来,给大家唱了段江南的崑曲,他的声音婉转悠扬,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仇先生则给大家讲了几个江南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许朗和苏晚坐在桌子旁,看著满院子的笑脸,心里暖暖的。苏晚靠在许朗的肩膀上,轻声说:“许朗哥,你看大家多开心。我从来没想过,清溪村能有这么热闹的除夕。”
许朗握住她的手,温柔地说:“会越来越好的。明年路修好了,客栈扩建了,会有更多的客商来这里,大家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到时候,我们再举办一场更热闹的除夕宴。”
苏晚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帕子,递给许朗:“这是我昨天刚绣好的,给你做新年礼物。上面绣了两只鸳鸯,祝你在新的一年里,生意兴隆,也祝我们永远在一起。”
许朗接过帕子,帕子是水绿色的,上面绣著两只鸳鸯,在清溪河里游著,针脚细密,格外好看。他紧紧握住帕子,心里满是感动:“谢谢你,晚晚。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夜深了,年夜饭还在继续。大家喝著米酒,吃著饭菜,说著笑著,分享著这一年的收穫,畅想著明年的美好生活。小孩子们已经困了,靠在大人的怀里睡著了,脸上还带著甜甜的笑容。
许朗站起来,再次端起酒杯:“各位乡亲,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大家能继续齐心协力,把清溪村建设得更好。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清溪村肯定会成为江南有名的好地方,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大家都站起来,端著酒杯,齐声说:“好!一起努力!”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鞭炮声——是镇上的人在放鞭炮迎新年。许朗让傻柱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在院子里点燃。“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伴隨著大家的欢呼声,新年的钟声也仿佛在这一刻敲响。
苏晚靠在许朗的怀里,看著天上的烟,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许朗紧紧抱著她,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新的一年,清溪村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而他和苏晚,还有村里的所有人,都会在这片土地上,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天刚亮,许朗就带著苏晚去给村里的老人拜年。他们先去了张奶奶家,张奶奶已经起来了,正在厨房里熬姜枣膏。“张奶奶,新年快乐!”许朗和苏晚齐声说,还给张奶奶递上了新年礼物——一件新做的袍和一双鞋。
张奶奶接过礼物,眼眶有些湿润:“谢谢你们,许朗,晚晚。你们真是比我的亲孩子还孝顺。”
从张奶奶家出来,他们又去了周先生家、李大爷家,还有村里其他老人的家。每到一家,他们都会送上新年礼物,跟老人聊聊天,问问他们的身体情况。老人们都很开心,说这是他们过得最热闹、最幸福的一个新年。
上午的时候,沈文轩和仇先生也来给大家拜年。沈文轩带来了江南的特產,有茶叶、有点心,还有些绸缎;仇先生则带来了自己画的画,都是清溪村的山水,送给村里的老人。
村里的孩子们也穿著新衣裳,拿著压岁钱,在村子里玩耍。有的孩子还拿著自己做的小灯笼,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整个清溪村都充满了新年的喜悦。
下午的时候,许朗召集村里的人,在客栈的大堂里开了个会,商量明年的计划。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討论得很热烈。
“我觉得明年可以多招些绣娘,扩大绣坊的规模,”晓梅说,“现在有很多客商来订绣品,我们的產量还不够,多招些绣娘,就能多做些绣品,赚更多的钱。”
建业接著说:“我也觉得可以扩大竹编坊的规模。现在不仅有江南的客商来订竹编,还有西北的客商来订竹编马具,我们得多找些后生学竹编,才能满足订单的需求。”
张奶奶笑著说:“我也想多教些人熬姜枣膏和做糯米糕。现在很多客人都喜欢吃我做的东西,多教些人,就能多做些,卖给客人,也能让大家多赚些钱。”
周先生说:“我想在学堂里开更多的课,除了算术课,还想开国文课和常识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了解外面的世界。另外,我还想办个成人夜校,教村里的大人认字算帐,这样大家做生意也方便。”
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许朗一一记下来,说会儘快安排。最后,许朗说:“明年,我们还要修通往镇上的路,扩建客栈,跟更多的客商合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清溪村肯定会越来越好!”
大家都纷纷鼓掌,脸上满是期待。
大年初二的时候,苏州的客商来了。王掌柜带著几个伙计,赶著马车,送来了新的云锦缎和瓷器,还带来了江南的新年礼物。王掌柜说,他这次来,不仅是给大家拜年,还想跟许朗商量扩大合作的事情,他想让清溪村的绣品和竹编,卖到江南的各个城市。
许朗很高兴,跟王掌柜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约定每月给苏州的绸缎庄送三百匹绣品,给瓷器庄送两百个竹编礼盒。王掌柜还说,他会介绍更多的江南客商来清溪村,让清溪村的货能卖到更远的地方。
大年初三,兰州商號的周鏢师也来了。他带来了西北的皮毛和玉石,还带来了马商人的消息,说马商人很满意上次订的竹编马具,想跟许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每月订三百套竹编马具。
许朗跟周鏢师签订了协议,还跟他约定,等路修好了,就组织一支商队,专门往返於清溪村和西北之间,把清溪村的货卖到西北,再把西北的货运到清溪村。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的气氛渐渐淡了,但清溪村的热闹却没有减少。绣坊里,新招的绣娘已经开始学习绣活;竹编坊里,新学竹编的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