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春雨润田,商脉绵延迎客来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1-22 09:03 字数:4843
第232章 春雨润田,商脉绵延迎客来
三月的清溪村被一场春雨浇得透亮。细密的雨丝落在新抽芽的柳树上,沾在绣坊晾晒的绸缎上,连祠堂屋檐下掛著的红灯笼,都被淋得透出层温润的红。许朗披著蓑衣站在新学堂的工地上,看著工匠们踩著泥泞垒砖墙,泥浆溅在青石板上,混著草屑散出泥土的腥气。
“许东家,这雨再下几天,地基怕是要泡软。”包工头老李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著刚砌到半人高的墙根,“要不先停两天,等雨停了再接著干?”
许朗蹲下身,用手指戳了戳墙根的青石,石缝里的水泥还硬邦邦的:“仇先生说这青石防潮,应该顶得住。你让伙计们把屋檐先搭起来,別让木料淋雨——沈公子托人从苏州运的雕梁木,可不能泡坏了。”
正说著,傻柱披著个破麻袋跑过来,手里举著个油纸包:“许朗哥,兰州来的急信!鏢队说西北那边要追加五百罐姜枣膏,还说要咱们的山楂罐头,说是回民坊里的人爱吃!”
许朗接过信,就著工地旁的草棚避雨,信纸被雨水浸得发皱,上面的字跡却写得急切。他折好信纸递给身后的建业:“你去跟张奶奶说,让熬膏的作坊加把劲,再把去年窖藏的山楂都清出来,赶在四月前把货装船。对了,让晓梅多绣些回族纹样的帕子,跟著货一起发过去——上次兰州客商提过,他们那边喜欢牡丹和新月的样。”
建业应著跑远了,草棚外忽然传来马蹄声。沈文轩穿著件月白长衫,撑著把油纸伞从马背上下来,伞沿滴著水,却丝毫不影响他的雅致:“许朗兄,仇先生让我来问你,客栈的窗欞要雕『松鹤延年』还是『梅兰竹菊』?”
“问问村里的老人吧,”许朗笑著让他进棚避雨,“他们说的才算数。对了,苏州来的绣娘都安顿好了?”
“早安顿妥了,”沈文轩抖了抖长衫上的水珠,“她们说清溪村的绣线顏色比苏州的鲜亮,昨天跟晓梅姑娘一起染了批胭脂红,说是要绣些石榴纹的肚兜,赶在端午前卖到苏州去。”
两人正说著,仇先生背著画板也来了,画板上裹著油布,里面是客栈的细化图样。“许东家你看,”他展开图纸,指著客栈后院的位置,“这里我留了块空地,正好打口井,再种些荷,夏天客人坐在廊下喝茶,既能赏景又能纳凉。客房要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房带独立的耳房,给富商贵人住;中等房临街,方便行商歇脚;下等房便宜乾净,给鏢师和货郎住。”
许朗看著图纸连连点头,忽然想起一事:“仇先生,能不能在客栈门口修个宽些的台阶?村里的老人爱坐在门口晒太阳,台阶宽了能多坐几个人。”
仇先生眼睛一亮:“好主意!我再加两级台阶,用青石板铺,下雨天也不滑。再在台阶旁雕两个石墩子,既能歇脚又能镇宅。”
三人正討论得热络,草棚外忽然传来女人的惊呼声。许朗连忙出去看,只见绣坊的几个姑娘正围著一辆马车,马车上堆著些锦盒,一个穿粉色衣裙的姑娘正从车上往下搬东西,髮髻上的珍珠釵子隨著动作晃悠,一看就是城里来的贵女。
“这是我家小姐,苏州沈府的二小姐沈文玥!”跟著来的丫鬟上前福了福身,“我家小姐听说清溪村的绣品好,特意来选些做嫁妆。”
沈文轩愣了愣,隨即笑道:“原来是二妹,你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沈文玥撇撇嘴:“说了你肯定不让我来,我偏要看看,是什么地方让你半年不回苏州。”她目光扫过工地,又看向远处的绣坊,眼睛忽然亮起来,“哥,你看那绣坊门口晒的绸缎,顏色真好看!”
不等沈文轩说话,她就提著裙摆跑向绣坊,丫鬟在后面急得直喊。许朗和沈文轩对视一眼,也跟著走过去。绣坊里,晓梅正和苏州绣娘研究苏绣的双面绣技法,沈文玥凑过去看了看,拿起一块绣著並蒂莲的帕子,讚嘆道:“这针脚比苏州绣坊的还好!姐姐,我要订十块这样的帕子,还要二十个绣荷包,都要並蒂莲的纹样。”
晓梅红著脸点点头:“姑娘要是不急,三天就能做好。”沈文玥却摇头:“我急著用呢,能不能今天就做?我给双倍价钱!”说著就从荷包里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
“二妹別胡闹,”沈文轩走过去把银子推回去,“绣品讲究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你要是真想要,等我们把新客栈盖好,让晓梅姑娘给你绣套嫁妆用的屏风,保证比苏州的好。”
沈文玥眼睛一转,笑道:“好啊!那我就在这里住下,等屏风绣好再走。对了哥,我还带了些苏州的胭脂水粉,给村里的姐姐们尝尝鲜。”她让丫鬟把锦盒打开,里面摆满了螺鈿盒,装著不同顏色的胭脂和香粉,香气飘得满绣坊都是。
女人们顿时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问著用法。沈文玥耐心地教她们怎么调胭脂,怎么画眉毛,绣坊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许朗看著这场景,忽然对沈文轩说:“沈兄,不如让你二妹帮忙设计些新样式?城里姑娘的眼光,比我们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准。”
沈文轩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二妹在苏州就爱琢磨这些,去年还给府里的绣娘画过图样。”沈文玥闻言,立刻来了兴致:“真的吗?那我要画些海棠纹、鸳鸯纹,还要画清溪村的山水,绣在帕子上肯定好看!”
当天下午,沈文玥就拿著纸笔在村里转悠,一会儿画河边的柳树,一会儿画山上的桃,傻柱跟在她后面当嚮导,把村里的好景致都指给她看。路过熬膏作坊时,张奶奶正在搅拌锅里的姜枣膏,甜香飘得老远,沈文玥凑过去闻了闻,忍不住尝了一勺,顿时眉开眼笑:“这比苏州的蜜饯还好吃!张奶奶,我能不能带些回苏州?”
“傻孩子,这是药膏,不是蜜饯,”张奶奶笑著给她装了一小罐,“每天早上冲水喝,能暖身子,女孩子家喝最好了。”沈文玥谢过张奶奶,又跑到货场看工人打包罐头,看著一个个玻璃瓶被装进竹筐,忽然说:“哥,咱们把罐头的標籤换了吧,现在这標籤太土了,我画些好看的图样印上去,肯定能卖更贵!”
沈文轩觉得有理,当即让许朗找了块木板,让沈文玥在上面画图样。她几笔就画好了一个黄桃,旁边还画了朵桃,看著鲜活可爱。许朗拿著木板去找镇上的印刷铺,老板看了连连称讚,说三天就能把標籤印好。
春雨下了三天才停,天刚放晴,洛阳的李掌柜就带著几个伙计来了,还拉了一车邙山的黄桃样品。许朗带著他们去熬膏作坊,让张奶奶用邙山黄桃做了罐黄桃罐头,打开一看,果肉饱满,酸甜適中,不比清溪村的山桃差。
“许东家,这黄桃能行!”李掌柜尝了一口,兴奋地说,“我已经在洛阳近郊选好了场地,工匠也找齐了,就等你们的老师傅过去教手艺了。”许朗当即让建业带著两个老师傅,跟著李掌柜去洛阳,临走前反覆叮嘱:“手艺要教全,但配方不能外传——姜枣膏的药材比例,还有罐头的水配方,都要亲自盯著配。”
建业走后,新学堂的工程进度快了不少。男人们忙著垒墙,女人们则轮流给工匠们送午饭,沈文玥也跟著帮忙,每天提著食盒去工地,还给工匠们绣了些擦汗的帕子,惹得大家都夸她懂事。仇先生则天天背著画板在村里转,一会儿给学堂的窗户改样式,一会儿给客栈的门廊加雕,连村口的石磨都被他画进了图纸里。
这天上午,周先生正在祠堂里教孩子们认字,忽然听到村口传来铃鐺声。傻柱跑进来喊:“许朗哥,西域来的商队!有骆驼,还有好多好看的布料!”
许朗连忙跟著出去看,只见村口的路上,十几匹骆驼排成一队,驼背上堆著五顏六色的布料和地毯,几个高鼻樑、深眼窝的西域商人正牵著骆驼往前走,为首的是个留著络腮鬍的汉子,看到许朗,立刻用生硬的汉话拱手道:“我们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听说这里有好东西卖,特来看看。”
许朗请他们去祠堂歇息,西域商人打开一个锦盒,里面装著些红宝石和蓝宝石,闪闪发亮。“我们用这些宝石,换你们的罐头和药膏,”为首的汉子说,“还有你们的绣品,我们那边的贵族女人很喜欢。”
许朗看著宝石,心里盘算著。这些宝石在中原能卖不少钱,若是换成银子,就能买更多的木料和药材。他点点头:“可以,但宝石的价钱得找个懂行的人估一估。沈公子在苏州认识珠宝商,我让他帮著看看。”
沈文轩仔细看了看宝石,对许朗说:“这些都是上等的红宝石,每颗能值五十两银子。蓝宝石稍差些,每颗三十两。”西域商人听了很高兴,当即决定用十颗红宝石、二十颗蓝宝石,换五百罐罐头、三百罐姜枣膏,还有一百块绣帕。
交易谈妥后,西域商人又拿出些西域的布料,说是送给许朗的礼物。那些布料顏色鲜艷,上面绣著异域的纹,沈文玥看了眼睛都直了:“这布料做裙子肯定好看!大哥,我要用这个做件新衣裳!”
许朗把布料分给女人们,晓梅拿著块紫色的布料,说要绣件西域纹样的披风,沈文玥则拉著她,说要一起设计图样。西域商人在村里住了两天,每天都去绣坊和熬膏作坊看,临走时说,等秋天还要来,带更多的宝石和布料,换更多的货。
送走西域商人,新学堂的屋顶终於盖好了。工匠们在房樑上掛了串铜钱,说是討个“財源广进”的好彩头。周先生带著孩子们在学堂门口种下几棵桃树,沈文玥也跟著种了一棵,说等桃树结果了,要用来做桃罐头。
四月初,洛阳的建业捎来信,说分厂已经开工了,第一批邙山黄桃罐头已经做好,在洛阳城卖得很火,连开封的商號都来订货。许朗看完信,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当即让傻柱去镇上买些酒肉,晚上在祠堂摆几桌,庆祝一下。
晚饭时,祠堂里格外热闹。张奶奶燉了一大锅羊肉,晓梅和苏州绣娘做了些精致的点心,沈文玥还亲自下厨,做了道苏州的松鼠鱖鱼,酸甜可口,引得眾人连连称讚。仇先生喝了口米酒,指著客栈的图纸说:“再过一个月,客栈就能封顶了,到时候我再设计些楹联,掛在门口,保证气派!”
周先生也笑著说:“等学堂完工,我就去镇上请两位先生,一位教识字算帐,一位教书画,让村里的娃都能读书明理。”
许朗端著酒杯站起来,看著满屋子的笑脸,心里暖意融融:“这半年来,多亏了大伙齐心协力,清溪村才能有今天。新学堂、新客栈、新商路,都是靠大家的手干出来的。我敬大家一杯,希望咱们的日子,能像这米酒一样,越酿越甜!”
眾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沈文玥端著果汁,跟著起鬨:“我也要敬大家!等我把屏风绣好,就留在清溪村,跟大家一起做绣品,一起卖罐头!”
沈文轩无奈地摇摇头,却也没反对。许朗看著沈文玥亮晶晶的眼睛,忽然觉得,清溪村就像一块磁石,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扎根、奋斗,而这些人的到来,又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热闹、更加有希望。
夜深了,眾人渐渐散去。许朗和沈文轩坐在祠堂的门槛上,看著天上的星星,远处的溪流声潺潺作响。“许朗兄,”沈文轩忽然说,“我打算在苏州开一家清溪村特產店,专门卖咱们的罐头、药膏和绣品,你觉得怎么样?”
“好主意!”许朗眼睛一亮,“这样苏州的人就能更方便买到咱们的货了。若是卖得好,还能在杭州、扬州也开分店。”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商路谈到手艺,从学堂谈到客栈,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远处的山村里,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混著虫鸣,谱成一首寧静的夜曲。许朗知道,清溪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即將到来的日子,一定会像春天的桃一样,开得热烈而灿烂。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带著人去后山砍竹子,准备编些新的竹筐装罐头。沈文玥也跟著去了,拿著把小斧头,学著眾人的样子砍竹子,结果不小心砍到了手,疼得眼泪直流。晓梅连忙拿出隨身携带的药膏给她涂上,又用布条包扎好,嗔怪道:“你一个姑娘家,別跟著瞎凑热闹。”
沈文玥吐了吐舌头,却还是不肯走,坐在一旁看眾人编竹筐。傻柱编竹筐的手艺最好,手指翻飞间,一根竹子就变成了一个结实的竹筐。沈文玥看得好奇,让傻柱教她,傻柱挠挠头,笨手笨脚地教起来,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中午时分,鏢队从兰州回来了,还带了个好消息——姜枣膏在西北卖得极好,兰州的商號特意送了块“济世良品”的牌匾,说是要掛在熬膏作坊的门口。鏢师们还带来了些西北的特產,有葡萄乾、哈密瓜干,还有一件羊皮袄,说是给许朗的。
许朗接过羊皮袄,摸了摸上面的毛,又软又暖和。他让张奶奶把葡萄乾和哈密瓜干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小石头捧著一把葡萄乾,跑到许朗跟前说:“许朗哥,这葡萄乾真甜,比还甜!咱们能不能也种些葡萄?”
许朗愣了愣,隨即笑道:“等秋天,咱们就去西北买些葡萄苗回来,在后山开闢块地种葡萄,到时候做葡萄乾、酿葡萄酒,肯定好吃。”小石头乐得蹦起来,拉著其他孩子去后山选地,说要给葡萄苗找个最好的地方。
下午,仇先生忽然找到许朗,手里拿著张图纸:“许东家,我想在客栈旁边盖个戏台,你看怎么样?以后客人住店的时候,还能看看戏,热闹热闹。村里有喜事,也能在戏台上办,比在祠堂门口方便多了。”
许朗看著图纸,戏台的位置正好在客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