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通透的刑部尚书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20 09:02      字数:2047
  “刑部尚书臣张捷,参见皇上。”
  乾清宫中,新任刑部尚书张捷入宫覲见。
  各衙门的堂官,已经全部补齐。可这些官员,距离南京的路程不一。
  有的离得近,很快就能赴任。
  有的离得远,还得再等些时日,衙门里的公务便暂时由佐贰官代为主持。
  张捷是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人,就在南京边上,来的很快。
  正在批阅奏疏的朱慈烺手中硃笔一停,“不必多礼。”
  “谢皇上。”
  朱慈烺微微扬起下巴,旁边侍奉的司礼监大太监孙有德拿起御案上的一份供词走下去,递给张捷。
  “这是诚意伯刘孔炤、左都御史张慎言审讯抚寧侯朱国弼的供词。”
  “朱国弼贪墨朝廷税银十万之巨,罪无可赦。”
  “此案,朝堂民间议论纷纷。卿今掌刑部,儘快將这个案子,结了吧。”
  张捷接过供词,隨手翻开,隨便扫了几眼,根本就没仔细看。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是要考司法的。
  就是给你一个案例,考生根据律法,做出判决。
  乡试、会试,都要考。
  给出的案例,是隨机的。甚至有时给出的案例,是模糊的。
  这就要求应试者,必须熟读律例。
  张捷,两榜进士出身,正儿八经的科甲正途。对於朝廷律例,虽不如求学应试时那般熟悉,但凭藉文字描述,做出个大概判断还是不成问题。
  就朱国弼犯的这个案子,按照律例应该怎么判决,张捷心里有数。
  但是,他这个有数,不算数。
  朱国弼的案子,看似是经济案件,实则是政治案件。
  供词是从御案上拿下来的,这就说明皇帝已经看过。
  从最近的政治风向来看,朱国弼肯定是要从重处置。
  可朱国弼身后是勛贵集团,重处归重处,但重处到什么程度,居家多时、刚刚復出的张捷有点摸不准。
  他便有意又翻了翻供词,翻的很慢,翻的很轻,翻的很细。
  政治性案件,审案人不可能向上位者询问如何处置。
  翻看供词留出的空白,正是张捷在等待皇帝的进一步指示。
  “朱国弼是朝廷世勛,又蒙先帝信任,提督漕运。”
  龙椅上有声音传来。
  欲抑先扬,不用听下文,仅凭这一句话,张捷已经猜测出了十之七八。
  “国难之际,可笑他朱国弼竟妄想趁乱窃夺朝廷赋税,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张捷:“还请皇上切勿动怒,不值得为了这等小人,气坏了圣上龙体。”
  龙椅上又有声音传来:
  “卿是诚意伯与马阁老举荐,后魏国公又上疏特荐。”
  “朱国弼一案,影响甚广,议论不止,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著。卿当按律判处,儘快平息爭端,於天下有一个交代。”
  张捷行礼,“臣明白。”
  越是强调公平公正,就越是不能公平公正。
  朱国弼为了自保,一口气咬出了数位勛贵,其中,就包括容城伯刘泽清。
  十万两税银,很多吗?
  当然很多。
  大明朝绝大多数的百姓,一个月尚且挣不到一两银子。十万两银子,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此庞大的数字,不是朱国弼一个人能够吞得下的,他必然还有同谋。
  他供出的那些勛贵,其中或许有清白,但绝对更有同犯。
  朝廷的官员任命,向来是由吏部发文。
  高级官员任命,也是廷推,最后由皇帝確认。
  马士英是阁臣,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刘孔炤虽然是勛贵,但他毕竟也入了阁,也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唯独魏国公徐弘基,他只是单纯的勛贵。
  朝廷没有明令禁止勛贵举荐的权力,名义上看,勛贵確实有举荐官员的权力。
  但这个权力,聪明人是不会用的。
  偏偏魏国公徐弘基就用了,而且是上疏特荐。
  偏偏举荐的这个人,又是袭爵近五十年的魏国公徐弘基。
  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为了给新勛贵铺路,皇帝对於旧勛贵,是持打压態势。
  徐弘基,不可能顶风作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自己担任刑部尚书,皇帝本就是同意的。徐弘基上疏特荐,不过是一出《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为朝廷举荐官员,是酒。以此向皇帝表明態度,才是山水之间。
  朝廷手里有兵,但没有精兵。
  要想训练精兵,南京京营,首当其衝。
  南京京营的兵源,主要是南京的上直卫和京卫。
  世居南京的勛贵,和南京卫所的世袭军官之间,多有牵扯。
  於是乎,魏国公徐弘基代表南京勛贵表態,只要不將案件扩大化,南京京营的事,我们绝不会插手。
  皇帝初登大宝,大明朝又是风雨飘摇,这种时候,显然是不適合掀起大案的。
  魏国公徐弘基的表態,可谓明智之举。
  如此识趣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
  张捷虽然是刚刚復出,但他去职之前,是吏部左侍郎。
  毕竟为官多年,这里面的弯弯绕,他都懂。
  张捷回的“臣明白”,不是应对皇帝的官场惯用语,而是他,真的明白。
  朱慈烺放下手中硃笔,“爱卿办事,朕是放心的。”
  “北地沉沦闯贼之手,西南又受献贼兵戈扰攘。国事艰难,百废而无一兴。”
  “朱国弼贪墨税银一案,不仅情节恶劣,对於国帑而言,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张捷秒懂了皇帝的意思。
  以魏国公徐弘基为首的南京勛贵已经低头了,为了儘快整训南京京营,朱国弼的案子,肯定是不好波及到他们的。
  但是,朱国弼贪墨的那十万两税银,这个不用皇帝嘱咐,哪怕是按照朝廷律例,也是要进行追赃的。
  追赃,追赃,这才是筋节所在。
  凡是被贪墨的钱財,十之八九是找不回来的。
  既然找不回来,那就慢慢找。
  税银一天追不回来,这个案子,就不会完结。
  只要这个案子不要完结,抽出去的那把刀,就会依旧冒著寒光。
  “还请皇上放心,臣会於刑部选派专员,追查遗失的税银。”
  “税银一日不追回,专员一日不撤回。绝不让国帑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