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唉,为了生活!(求月票)
作者:江公子阿宝      更新:2025-11-20 08:42      字数:2635
  第94章 唉,为了生活!(求月票)
  苏超所谓的创作,其实就是在已知答案的情况下,对过程进行逆向推导。
  “等一等,你说牛羊……漫山遍野都是牛羊吗?”
  “对,这属于常见的景象,很多记忆都成了碎片,我记不太清了,就记得牛羊很多,天空很蓝,还有河,河水非常清澈……”
  韩虹在苏超的引导下,介绍着日喀则的一切。
  从风景到习俗,再到眷恋。
  如果是一个不讲理的,会觉得苏超在偷懒。
  明明是钱请你来创作。
  怎么变成我和你一起讨论歌词和旋律了呢。
  然而,韩虹却不这么想。
  她认为苏超这是——
  量身定做!
  没错,听起来顿时就高大上了许多是吧。
  韩虹是识货的。
  她出身音乐世家,母亲因演唱《北京的金山上》而让人熟知,打小就接受音乐熏陶。
  而且她从1988年就考入中音声歌系随声乐教授邹文琴学习声乐。
  她比普通人更知道量身打造有多难。
  一般的创作人,都是在自己身上找灵感。
  歌曲创作出来之后,再帮助演唱者编故事——很多歌曲背后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因为唱歌的人根本就没参与创作。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歌手会定制。
  现在苏超给韩虹创作,看起来就更像定制一些。
  “我差不多有感觉了,回头写完了,咱们约个时间交歌,大概……三五天的时间吧。”
  苏超站起来打算走人。
  差不多就行。
  你给的钱,我只能服务到这里了。
  他其实可以当场完成作词、作曲。
  只是没有必要。
  曹植能写出七步诗,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兄长逼迫,而是因为人家牛逼。
  能写出《洛神赋》,一篇文章尽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大家顶多质疑谢灵运配不配那一斗,根本没人提曹子建那八斗的事。
  苏超不行。
  他的所谓“才华”都是假的。
  用后世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文抄”,既然是抄,那你装什么逼啊。
  苏超这么不要脸的人都会脸红。
  “三五天就行了吗?”
  韩虹很惊讶,会不会太仓促了些,她虽然很急,但是等十天半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放心,质量肯定有保证的……”
  一首歌赚三千。
  帮人写歌(二道贩子)这门营生可以做。
  苏超必须要保证口碑才行。
  “谢谢你……不管怎么样,我欠你一个人情。”
  韩虹很郑重地说道。
  很显然,她并没有把今天这个事看成只是人货两讫的交易。
  “我记下了~”
  苏超点了点自己的脑袋。
  下一个……是哪位?
  可惜并没有新的成交,就算是有抱着邀歌目的找他的人,也没有韩虹那样先把存款都取出来的魄力。
  万一被骗了呢?
  还有人整得跟菜市场似的,想和苏超讨价还价,通过分析市场,分析苏超的名气,来得出一个三五千块钱就让苏超给创作出一首歌的结论。
  苏超做不到。
  进货的价格都不止。
  他肯定不会做赔钱的买卖。
  “距离和你们分开,至少过去了半个小时,哥哥姐姐们想我了没有,谢谢哥哥姐姐的点歌……”
  苏超的点歌已经涨到了两百块。
  因此,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点他《月亮惹的祸》的情况。
  而这位客人,不仅两百块钱点歌,苏超唱了之后,他还送了一个三百的篮。
  加上其他人送的,一首歌赚六七百。
  某两位同行看得脸都绿了。
  又是羡慕嫉妒恨的一天。
  他们点歌是五十块钱一首,一首歌卖力的唱下来,能够拿到几十块钱的朵就不错了。
  有时候甚至根本没人送。
  吴修波现在的送收入直线下降,因为他变胖了,夏天也不好穿风衣耍帅。
  哪像苏超这样。
  点歌费贵也就算了,这个对他们来说也有好处。
  毕竟提高了门槛。
  但是他刚才唱的这首《俩俩相忘》唱得中规中矩,还胡乱改编了唱法,凭什么能值三百块钱的篮啊。
  你们是瞎吗?
  苏超也觉得受宠若惊。
  他当然不会怠慢今天的榜一大哥,他把人请到台上,很热情的和对方互动了一番。
  “听哥您的口音,似乎是胡建那边的吧?”
  “湾湾省来的。”
  “哇,原来是湾湾省来的同胞,哥,我决定再为你献唱一首,姚哥,帮我来一首《爱拼才会赢》。”
  音响师有个很特别的名字。
  苏超今天问到他名字的时候,差点直接笑场。
  这哥们叫姚钱树。
  连名字都这么聚财气,你不发财谁发财。
  苏超拉着榜一大哥一起唱。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
  唱得当然是闽南语的版本了。
  对于苏超来说没什么压力。
  大哥唱嗨了,又跑去拎了一个一千块钱的篮,要求继续和苏超唱。
  这年头湾湾那边动辄月薪过万,证券、医生之类的职业甚至能够到两万左右。
  来内地消费,确实属于降维打击。
  更何况是来做生意的这种。
  他们来内地做生意,能消遣的地方很少,歌厅属于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以前到歌厅,可没有今天这么嗨。
  今天的小伙说话真好听。
  “哥,这次你来点,想唱什么歌,我要是不会,我就跟你学。”
  你有钱你说的算。
  情绪价值必须给你拉满了。
  “《舞女》有吗?”
  大哥选了一首自己最拿手的。
  刚才的《爱拼才会赢》他没唱过苏超,这次必须要扳回一局。
  “啊,应该有,姚哥帮忙找找……”
  苏超愣了一下,然后就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了。
  这歌怎么说呢。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流行,常被人用来讽刺当时湾湾人的处境就如舞女一般悲惨。
  后来被韩宝仪翻唱出国语版。
  90年的时候改编为粤语版的《来…寻梦》,由叶玉卿主唱。
  既然是你自己点的,就别觉得我讽刺你了。
  就是有点儿不符合自己的人设。
  唉,为了生活!
  “打扮着妖娇的模样/陪人客摇来摇去/红红的霓虹灯闪闪识识……”
  客人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啊……谁人会冻了解/做舞女的悲哀……”
  苏超接的非常丝滑。
  严思远又在搓脸了,来了,又开始整活了。
  上次有人来找茬。
  他还在感慨来的人不够狠,给他整一首《舞女泪》,就看他羞不羞辱。
  没想到人家一点也不在乎。
  不仅不羞辱,还唱的特别迫不及待。
  唱出了政策放宽,又重新上岗的喜悦,还有一种交了五险一金的洒脱。
  别人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苏超他们是,来者皆是客,多少都给点!!!
  俩人一个比一个嗨,就像是……在竞争上岗一样。
  客人们也挺嗨了,纷纷慷慨解囊。
  最后,还是苏超略输一筹。
  大哥心满意足,但还是又去拎了一个篮。
  “叶启田的《干一杯》~”
  “哎呀,哥,我不太会唱啊。”
  “我教你!”
  严思远继续搓脸。
  臭小子,那好歹是湾湾同胞,你不能把他当霓虹人宰啊。
  还真别说,霓虹人没有,但是从霓虹回来的有。
  苏超候场了几次。
  不少人点歌和他合唱,但大部分都是国语,最多就是英语、粤语和闽南语。
  日语是第一次出现。
  “我想点霓虹歌,我刚从霓虹回来,这次不走了,还带回来了一个霓虹娘们,哈哈,咱也算是为抗日做贡献了。”
  “哥,你是个英雄,想点什么歌?”
  “《最重要的事》,就是咱们这边《红日》的日语版。”
  “巧了,巧了,这歌我会,哈哈……”
  苏超的开心不是讨好的那种。
  他是真的把舞台当成了一个能够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欢笑的地方。
  欢乐大舞台,有财你就来!
  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而别人被他的这种愉快感染,自然就会毫不吝啬给他点歌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