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重建中枢,于谦受命!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05 08:52      字数:3857
  奉天殿內,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冷的铁块。
  天幕之上,土木堡的惨烈景象虽已淡去,但那如山堆积的明军尸骸、被瓦剌人肆意践踏的精良火銃、以及象徵著皇权沦丧的龙旗在蛮夷手中挥舞的画面,如同烧红的烙铁,在洪武君臣的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耻辱印记。沉重的喘息声在殿內此起彼伏,压抑得令人窒息。
  就在这死寂之中,天幕景象陡然切换!
  不再是尸横遍野的荒原,而是巍峨肃杀的紫禁城金鑾殿。然而,殿內的气氛却比奉天殿更加令人窒息百倍!
  一名內侍,双手剧烈颤抖著,捧著一份染满暗褐色血污、沾著泥土和硝烟痕跡的紧急塘报。
  那份塘报,仿佛刚从尸山血海里被刨出来,散发著浓烈的死亡气息。內侍的声音带著无法抑制的哭腔,尖利而破碎:
  “……报……兵部尚书鄺埜大人……率亲兵断后……力战……殉国!尸身……尚未寻回……”
  “噗通”一声,殿內数位老臣眼前发黑,几乎晕厥。兵部尚书战死沙场!这噩耗如同最后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早已摇摇欲坠的朝堂之上!
  作为监国的朱祁鈺的身体猛地晃了一下,巨大的悲愤和无力感瞬间淹没了他。他死死抓住龙椅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才勉强稳住身形。
  他猛地吸了一口气,那吸气声在死寂的大殿里显得格外刺耳。隨即,他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目光如同两道燃烧的火焰,骤然射向阶下肃立的一人,声音嘶哑却带著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
  “擢!兵部左侍郎于谦——”他每一个字都咬得极重,仿佛要將这个名字刻进歷史的骨髓,“为兵部尚书!总揽京畿防务,整飭军备,拱卫社稷!京城存亡,繫於卿身!”
  “臣,于谦,领旨!”
  一个清癯却挺拔如崖边劲松的身影,应声而出!没有片刻迟疑,没有半分推諉。正是于谦!他脸上没有骤然执掌帝国兵柄的狂喜或惶恐,只有一片沉凝如万年玄冰的坚毅。
  他大步上前,双手稳如磐石,稳稳接过了那份沉甸甸、仿佛还带著前线將士热血与亡魂重量的血色詔书!动作乾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当他抬起头,目光迎向新君和满朝文武时,天幕清晰地捕捉到他眼中那两道如同淬火精钢般的锐芒——国破家亡在即,此身何惜?唯以死报国!
  “好!!!”
  洪武十三年应天奉天殿內,一直如同困兽般焦躁的蓝玉,此刻鬚髮戟张,重重一拳砸在身前的紫檀木案上!
  杯盏“哐当”乱跳,他却浑然不顾,眼中爆发出如同猛虎出柙般的激赏凶光,死死盯著天幕中那个挺立如松的身影,对著朱元璋的方向吼道:
  “上位!看见没!这才像个带兵打仗的种!婆婆妈妈哭丧顶个鸟用?就该这样!快!准!狠!把能调动的兵,全他娘的给老子调过来!堆也要把北京城堆满!”
  他激动得唾沫横飞,仿佛此刻在殿上发號施令的是他自己。于谦的果断,瞬间点燃了他骨子里属於武將的血性!
  朱元璋紧锁的眉头下,那双鹰隼般的眸子精光闪烁,死死锁定在于谦身上,缓缓点了点头。
  徐达和冯胜这两位开国老帅,虽未出声,但紧锁的眉头下,目光同样凝重而专注,微微頷首。值此大厦將倾、万马齐喑之际,无论出身文武,敢於站出来,用肩膀扛起这即將崩塌的帝国穹顶,这份胆魄,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天幕画面隨之急速流转。
  于谦的身影不再局限於肃穆的朝堂。他换上了一身半旧的青灰色戎服,风尘僕僕,步履如风地穿梭於巨大的京师布防沙盘与堆积如山的军情塘报之间。
  他手指如剑,在沙盘上代表著京师九门的模型和城外险要处飞速点划,声音透过天幕传来,斩钉截铁,带著金戈交鸣般的铁血杀伐之气,清晰地迴荡在洪武君臣耳畔:
  “八百里加急!传令河南都司:所辖备操军,即刻拔营,拋弃一切輜重,只携三日口粮,星夜兼程,驰援京师!延误者,斩!”
  “命山东都指挥使:除登、莱、青三府紧要海口留驻水师警戒倭寇,其余所有备倭军步骑,即刻整装,取道陆路,火速北上!沿途州府,全力供给粮草,不得有误!”
  “急令江北及北京周边诸府所有运粮军、漕丁,停止漕运!著甲持械,以营为单位,由各卫所军官统带,限三日之內,尽数匯集京师各门待命!敢有藉故推諉、延误者,军法从事!”
  “六百里加急直送南京兵部!著令精选南京沿海备倭军精锐两万,由参將以上得力將领统帅,乘水师快船,昼夜兼程,溯江而上,直抵通州!违期者,提头来见!”
  一道道命令,如同战场上的催魂鼓点,又似一道道无形的铁索,瞬间勒紧了整个帝国早已麻痹的神经!整个大明北方,甚至远及南京的战爭潜力,在这个刚刚披上戎装的文官尚书手中,被以一种近乎疯狂、不计代价的效率强行唤醒、驱动!
  洪武君臣仿佛能听到那被点燃的烽燧狼烟,听到那被砸开的武库大门,听到那无数双草鞋、马蹄踏碎关山、撕裂夜幕的轰鸣巨响!一股庞大的、带著绝望与决绝气息的洪流,正向著那座摇摇欲坠的帝都——北京,汹涌匯聚!
  于谦站在沙盘前,背脊挺得笔直,身影在天幕的光影中,宛如一柄即將出鞘、欲饮敌血的绝世神兵!
  天幕的时间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快,压抑的空气並未因兵马的调动而变得轻鬆,反而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勒得人喘不过气。
  八月十八日,那个最坏的消息,如同裹挟著冰碴的寒风,终於穿透了层层迷雾,狠狠砸在京师每一个人的心头——皇帝朱祁镇,被俘!確凿无疑!
  天幕画面骤然切换,转向了紫禁城深处那座象徵著最高母权的宫殿。珠帘低垂,光影朦朧。
  孙太后端坐於帘后,那张年轻而秀丽的脸庞上泪痕宛然,眼瞼红肿,显然刚刚经歷过一场肝肠寸断的痛哭。
  然而,当她的目光透过珠帘,扫过殿下那些或惊慌失措、或面如死灰、或强作镇定的朝臣时,一种惊人的、属於政治家的刚毅和决绝,如同淬火的精钢,在她眼底迅速凝聚、燃烧!
  她没有时间沉溺於悲伤。国祚危殆,千钧一髮!
  “召……御前会议!”孙太后的声音透过珠帘传出,带著一丝哭腔未褪的沙哑,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带著不容置疑的分量,清晰地迴荡在空旷而压抑的大殿內,也透过天幕,敲打在洪武君臣的耳膜上。
  很快,核心重臣齐聚。殿內气氛沉重得如同凝固的铅块。孙太后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喉咙里的哽咽,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著一种穿透绝望的力量:
  “皇帝陛下身陷虏廷,乃我大明开国未有之奇耻!举国同悲,山河共泣!”她顿了一下,目光如电,扫视全场,“然!社稷存亡,重於泰山!国不可一日无主!神器岂能久虚?!”
  她猛地站起身,珠帘因她的动作而剧烈晃动,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仿佛是她决心的迴响:
  “其一!即刻遴选得力重臣为正使,精选通晓蒙语、胆识过人之士为副使,携国库重金厚礼,星夜兼程,奔赴瓦剌也先大营!务必竭尽全力,晓以利害,动以情理,不惜一切代价,求赎皇帝陛下还朝!” 这道命令,是她作为母亲的本能,也是对大明最后尊严的维护。
  紧接著,她的声音更加斩钉截铁,如同金铁交鸣:
  “其二!值此非常之时,需有柱石暂撑社稷!郕王朱祁鈺,为皇帝至亲!即日起,命郕王为监国,暂总百官,总理国政!內外大小事务,悉由监国裁决!诸卿当戮力同心,辅佐监国,共赴国难,不得有误!”
  “监国……”奉天殿上,太子朱標眼中精光一闪,忍不住低声讚嘆,“好!当机立断!此乃稳定中枢、凝聚人心之关键一步!” 他深知,在皇帝被俘、中枢瘫痪的危急关头,確立一个名正言顺、能有效行使权力的“代理者”,是何等关键!孙太后此举,如同在惊涛骇浪中拋下了一根定海神针!
  然而,孙太后的手段並未止步於此!仅仅四天之后,八月二十二日,天幕再次震动!一道加盖著太后宝璽的懿旨,如同第二道惊雷,昭告天下:
  “皇帝陛下北狩未归,神器不可久虚,国本不可动摇!皇长子朱见深,系皇帝嫡长,天资聪颖,仁孝性成,乃太祖太宗之血脉所系!著即册立为皇太子!以固国本,以安天下之心!”
  “监国郕王,夙夜忧勤,公忠体国,深孚眾望!著继续总理朝政,安定人心,统御百官,调度四方,以御外侮,以卫社稷!”
  一立储君,一命监国!两道旨意,如同连环重拳,快、准、狠!
  立朱见深为太子,给飘摇的江山立下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如同在绝望的深渊上架起了一道象徵未来和法统的桥樑,瞬间稳住了几乎崩溃的朝野人心——“国本”还在!大明还有未来!
  而让郕王朱祁鈺继续监国,则是以“太子年幼”为名,赋予了他更充分、更持久的理政合法性,保证了中枢权力的高效运转,避免了因权力交接或爭夺可能引发的內耗。
  孙太后以惊人的政治智慧,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硬生生构建起了一个虽不完美、却足以支撑危局的双核权力结构!
  “好手段!真是好手段!”奉天殿上,朱元璋紧绷的脸上终於有了一丝鬆动,他捋著鬍鬚,浑浊的老眼中闪烁著复杂的光芒,有对重孙子(朱祁镇)无能的余怒,更有对这位曾孙媳(孙太后)临危处置的激赏,“立太子安人心,命监国掌实权,互为表里,滴水不漏!这女娃子……不简单!” 他作为开国之君,深知在权力真空的悬崖边,这份果决和清晰的布局意味著什么。
  然而,激赏过后,是更深沉的冷酷。朱元璋的目光从天幕中那个尚在幼年的“皇太子”朱见深身上扫过,又落到那位临危受命的“监国”郕王身上,最终,定格在瓦剌营帐的方向。
  一股难以抑制的厌恶和决绝涌上心头。他身体微微前倾,用只有近旁的马皇后和朱標才能勉强听清的音量,从牙缝里挤出冰冷刺骨的低语,带著帝王家独有的残酷:
  “那个丟人现眼的废物(朱祁镇)……最好就死在瓦剌!永远別回来了!省得回来……继续祸害咱大明的江山!”
  这声音虽轻,却如同九幽寒风,瞬间让不远的朱棣如坠冰窖!他猛地抬头,瞳孔骤缩,难以置信地看向父皇那冷酷决绝的侧脸!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衝天灵盖!
  虽然他自己心中也无数次闪过这个念头,但亲耳听到父皇以如此冰冷、如此理所当然的语气说出来,那衝击力依旧让他灵魂震颤,手脚冰凉!
  他飞快地垂下眼帘,浓密的睫毛掩盖住眸中翻腾的惊涛骇浪,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和寒意攥紧了他的心臟。
  父皇……对血脉至亲,竟能冷酷至此?!这……就是真正的帝王心术吗?朱棣的心,被这残酷的现实狠狠刺了一下,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