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胖子的皇后是典范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05 08:51      字数:2572
  名录带来的震撼尚未平息,这紧隨其后的皇位继承风波信息量更是巨大!
  嫡子备位、无嗣、监国亲王、太皇太后的坚持……每一个词都牵扯著国本,衝击著洪武君臣的神经。
  奉天殿前的寂静更深了,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所有人的大脑都在飞速消化著这来自未来的、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信息。
  朱元璋將勛贵们的小动作尽收眼底,却没有制止的意思。他收回望向徐达的目光,再次抬头凝视天幕,尤其是那“张氏力主嫡孙继位”的字样,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关於胖孙子“能生”的惊嘆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那场皇位风波以及那位张氏皇后(太皇太后)决断的深深思量。
  奉天殿前,惊嘆声、议论声、心照不宣的低笑声交织在一起,金色的天幕光芒照耀下,洪武君臣的面孔上,写满了被未来衝击后的复杂心绪。
  奉天殿前,关於“胖子”朱高炽那令人瞠目结舌的生育能力的惊嘆与戏謔尚未完全平息,空气里还残留著冯胜、耿炳文等武將们粗豪的笑声。
  然而,天幕那幽邃的光芒並未停歇,金色的字跡如流水般悄然变幻,將眾人的注意力瞬间拉向了一个更为严肃、关乎国朝根本的议题。
  新的文字带著一种沉甸甸的份量缓缓呈现: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主少国疑,朝堂之上暗流汹涌】
  【大臣们忧心如焚,齐刷刷跪倒,恳请太皇太后张氏——那位仁宗皇帝的诚孝张皇后——垂帘听政,以安社稷、定人心】
  天幕详述了张氏的资格与威望:
  【她是洪武二十八年,由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燕王世子朱高炽挑选的世子妃】
  这一点,如同烙印般刻在朱元璋的心头,让他目光陡然锐利。
  【她深得太宗文皇帝徐皇后的喜爱与倚重,曾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北京保卫战中,与徐皇后並肩而立,稳定后方,共御强敌】
  【徐皇后於永乐五年薨逝后,大明后宫实质上便由这位太子妃执掌,而朝政则长期由太子朱高炽署理】
  【她的资歷、能力、与皇室的紧密联繫,以及对朝局的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她是此刻稳定大明江山最合適、也最具法理和威望的人选】
  然而,就在天幕下所有人都认为她会顺理成章接过权柄时,这位被尊为太皇太后的女人,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回答——拒绝!
  天幕的文字带著一种肃然的敬意,仿佛在复述一段庄严的誓言:
  【太皇太后曰:国赖长君,然今上虽幼,乃先帝血脉,天命所归。且太宗肇基,仁宗宣德,三十载励精图治,內阁之制已成,辅弼幼主,足堪重任。妇人预政,非国之福也。】
  紧接著,天幕揭示了此举深远的歷史意义:
  【遂,张太皇太后不垂帘,不预外朝,唯尽心教养幼帝於內宫,约束外戚,以正宫闈。自此,大明后世,无论新皇如何冲龄践祚,再无太后垂帘听政之例,亦绝外戚擅权之祸】
  “再无太后垂帘……绝外戚擅权之祸!”
  这最后一句,如同九天惊雷,重重劈在奉天殿前每个人的心坎上,尤其是高踞龙椅之上的朱元璋!
  朱元璋脸上方才因“胖子”多子而残留的些许戏謔笑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背脊挺得如同標枪,那双洞察秋毫、蕴含著无上威严的眸子,此刻爆发出慑人的精光,死死钉在天幕那每一个金色大字上。
  他下意识地抬起手,用力地、一下又一下地捻著自己白的鬍鬚,指节因为激动和认同而绷紧、发白。
  困扰他半生的两大心病——女主干政、外戚坐大——仿佛在这一刻,被天幕中这位未曾谋面、却由他“洪武二十八年”亲手选定的孙媳妇,给出了一个最完美、最符合他心意的答案!这简直像是冥冥之中对他施政理念的最大肯定!
  “好!”
  一声短促、低沉却蕴含著雷霆万钧之力的讚嘆,终於从朱元璋紧抿的唇齿间迸出。这声“好”,不再是对子嗣兴旺的调侃,而是对一个深明大义、目光如炬、以社稷为重的政治家的最高褒奖!
  “好!好啊!”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震响,带著一种近乎酣畅淋漓的痛快,在寂静的广场上激盪,“不恋权位!不慕虚名!知进退!明大义!深諳为君为国之本!此等胸襟气魄,此等深谋远虑!”
  他激动地用手指点著天幕上“张太皇太后”那几个字,斩钉截铁地下了论断:“此女!当为万世母仪之范!是我朱家之福,更是大明之幸!”
  他猛地转向身旁的马皇后,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妹子!听见了吗?洪武二十八年!给高炽选世子妃!这是天定的缘分,更是关乎国运的大事!务必给咱找到这个张家女!此等贤德,此等见识,合该入我朱家门墙,为我朱家镇守这后宫乾坤!”
  马皇后亦是心潮澎湃,眼中闪烁著欣慰、讚赏与无比认同的光芒。作为一位同样在歷史长河中留下贤名的开国皇后,她深知张氏此举的分量与不易。
  她用力点头,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重八放心!此等贤媳,关乎国本,关乎后世子孙万代的福祉,妾身定会铭记於心,倾尽全力去寻访!只是……”
  她微微蹙起秀眉,目光投向天幕,带著深深的探寻,“这究竟是哪家张氏,竟能教养出如此识大体、有魄力、有担当的女儿?这『內阁之制』又为何物?竟能让她有如此底气,拒绝垂帘?”
  朱元璋闻言,也凝神细思起来。是哪家勛贵?张玉?张麒?还是哪个不起眼的书香门第?
  洪武二十八年的张家適龄贵女……他脑中飞快地检索著符合年龄、门第的名单。
  同时,“內阁之制”这四个字也深深印入他的脑海。能让一位太皇太后放心將幼主完全託付给外朝大臣的制度?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与思索。
  而站在阶下的魏国公徐达,此刻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天幕中那位张太皇太后,是他女儿徐妙云(未来的徐皇后)的儿媳!
  虽然女儿早逝,未能看到这一切,但这位儿媳的贤德与决断,无疑是对女儿当年为燕王府辛苦操持的一种告慰,更是对徐家清誉的维护(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嫌疑)。
  他捻著鬍鬚,望著天幕,眼中既有对未来的欣慰,也有一丝对女儿早逝的悵惘。
  至於冯胜、耿炳文、王弼等一眾勛贵以及各部文武大臣们,此刻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神情变得肃然。
  张太皇太后的决断,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同於前朝后宫干政的、清晰而稳固的权力交接模式。
  这“內阁”二字,虽然陌生,却隱隱指向了一个更成熟、更依赖文臣体系的未来朝堂格局。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与思考。这天下,这朝堂,似乎正隨著天幕的揭示,展现出一种他们尚未完全理解,却必须开始適应的新气象。
  天幕的光芒稳定地照耀著洪武十三年的应天府,关於张太皇太后的金色字跡缓缓隱去,留下奉天殿前一片深沉的寂静。
  唯有朱元璋那声“万世母仪之范”的讚誉,仿佛还在宫殿的樑柱间隱隱迴荡,敲打著每一位在场君臣的心弦。
  一个由他选定的孙媳妇,在遥远的未来,用她的智慧和决绝,为他最担忧的隱患画下了一道坚实的界限,这如何不让这位开国雄主心潮澎湃,抚掌称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