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八十万铁骑压境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03 14:00      字数:3034
  九天之上的天幕,將洪武十三年的时空,从靖难的硝烟中,猛然拽向更遥远的西方天际!
  画面不再是熟悉的江南水乡或北地烽烟,而是辽阔无垠的戈壁、黄沙漫天的荒漠,以及一座座充满异域风情的雄伟城池。
  镜头急速推进,聚焦在一个端坐於黄金宝座上的身影。
  此人鹰视狼顾,面容威严,左眼因早年创伤而浑浊,右眼却闪烁著令人心悸的野心光芒。
  他头戴镶嵌巨大宝石的华丽头巾,身著金丝织就的长袍,周身散发著浓烈的征服者气息。
  旁白音带著前所未有的凝重响起,语速急促,如同战鼓擂动:
  “正当永乐皇帝於南京奉天殿(那劫后余生的残殿)登基,大明百废待兴之际,帝国西陲之外,一个空前强大的敌人已磨刀霍霍,其目光如贪婪的豺狼,死死锁定了东方——他,便是自称『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的跛子帖木儿!”
  天幕画面隨著旁白急速切换,展示著帖木儿令人瞠目结舌的征服版图:
  血染的河中之地(撒马尔罕):巍峨的宫殿在他脚下建立,堆积如山的战利品闪烁著金光。
  波斯帝国的废墟:伊斯法罕的蓝顶清真寺见证了他的铁蹄,波斯王的头颅被製成酒器。
  金帐汗国的臣服:广袤的钦察草原上,蒙古诸王在他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印度德里苏丹国的崩溃:象兵阵被无情碾碎,德里城在冲天大火中化为炼狱,塔尖在硝烟中折断!
  奥斯曼帝国的惨败:安卡拉平原上,苏丹“闪电”巴耶济德一世被关在铁笼中示眾,数万奥斯曼精锐化为枯骨!
  大军云集:镜头拉远,帖木儿的军营连绵百里,如同覆盖大地的钢铁丛林!刀枪如林,甲冑如海,剽悍的骑兵策马奔腾,捲起遮天蔽日的烟尘!
  旁白刻意加重了语气,带著一丝惊悚的夸张:“其麾下控弦之士,號称百万!皆是百战余生、屠城灭国如饮水的虎狼之师!
  黄金家族的血脉(儘管他只是娶了察合台后裔的公主)与无上的武力,支撑著他狂妄的野心——重建大元帝国,饮马长江!”
  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张巨大的、绘製粗糙却野心勃勃的地图上。一支粗壮的血红色箭头,从撒马尔罕出发,凶悍无比地穿透西域诸国,直插大明的心臟——西安、北平!时间標註:永乐年!
  “永乐二年……帖木儿……八十万大军……入侵?!”兵部尚书失声念出天幕上的字眼,声音乾涩发颤。
  天幕画面骤然切迴风雨飘摇的大明。
  残破的奉天殿內(修復痕跡处处可见),身著崭新龙袍的朱棣面色凝重如铁。他面前巨大的舆图上,西北方向被用硃砂狠狠划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一道道代表著军令的箭矢,从应天疾射而出:
  北疆铁壁:画面切换至风雪漫天的塞北。“朵顏三卫,火速撤回北平!大寧诸军,放弃防地,全力拱卫北平!”朵顏三卫的蒙古骑兵在號角声中调转马头,捲起漫天雪尘。大寧的明军步卒匆匆拔营,輜重车辆碾过冻土。
  化敌为盾:镜头掠过一张张熟悉而复杂的脸庞——吴高、平安、盛庸!
  这些曾在靖难战场上与朱棣杀得难解难分的南军宿將,此刻竟被一一推到了帝国北疆的最前沿!
  任命詔书特写:“擢吴高为大同都指挥使!”“復平安北平都指挥使!”“命盛庸整飭宣府防务!”
  旁白音带著紧迫:“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永乐帝摒弃前嫌,启用宿敌,唯才是举!令其镇守要害,以抗西虏!”
  宗藩屏翰:画面西移至秦、晋藩王封地。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皆披甲佩剑,神色肃穆。王府校场上,军士集结,旌旗猎猎。旨意传达:“著秦、晋诸王,整军经武,严守关隘,绝不容帖木儿一兵一卒踏入西北!”
  蛟龙探海:镜头最后转向波涛汹涌的东海之滨!庞大的大明水师舰队正在集结升帆,檣櫓如林!旗舰之上,將领目光如炬,望向西方。
  旁白:“另遣精锐水师,扬帆远航,沿『西洋』(明初对印度洋的称呼)北上,深入『两河』之地(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当时明人对此地域的模糊认知称呼),不惜代价,刺探帖木儿大军动向虚实!”
  画面最终定格在朱棣紧握的拳头上,骨节发白。整个帝国,如同被上紧了发条的战车,刚刚结束內战,喘息未定,便又被迫拉响最高级別的警报,直面这来自万里之外的灭顶之危!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天幕之下,洪武十三年的应天城,一片死寂后的譁然!
  “八十万大军?帖木儿……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凶神?”
  “蒙古人还在辽东、云南没肃清呢!这要是西边再来个更狠的……”
  “刚打完內仗,国库都空了吧?这……这还能打吗?”
  恐惧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奉天殿內外的人群。刚刚因靖难结束而稍松的心弦,再次被这骇人的西来强敌狠狠揪紧!
  然而,在这片恐慌的浪潮中,一个身影却猛地挺直了脊樑!
  奉天殿广场,武將队列中。
  平安,这位刚刚还在为自己未来成为“降將”而羞愤的猛將,此刻双眼却爆发出骇人的精光!
  他死死盯著天幕上帖木儿那如林的铁骑和指向北平的血色箭头,胸膛剧烈起伏,一股灼热的气息从丹田直衝顶门!
  什么內战输贏?什么降將耻辱?在这一刻统统被拋到九霄云外!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腰间的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喉结滚动,从牙缝里挤出低沉却如同闷雷般的低吼,只有身旁的好友景能听见:
  “打……打蒙古!这才够劲!这才……才是咱大明军人该干的事!”
  --
  恐慌继续在民间蔓延著。在远离朝堂的东原府一间热闹的茶馆里,一个清朗的声音压过了眾人的窃窃私语和担忧嘆息。
  “诸位父老,何必惊慌?”
  眾人循声望去,只见临窗雅座,一位身著青衫、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中年书生,正轻摇著一柄羽扇(虽非诸葛鹅毛扇,却也颇有气度),神色从容淡定。正是寄居於此、正在构思巨著的罗贯中。
  他微微一笑,羽扇指向天幕上帖木儿那不可一世的军阵,语气带著一种洞悉歷史的超然:
  “我煌煌华夏,屹立东方数千年,什么大风大浪未曾见过?匈奴何其强?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突厥何其盛?李靖三千铁骑,直捣阴山!前隋唐国公李渊太原起兵,突厥始毕可汗陈兵十万於边境,何其咄咄逼人?结果如何?”
  他故意顿了顿,看著眾人被吸引的目光,悠然续道,“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基,玄武门血跡未乾,突厥頡利可汗便率二十万铁骑直逼渭水!渭水之盟,看似城下之盟,实为太宗缓兵之计!不过短短三年,李靖出定襄,夜袭阴山,生擒頡利!昔日草原霸主,沦为长安宫宴上献舞助兴之阶下囚!”
  他羽扇轻摇,仿佛在拂去歷史的尘埃,也拂去了眾人心头的阴霾:
  “帖木儿?不过又一个趁我新君初立、內部方定之际,欲行趁火打劫之事的梟雄罢了。只要我大明有明君在位,有良將用命,上下同心,眾志成城,此等外寇,终將如匈奴、突厥、頡利一般,化为史书上一缕青烟,供后人凭弔谈笑而已!”
  他这番话,引经据典,气势磅礴,又带著强大的感染力。茶馆里紧张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松,不少人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纷纷点头称是:“罗先生说得是!”“是啊,太宗皇帝能做到,我大明为何不能?”“天佑大明!”
  看著眾人情绪平復,罗贯中端起茶杯,轻呷一口,目光再次扫过天幕上那刺眼的“八十万大军”,嘴角却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属於小说家的狡黠笑意,心中暗道:
  “八十万?又是一个虚张声势的数目。古今用兵,號称百万者,十之七八是唬人的。不过……这个数字倒也不错。”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浮现出正在构思的赤壁鏖兵,“嗯……曹孟德下江南,就给他八十三万好了!比帖木儿……还多三万!”
  与此同时,应天皇宫,奉天殿內。
  巨大的西域沙盘已然摆开。朱元璋面色阴沉如水,手指重重地点在沙盘上嘉峪关的位置,目光锐利地扫过侍立一旁的太子朱標、徐达、李文忠等核心重臣。
  他的手指猛地从嘉峪关向西划出一条凌厉的弧线,直指撒马尔罕的方向,眼中寒光四射:
  “被动挨打不是咱老朱的性子!等摸清了他的底细,等咱征服了云南、辽东……咱就先动手,將这个狼崽子扼杀在摇篮之中。要让他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马上天子!”老朱的狠话掷地有声,衝散了天幕带来的阴霾,殿內眾將的眼神也隨之燃起熊熊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