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章 道衍踪跡1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1-03 14:00 字数:2612
天幕的金光在南京城上空流转不息,將洪武十三年的中秋硬生生映出几分神异的燥热。
奉天殿外巨大的汉白玉广场上,藩王、勛贵、朝臣们仰头屏息,如同等待神諭的信徒。
十余分钟的沉寂后,那恢弘的光幕终於再次波动,新的文字伴隨著低沉玄奥的纶音,清晰地烙印在每一个仰望者的眼底与心头:
【东昌之败,燕王引为奇耻。然其志愈坚,退守北平,与谋主僧道衍密议於暗室。道衍力排眾议,执念如铁:“殿下岂忘高皇帝託付之重乎?此天授之机,焉能因一挫而弃?当速整旗鼓,再出雄师!天命在燕,岂在南儿!”】
文字短暂停留,光华渐敛,最终只余“道衍”二字,仿佛带著某种不祥的魔力,在光幕边缘闪烁了最后一下,才彻底隱没於虚空。
“道衍?”
“谋主僧?”
“高皇帝託付?天命在燕?!”
广场上瞬间炸开了锅!低沉的议论声如同滚水般沸腾起来。
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都聚焦在广场边缘那个依旧挺立如孤峰的身影——年轻的燕王朱棣身上。
东昌之败的惨痛尚未从眾人心头散去,这天幕竟又拋出一个更令人惊骇的名字!一个和尚,竟成了未来搅动天下风云的“谋主”?甚至敢直呼建文朝廷为“南儿”,鼓吹天命归属?!
朱棣本人,更是浑身剧震!
他死死盯著天幕上那个消失的名字,年轻的脸上血色瞬间褪尽,又猛地涌上一股滚烫的潮红!
道衍?这名字他从未听过!一个和尚,竟是他未来靖难的“谋主”?还说什么“天命在燕”?这话简直是把滚烫的烙铁,直接按在了他心口!
他猛地攥紧拳头,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一股寒意夹杂著难以言喻的荒谬感,从脚底直衝头顶。
---
奉天殿空气却凝滯得如同冻住的铅块。
朱元璋斜靠在软榻上,手中那串紫檀佛珠不知何时停止了捻动。
他那双阅尽沧桑、洞悉人心的眼睛,此刻正死死盯著天幕上刚刚消失的最后两个字——“道衍”。
“道衍……道衍……”老皇帝口中无声地咀嚼著这个名字,浑浊的眼珠深处,翻涌起惊涛骇浪!和尚!一个和尚!
他朱元璋,出身皇觉寺,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才坐上这龙椅。
正因为自己当过和尚,深知其中三昧,登基后对天下释门尤为关注。
应天府的各大丛林,棲霞、灵谷、天界……哪一处没有他钦点驻锡的“高僧”?名义上是讲经弘法,实则,又何尝不是他老朱布下的一双双眼睛?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万万没想到啊!千防万防,竟真让一个和尚钻到了空子,钻到了他儿子身边!还是他寄予厚望、如今看来未来竟真敢起兵“靖难”的老四身边!成了搅动大明江山的“谋主”!
一股被愚弄的暴怒,混杂著对未知变数的强烈忌惮,如同毒蛇般噬咬著朱元璋的心。
他猛地睁开眼,那眼神锐利如鹰隼,哪里还有半分浑浊?目光穿透暖阁厚重的门帘,仿佛要直接钉在殿外那个身影上。
“王景弘!”朱皇帝的声音低沉,带著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奴婢在。”大太监王景弘立刻躬身,大气不敢出。
“去,”朱元璋抬手指向殿外,指尖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目標明確,“把燕王,给朕叫进来!立刻!”
---
奉天殿沉重的殿门无声开启一道缝隙,凛冽的寒风趁机涌入,捲动著暖阁內沉滯的空气。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翻江倒海般的震动,努力维持著表面的镇定,迈步跨过那道象徵著无上皇权的门槛。暖意扑面,却驱不散他骨子里的寒意。他垂首,快步走到御榻前数步,撩袍跪倒:
“儿臣朱棣,叩见父皇。父皇万岁。”
朱元璋没有立刻让他起身。那双深陷的、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妄的眼睛,如同两柄无形的利刃,在朱棣年轻的背脊上来回刮过,审视著每一丝肌肉的细微颤动,捕捉著每一次呼吸的深浅。
暖阁內落针可闻,只有地龙炭火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以及朱元璋指腹无意识摩挲紫檀佛珠的细微沙沙声。这沉默,比雷霆更令人窒息。
不知过了多久,仿佛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朱元璋终於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冰珠砸落,清晰地敲在朱棣紧绷的神经上:
“老四。”
“儿臣在。”朱棣的头垂得更低。
“那个道衍和尚……”朱元璋的语速很慢,带著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探究,“现在,在你府上?”
轰隆!
朱棣只觉得脑中仿佛有惊雷炸响!父皇果然问了!天幕上那个该死的名字,终究还是把他拖入了这无形的风暴中心!
他猛地抬起头,脸上写满了真实的、绝非作偽的惊愕与茫然,甚至带著一丝被冤枉的急切:“道衍?父皇明鑑!儿臣……儿臣从未听闻此名!更不知此僧现在何处,又怎会在儿臣府上?”
他急切地辩解著,眼神坦荡却充满困惑,“儿臣在北平,王府属官、护卫將校、往来僧俗,名录皆在案可查,绝无一个叫『道衍』的僧人!”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实质,牢牢锁在朱棣脸上,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惊愕、茫然、急切、困惑……这些情绪在年轻的儿子脸上交织,显得无比真实。没有躲闪,没有心虚,只有被突然质问的失措。
朱元璋眼底深处那翻腾的惊怒与猜忌,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沸水,终於缓缓平息了一丝。他捻动佛珠的手指,也慢慢恢復了节奏。
看来……是真的不知道。
天幕所示,果然……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一个尚未发生的轨跡?
这个认知,如同一道微光,骤然刺破了朱元璋心中那沉甸甸的阴霾。
既然连老四这个“当事人”此刻都茫然不知,那是否意味著……未来,並非铁板一块?並非不可更改?
就算……就算雄英的早夭,妹子(马皇后)的薨逝,甚至標儿的……朱元璋的心猛地一抽,强行將那可怕的念头压下。但至少……至少这大明的江山传承,这储君之位最终落谁家,他这个开国皇帝,或许还有拨乱反正、乾坤独断的机会!
一丝难以察觉的、属於帝王的掌控欲和深沉的算计,悄然浮现在朱元璋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底。
暖阁內的空气似乎隨著朱元璋心绪的微妙变化而鬆动了一丝,但那无形的压力依旧沉甸甸地压在朱棣肩头。
朱元璋看著跪在面前,依旧带著惊魂未定神色的儿子,缓缓地、意味深长地开口了,声音竟带上了一丝罕见的、近乎安抚的平静:
“老四。”
“儿臣在。”
“抬起头来。”
朱棣依言抬头,撞进父皇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里。
“那天幕所示……”朱元璋的语气很缓,像是在斟酌著每一个字的分量,“不过……是虚妄未来投射的一抹光影。是真是幻,尚未可知。你……”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如同实质般压在朱棣身上,加重了语气:
“不必太过当真!更不必……为此惶惶不可终日,乱了方寸!”
“是!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朱棣连忙叩首,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父皇这话……是警告?是提醒?还是……某种更深沉的试探?
那句“不必太过当真”,此刻听在他耳中,竟比最严厉的斥责更让他心惊肉跳!仿佛有无形的枷锁,正隨著父皇的话语悄然落下,勒紧了他的脖颈。
“嗯。”朱元璋似乎满意於儿子的反应,挥了挥手,“下去吧。天幕之事,自有朕与朝廷处置。你……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