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刘清明你还有什么不会的?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1-03 13:35      字数:3009
  刘清明將厚厚一沓报告放到吴新蕊办公桌上时,手心微微有些汗湿。
  这份报告,他耗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几乎榨乾了所有业余时间。
  白天在市政府办公厅的本职工作丝毫不能懈怠,只能晚上加班加点,为了保证第二天精神,又不能熬得太晚。
  吴新蕊拿起报告,一页页翻阅。
  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刘清明站在办公桌前,心里盘算著吴书记会提出什么问题。
  高新產业研究,对他而言確实是全新的领域,没有实地调研,仅凭办公厅搜集来的那些资料,要做出彩,难度不小。
  吴新蕊的目光停留在报告的匯总数据部分,眉头几不可查地动了动。
  她对数字天生敏感,这份报告最后的匯总结果,与她记忆中的关键指標分毫不差。
  这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能做到,每一个数字背后,必然经过了细致的核算。
  她放下报告,抬头看向刘清明:“这份报告,是你独立完成的?”
  “是的,吴书记。时间仓促,肯定有不少疏漏,请您批评指正。”刘清明微微躬身。
  “疏漏谈不上,有些观点倒是让我很意外。”吴新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你认为云州高新园区目前的企业资质,很多都有问题?”
  报告中,刘清明確实大胆否定了园区內一部分企业的“高新”成色,直言其不过是打著高科技旗號骗取国家补贴的电脑组装厂。
  “是的,吴书记。我个人认为,云州高新產业的发展,应该严格遵循工、学、研三者结合的路子,集中资源扶持那些真正具有广阔前景、能够填补国內技术空白,甚至有潜力实现弯道超车的先进技术企业。”
  刘清明斟酌著词句,“这样一来,短期內可能会牺牲一些帐面上的数据,对政绩的体现,可能不是那么直接。”
  这话说得相当大胆,几乎是在暗示现行政策的不足。
  吴新蕊翻著报告的相关內容:“想法不错。但真正的高新技术研发,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来了,核心问题。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
  刘清明清楚,在2000年这个节点,为了完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指標,某些地方甚至把农药化肥厂都报了上去。
  相比之下,电脑组装厂起码还沾点电子的边。
  他记得,鹏城今年四月份认定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里,有一家名为“华为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企业。
  徽省认证的一百九十四家高新技术企业里,也有一家“华为通信有限公司”。
  而在京城,某想作为国家首批认证的高新企业,靠著政府採购,早已开始腾飞,正朝著“某塔良心”大步迈进。
  这些企业,都是从现在开始,迈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而其发展的过程,却恰恰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让现阶段的主管部门精准识別出未来能脱颖而出的企业,確实有些强人所难。
  再过不到三年,沪市某知名大学的微电子学院,就会爆出一个惊天大雷,那个號称国產先进计算机cpu晶片的项目,骗取了国家十多亿的科研经费。
  想到那个狗屁项目,刘清明就一阵无名火起。
  但这,就是现阶段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连石头都没得摸,完全是两眼瞎。
  “吴书记,我考虑了两个思路。”刘清明稳了稳心神,“第一,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云州有两所985大学,科研人才储备雄厚。可以將一大批实验室里的研究课题推向市场,用真金白银来检验其价值。国家目前也鼓励向市场要成果,很多真正的高新技术,就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科研成果中。”
  “第二,重点扶持。將有限的財政资金和政策资源,集中投向那些经过市场初步验证、具有核心竞爭力的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还有一条,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市场换技术,但这条路,目前已经证明了,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吴新蕊静静听著,眼神中多了几分探究。
  刘清明的回答,不像是预先背下来的,倒像是对这个行业有过深入思考。
  她可是临时起意出的题目。
  在这个年代,打字员都能被称作it人才,刘清明这种见识,著实难得。
  她不过只是想检验一下这位年轻秘书的文字功底,没想到,对方给了她一个不小的惊喜。
  连高新技术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似乎还颇有见地。
  究竟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吴新蕊再次审视著刘清明,这种目光让刘清明有些不安。
  “吴书记,我是不是哪里说得不对?请您多批评。”
  吴新蕊摇摇头:“你说得很有见地。不过,云州毕竟是老牌重工业城市,今年市属机械行业销售额过亿的企业就有二十多家,其他工业门类,也都有不错的底子。这些企业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爭中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他们未必有足够的动力和意愿去投入高风险的科研。”
  “吴书记,这才哪到哪啊。”刘清明几乎是脱口而出,说完才觉得有些孟浪。
  他硬著头皮继续:“未来二十年,传统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狭窄。他们现在活得相对滋润,很大程度上是吃了九十年代国企大规模亏损倒闭后,市场出现空白期的红利。但这个窗口期非常短暂,很快就会有新兴企业凭藉后发优势追赶上来,尤其是那些能抓住智能化浪潮的企业。”
  “等著瞧吧,用不了多久,这些传统企业就会体会到九十年代国企经歷过的那种困境。从產品质量、生產技术到生產效率的全面落后,一旦被市场淘汰,连重新再来的机会都不会有。”
  吴新蕊第一次被刘清明的话语震动。他口中的“智能化”,国家层面確实已经將其列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如果不是亲眼看过刘清明的履歷,她绝不会相信这些话出自一个警官学院毕业生之口。
  警校还教这个?
  刘清明见吴新蕊表情有异,赶紧解释:“吴书记,我平时喜欢看一些这方面的閒书杂文,其实都是一知半解,班门弄斧了。”
  他心里吐槽。
  可惜这个时代的网际网路还不够发达,不然还能把锅甩给网络,说是从论坛、贴吧看来的。
  吴新蕊对他的解释不置可否,她更看重的是能力本身,至於知识从何而来,並非关键。
  她换了个话题,指了指自己办公桌上那台崭新的电脑:“你对电脑,了解多少?”
  “在警官学院学过微机原理,了解电脑的基本构造,也懂一些常用软体的应用,打字没问题。”刘清明如实回答。
  2000年,微软的windows98作业系统已经基本垄断了国內市场。
  无论是政府部门隨电脑採购的正版,还是市面上隨处可见的盗版光碟,都將其他作业系统挤出了个人电脑领域。
  微软的office和国產的金山wps,则瓜分了办公软体市场。
  目前这些,都是电脑培训班的主要內容,刘清明无需额外学习,也能熟练上手。
  “试试。”吴新蕊示意。
  刘清明也不推辞,走到电脑前,按下开机键。
  这是一台主流配置的奔腾ii处理器电脑,国產品牌“方正”。
  实际上,除了那个商標和机箱外壳,从cpu、主板、內存到显示器、键盘滑鼠,核心部件几乎全是进口货。
  里面预装的办公软体,也是微软的office套件。
  他熟练地移动滑鼠,打开word文档,调出中文输入法,在空白文档上打下一行字:“论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的必要性”。
  看著眼前厚重的crt彩色显示器,刘清明心中泛起一阵波澜。
  前世被迫离开体制后,他正是看准了国內方兴未艾的电脑市场,从南方贩运配件,做起了组装机生意。
  国內早期的三大电脑巨头,某想、方正、清华同方,无一不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
  也是因此结识了开it公司的周跃民,但最终,他的小公司淹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
  在国民平均收入不高,家用电脑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的年代,政府採购、遍地开的游戏厅以及后来的网吧,是pc市场最大的客户。
  一台组装机的利润之高,也是后世难以想像的。
  如果这一世再次脱下警服,或许,自己依然会选择这条驾轻就熟的道路吧。
  吴新蕊看著刘清明熟练的操作,以及那行颇具深意的標题,心中再无怀疑。
  “鸿飞公司,呆湾的一家电子企业,正在和市政府洽谈一个年產十万台笔记本电脑的投资项目。”吴新蕊吩咐道,“你做一下准备,明天跟我一起去参加谈判。”
  刘清明心里微微一动。
  鸿飞?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
  “好的,吴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