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噩耗连连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0-28 11:33 字数:3996
永乐二十二年五月的紫禁城,槐树新叶尚未舒展,却已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
朱高炽捏著讣闻的手指微微发颤,宣纸上“皇女薨逝”四字在烛火下泛著刺眼光芒。案头堆积的《边军补给折》《江南水患疏》等尚未批阅,此刻却被他尽数推到一旁,砚台里的墨汁不知何时泼洒些许出来,在奏疏上晕染出狰狞图案。
“封锁消息。”朱高炽突然开口,那声音沙哑得连自己都嚇了一跳。当值太监王淮捧著明黄封缄的手一抖,蜡油不慎滴在袖口都浑然不觉。朱高炽望著窗外浓重的夜色,想起父亲出征时骑在白马上的身影——六十五岁的帝王执意要在漠北荒原上再建奇功,若是此刻得知爱女夭折……
朱高炽不敢再想下去:“对外就宣称皇女染疾静养,宫內擅传消息者,杖责三十。“
次日清晨,工部官员便带著匠人在西华门內搭起灵堂。素白幔帐遮住鎏金彩绘的樑柱,楠木棺槨上还带著新漆的气味。
张妍亲自督管祭品,见宫女捧来的白菊瓣上沾著露水,她立刻命人重新更换:“要用辰时初刻带霜的,清仪最喜乾净。“
张妍望著供桌上摆放的彩漆皮球,那是小姑娘生前最爱的玩具,眼眶瞬间泛红。
头七未过,赵王府的家奴便踏著晨雾衝进紫禁城。朱高燧的家书被汗水浸透,字跡晕染得模糊不清:“王妃沉疴难起,京中名医束手无策……“
赵王府內瀰漫著浓重的药味,薰香都盖不住苦涩气息。沐芸蜷缩在雕床榻上,那张曾明艷动人的面容如今已经瘦得脱相,眼窝深陷皮肤蜡黄如纸。
朱瞻基快步衝上前去,伏在床边握住女人枯瘦的手。触到腕骨硌人的凸起时,泪水决堤而下:“三婶!侄儿来看您了!“少年想起幼时在三叔家中玩耍,沐芸总会把最甜的糕留给他,冬日里还曾经亲手为他缝製过狐皮手笼。
朱高炽强压下喉间的哽咽,伸手轻轻拍了拍朱高燧的肩膀。恰在此时,沐芸浑浊的眼睛突然有了几分神采,乾枯的嘴唇翕动著,却只能发出微弱的气音。她望著朱高炽,又转向一旁红著眼圈的朱高燧,泪水顺著凹陷的脸颊滑落,打湿了枕巾——那上面还绣著当年新婚时的朵朵並蒂莲。
五月十五晨钟响起,沐芸的手突然垂落。
赵王府顿时哭声震天,白幡如潮水般涌出府门。朱高炽站在灵堂前,看著画师为弟媳描绘遗容,笔尖蘸著的硃砂红得刺目,恍惚间竟与清仪灵堂的白菊重叠在一起。
这个五月仿佛被施了诅咒。两京一十三省的急报如雪片般飞来:山东蝗灾,南直隶运河决堤,浙江海寇犯境……杨士奇等人通宵达旦地批阅奏摺,案头的蜡烛换了一根又一根。
朱高炽每日只能睡两个时辰,有时在批阅军粮调配时,眼前会突然浮现清仪举著皮球的笑脸;有时在商议河工方案时,又会想起沐芸临终前那充满遗憾的眼神。
更棘手的是安贵妃,她自从女儿离世后便沉默寡言,整日抱著朱清仪的旧衣枯坐。
张妍带著后宫妃嬪轮番劝慰,甚至请了法华寺的高僧诵经,却收效甚微。而赵王妃的丧事更是千头万绪:礼部官员为礼节爭执不下,云南沐家的弔唁队伍又在进京途中,朱高燧哭得失了方寸,全赖朱高炽一手操持。
深夜的文华殿,朱高炽揉著太阳穴望著窗外如墨的夜色。案头新到的军报上,父亲大军已抵达开平的消息跃然纸上。他下意识摸向怀中的兵符,冰凉的青铜贴著心口,却无法驱散心中的寒意。远处隱隱约约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在寂静的夜色里迴荡,仿佛在诉说著这个多事之秋的无尽哀伤。
永乐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暮色如浓稠的墨汁,缓缓浸透紫禁城的每一寸角落。
慈庆宫的铜鹤香炉早已经熄了香,朱高炽斜倚在雕椅上,案头如山的奏疏几乎要遮住半张脸,最上方《陕西流民安置疏》的硃砂批註因反覆晕染,已然化作一片模糊的血渍。
连续二十日不眠不休的操劳,让这位监国太子的玄色蟒袍松垮地掛在肩头,腰间玉带竟空出了两个孔位,隨著他每一次抬手批阅的动作,发出细微而空洞的碰撞声。
“王淮!朱瞻基!“他的声音像是从乾涸的深井里捞上来的,沙哑得近乎破碎。当值太监王淮闻声疾步而入,衣袍带起的风掀动了几页奏疏。朱瞻基匆匆从偏殿赶来,少年的乌帽歪在脑后,官服前襟还沾著未乾的墨渍——那是方才批阅文书时不慎滴落的。
“把奏摺分成三摞。“朱高炽撑著桌案勉强坐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王淮立刻指挥小太监们手脚麻利地分拣起来,素白的宣纸翻动声中,朱高炽的目光扫过那些盖著鲜红官印的文书,忽然想起父亲出征时,龙袍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模样。那时的帝王何等威风,而此刻,这些沉甸甸的摺子却像巨石般,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文华殿西暖阁內,六盏羊角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在墙壁上投下晃动的影子。朱瞻基瘫坐在黄梨圈椅里,手中的硃笔在《应天府赋税折》上划出歪歪扭扭的弧线,墨跡在宣纸上晕成墨团。
“爹,太爷爷当年……“少年的声音带著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困惑,“他是怎么能够一人就处理天下之事?“
朱高炽正在口述对漕运总督的训斥,闻言动作顿了顿。手中白玉盏中的茶汤晃出细碎的涟漪,倒映著他鬢角新添的白髮,宛如霜雪。
“太祖高皇帝起於微末。“朱高炽的思绪渐渐飘向遥远过去,想起宗人府藏著的太祖起居注,“早年在濠州討饭,在鄱阳湖血战,登基后更是五更而起,批阅奏章至深夜。除了他老人家的铜筋铁骨,真龙之躯,寻常人哪有这般铁打的筋骨?“
张妍坐在一旁的绣墩上,纤细的手指捏著狼毫笔,正將朱高炽的口述誊抄在奏摺上。
烛火摇曳,映得她眼角的细纹愈发明显,却也为苍白的面容添了几分暖色。
“也难怪前朝多有昏君,“张妍轻笑一声,靛青丝线在指间穿梭如蝶,將誊抄好的奏摺仔细装订,加入到他们討论中来,“案牘之劳,怕是比行军打仗还磨人。“
话音未落,她的思绪便回到了年轻时的燕王府。那时朱棣出征归来,常掛著染血的战刀批阅奏章,鎧甲上的铁锈混著墨汁,在宣纸上晕开暗红的痕跡。
朱瞻基突然坐直身子,因动作过猛牵动了连日劳累的筋骨,忍不住闷哼一声。
“母亲这代笔之举,按《皇明祖训》当受杖刑。“朱瞻基强撑著露出笑容,试图缓和压抑的气氛,却掩不住眼底的血丝。
张妍闻言,抄起案头刻著鎏金螭纹的镇纸作势要打,嘴角却噙著笑意:“你爹忙得脚不沾地,我不过执笔记录,这居然也算干政?“
朱高炽望著这对母子,忽然笑出声来。笑声惊飞了窗外棲息的夜梟,扑稜稜的振翅声打破了死寂。这是自朱清仪离世、赵王妃病逝以来,他第一次感到胸腔里有热气翻涌。张妍鬢边的珍珠步摇隨著动作轻轻晃动,朱瞻基手忙脚乱地扶正歪斜的乌帽,阁內紧绷的气息如晨雾般,渐渐消散在跳跃的烛火里。
然而,笑声未落,宫门处却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急匆匆的步伐踏在青石板上的声响由远及近,如同擂鼓般敲击著眾人的心。
三人心头同时一紧,朱高炽手中的茶盏剧烈晃动,滚烫的茶汤险些泼洒出来,差点在《江南织造疏》上洇出大片水痕。
这个多事之秋,每一次深夜的急报,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张妍赶紧放下手中的狼毫“,朱瞻基则是猛地站起身,乌帽彻底滚落。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那扇紧闭的雕木门。
外面先是一片死寂,然后响起了太监王淮那標誌性的尖细嗓音,以及一个浑厚的中年男人的声音。
渐渐的,两人停止交谈。
“殿下!钦天监的赵监正求见!“王淮推开雕木门,再又掀起珠帘,声音里带著几分惶恐与不安。朱高炽捏著硃笔的手顿了顿,墨汁在宣纸上洇出个墨团。
他望著窗外摇曳的槐,忍不住喃喃自语:“活见鬼,这个神棍头子又来作甚?“
虽嘴上抱怨,朱高炽仍是起身披上常服,衣角扫过案几,带落几片誊写奏摺的草稿。
赵燚身著整齐的官袍,官帽上的梁冠还在微微晃动。见朱高炽迈出宫门,他扑通跪地,额头几乎要磕到青砖:“殿下!大凶之兆!“
赵燚话音未落,檐下几只鸽子忽然扑稜稜的乱飞。
“前日扫把星掠过帝星,昨夜帝星忽明忽暗!“赵燚从袖中掏出泛黄的卦象图,指尖在星轨图上不住颤抖,“臣等依《周易》推演,此乃主君困於险境之象!恳请殿下速速劝陛下班师!“
朱高炽望著那卦象图上密密麻麻的批註,喉结动了动。父亲出征时的身影在脑海中闪过——雪白的战马、猎猎的龙旗,可如今钦天监的这番话,却像一根刺扎进心里。
“知道了。“朱高炽挥了挥手,玄色广袖扫过赵燚递来的奏摺,“你且退下。“转身时,腰间的玉带扣撞出轻响,惊碎了满地槐影。
还未踏进书房,便听见张妍与朱瞻基激烈的爭论声。
朱瞻基攥著奏摺的指节发白,乌帽歪在脑后:“杨阁老说此事干係重大,必须由父亲来定夺!“
张妍的绣鞋在青砖上急得打转,鬢边的珍珠步摇晃个不停。见朱高炽进来,二人同时转身,目光里满是焦虑。
奏摺展开的瞬间,朱高炽只觉一阵眩晕。河南巡抚的字跡力透纸背:“各府粮仓见底,若再调拨,今夏如若有水旱,恐將成饿殍遍野之势。“
山东、山西、陕西的奏报如出一辙,墨跡未乾的紧急公文上,仿佛已经浮现出百姓啃食树皮的惨状。
“江北粮仓竟……“朱高炽坐在圈椅中,发出长长的嘆息声。
朱瞻基又赶紧递上另一封奏摺,封皮上赫然印著山西布政使司的火漆印。
“催粮官强征种粮,衙役衝动之下打死了一个村长,如今三县百姓围了衙门!“少年的声音带著颤抖,“杨士奇大人问,是否要允许发兵弹压?“
“弹压?“朱高炽突然笑出声,笑声里带著几分悲凉。他的蟒袍下摆散落在青砖上,宛如摊开的黑幕。
“把那两个行凶的衙役梟首示眾,种粮悉数归还。“他揉著突突直跳的太阳穴,“给死者家属三十两抚恤金,让其子继任里正。“
张妍握著笔的手忽然顿住:“其余衙役为何不罚?他们也是同谋!“
“他们是为了筹备军粮。“朱高炽望著窗外盈盈月色,清暉透过窗欞,在他的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若连办事的人都严惩,以后谁还敢为朝廷卖命?“
朱瞻基望著父亲日益佝僂的背影,突然想起出征前那个威风凛凛的永乐大帝。“可前线的粮草……“
“抄了真定府那两家晋商!“朱高炽猛地起身,震得案上的砚台都晃了晃,“用他们的银子去江南买粮!让南直隶的漕船日夜兼程!“
朱高炽抓起硃笔,在奏疏空白处重重写下批语,硃砂如血:“苦一苦这些商人,骂名我来担!总不能让五十万大军饿肚子!“
夜色渐浓,慈庆宫的灯火次第亮起。
朱高炽望著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摺,突然想起钦天监监正说的的卦象。
他下意识摸向怀中的兵符,冰凉的青铜贴著心口,却暖不了此刻发凉的指尖。远处又隱隱约约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