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李世民风波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8 11:27      字数:4021
  在乾脆利落地把原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送上断头台后,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势力对比,已然发生微妙变化。
  以杨士奇为首的文官不断在他身后聚集,这些匯聚起来的读书人,是朝廷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就连朱棣的重臣杨荣、金幼孜等人,也在看到太子仗义出手为解縉復仇的壮举后,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在这些手握大权的重臣们看来,朱高炽虽然武力方面薄弱,但他展现出的宽仁厚道和重情重义与真诚,却是他们在永乐大帝身上从未见到过的宝贵品质。而汉王朱高煦处处效仿父亲朱棣,行事风格与这些重臣们的期望是南辕北辙。
  相比之下,这些重要人物也渐渐站在朱高炽这一边,期望大明王朝会在这位太子的带领下,拥有更辉煌的未来。
  此时的朱高煦並不知道,他果断捨弃纪纲的做法虽然却是保存了自身,但在不少重情重义的耿直武將看来,他们却觉得这个自己一直支持的王爷未免有些太过冷血。
  此消彼长之下,朱高炽不断积蓄著力量,隨时准备抓住机会,给汉王朱高煦致命一击,让这个心怀叵测的弟弟永远与帝位无缘。
  天赐良机很快到来。
  永乐十四年七月初七,皇宫內处处瀰漫著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
  安贵妃的寢宫內外,太医、宫女和太监们来来往往,神色匆匆。经过漫长艰辛的生產,安贵妃终於在这个特殊的七夕佳节为永乐大帝诞下一个女儿。
  当產婆抱著那个粉雕玉琢的小傢伙来到朱棣面前时,向来不苟言笑的帝王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小姑娘有著一双乌黑滚圆、顾盼生姿的大眼睛,皮肤白皙如雪,粉嫩的小脸蛋让人忍不住想要轻轻触碰。
  最让朱棣欣喜的是,尚且不諳世事小姑娘却对他这个父亲有著天然的亲近感。只要被他抱在怀中,原本哭闹的小姑娘就会立刻安静,还会用肉嘟嘟的小手摩挲著朱棣的面颊和鬍鬚,仿佛在与父亲亲昵互动。
  朱棣看著怀中的小女儿,心中满是柔情与喜悦。永乐大帝的这一生,除了与髮妻徐妙云皇后育有三子四女,以及早年有过一个庶出却早夭的四子,后宫眾多妃嬪竟无一人为他诞下过子嗣。这个女儿的到来,无疑是上天赐予他的一份价值无双的礼物,在帝王的暮年时光给他再次带来別样的欢乐。
  八月,朱棣依然沉浸在得女的喜悦之中。於是帝王兴致勃勃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把小女儿的满月宴和宫內每年照例举行的中秋宴合二为一,一起举办。
  於是,朱棣即刻下旨给了自己的三个活宝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要求他们把各自府中的中秋宴改到中午举行,以便晚上一同参加宫中的盛宴。
  朱高炽的慈庆宫內一切都显得格外低调,按照惯例只有杨士奇和蹇义前来做客。这两位是皇帝钦点的太子师傅,与朱高炽关係密切且深受皇帝信任。除了他俩,其他官员们都不敢轻易涉足太子宫,大家都无比清楚解縉的前车之鑑,生怕背上私通太子的罪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
  赵王朱高燧的府中同样是一片冷清景象。府中只有他和他的妻妾儿女,以及几个平日里与他关係不错的京城紈絝子弟。这些年轻人全都出身富贵之家,与朱高燧趣味相投。他们在一起饮酒作乐,虽然人数不多,但也別有一番热闹。
  汉王朱高煦的府中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热闹景象。大批朝中要员和军中武將纷纷前来赴宴,府邸內外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作为目前明面上太子之位的有力竞爭者,汉王朱高煦获得了朝中不少大臣的追捧,更有一批武將因为討厌太子展现出的仁厚形象,毅然决然选择站在朱高煦这一边。
  朱高煦並不知道父亲朱棣的帝王心术,也不会明白自己的哥哥太子朱高炽早已在朝中重新建立起威望,重新组织起自己的势力。在这个有勇无谋的汉王看来,只要自己身边聚集够多的大臣,就算父亲是永乐大帝,也应该会顾及到眾人的意见而把皇位传给自己。
  汉王府此刻聚集的这些官员,在朱高煦看来全都是他的铁桿支持者们,全都是他將来登临九五之尊,统御天下的得力助手。
  王府內,眾人围在一起饮酒猜拳,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更有几个饱读诗书的小官,几杯美酒下肚后,为了討好汉王,於是別出心裁地搞出一个诗词接龙。
  他们一人接著一人,各自写出两句诗词,用各种华丽辞藻来夸讚汉王朱高煦英明神武,试图藉此在汉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满腹才华,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汉王的青睞和赏识。
  在这些胆大包天又自命不凡的低级官员心中,朱高煦儼然就是將来的太子,是明日的帝王。
  酒过三巡,汉王朱高煦府中宴会厅內,气氛愈发高涨热烈,四处瀰漫著浓郁的酒香和喧囂声。
  汉王妃韦雪清见气氛已到,忽然轻轻击掌示意。
  顷刻间,几个身著彩色薄纱衣裙的美人如凌波仙子般鱼贯而出。她们身姿轻盈,步履款款,伴隨著悠扬的乐声,开始在眾人面前翩翩起舞。薄纱隨风飘动,若隱若现地勾勒出她们婀娜的身姿,眉眼间的风情万种,引得在场眾人纷纷侧目。
  这些追隨汉王的大臣中本就大多是武將,他们平日里在战场上廝杀,见惯了刀光剑影,日子过得粗放不堪。此刻面对这些容貌秀丽的舞女,一个个顿时全都来了兴致,许多人开始起鬨,开始吹著口哨大声叫好,宴会厅內的气氛愈发喧闹。
  朱高煦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逗得喜笑顏开,面庞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他一边开怀畅饮,一边拉著王妃韦雪清的小手,舌头有些打结,大著嗓门咋咋呼呼地说道:“我这么英明神武,难道不是很像秦王李世民吗?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朱高煦的话语中满是自负与骄傲,仿佛真的將自己视为那位开创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
  “像!”一个礼部的主簿反应极快,立刻站起身来,毫不犹豫地將手中美酒一口饮尽。
  见到朱高煦点头回应,他又扯著嗓子大声喝彩,脸上堆满諂媚的笑容:“汉王殿下有龙凤之姿!有天日之表!”
  几个汉王死党一听,也纷纷跟著站起身来,一齐起鬨。
  这些武將把手中美酒一饮而尽,然后粗著嗓子,那声音震得宴会厅的屋顶都仿佛在为之颤动:“对!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如果是在平时,冰雪聪明的韦雪清必然会敏锐地察觉到丈夫这番胡言乱语的不妥之处,然后及时出言阻止。毕竟將自己比作曾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这种言论在皇室中本就是极为敏感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但今天,韦雪清也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中,一时喝得尽兴。此刻醉意渐渐翻涌上来,让她双颊緋红如霞,眼神也变得迷离朦朧。
  被丈夫朱高煦轻轻一揽,韦雪清便顺势软软地滚在丈夫怀里嬉戏打闹起来。
  此刻的她,完全被酒意和夫妻间的欢愉冲昏了头脑,丝毫没有意识到丈夫的话语以及这些武將们的附和有多么危险和不妥,任由这股危险的言论在宴会厅內肆意传播。
  几个明面上没有立场,实则暗中支持太子朱高炽的官员,全都在心里把眼前这一幕暗暗记下,然后开始思索著如何告知太子眼前这荒诞的一幕,如何帮助太子打击汉王及其党羽。
  除了那些暗中站队太子朱高炽的官员,在这热闹非凡的喧囂汉王府內,也並非所有人都丧失了理智与原则。兵部右侍郎王睿便是个头脑清醒、深諳局势的明白人。
  他此次前来朱高煦王府赴宴喝酒,並非出於对汉王的拥护,也绝非想要討好朱高煦。
  恰恰相反,王睿是坚定的皇帝党,他只听命於皇帝,是永乐大帝忠心不二的追隨者。这位侍郎之所以出现在这里,实在是有著难言的苦衷。
  原来,王睿家中有个厉害的悍妻对他管教极严,在家中根本不许他饮酒。而王睿偏偏又是个好酒之人,出了家门便想痛饮美酒,可又捨不得自掏腰包去酒楼买些好酒来喝,思来想去便乾脆跑到汉王府来蹭酒席。
  朱高煦夫妇一看是兵部右侍郎这样位高权重的官员前来,心中自然是求之不得。在他们看来,若能將王睿这样的重要人物招揽到己方阵营,那无疑是如虎添翼。於是他们热情地將王睿请进王府,再摆上丰盛的酒菜好吃好喝地招待著,满心期待王睿能被他们拉拢过去。
  当朱高煦得意忘形地把自己比作秦王李世民,那不知天高地厚的主簿又急忙附和著称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时,王睿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更是涌起阵阵惊涛骇浪。
  久居权力核心的王睿对朝廷的权力斗爭和皇帝忌讳了如指掌。他深知朱高煦这番言论一旦传出去,后果將不堪设想。
  皇帝或许不会狠下心来砍了自己儿子,但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一个都別想逃脱干係,必会受到牵连。
  想到这里,王睿额头上冷汗直冒,心中暗自著急。他不敢再在这里多做停留,强装镇定地藉口家中有事,站起身来,恭敬地拜谢並辞別了汉王夫妇。
  他匆匆走出王府,深吸了一口外面的空气,只觉背后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缓过神来的王睿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必须儘快將这件事告知皇帝,让帝王有所准备,同时也应该告知太子朱高炽此事,既能为自己洗脱嫌疑,以免被捲入这场即將到来的风波之中,也能维护他心目中嫡长子继承制的正道。
  汉王府內,向王睿这样头脑清醒的当然不止他一人。
  大理寺丞周德海端著酒盏,听著朱高煦那番僭越之语,目光在喧闹的宴会厅內逡巡。
  作为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他的心思远比旁人更加活络。
  曾几何时,周德海也是太子朱高炽麾下的一员,可惜永乐十二年太子党遭到重创,土崩瓦解之际他果断改换门庭,投靠到风头正盛的汉王朱高煦门下。
  可隨著时间推移,看著朱棣对太子態度虽时有敲打,却始终未动其储君之位,周德海那颗摇摆的心又开始活络起来——在他的眼里,皇位更叠不过是天家之事,与其押註失败沦为牺牲品,不如做一株隨风摇曳的“墙头草”,哪边得势便往哪边倒。
  此刻此刻,汉王醉醺醺的豪言与武將们的起鬨声,在周德海耳中却如同催命符。
  周德海深知这般僭越之语一旦传扬出去,必將掀起轩然大波。作为一个正五品的小官,他既无王睿那样直接面圣奏事的资格,更担不起被牵连的风险。但换个角度想,这不正是他重返太子阵营的绝佳契机吗?
  “汉王殿下,下官大病初癒,不胜酒力,只能……”周德海强装出一副虚弱模样,抱拳躬身,言辞恳切,“恐扫了诸位雅兴,还望殿下恕罪。”不等朱高煦多挽留,他便匆匆告辞,脚步急促地离开了王府。
  夜色中,周德海的眼神闪烁著算计的光芒——只要能赶在风声走漏前,將汉王的狂言陈述给皇帝,不仅能洗脱自己的嫌疑,说不定还能藉此立下大功,重新博得皇帝和太子的重新信任。
  此时的汉王府內,醉意朦朧的眾人仍在推杯换盏,席间的喝彩声依旧此起彼伏,全然不知这场狂欢已悄然埋下祸根。周德海与王睿一前一后离去的身影,恰似两声惊雷前的闷响,预示著一场足以撼动朝堂的风暴即將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