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242搬家与辞别新家小聚微小帮助
作者:暗石      更新:2025-10-28 03:45      字数:6675
  成为霍夫曼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获得了象征极高荣誉的校长特别奖学金,阳光明在斯坦福的境遇,如同被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推动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像涟漪一般扩散到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转折。
  学术地位的认可带来了资源的倾斜,系里很快便体现了其高效和对人材的重视,首先便是为他调整了住宿安排。
  他从原先与马克合住的难免相互干扰、隐私有限的两人间,换成了一间专为优秀研究生预留的单人宿舍。
  这间宿舍位于研究生公寓楼一个相对僻静的角落,远离了楼梯口的喧闹和公共活动区的嘈杂,确保了足够的私密性与静谧。
  房间面积不算大,约莫三十平米左右,但布局极为精巧,功能高度整合,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推开门,左手边是一个小巧却功能完善的独立卫生间,配备了抽水马桶、陶瓷洗手池和力道充足的淋浴设施。
  右手边则是一个巧妙嵌入墙体的简易厨房操作台,虽然紧凑,但单眼电炉、不锈钢小水槽和一个嗡嗡作响的小冰箱一应俱全,足以满足日常简单的烹饪需求,让他可以偶尔慰藉自己的中国胃。
  房间内侧,靠窗的位置,光线最佳,合理地摆放着一张铺着干净格子床单的单人床,一张宽大厚重、木质敦实的书桌,一个三层开放式书架和一个容量相当可观的双开门衣柜。
  窗户朝南,加州的阳光似乎格外眷顾这里,在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可以毫无阻碍地倾泻而入,将整个空间映照得明亮而温暖。
  对于特别注重个人隐私的阳光明来说,能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可以随时上锁、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独立空间,是一件让他从心底感到踏实、满意和由衷愉悦的事情。
  这方小小的天地,不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更是他精神的堡垒和思想的孵化器。
  在这里,他可以不受打扰地沉浸于艰深的文献,可以天马行空地构画理论模型,也可以进行一些不便为外人所知的关乎未来技术路径与产业布局的“秘密”筹划。
  从马克那里搬离时,这位性格开朗、热衷于社交的美国室友显得有些不舍,甚至流露出几分真实的失落。
  “嘿,阳,真遗憾你要搬走了。
  说真的,虽然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得像墙壁的一部分,但你也确实是我遇到过的最尊重他人、最整洁有序的好室友了。”
  马克主动帮着阳光明拎起一个装满了沉重书籍和杂物的行李包,一路送他到新宿舍楼下,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惋惜,“以后要是需要派对灵感,或者只是想放松一下,换换被公式塞满的脑子,随时欢迎回来找我!我的门永远对你敞开,哥们儿!”
  “谢谢你,马克。这段时间真的承蒙你的照顾和理解,尤其是对我那些……嗯,不太规律甚至有些疯狂的作息时间。”
  阳光明停下脚步,转过身,真诚地与马克握了握手,然后用力晃了晃,脸上带着温和而友善的笑容,“也感谢你带来的那些充满活力的派对,让我看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另一面。
  祝你接下来的学业一切顺利,当然,还有你的派对——愿它们永远充满创意、音乐和活力。”
  “你也是,未来的博士先生!加油,我看好你!说不定以后我找工作,还得靠你这颗冉冉升起的学术之星提携呢!”
  马克咧嘴笑着,露出标志性的健康白牙,用力拍了拍阳光明的后背,这略显粗犷的告别方式,让两人同时发出了轻松的笑声,冲淡了离别的些许伤感。
  告别了马克,也意味着正式告别了一段偶尔喧闹但也不乏温暖的合住时光。
  阳光明在新宿舍里安顿下来。
  他将那些从国内精心挑选、不远万里海运而来的专业书籍和写得密密麻麻、凝聚着心血的笔记,分门别类、按照使用频率和学科领域,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
  他将那张承载着家人温暖笑容的全家福照片框,用布仔细擦拭后,依旧端正地立在书桌的左前方,让亲情的目光成为这个新空间的第一抹底色和永恒的精神慰藉。
  接着,他又简单归置了一下从旧宿舍带来的衣物和有限的生活用品,每一样东西都根据他的使用习惯,找到了它最合适、最顺手的位置。
  不过一个小时,这个原本空荡荡、只有标准配置的冰冷空间,便被他用心的布置和充满个人印记的物品,填充得井井有条,焕发出一种独特而温馨的生活气息与学术氛围。
  站在房间中央,环顾着这个完全由自己支配、被打上自己烙印的小小天地,一种难得的踏实感、安全感和掌控感油然而生。
  这里将不仅是他在斯坦福未来几年的栖身之所,更将成为他许多重要计划的起点和基地。
  这个独立的私密小空间,对于他来说真的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安顿下来后,他首先想到的,是与他同期来到斯坦福的两位访问学者——王汝州和李思翰。
  他们二人代表着这个时代远渡重洋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怀揣着用知识报效祖国的理想,同时也默默承受着现实带来的巨大压力。
  对于此时二人的拮据生活,阳光明深有体会。
  如今国家外汇储备紧张,提供给留学生们和访问学者的生活费很紧凑,仅仅维持在能够保证基本生存的水平线上。每天的销必须精打细算,如果哪个环节超支了一点,那就只能节衣缩食去弥补。
  最初来到斯坦福的这一个月,阳光明有冰箱空间里的物资做补充,生活上的开支要小很多,就算如此,还总感觉钱不够。
  王汝州和李思翰没有他这么好的条件,生活上的压力只会更大。
  如今搬了新家,阳光明决定邀请两人来自己的新居聚一聚。
  这既是基于同胞情谊的相互温暖与扶持,也算是借此机会,给二人实实在在地改善一下伙食,同时更深入地联络一下感情。
  阳光明前往约请,刚好遇到走进校园的的王、李二人。
  “两位老哥。”他用了更显亲切的称呼,“我这边刚换了个单人间,带个小厨房,条件还算方便。想请你们明天中午过来吃个便饭,算是简单庆祝一下乔迁,咱们也顺便小聚一下,交流交流来这边学习生活的心得体会。不知道你们明天中午是否方便?”
  王汝州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略显清瘦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光明你太客气了。首先要恭喜你啊,这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还拿到了这么难得的校长奖学金,如今连单人宿舍都有了,真是后生可畏!让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感到压力了。
  我们一定去,也正好向你取取经,学习学习你在斯坦福的适应经验。”
  李思翰也笑着点头,圆圆的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期待,搓了搓手:“就是,这可是大喜事,必须庆祝一下!我们肯定准时到,正好也参观参观你的‘豪华单间’,开开眼界,看看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的待遇到底有多好。”
  三人很快约定好,次日中午十一点半,在阳光明的宿舍碰头。
  送走二人,阳光明便开始为明天的聚餐准备起来。
  他的意识沉入冰箱空间,考虑到当前所处的环境,那些国内特有的食材,并不适合拿出来使用。
  他反复权衡,最终只选取了几斤品质极佳、肉质细腻、雪分布均匀如艺术品的日本和牛牛排。
  这种顶级的肉类,在当下的美国也属高端和稀缺食材,且只需简单的海盐和黑胡椒调味便能呈现出极致、原始的美味。
  来到美国的时间不长,李、王二人对于牛排的品质,应该不会有太明晰的判断,正好可以用来作为招待二人的主要食材。
  第二天一早,阳光明便特意去了帕罗奥图镇上的一家大型超市,进行了一番采购。
  他买了新鲜出炉、外皮酥脆的法棍面包,多种混合的沙拉蔬菜,几样当季的水果,一块优质的无盐黄油,一些切片的瑞士奶酪,一瓶品质不错、口感柔和易饮的加州纳帕谷红酒,以及一些可乐、薯片等零食。
  他特意买了很足的分量,确保三人能够尽情享用,甚至还有富余,可以让生活清苦的王、李二人带走一些,算是另一种形式的隐性补贴。
  回到宿舍,他便开始忙碌起来。
  清洗蔬菜水果,用凉开水浸泡后沥干水分,准备了一大盆色彩缤纷、看起来就清爽开胃的沙拉;
  将牛排从空间取出,在室温下静静回温,并用粗海盐和现磨黑胡椒进行简单的、均匀的腌制,让调味料有时间缓慢渗透至肌理深处。
  独立的厨房虽然小巧,操作台面有限,但一个人操作起来倒也顺手。
  临近中午,王汝州和李思翰准时到来,两人手里还各自提了一点表达心意的小礼物。
  王汝州带了一盒从国内带来的、包装朴素的龙井茶叶,显然是节省下来的珍贵存货;李思翰则带了一小袋在校园附近便利店买的,看起来还算新鲜饱满的红苹果。
  “一点小心意,祝贺你乔迁新居,学业更进一步。”王学者将用牛皮纸包好的茶叶递给阳光明,语气诚恳。
  李思翰也将一兜苹果递了过来。
  “谢谢王老哥。”阳光明连忙接过,侧身将两人让进屋内,顺手轻轻关上了门。
  “嚯!这条件真不错!阳光充足,亮亮堂堂的,还有独立的卫浴和小厨房!”
  李思翰一进门就好奇地四下打量,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羡慕,“这可比我们寄宿的那户人家提供的阁楼强太多了!我们那儿做饭、洗澡都得掐着点,小心翼翼,生怕动作大了或者时间长了影响到主人家,感觉总是放不开手脚,像在别人屋檐下做客。”
  王汝州也点头附和,目光扫了扫书架上已经码放整齐的书籍,“确实,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方便自由很多,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和麻烦。
  光明,你这可是提前步入我们向往的‘小康’生活了,让我们好生羡慕啊。”
  阳光明请两人在书桌旁唯一的两把椅子上坐下,自己则坐在床沿,笑着说道:
  “两位老哥过奖了。我也就是运气好,碰巧通过了考试,导师又比较看重。
  比起两位老哥能在斯坦福顶尖的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地搞研究,接触最前沿的设备和知识,我这点生活条件上的改善,实在不算什么。
  来,先喝点水,我们慢慢聊。”
  三人寒暄了几句,话题自然转到了各自在斯坦福的初步体验和见闻上。
  王汝州聊起电子工程系集成电路实验室里的那些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美元的先进光刻机、电子束曝光设备,以及刚刚引入不久、还带着神秘色彩的大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语气中充满了技术人员的兴奋与对巨大差距的清醒认识,也透露出对能亲手操作、接触这些宝贵资源的无比珍惜。
  李思翰则对斯坦福主图书馆浩瀚如海的馆藏、便捷的计算机检索系统,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分馆制度赞不绝口,同时也感慨于复印资料的昂贵,每次使用复印机都像是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里割肉。
  阳光明也分享了一些自己选课的感受,以及适应美式课堂讨论式教学、应对海量阅读和严谨论文写作的体会,强调了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在这里的重要性。
  聊了约莫二十分钟,气氛逐渐热络,阳光明便起身开始准备午餐。
  王、李二人也不好意思干坐着,主动帮忙打下手。
  李思翰挽起袖子去水槽边熟练地清洗苹果和葡萄,王汝州则帮忙将沙拉酱拌匀,并把法棍面包细心切片装盘。
  小小的宿舍里,顿时充满了忙碌的烟火气和融洽和谐的同胞氛围。
  午餐很快准备妥当。
  阳光明主厨,用那个小平底锅精心煎制了三大块分量十足、厚切的和牛牛排。
  他精准地掌控着火候和时间,每一块牛排外表都煎出了一层诱人的带着网格烙印的微焦脆壳,有效地锁住了内部丰盈的肉汁,用指尖轻触能感受到充满弹性的阻力。
  切开后,内里则保持着完美的粉红色泽,肌红蛋白缓缓渗出,形成迷人的渐层,但绝不血淋淋,火候恰到好处。
  搭配上色彩丰富、口感清爽的混合蔬菜沙拉、烤得外脆内软、麦香十足的法棍面包片和已经软化好的奶香浓郁的黄油,一顿简单却品质上乘、营养均衡的西式午餐便呈现在眼前。
  阳光明还将番茄和莫扎里拉奶酪切片交错摆放,淋上橄榄油,又撒上几片新鲜的罗勒碎,做了一道简单却地道的意式前菜卡普里沙拉。
  “来,两位老哥,别客气,趁热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阳光明招呼着,并给每人面前的玻璃杯倒上了小半杯红酒。
  “这牛排看着就好吃!颜色正,香气足,厚度也实在!
  光明,没想到你学习厉害,厨艺也有一手!
  这牛排煎得,看着就跟专业厨师似的!”
  李思翰看着自己盘中那块还在微微颤动、滋滋作响的牛排,眼睛发亮,忍不住吞咽了一下口水,食欲被充分调动起来。
  王汝州也仔细端详着牛排的横切面,用叉子轻轻按压,赞叹道:“这肉的纹理真是漂亮,脂肪分布均匀如精致的大理石纹,我在国内从未见过如此品质的牛肉。
  光是这品相,就知道价值不菲。光明,让你破费了,这肯定不便宜,我们这真是沾了大光了。”
  “两位老哥别客气,咱们能在异国他乡相聚,就是难得的缘分。
  以后我在学术上遇到问题,还要多仰仗两位老哥指点照应呢。”
  阳光明举起酒杯,目光扫过两位略显激动的同胞,“来,第一杯,为我们有幸在斯坦福相遇,也为咱们未来在各自领域的学业和研究顺利,早日学成报效国家,干杯!”
  “说得好!为了这份缘分,干杯!”
  “为了学业顺利,为了国家,干杯!”
  三人碰杯,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然后各自浅酌一口红酒。
  加州红酒,果香浓郁,单宁柔和,很好地中和了牛排的丰腴油脂感。
  接着,三人便开始专心享用美食。
  和牛牛排入口,几乎不需要过多的咀嚼,细腻的脂肪在口腔温度下迅速融化,带来极致的柔嫩口感和爆炸性的带有坚果气息的浓郁肉香,丰腴的汁水充盈唇齿之间,给三人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习惯了节俭饮食、平日里多以快餐、简单自制食物果腹的王、李二人,吃得格外香甜投入,刀叉运用间,脸上洋溢着餍足的神态,根本顾不上多说话。
  席间,气氛轻松愉快。
  酒精和美食很好地充当了社交的润滑剂,三人抛开了一些初来时的拘谨和学术上的客气,谈论着对中美校园文化、社会氛围、教育理念差异的直观观察,也交流着各自领域听到的一些有趣的见闻或技术动态。
  阳光明在谈到某些新兴技术趋势,比如个人计算机的潜在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前景、甚至对半导体技术未来的大胆预测时,所展现出的独到见解和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再次让两位学者暗自点头,觉得这个年轻人思维活跃,眼界不凡,对技术浪潮的嗅觉敏锐,绝非池中之物,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一瓶750毫升的红酒很快见了底,大部分都进了王、李二人的肚子,阳光明只是每次碰杯时浅尝辄止。
  在酒精的温和作用下,两人的话也渐渐多了起来,谈及初到美国时在语言、生活、思维方式上的种种不适应、闹出的笑话,以及对远在国内的家人、年幼孩子的深深思念,语气中难免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乡愁与作为中年学者肩负家庭与事业双重压力的疲惫。
  “说实话,光明,看到你现在这条件,我是真羡慕。”
  李思翰微醺地拍了拍自己有些发圆的肚子,话比平时多了不少,带着几分酒后的感慨,“你这校长奖学金,扣除学费杂费,剩下的生活费听说也很可观,比我们那点钱宽裕太多了。
  我们那点可怜的生活费,真是掰着手指头算着,买本专业的原版书都得犹豫再三,感觉像是在割自己的肉,更别提偶尔想改善下伙食了。
  像今天这样的大餐,我们自己是想都不敢想的。”
  王汝州也叹了口气,拿起水杯喝了一大口,试图冲淡一些酒意,语气平和而坚韧,透着一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
  “国家现在外汇紧张,百业待兴,处处都需要用钱,能挤出宝贵的资金送我们出来学习、开阔眼界,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们心里都清楚,也充满感激。
  咱们能做的,就是抓紧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争取回去后能真正派上用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负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培养。”
  他的目光中有一种属于上一代知识分子的沉重责任与历史担当,朴素而坚定。
  阳光明理解地点点头,他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压力与殷切期望。
  他趁机用一种自然的方式说道:“两位老哥,你们太不容易了,肩负的担子比我们这些学生重得多。
  以后要是不嫌弃我这地方小、简陋,有空就常过来坐坐,聊聊天,换换心情,就当是个放松的据点。
  我这儿的厨房虽说简陋了点,但做点简单的家常饭菜、煮个咖啡、泡个茶还是没问题的。
  咱们可以像今天这样经常聚聚,改善改善伙食,也交流交流信息,互通有无。
  别的忙,我可能暂时帮不上,但提供个聚餐的地方,一起吃点好的,补充点营养,这点小事还是没问题的。”
  他语气诚恳,态度自然,将实质性的生活帮助巧妙地融入到“同胞聚餐”、“交流信息”、“放松心情”的框架之中,极大地避免了直接经济援助可能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尴尬,显得顺理成章,充满了人情味。
  王、李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意动和感激。
  他们心里清楚,能经常来阳光明这里打打牙祭,不仅能有效补充营养,强健体魄以应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更能极大地缓解思乡之情和精神压力,确实也能为他们极其拮据的生活节省下一笔相当可观的食物开销。
  这笔节省下来的钱,对于热衷于购买大量昂贵专业原版书籍、期刊的王汝州,以及频繁支付更多交通费用去各处查阅稀缺资料的李思翰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无异于雪中送炭,能解燃眉之急。
  “哈哈,那敢情好!光明你这话可说定了,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李思翰首先笑着应承下来,脸上泛着红光,显得非常高兴,“以后少不得要来叨扰你,打打你这个‘小土豪’!”
  王汝州也推了推眼镜,难得地开了个玩笑,氛围更加轻松融洽:“看来咱们能和光明一起来斯坦福,还真是沾了大光,是咱们的运气。
  要是让其他同期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知道咱们在这儿有个味道不错,并且还免费的‘固定食堂’和‘信息交流站’,怕是要羡慕坏了,说不定真要排队申请来斯坦福交换呢。”
  阳光明也笑了,心中安定下来,知道这个纽带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
  “欢迎之至,求之不得。我一个人吃饭也冷清,人多热闹,胃口也好,讨论起问题来也有灵感。咱们就这么说定了,以后常来常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