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章 嬴政与燕丹(三)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0-23 09:08 字数:1979
殿角的铜漏滴答作响,燕丹突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他终於明白了为何方铭会选择秦国——不是因为这个国家最强盛,而是因为只有眼前这个帝王,才能容得下他那改天换地的抱负。
“所以,“嬴政將酒爵重重放在案几上,“別说什么'如果'。天下大势,从不是靠一两个谋士就能改变的。“他的目光越过燕丹,看向殿外漆黑的夜空,“关键在於,有没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君王。“
燕丹沉默地低下头,看著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这双手握过剑,执过笔,却从未像嬴政那样,敢於打破一切陈规旧制。
“臣...受教了。“他最终说道,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嬴政转身望向窗外,正在修建的学宫,將成为方铭理想中的百家爭鸣之地。而在更远的北方,蒙恬正在修筑的长城,將守护这个新生帝国的边疆。
这一切,都始於一个帝王敢於用人的魄力。
“陛下。“燕丹声音有些发紧,“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说。“
“我想见见荆軻。“
殿內霎时安静得能听见铜漏滴水的声响。赵高捧著竹简的手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
“为什么?“嬴政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燕丹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著茶盏边缘:“故友一场,有些话...想说清楚。“
嬴政突然轻笑一声,那笑声让赵高后背沁出一层冷汗:“朕准了。“他转向赵高,“你亲自带燕先生去地牢。“
“陛下!“赵高忍不住出声,“这不合规——“
“规矩是朕定的。“嬴政打断他。
“谢陛下。“燕丹深深一揖,白髮垂落在青玉地砖上。
......
赵高提著青铜灯笼走在前面,灯影在潮湿的甬道墙壁上摇曳不定。燕丹跟著这位中车府令穿过三道铁门,每过一道门,身后的侍卫就会將门重新锁上,金属碰撞的声音在幽闭的空间里格外刺耳。
“燕先生请小心台阶。“赵高的声音带著刻意的恭敬,“下面就是关押要犯的地牢了。“
燕丹黑白相间的头髮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想到今日竟会以这样的身份,来见昔日的挚友。
拐过最后一道弯,眼前的景象却出乎燕丹的预料。这里没有想像中的腐臭与惨叫,反而乾净整洁得不像牢房。墙上每隔十步就有一盏油灯,地面铺著乾燥的稻草,甚至还有通风的气窗。
“陛下有令,“赵高似笑非笑地解释,“荆軻虽为刺客,却是义士,不可苛待。“
最里间的牢房前,赵高停下脚步。铁柵栏內,一个披髮男子正背对著门口,在墙上刻画著什么。听到脚步声,那人缓缓转身——
“丹...兄?“荆軻的声音略显沙哑。他比燕丹记忆中消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锐利如剑。身上的囚衣乾净整洁,牢房內甚至有一张木床和书案,案上还放著几卷竹简。
这一声呼唤像利剑刺穿胸膛。燕丹突然想起那个雪夜,自己亲手为荆軻披上白裘时,对方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
“我...“
膝盖突然失去力气。燕丹重重跪在潮湿的石板上,头髮垂落遮住了他痛苦的面容。地牢的寒气透过衣料刺入骨髓,却比不上心头万分之一痛楚。
“軻兄,我......“他的声音支离破碎,手指深深抠进石缝,指甲崩裂渗出鲜血也浑然不觉,“我对不起你。“
这句话在心底积压了很久。
“抬起头来。“
荆軻的声音比记忆中沙哑,却带著不容抗拒的力量。燕丹艰难地抬起脸,发现对方不知何时已经走到铁柵栏前,
“对於朋友来说,“荆軻一字一顿地说,“你什么也不是。“铁链哗啦作响,他俯身凑近燕丹的脸,“你不配做我的朋友。“
一滴汗水从燕丹的鬢角滑落,砸在石板上。他想起了那个雪夜,自己亲手为荆軻斟满饯行酒时,对方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
“但对於一国太子来说——“荆軻突然笑了,那笑声让守在远处的狱卒都不寒而慄,“你做得对。用我这个江湖游侠的命,如果能换燕国多喘息几年,很划算。“
燕丹的嘴唇颤抖著,他想辩解,却发现喉间像堵著一团。荆軻说得没错,当年他派荆軻刺秦时,確实存了这样的心思。
“所以你看,“荆軻转身走向牢房深处,铁链拖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我恨你,但也懂你。“他背对著燕丹,声音忽然变得很轻,“咱们以后就形同陌路吧。“
墙角的老鼠窸窸窣窣地爬过,啃食著昨日剩下的饭糰。燕丹看著荆軻的背影——那个曾经在易水河畔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侠客,如今只剩下一道沉默的剪影。
“你...“燕丹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在这还好吗?“
荆軻突然大笑,笑声在地牢中迴荡:“比想像中好多了!“他拍了拍床板,“有褥子,有书看,饭食里偶尔还能见到肉。“他凑近柵栏,压低声音,“就是酒淡了些。“
燕丹这才注意到荆軻手腕上的铁链並非拴在墙上,而是鬆鬆地垂著——与其说是禁錮,不如说是象徵性的束缚。
“軻兄...我们当年为何要刺秦?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吗?“
“如今...“燕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若继续执著於復仇,除了让更多人家破人亡,还能得到什么?“
一滴水珠从牢顶落下,溅起细小的水。不知是渗漏的雨水,还是谁的眼泪。
“你变了,丹。“荆軻突然笑了,那笑容里带著一些欣慰,“以前的燕太子,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燕丹没有否认。他想起方铭说过的话:“真正的勇者,不是固执己见,而是敢於承认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