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他不是「先锋派」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3 04:51      字数:2275
  申城的《收穫》杂誌,歷来有举办座谈会、笔会和採风活动的传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收穫》杂誌经常不定期经常举办这类活动,以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这些活动,有时候是杂誌社单独主办,有时候是多家刊物联合主办。
  这其中,一九八二年,《收穫》曾在巴蜀的峨眉山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笔会,当时活跃在文坛的作家都被请去参加了,其中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可谓盛况空前。
  一九八五年的,《收穫》在莫干山举办笔会,李晓琳开始出面担任接待和改稿工作,那一次笔会,產生了不少佳作。
  主席台上,主持人开始拿起话筒。
  会场也开始安静下来。
  座谈会的第一项是领导讲话,申城作协副主席程思和作为本次活动的官方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程思和首先感谢了本次活动得到了巴老的关心和支持,巴老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席本次会议,其次是预祝本次青年作家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是几位批评家发言。
  本次“青年作家座谈会”上,到会的除了邀请的青年作家之外,还邀请了沪上活跃的文学评论家吴靚、陈德培等人。
  吴靚、陈德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活跃於沪上的文学批评家,颇具影响力。
  张启民之前看到的、留长髮的男人,就是吴靚。
  留一头披肩长发的吴靚,三十来岁,胖,语速快而思维跳跃,可见正是风头正健的时候。
  吴靚的发言,集中点评了发表在《收穫》杂誌上的孙柑露、各非和马源的小说,认为:
  “这几位青年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想像力天马行空,语言汪洋自恣,已经足以构成一个文学流派……
  吴靚的发言,激情澎湃,讲到激动出,唾沫飞溅。
  张启民看到,在座被吴靚点评到的几位青年作家,脸上皆神采奕奕。
  接下来,是沪上另一位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家陈德培发言。
  陈德陪的风格和吴靚不同,缓缓道来,不疾不徐。
  陈德培主要点评的是漠言、於华和各非的小说。
  当陈得培提到“各非”的时候,坐在张启民右边的各非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
  陈德培看来是做足了功课,不断地引用三个青年作家小说里的句子,以此来证明其观点:
  “这些青年作家,无论是对题材的结构还是语言的熟练运用,都已经走在了华国作家的前列,以先锋队来形容也不为过。”
  陈德培发言后,是茅时安的发言……
  每一位评论家的评论,都对应並重点点评了几个青年作家。
  看来,为举办这次活动,《收穫》杂誌社可谓是颇费苦心,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
  张启民听著这些文学评论家的发言,不断地有一些他们自创的新名词在他们的嘴里冒出来,但在张启民看来,那都是老掉牙的名词。
  张启民一直没有听到《大红灯笼》的名字,更没有对《大红灯笼》的评论。
  评论家们的发言结束后,是自由发言阶段。
  自由发言,即文学评论家和作家面对面交流,可以自由发言。
  很多人对陈德培前面提到的“先锋队”很有感触,认为这一批青年作家就应该给予一个文学派別的称谓。
  评论家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达成了共识,就叫:“先锋派”。
  作为自由发言的成果,“先锋派”日后將在无数的场合被不断提起,更是写入了华国的当代文学史!
  张启民静静地坐著,看著眼前发生的一幕。
  等到眾口一词“先锋派”的时候,张启民才恍然大悟:
  原来,“先锋派”是这么提出来的啊!
  自由发言阶段,终於有人提到了张启民和他的中篇《大红灯笼》。
  评论家陈德培听了有人对《大红灯笼》的评论后,说道:
  “张启民的《大红灯笼》应该不属於先锋派……基於其题材的特殊性和讲述的方式来说,还暂时不能严格地归入到先锋文学的范围当中……”
  坐在张启民的身边,各非不经意地转头朝张启民看了一眼。
  主席台上,主持人拿起话筒:
  “《收穫》,是先锋文学的策源地,也將是先锋文学的推动者……”
  “接下来,《收穫》杂誌將继续、重磅推出先锋文学的青年专辑!”
  掌声四起。
  掌声过后,座谈会进入休息阶段。
  漠言转过身,向张启民露出宽厚一笑:
  “启民,什么流派不流派的,重要吗?写出好作品来,才是王道。”
  张启民也朝漠言微微一笑:
  “是的,漠言老师说得对。”
  “再说了,你没有好作品,即使加入什么流派,有什么意义呢?”
  漠言继续发表他的观点,却是说给张启民一个人听的。
  刚才的自由发言,漠言也没有参与进去,看来,他不是不想参与,是他的观点比那几个评论家犀利数倍。
  张启民突然想起了几个月前和漠言在火车上相遇的情景,当时两人同时目睹张启民的邻座老高,口渴得受不了了,借用一个申城妇女的热水袋喝水的经过。
  “漠言老师,你还记得火车上,有个人借了一个妇女的热水袋喝水……”
  未等张启民把话会说完,漠言就爆发出了一阵大笑。
  张启民也笑了起来。
  漠言笑得捂住了肚子,口中断断续续说道:
  “其……实,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那个……那个……妇女的热水袋有问题……”
  漠言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一开始也感到诧异,但那妇女一直拒绝,这就不符合常理了,我后来推测出,热水袋里装的是妇女的尿……”
  张启民也笑得直不起腰,说道:
  “关键是那老高,他辨出了尿的味道,说是橄欖味!”
  张启民的话,让漠言笑得缩成了一团。
  於华、苏瞳等人都朝张启民和漠言这边望了过来,脸上的表情显而易见:
  什么笑话,这么好笑?这也太失態了!
  两人笑够了,漠言对张启民说道:
  “启民,你有没有发现,文学评论家,像不像我们见到的那个老高?”
  见张启民长大了嘴巴,漠言伸手拍了一拍张启民的肩膀。
  张启民突然醒悟:漠言,他是不是也看到过关於自己的负面批评?当然,这只是个猜测。
  这时候,陈永新从会议室门口,匆匆地走到了主席台旁边,在和李晓琳低声耳语了几句,李晓琳立刻站起来,大声喊道:
  “张启民!”
  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张启民这边望过来。
  张启民还在和漠言说话,没注意到陈永新已经跑到了身边:
  “启民,你收拾一下,跟我走。”
  张启民一脸疑惑地看著陈永新。
  陈永新轻轻说道:
  “巴老,要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