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申城来客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3 04:51      字数:2069
  张启民记得,当时自己是在回钱江的火车上读那些读者来信的。
  那个张燕琳,在信中说自己是桂省一所高校的老师,喜欢文学,且非常喜欢《河边的失误》。
  而《南国文坛》就是桂省出版的杂誌。
  这么看来,可以肯定,给张启民写信的那个张燕琳,就是在这《南国文坛》上发表评论文章的张燕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此时此刻,张启民脑海里的感觉非常奇妙。
  看来,这位张燕琳女士,是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
  就在这时,张启民透过阅览室的窗户,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从图书馆大门进来,是胡永军!
  胡永军走到图书馆的门厅,东张西望了一阵后,径直往阅览室走来。
  等胡永军看到张启民的时候,惊喜地喊道:
  “启民,我就知道你在图书馆!”
  张启民望著走近的胡永军,问道:
  “胡编,你怎么来了?文化馆有事吗?”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文化馆能有啥事?是有人到文化馆里打听你,你能不能去见一面?”
  “打听我?谁?”
  “不认识,是个女士,姓李,说是申城来的,一副知识分子的打扮……”
  “有多大年纪?”
  “看上去有四十来岁吧。”
  “姓李?申城来的……四十多岁……知识分子……”
  张启民突然感到,自己一阵莫名的激烈心跳!
  张启民在申城还没有朋友,唯一有过联繫的就是《收穫》杂誌。
  华国对文学史的划分,一般是从鸦片战爭以来到“五四”的这一段,称为近代;“五四”到华国建国这一时期,为现代;华国建国至今的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1988年,申城《收穫》杂誌的主编,是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巴老。
  当初,张启民把《大红灯笼》寄给《收穫》的时候,也並没有指定给哪个编辑,现在,申城来人要见张启民,而且是四十出头的女性,张启民脑海里唯一能想到的是:
  巴老的女儿李晓琳。
  其时,巴老八十多岁了,他的女儿李晓琳已开始参与杂誌的编辑事务,几年前的莫干山笔会上,李晓琳已经负责起了联络和指导作家改稿的工作。
  此时,张启民把手头的东西飞速整理了一下,快步离开了图书馆。
  张启民走得很急,从图书馆到文化馆这这一段路,抄近路的话,需穿过一个极小的弄堂,平时张启民很少走。
  但今天事急,张启民出了图书馆大门,没有犹豫,一头扎进了小弄。
  当张启民呼著白气,从小弄出来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了文化馆的大门,並且看到就在文化馆的大门口,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高个子青年双臂抱在一起,仰著身子,似在感受周围的环境。
  张启民快步往前,他看了一眼青年人,对方的个子只比自己稍矮三、四公分的样子,一头黑髮微卷,一双天生忧鬱的眼睛似在思考问题。
  张启民看著此人,似乎在哪儿见过,脑子里却没有具体的印象。
  他没打算理睬青年,脚步匆匆往文化馆院內走去。
  “你好!你是张启民吗?”
  身后,青年突然开口说道。
  张启民停下脚步,转身再次打量著青年。
  “你好!张启民,很高兴认识你,我叫陈永新!”
  张启民不由呆住了!
  自己没听错吧?眼前,这个比自己大十岁左右的青年,原来就是陈永新!
  几乎同时,张启民的脑海里想起来了,前一世,自己在杂誌、报纸和网络上看过的《收穫》杂誌主编陈永新的照片。
  眼前的青年,比停留在自己脑海里的、模糊的《收穫》杂誌主编陈永新形象,年轻至少三十多岁,自己脑海里的陈永新有些发福,轮廓圆润,而眼前的青年,高鼻樑,有稜有角。
  是年轻的陈永新无疑!
  想到此,张启民说道:
  “你好,陈主编,我是张启民。”
  说著,张启民朝陈永伸出了手。
  陈永新忙也伸出手来,两人握了握手。
  陈永新笑道:“启民,原来你比我还年轻!”
  张启民也微笑:“陈主编,幸会幸会!”
  张启民的话,让陈永新有些懵圈:“启民,我不是主编,我只是《收穫》的一个普通编辑……”
  张启民心说,现在不是,將来是。
  陈永新向张启民介绍道:
  “这次我们从申城到温州办事,李老师想到了你就在瀧泉,就想回程途中顺路来看看你……”
  张启民心想,从温州回申城,可以直接去杭城再回申城,他们这么一绕,不是多出了很多路?
  这哪里是顺路来看自己,分明是专程来看自己!
  陈永新继续说道:
  “李老师是杂誌社的副主编,她对你的《大红灯笼》评价很高,还介绍给巴老读了……”
  “哦?”
  张启民颇感意外,李老师,就是李晓琳,她读我的小说不意外,但巴老已经耄耋之年了,还看一个普通作者的作品,真是想不到。
  他问陈永新:
  “陈编,李老师人现在哪儿,刚才我同事通知我说,李老师也在瀧泉?”
  “是的是的!刚才我们已经到你办公室去过了,李老师还在你办公室休息,我这不是刚出来看看嘛……”
  “啊?你怎么不早说……”
  张启民遂领著陈永新往文化馆办公楼走。
  就在文化馆门厅外的空地上,停著一辆申城牌照的黑色大眾桑塔纳,车上还坐司机,似在闭目休息。
  办公室內,一个留著一头普通短髮、一脸平静而不失睿智的妇女坐在办公室的旧沙发上,正在翻看茶几上的一本《瀧泉文艺》杂誌。
  茶几上,杂誌的旁边,放著胡永军之前给她泡的茶,看似还没喝过。
  张启民走进门,妇女转过头,有些疑惑地看著张启民。
  张启民脸上带著微笑:
  “李老师您好!我是张启民。”
  李晓琳站起身,再次打量著张启民,平静的脸上神色微微一动,然后才说道:
  “你好!张启民,我是《收穫》杂誌的李晓琳,我们车过瀧泉,就想到了你,顺道来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