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收穫》上发表了!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3 04:49      字数:2219
  现在,张启民终於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在《白鹿原》的写作上了。
  前一世,张启民看到的有关文学的报导中,1988年,远在陕秦的程忠实已经开始收集写《白鹿原》的素材了。
  如果自己笔下的《白鹿原》不儘快写出来发表,这不是让老程做无用功吗?
  想到这里,张启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开弓没有回头箭。
  必须儘快把《白鹿原》写完!
  张启民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那就是:不浪费原作者的时间和精力!
  並时时提醒自己恪守这条原则。
  现在,除了出去吃饭,一天二十四小时,张启民都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
  文教局之前的大楼给了教育局,新成立的文化局却是没有食堂的,这倒省去了他吃饭在路上的时间。
  张启民每天下午一两点钟起来,到外面的大街上、离他宿舍最近的小吃店吃早饭。
  一般是两客小笼包外加一碗咸豆浆,走之前还打包走两客小笼包。
  第二天,依旧如此的配置。
  打包带走一份,小吃店老板娘以为他是给家里人带的,其实,却是张启民给自己准备的晚饭。
  他吃了饭直接回宿舍,继续写《白鹿原》。
  其间,胡永军来找过他两次,两次都是文化馆发工资,第一次,张启民亲自去领了;第二次,直接让胡永军把工资代领了过来。
  转眼,就到了十二月中旬。
  张启民终於为《白鹿原》画上了最后一个句號。
  紧赶慢赶,终於在阳历1987年12月底前完成了《白鹿原》四十九万多字的小说。
  张启民不敢耽搁,把之前自己已经编了页码的小说手稿,再次进行了细心整理。
  然后,把小说稿用绳子捆好,装入书包,骑车来到邮电局。
  在寄件窗口,张启民看到里面的营业员是个中年妇女,正低头打瞌睡:
  “同志,我要寄包裹。”
  中年妇女抬起头,望著张启民愣了一愣,然后说道:
  “普通包裹?”
  张启民知道邮电局寄包裹分几个档次:平信贴八分钱的邮票,掛號信需要再加上一毛二分的掛號费,而寄包裹是按重量来计费的。
  於是,张启民问道:
  “寄重要的包裹,应该怎么寄?”
  中年妇女的语气颇不耐烦:
  “现在新推出了邮政快件,时间比普通包裹快,但价格要贵很多……”
  张启民没有犹豫:
  “我就寄邮政快件!”
  中年妇女不由得一愣,她看著眼前这个年轻人蓬头垢面,口气倒不小,语气越发不耐烦:
  “东西呢?”
  张启民从书包里取出了用绳子綑扎的小说稿:
  “这是小说稿。”
  中年妇女懒懒地起身,走到窗口旁的秤边,她伸手接过了张启民手里的小说稿,看似认真地检查了一番,开始称重。
  过秤后,张启民的《白鹿原》手稿重1624克,经过计算,张启民的这份包裹需要付三块五毛四分钱邮资费。
  在中年妇女惊诧的目光下,张启民交了钱。
  等填完单子,付过邮费,张启民看到中年妇女取过里面桌上的一个布袋,把小说稿装到了布袋里,然后又从一旁取过针线……
  张启民惊讶地看著妇女的举动,前一世张启民没有寄过包裹,更何况是在一九八七年!
  妇女却再次不耐烦起来,抬头看著张启民:
  “好了呀,你已经办好手续了……”
  明显的逐客意思。
  张启民笑笑,遂离开了邮电局。
  他把《白鹿原》寄给了燕京的《当代》杂誌,他在“收件人”一栏里写的是舟倡义的名字。
  寄完邮件,张启民来到街上。
  他在大街上做了两件事情:
  首先为自己买了几套过冬衣服,其次是理了个发。
  两个月没理髮了,他蓬头垢面的样子快要让人认不出来了,怪不得邮电局的女营业员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然后,张启民心情愉悦地来到文化馆。
  已经两个多月没来上班了,想想也是有意思,这么好的单位哪儿找去。
  张启民的自行车才骑进文化馆大门,从门卫室內就传出一声大喊:
  “张老师,张老师!”
  张启民减速,用一只脚的脚尖踮住地面:
  “什么事,老刘?”
  “张老师,有你的邮件……”
  张启民闻言,乾脆下了车。
  老刘跑到张启民车边:
  “是这样的,张老师,你的邮件都到好多天的,我让王馆长代你领去保管了,我这门卫室可不敢放啊……”
  张启民听了,心里顿时来气,这个老刘话不一次说完,脸上却没有变化:
  “谢谢老刘!”
  说完就又上车,把车骑到了车棚停好。
  等张启民走进文化馆门厅,就听到了王淑兰的声音:
  “张启民……”
  原来王淑兰已经从她办公室的窗户里看到他进院了。
  “小张,我这里有你重要的邮件!”
  王淑兰看到张启民进门,遂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办公桌抽屉上的锁。
  张启民看到,王淑兰的抽屉里被两个大信封塞得满满当当。
  王淑兰取出最上面的牛皮纸信封,边递给张启民,边说:
  “这是申市给你寄的《收穫》杂誌。”
  张启民接过信封,心里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
  王淑兰又从抽屉了取出了一张墨绿色的取款通知单,递给张启民:
  “小张,这也是你的!”
  张启民接到手上,瞟了一眼,果然是《大红灯笼高高掛》的稿费,上面的额金显示为:
  五百四十元。
  张启民飞快地在脑海里算了一遍,《大红灯笼高高掛》是三万六千字,这么说来《收穫》杂誌开出的稿费是千字十五元,比《当代》开出的稿费低了许多。
  正想著,王淑兰又从抽屉里取出第二个大信封。
  张启民瞄了一眼,这也太熟悉了,《小说月报》。
  然后,他的手上接住了王淑兰递上的取款通知单。
  这一次,《小说月报》转载的稿费是:
  一千零八十元。
  张启民不由得又开始在脑子里计算起来……
  一旁的王淑兰把东西都亲手交到张启民手上,仿佛完成了一件重大事情,长出了一口气。
  不过,怎么张启民看上去,似乎没有一点高兴激动的样子?
  他可是收到了两笔巨大的款项啊,加起来有一千六百二十元!
  以王淑兰瀧泉县文化馆长的工作岗位,是她两年工资的总和!
  “谢谢王馆长!”
  张启民平静地道过谢,一只手里捧著两个大信封,另一只手里拿著两张取款通知单,离开馆长办公室,往自己的办公室走。
  还没走到自己办公室门口,就听到身后的走廊里传来王淑兰嘹亮的声音:
  “张启民,燕京长途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