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河北事了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3 02:08      字数:2045
  然而,马周也明白,在当下的时局中,太子的手段虽显功利,却无疑是稳定河北、巩固胜利果实的最有效方式。
  雷霆手段之后,需以怀柔绥靖,方能避免逼得残余势力真正鱼死网破。
  他只是暗自警醒,未来的治国之道,绝不能仅仅依靠这种利益捆绑,更需要建立法度,清明吏治,从根本上瓦解门阀滋生的土壤。
  他的当务之急,是將陛下的旨意和朝廷的权威,彻底贯彻到河北的每一个角落。
  隨著李、卢两家的覆灭,河北官场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
  马周以黜陟使之权,会同孙伏伽,依据此前暗访的考绩和赵元楷的推荐,迅速提拔了一批出身寒门、干练有为的官吏,充任各州县关键职位。
  这些新官上任,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更明白自己的前程繫於新政成败,因此个个卯足了劲,清丈田亩、登记户籍、推行常平仓法,不敢有丝毫懈怠。
  马周则不时巡视各地,一方面为新政撑腰,另一方面也是考察这些新官的政绩与人品,確保河北的吏治能够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对世家残余势力的清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罚没的田產,除部分充入官田外,大部分都以较低的价格或租赁的形式分给了无地少地的佃户和流民;
  查抄的浮財,则大量注入常平仓,平抑粮价,並为兴修水利、道路提供资金。
  这些举措,使得普通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民间对朝廷和新政的支持度空前高涨。
  曾经盘踞百年的世家阴影,在河北大地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
  长安,东宫。
  成功收服河北世家代表的李承乾,志得意满。
  他利用从雪盐利润中抽取的巨额资金,更加大方地赏赐、笼络朝臣,东宫的势力日益膨胀。
  对於河北后续的吏治整顿和新政推行,他反而有些疏於过问,在他看来,既然最大的刺头已经拔除,剩下的不过是按部就班的琐碎事务,有马周等人足矣。
  他的注意力,开始更多地转向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储君地位,以及如何应对那些依旧对魏王抱有同情或是对他本人不满的潜在对手。
  这种微妙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李世民的眼睛。
  百骑司的密报將太子近日的举动、河北新政的进展以及马周的作为,都清晰呈现在他的案头。
  这一日,李世民召来了心腹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他並未直接评议太子,而是將马周最新一份关於河北新政推行具体细节及初步成效的奏章,递给眾人传阅。
  奏章中,马周详细匯报了清丈田亩后增加的赋税、常平仓稳定粮价的效果、新修水利惠及的农田亩数,以及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的景象。数据详实,言辞恳切,虽无夸耀之功,却处处透著踏实与成效。
  “玄龄,你以为马周此人如何?”李世民看似隨意地问道。
  房玄龄略一沉吟,恭敬答道:“回陛下,马周沉稳干练,洞察时弊,能於纷繁复杂中抓住根本。此次河北之事,其暗访之功,尤在明查之上。
  更难得的是,其人不慕虚名,务实肯干,实为不可多得之治世能臣。”
  长孙无忌接口道:“陛下慧眼识珠。马周確是栋樑之材。如今河北渐趋平稳,新政初见成效,马周居功至伟。只是……其人性情刚直,於权术一道,似乎不甚热衷。”
  他这话,隱隱点出了马周与太子行事风格的差异。
  李世民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又问道:“那太子近日所为,尔等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作为太子舅父,自然多为美言:“太子殿下能审时度势,以利驱之,兵不血刃便收服河北世家,免去许多动盪,彰显储君气度与谋略,於稳定朝局大有裨益。”
  房玄龄则更为客观:“太子之术,確为当下稳定河北之良策。然,治国终须以正道。利益羈縻可解一时之急,难成万年之基。
  望太子殿下能渐次领悟,恩威並施,王道与霸道並用,方为长久之计。”
  李世民听罢,沉默片刻,方才缓缓道:“承乾长大了,懂得用势,这是好事。
  马周能做事,肯做事,这也是好事。
  河北这块试金石,试出了魑魅魍魎,也试出了真金白银。
  接下来,就看这新政,能否真正在河北扎下根,能否推广至天下了。”
  他的话语中,包含著对太子成长的认可,也对马周等实干之臣的讚许,但更深层的,是对未来道路的思索。
  他深知,清扫旧势力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一个新的、更稳固的秩序,才是真正的挑战。
  数月后,河北局势已定,孙伏伽、程处默奉旨回京述职,受到重赏。
  马周则被留任,加授河北道巡察使,继续负责督导新政,巩固成果。
  回京途中,程处默与孙伏伽並轡而行。程处默望著身后渐行渐远的河北大地,感慨道:“这一趟,真是惊心动魄。老孙,还是你沉得住气,步步为营。”
  孙伏伽微微一笑:“处默,你衝锋陷阵,才是首功。至於沉得住气……”
  他顿了顿,望向远方,“真正沉得住气的,是马周马宾王啊。
  你我是在台前挥刀,他却是幕后执棋之人。陛下將此间后续重任交予他,实乃明智之举。”
  程处默点头称是:“这小子,是个人物!当初还真小瞧了他。只是,他这般埋头做事,不懂攀附,將来在朝中,怕是要吃亏。”
  孙伏伽目光深邃:“吃亏与否,未必。陛下心中自有一桿秤。能臣干吏,永远是社稷所需。
  只要他持身以正,一心为公,陛下自然会护他周全。
  况且,经此一役,谁还敢小覷这位陛下亲点的黜陟使呢?”
  两人相视一笑,扬鞭策马,向著长安方向疾驰而去。
  身后的河北,正迎来一个崭新的黎明。
  而大唐的朝堂,隨著太子的日益强势和魏王的暂时沉寂,以及像马周这样的新兴力量的崛起,也即將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