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改良造纸术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23 02:05      字数:2056
  百姓能明辨是非,知晓恩出皇上,那些壅蔽圣听、把持地方舆论、甚至暗中曲解詆毁新政的世家,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对“解释权”的垄断,便將如同遇到阳光的冰雪,逐渐消融。
  这才是真正釜底抽薪,撅断世家根基的绝佳手段!
  他们能烧库房,能弹劾干吏,难道还能拦住每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不成?想到世家得知此事后可能出现的震惊与恐慌,李承乾的嘴角不由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舆论的高地,他不去占领,敌人便会占领。而现在,他就要亲手將这高地,牢牢握在皇室手中!
  虽然报刊是一大利器,但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如今的造纸术成本还是太高了。
  內帑支持虽能解一时之急,却非长久之计。若报刊真要定期刊行,广为传播,这纸张消耗必將是一个无底洞。
  即便活字印刷节省了刻版之功,但昂贵的纸张本身就会推高售价,若定价过高,莫说升斗小民,便是寻常读书人也要掂量再三,这与李承乾“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初衷背道而驰。
  李承乾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他深知,若不解决这“纸”的问题,报纸要么曇一现,要么只能成为少数人手中的玩物,失去其最大的战略价值。
  “造纸…造纸…”他低声沉吟,脑中飞速检索著前世模糊的记忆碎片。
  “东汉蔡伦…树皮、破布、渔网…似乎还有…楮树?对,楮树皮是重要原料!工艺似乎是…沤泡、蒸煮、捣浆、抄造…”
  当下的造纸术虽承前代之续,但原料多依赖麻类,处理工艺复杂,耗时费力,且產量有限,导致成本高企。
  若能改进工艺,拓宽廉价原料来源,提高生產效率,纸张成本必能大幅下降!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李承乾的思路愈发清晰,麻藤昂贵,楮树虽好,但其生长和採集也需时间。
  他必须找到一种生长更快、更易获取的原料!瞬间,两个名字闯入脑海——竹与桑!
  “竹子!”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南方遍地皆是,生长极快,纤维坚韧,正是造纸良材!还有桑树,取桑皮之后,並不伤及桑叶养蚕,岂非两全其美?”
  此念一生,再也按捺不住。
  他即刻传令,不仅召来將作监的造纸工匠,更派人火速前往长安市集及周边村落,不计代价,大量收购各类竹子、桑树皮,甚至收集各类废弃的竹製品、桑枝,一併送入东宫划出的那座僻静工坊。
  工坊之內,炉火彻夜不熄。
  李承乾虽无法记得完整的《天工开物》细节,但核心原理却瞭然於胸。他亲临指导,將大致流程告知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
  “竹材纤维坚硬,需格外处理。將其斫断、捶裂,与桑皮混合,投入池中,加以石灰水共同沤泡!石灰之力,可助其软化解离。沤泡日久,再入甑锅,大火蒸煮,务必將杂质烂尽!”
  工匠们听得全神贯注,虽觉此法前所未有,但太子所言条理分明,令人信服。
  他们立刻依言行事,將收购来的青竹破开砸碎,与桑皮混合,投入巨大的石砌池中,加入大量石灰和水,开始进行长时间的沤浸。
  数个时辰之后,池水顏色变得深浊,散发出特殊的气味。
  工匠们捞出已经初步软化的竹麻混合物,放入特製的大甑锅中,底下柴火熊熊,日夜不停地蒸煮。
  蒸汽氤氳中,纤维进一步分离。待到出锅,那原本坚硬的竹材已变得糜烂。
  工匠们將其置於石臼中,利用太子设计、由水轮驱动的连杆碓锤进行反覆捶打。
  “咚!咚!咚!”
  沉重的锤击声迴荡在工坊里,將混合物彻底捣成细腻的浆糊状。
  接下来的步骤便是抄纸,匠人们將得到的混合纸浆倾入巨大的水槽中,用力搅拌,使其均匀悬浮。
  然后用细竹帘伸入水中,小心翼翼地將一层薄薄的纸浆抄出水面,水从帘缝滤下,留下一层湿润的纤维薄片。
  最初几次尝试,或因浆料配比不当,或因抄纸手法生疏,揭下的纸要么厚薄不均,质地粗糙,甚至难以成形。
  但李承乾毫不气馁,重赏之下,工匠们更是干劲十足,不断调整著竹浆与桑皮浆的比例、捶打程度、纸浆浓度。
  终於,在一次试验中,当老师傅再次將抄纸帘从槽中提起时,一层均匀细密的浅黄色纸膜赫然呈现!
  待其稍干,小心揭下,置於一旁用石块轻压晾晒。
  第二日,一张虽略显粗糙,但质地坚韧、表面已颇为平整的纸张出现在了李承乾面前!
  “成功了!殿下,成功了!”老工匠捧著那张纸,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纸或许比不上最好的麻纸细腻洁白,但其成本之低廉,原料之易得,远超想像!
  李承乾接过纸张,用力捏了捏,又对著光看了看,脸上终於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竹浆提供了充足的纤维和韧性,桑皮则改善了纸张的柔软度和匀度,虽然工艺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大规模生產的可行性已被证实!
  “好!太好了!”李承乾当即决断,“即刻以此法,全力生產!
  將此前备好的匠人分为三班,日夜不停,沤泡、蒸煮、抄造各司其职!
  所有產出纸张,无需追求极致精美,只要质地均匀,能用於印刷即可,首要之务是:快!多!”
  他等待这一刻太久了,早已筹备好的大型工坊立刻全力运转起来。
  更多的水池被开闢出来,更多的甑锅架起,水轮碓锤的轰鸣声日夜不息。
  长安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的竹材、桑皮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进来。
  新的造纸工艺如同被注入强心剂,產量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与此同时,活字印刷工坊也早已准备就绪。
  当第一批略带竹黄色、散发著独特草木清香的廉价新纸送达时,排版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印刷的就是萧德言撰写的《农书》,此刻正式进入大规模印刷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