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阴阳共生阵(求追读)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0-23 01:40 字数:2089
姜礪尘极为诧异。
那在前世典籍中俯拾皆是、被视为天地运行根本法则的“阴阳之道”,在此界……
竟是一片未被开垦的认知荒漠?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燎原之火,瞬间点燃了姜礪尘的思绪。
震惊之余,一股难以言喻的悸动与巨大的机遇感涌上心头。
若真如此,他前世所知的那些关於阴阳的深邃智慧,在此界岂非……
无价之宝?
旋即,他压下心潮,眼神变得锐利而深邃。
若是此番晏归鸿能成功悟出阵法,那此阵將是一份真正的大礼。
姜礪尘索性將前世所知的理论道出,供晏归鸿参悟。
“我曾读过一些典籍,其中记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相济,方生万物。”
“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长,既然阴阳能够相互转化,我们何不设一阵法,调节二者至平衡,令其共济,往復循环?”
晏归鸿听著姜礪尘的讲述,眼前仿佛豁然洞开,窥见了一个崭新的阵法天地。
然而,那阴阳共济的奥妙却如同隔著一层薄纱,思路卡在门槛前,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见状,姜礪尘不再多言,指尖灵力流转,於虚空中勾勒出一幅圆融流转的图案。
正是太极!
晏归鸿的目光触及那悬浮的阴阳鱼,瞳孔骤然收缩,仿佛一道惊雷劈开了混沌!
方才的重重迷障,竟被这至简至深的图形瞬间点破。
“妙啊!妙极!”他眼中爆发出狂喜的光芒,激动地看向姜礪尘。
“姜三哥,你……你当真是阵法奇才!此阵是你自创?可有名號?”
姜礪尘却摇了摇头:“此亦是我从典籍中习得,谓之『太极』。”
“太极……”晏归鸿喃喃念著,心神已全然沉浸在那图案的玄奥之中。
姜礪尘见状,趁热打铁,又將前世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精要娓娓道来:
“典籍中续言: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復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这精深的阴阳理论为基,又有眼前这蕴含无穷至理的太极图指引,晏归鸿脑海中的迷雾层层剥落、轰然破碎!
这位阵法天才的精神高度凝聚,观想中的繁复阵纹竟自行化繁为简,一个以阴阳互生、流转不息为核心的阵法雏形,在他心间渐渐清晰、勾勒成型。
约莫半柱香后。
晏归鸿猛地从那种玄妙的顿悟状態中抽离,眼神锐利如电。
他一把抓过枕边的炭笔,又从怀中掏出一叠粗糙的麻布,毫不犹豫地伏下身,笔尖疾走如飞,在那布面上疯狂涂鸦起来。
姜礪尘见状,唇角微扬,悄然退开半步,负手静立,不再发出丝毫声响,只將这片寂静的空间全然留给了沉浸於创造之中的阵法天才。
晏归鸿手中的炭笔在粗糙麻布上飞舞,线条时而狂放如泼墨,时而精微如绣,勾勒出的並非杂乱涂鸦,而是一个充满玄奥韵律的奇异图案。
那图案以虚空中的太极图为核心,却向外延伸出无数细密的符文轨跡,仿佛將阴阳鱼的运动轨跡具象化、复杂化,最终又归於一种动態的平衡。
终於,他停下笔,长舒一口气,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亮得惊人。
他小心翼翼地將那块承载著顿悟结晶的麻布捧到姜礪尘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姜三哥!成了!我……我好像真的抓住了那丝灵感!你看这!”
他指著麻布上的核心阵图,那是一个由无数嵌套、流转的符文构成的复杂太极变体。
“这便是阵眼核心!它並非静止,而是依据『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復动』之理,自行运转不息!”
“关键在於这里。”晏归鸿的手指激动地点在阴阳鱼眼的位置,那里被描绘成两个互相嵌套、牵引的微型漩涡。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此阵眼之妙,便在於它能自发感应区域內阴阳二气的消长。”
“一旦阴气过盛,阳眼便会加速流转,引动阵势,將部分阴气转化为阳气,如同阴极生阳!反之,阳气过盛,阴眼则动,阳极生阴!”
他越说越兴奋,语速加快:“这转化的过程,並非粗暴的吞噬或抵消,而是以『冲气以为和』的方式,藉助阵中预设的五行流转轨跡。”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將多余之气疏导、转化、中和,最终反哺回灵田本身!如同你所说『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生生不息!”
晏归鸿的手指在代表五行流转的符文链路上滑动:“看这里,火行路径炽烈,若感应到阴气过重,便会激发,以其阳炎中和阴寒。”
“而水行路径沉静,若阳气过盛,则引动其润下之力,涵养调和。”
“五行之力在太极核心的统御下,如同四时轮转,自然调节阴阳至『和』的状態!”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著创造的光芒:“如此一来,两种属性相衝的灵草,便如同被置於一个微缩的、平衡的天地之中。”
“阴草得其滋养而不至於孤寒侵阳,阳草获其照耀而不至於燥烈灼阴。”
“阴阳二气在阵中流转、互化、互生,非但不会相互侵蚀,反而能彼此促进,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此阵,当名为《阴阳共生阵》!”
姜礪尘静静地听著,目光隨著晏归鸿的讲解在阵图上流转。
晏归鸿所阐述的每一个关键点,“阴阳互根”、“阴阳转化”、“五行调和”、“冲气为和”都与他前世所熟知的《道德经》、《易经》以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核心思想完美契合!
甚至晏归鸿藉助五行流转来具体实现“和”的路径,都暗合了“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衍生之道。
他心中豁然开朗,前世那些精妙的哲理,在此刻被眼前的阵图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修行意义!
晏归鸿的点拨,如同將散落的珍珠用一根无形的线串了起来,瞬间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幅清晰无比的脉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