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高度机密商业情报
作者:遛完狗的贵族      更新:2025-10-22 20:00      字数:3714
  第217章 高度机密商业情报
  时间要回溯到4月14日,上周四。
  拉里先去波特先生处,拍了封电报,让马修·勃朗宁坐下班火车尽快来纽约,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子弹购买事项要处理。
  电报直接发给了《波士顿环球报》的温斯洛普先生,由他转达给自己的准女婿。
  子弹的事项是高盛派人来询问的,另外,高盛还通知自己,他需要的那份商业咨询书,已经准备好了。
  拍完电报后,拉里又和邓巴先生坐马车到了松树街。
  两人刚刚坐定,亨利·高曼就如同献宝一样,拿出一个金属保密箱,又取过钥匙,打开了繁复的锁,最终取出那份报告叫做《博士伦公司资产与股权的调查报告》来。
  拉里接过那份报告,没有说话,而是低头看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情报,这里面记录了当今华尔街最消息灵通的公司,高盛,对于博士伦公司的所有情报。
  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一共孕育过两家超级公司,一家是伊士曼柯达,而另一家就是博士伦。
  不过,博士伦的历史要比柯达早的多。
  1853年,德国移民约翰·雅格·博士(john bausch)在纽约州罗切斯特成立了一家销售单片眼镜的小型商店。一年以后,乔治·伊士曼才降生。
  看到这里,拉里又反过头来看了看创始人约翰·博士的名字,心说怎么又是德国移民?
  怎么好多大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德国移民?
  拉里愣了两秒,才继续看下去。
  1861年,约翰·博士推出硬橡胶框眼镜,成了该公司第一个爆款的产品。
  1865年,其好友亨利·伦(henry lomb)以60美元借款入股,两人正式合伙成立公司,名称由双方姓氏组合而成,是为博士伦公司(bausch & lomb)。
  随后,博士伦开始进军光学玻璃产业,并开始生产出第一批“美国制造”的光学玻璃,并由此进军光学仪器产业。
  1872年,博士伦开始进军显微镜领域。
  要知道,就是在那年,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显微镜已经行销欧洲25年了。博士伦作为一个新大陆的效仿者,蹒跚起步,也是为了追赶国际先进光学镜头的前沿科技,不惜重金开始了光学镜头的刻苦攻关。
  1880年,约翰·博士的儿子去了趟德国蔡司公司,在认真核对过蔡司公司的显微镜,在消除物镜的色差、球差、彗差等等具体的,诸多登峰造极的技术之后,决定秒跪,改由德国蔡司公司授权,在美国设计和制造蔡司的专利镜头。
  由此,德国蔡司和博士伦公司的关系就开始非常近了。
  目前,博士伦公司已经是一个横跨眼镜、显微镜、照相机光学镜头的多领域公司,并且是光学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
  这种公司因为并不是公开发行公司,而且占优的领域都是小众行业,不显山、不露水。
  但业内人士都非常忌惮博士伦公司可怕的影响力。
  搁在一百年后,这种公司有个专有的称呼叫“隐形冠军”。
  把玻璃变成眼镜和镜头,这种行业其实非常暴利,但技术门槛很高。一但有博士伦这种公司存在,美国其它光学公司就生产的非常艰难。
  报告显示,该公司是非常具有长期成长价值的。
  有罗切斯特的金融行业情报显示,该公司正在秘密研发军用的单筒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另有消息,爱德华·博士本人,也正在联络大发明家爱迪生,准备联合改进他生产的一种叫“电影摄影机”的光学系统,使之能成为一种叫做“电影放映机”的新机器。
  拉里看到这里嘴角直抽凉气,心说我也不想在今年办这么多大事!
  但时不我待啊!
  这年头科技日新月异,要是任由博士伦拿到军工订单、或者任由它进入军工业,收购博士伦所需要的资金起码得上一个数量级。
  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分析该公司的资产和盈利情况。
  拉里粗看了一眼这部分报告,就抬眼看了看亨利·高曼,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
  “做的好!”
  亨利·高曼忙笑着点了点头,不无得意的说,“我们是高盛啊!”
  拉里嘴角露出微笑,低头继续看报告。
  刚刚拉里之所以抬头夸奖亨利·高曼,因为拉里发现对方已经充分的理解了自己的潜在意思。
  高盛做了一项深入的调查,一方面罗列了博士伦公司的账面资产,另一方面,高盛还贴心的列出了博士伦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隐藏价值。
  具体是:
  土地和厂房,博士伦位于罗切斯特的旧城区,账面价值15万美元,但高盛认为那是上一次公司整合时的价值。
  现在该公司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原因是该地地下有优质的水源,这是光学制造的关键资源,这证明了创始人的卓越眼光。但此地的地价却没有显示出这块高级泉水的真正价值。
  高盛预估现在起码值35万美元。
  另外,机械设备的账面价值是12万美元,这是根据当年买入的机械的折旧算出来的。
  但高盛经过核对博士伦购买的德国蔡司精密制造商的同等级设备发现,该种设备只需要更换少量设备,就可以生产高精度军用镜片,其重置成本和专有技术附加值极高。
  高盛的估价是28万美元。
  另外,高盛对存货和原材料、应收账款等也做了分析,均觉得此项的隐藏价值并不多。
  但狠的随后就来了,目前博士伦账面价值上,专业与核心技术、品牌与商誉、分销网络和重要客户,这些都没有估值,因为此时很多小企业并不将这些视为资产。
  但高盛得到了拉里的充分启发,将相关无形资产都细化,并且用可比平价进行了量化,随后就有惊人的发现。
  比如专利,高盛发现博士伦拥有多项核心光学专利,有些是购买蔡司的长期使用专利,这些专利不仅构成了强大的技术专利壁垒,更能通过授权产生巨额的利润,是公司的最宝贵资产。
  仅这一项,高盛的评估结果就是120万美元。
  另外,高盛发现“博士伦”这个品牌因为在专业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所以其品牌溢价使得相比同类产品的售价高出30%。这种信任能直接转化成市场份额和定价权。
  高盛评估该部分的溢价是45万美元。
  此外就是渠道和经销商,高盛发现都是长期独家代理协议,这些是新竞争者无法快速建立的壁垒,具有巨大的价值。
  此项账面价值还是零,但高盛估值怎么样也有15万美元的价值。
  博士伦最大的潜在价值,就是他们马上要推出的军工项目,现在美国军队正在扩军,一旦该公司的军工镜片得到订单,则将可以迅速完成资产质量,以及净资产、利润率、订货和流动性,多重提升。
  当然,高盛并没有将所谓“电影放映机”这个项目看在眼里,但拉里却知道这项收入将来绝对不次于军工订单。
  另外,高盛用锐利的目光,揭示了博士伦公司潜在的、最容易被忽略的价值,那就是博士伦有一批当今美国顶尖、全球也是第一档的经验丰富的光学技师和工程师。他们的技艺无法快速复制,但却是维持产品质量和创新的核心。
  这份“活资产”的价值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但真正的价值近乎天价。
  高盛仅这些人力的价值就估算出25万美元。
  拉里想了想,觉得高盛并没有高估这些价值。因为依照波特先生对于戴比尔斯要在美国开设珠宝零售的情报来看,塞西尔·罗兹光在招聘欧洲的珠宝工匠这方面就投入了十几万英镑。
  如果还要将他们都放在美国,那安家费等又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有时候从头建立一项事业,又想直接建立一个高标准的成熟业态,谈何容易!
  新进入者,光挖人就得付出极大的代价。
  总之,高盛的结论是,如果看博士伦公司的表面价值,应该也就是120万美元左右,但按照高盛的预估,该公司的总价值应该接近298万美元。
  拉里看到这个结论心也是砰砰直跳。
  此时代的公司评估非常简陋,那就是表面上的财产,人们还普遍没有觉得一家公司的无形资产到底有多大。
  但拉里知道,他不但知道,他还能知道潜在的项目,如军工镜片、电影机械光学机械的价值有多大。
  除此之外,伊士曼也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商机——当然,是伊士曼认为是“潜在”的,但拉里却早就知道他的价值。
  伊士曼有眼睛疾病,如果直视光源的话眼睛就会不住的流泪。
  以往,他只能默默忍受,或者喝各种让人痛苦的药剂。
  但有一次,伊士曼到博士伦进货时,博士伦就提供了他现在佩戴的淡色眼镜,这使得他畏光的眼睛得以大大缓和。
  伊士曼就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潜在的需求,因为很多人都会需要这种淡色眼镜。
  但拉里却知道,这种潜在需求不但很大,后续还会成为风靡全球的一项发明,就是墨镜,或者说太阳镜。
  ……
  看完这份报告,拉里沉思良久。
  过了一会,拉里醒悟过来,转脸看着亨利·高曼,认真的点了点头。
  然后,拉里从钱包里抽出500美元,交给了他。
  亨利·高曼嘴角咧出微笑,小心的接过了这500美元,对拉里表示感谢。
  拉里摆摆手,神情凝重的说道,
  “我们需要再次签一个商务咨询合同,这次的标的数额是1000美元,并且还要有保密条款。”
  亨利·高曼先是一惊,随后脸上浮现喜色,忙问道,
  “再查谁?”
  拉里指了指那份报告说,“还是它,博士伦!这次我要求你们按照最细致的标准,将你们看到的每项标准都细化。嗯,对了,你们可以聘请财务人员和资产评估师,总之,我要一份即使是放在最高法院也能当做政务的、那样铁一样的详细报告。我有用!”
  亨利·高曼有点疑惑,但还是郑重的答应了。
  “另外,我还要加一些条款!”拉里脸色依旧凝重,直直看着亨利·高曼的眼睛,继续说道,
  “不要迎合我的喜好,而枉顾事实!你们不能因为我觉得博士伦有各种无形资产就加重对他们的渲染。我的主观判断不重要,我要利用您这份详细的资产评估报告而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你们因为迎合我而做出了不相符的扭曲事实,你们也得要十倍赔偿我。明白吗?”
  亨利·高曼脸色也变得郑重,点头说道,“我明白,一切以事实为准!”
  拉里缓慢的点了点头,又重新陷入沉思,不自觉间,他将眼睛望向窗外,就见高天上一群此时已经变得很罕见的旅鸽,陆陆续续的飞过,飞到更北一些的地方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