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试改科举
作者:
佚名 更新:2025-10-22 19:44 字数:2140
殿內空旷下来,李炎看著眼前这位李党中坚,忆及其在甘露之变后的朝堂纷乱中,仍能屡次犯顏直諫文宗,加之史载其刚正敢言,心中便多了几分信任。
“陈卿,”李炎起身说道:
“陪朕在这大明宫內苑中走走,坐得久了,有些气闷。”
“臣遵旨。”陈夷行恭谨应道。
李炎又对隨侍的內侍吩咐道:
“去尚食局取些点心来,朕有些饿了。
其余人等不必跟隨,在此等候就行,人多反扰了清静。”
眾內侍领命。
李炎与陈夷行君臣二人一前一后,步出紫宸殿沿著宫道缓行。
暖阳洒在宫苑的砖石小径上,李炎开口问道:
“方才议及科举,朕忽有一事不明。
陈卿,我大唐士子,礼部放榜及第之后,是即刻授官履职么?”
陈夷行心知陛下这是要深入了解取士后的流程,以便方才决策,立刻详细稟告道:
“回陛下,並非如此。
礼部放榜,仅定及第之名分,取得入仕资格。
之后,及第者需赴吏部参加关试。
关试合格,方算正式获得『出身』。
然此时尚无实职,需守选待缺,短则三年,长则七年不等,其中,进士科守选期通常最短。。
守选期满,方至吏部参加释褐试,考身、言、书、判,合格后方能授官。”
陈夷行顿了顿,继续细说道:
“通常,进士科甲第可授正九品上之校书郎、正字等清要之职。
普通进士及第者,多授从九品下之州府参军或畿县县尉。
明经及第者,则基本授从九品下之县主簿、县尉或偏远下州参军。
然则,许多及第者,尤其明经科,因守选漫长或嫌所授官位低微,往往选择投奔地方藩镇,充任幕僚,此路反比守选更快、更实惠。
至於明法、明算诸科,统称专科,及第者多授从九品下之地方州府司法佐吏或计吏。”
李炎默默听著,脚步未停,李炎边听边思忖。
陈夷行所言,印证了他之前的顾虑。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进士、明经的起点已是底层小官,专科更是微末小吏。
若贸然大幅增加取士名额,守选年限只会更长,释褐试竞爭將更残酷,最终结果要么是製造更多心怀怨望的待业士子。要么是迫使更多人流向藩镇幕府,反而助长地方势力,此乃饮鴆止渴
不能贸然扩招,官位是硬约束,財政更是枷锁。
李炎停下脚步,望著太液池微澜的水面,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李景让可用,但培植新血之事,急不得。
“嗯,朕明白了。”李炎转过身,对陈夷行说道:
“今岁取士名额,就如此定下:
进士科,取四十人;明经科,取二百人;其余明法、明算、童子诸科,每科各取二十人。
知贡举李侍郎处,陈卿可依此传达圣意。”
“臣,领旨。”陈夷行躬身应诺。
待行至一处僻静迴廊,四下无人之时,李炎停下脚步,目光直视陈夷行,语气郑重说道:
“陈卿,朕可信你否?”
陈夷行心中一凛,环顾四周確认无耳,肃然躬身,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说道:
“陛下,臣陈夷行,愿以此身家性命及世代清誉作保。
陛下今日无论所言何事,皆只出於陛下之口,入於臣之双耳。
天知地知,陛下知臣知,绝无第三人可闻。”
李炎凝视陈夷行片刻,缓缓点头说道:“好,朕信你。”
李炎负手望向远处含元殿的飞檐,声音中带著一种深沉的抱负说道:
“朕欲效太宗皇帝,揽尽天下英才,重振我大唐雄风。
前些时日国子监问政,命诸生上书言事。
虽其所言,多能切中时弊,然所提解决之道,往往失之空泛或稚嫩。”
李炎话锋一转说道:
“然朕却如获至宝,为何?盖因那一封封奏疏,字里行间,写的皆是我大唐当下实实在在的难处、痛处,此乃赤子之心,忧国之思。”
陈夷行听闻此言,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与欣慰——陛下果然是有为之君。
李炎接著说道:
“其中关於科举之弊,诸生所言,朕归纳数端:
一曰『行卷』,考前投献诗文给权贵名流以求延誉、『公荐』,官员公开推荐考生,此二者之风盛行,请託成习。
二曰考官取士,每重门第阀阅,寒素难进。
三曰进士浮华,重诗赋而轻实学。
四曰及第后『期集』、『曲江宴』等,易结朋党。
陈卿,此四弊,確有其事否?”
陈夷行面色凝重,坦诚以告道:
“陛下明察秋毫,此四弊,皆切中要害,確实存在。
关於行卷、公荐与考官取士重门阀,今科知贡举李景让,素以刚正、重实学、喜拔擢寒门著称。
臣料其必尽力摒除请託,唯重才学。
然门第之见,积重难返,非李侍郎一人之力可全扭。
至於进士浮华与朋党之虞,臣亦深以为然,然牵涉甚广,尚无良策禁绝。”
“朕有些想法,陈卿且听。”李炎压低声音看向陈夷行道:
“其一,为绝请託、行卷、抑门第之弊:
礼部收卷后,即刻將考生姓名、籍贯等糊封。
再遣专人文吏,用一种统一字体,將所有试卷重新誊录一遍。
誊录副本交阅卷官批阅,待定榜后,方启封原卷对照姓名。
阅卷时,设多位考官,互相监督。
此法,或可令考官但凭文章取士,不识其人门第,不知其请託何人。”
“其二,为纠进士浮华之弊:
进士科考试,可將诗赋与策论、经义分开评等。
诗赋固可显文采,然治国需实策通经。
可提高策论、经义在录取中的权重,或单设策论优异等名目。”
“其三,为防朋党:
明令禁止新科进士於守选期內,以同年之名结社、串联,尤其禁绝期集、曲江宴之外的大规模私聚,违者,严究。”
陈夷行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尤其对糊名、誊录二法深以为然。
陈夷行思索片刻,谨慎道:
“陛下圣虑深远,糊名、誊录之法,隔绝考官与考生之私,確为良策。
推行此法,可最大程度確保取士以才学为本。
然此乃重大变革,牵涉礼部、吏部诸多规程,恐非一蹴而就。
臣以为,可先行试点,待完善后再推及天下。”
“至於分开评等诗赋与策论经义,以及禁止及第后私聚结党,臣亦深表赞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