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这一次,绝不能放过任何线索!
作者:佚名      更新:2025-10-11 16:43      字数:4091
  第183章 这一次,绝不能放过任何线索!
  30分钟后,姜东、方妍和小汪三人驱车再次抵达了案件的第一现场。
  此时,现场外围已有当地工作人员提前等候,正在进行前期布置与协调工作。
  双方简短进行了工作对接后,三人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那栋显得格外沉寂的房屋上。
  他们注意到,房屋入口处是一扇老旧的木门,门上掛著一把铁锁,却並未真正锁死,只是虚掩著掛在门环上。
  门中央还贴著一张封条,纸张已经有些发黄,边缘微微捲起,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突兀而肃穆的对比。
  小汪率先走上前,俯身仔细检查门锁和封条的现状。
  他轻轻拨动锁体,確认其处於未锁闭状態,隨后转身向姜东请示:“姜东,这门虽然掛著锁,但实际是虚掩的,封条也还完整。”
  “如果我们有必要进入室內做进一步勘查,我马上联繫当地派出所,请他们派专人过来正式启封开门。”
  姜东略作思索,摇了摇头答道:“先不必了,师兄。”
  “我们这次勘查的重点是外窗部分,尤其是当年可能遗留金属摩擦或液压工具作用痕跡的区域,目前集中精力把窗户结构查清楚更为重要。”
  “明白,那就按你说的来。”
  小汪一边应答,一边快步走向车辆后备箱,取出装有各类勘查工具的工具箱。
  三人共同走向房屋一侧的老式塑钢窗。
  这些窗户由一根根独立钢筋焊接而成,结构看似坚固。
  但多年暴露於风雨之中,钢筋表面已出现大面积的锈蚀,深褐色的锈层斑驳陆离,几乎覆盖了原本的金属质感。
  方妍走近其中一扇窗,俯身仔细观察后不禁皱眉说道:“这些钢钉锈成这样,还能不能找到有价值的痕跡?”
  姜东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沉稳而肯定:“没问题。”
  “锈蚀主要发生在表层,如果真的使用过千斤顶这类工具施加外力,金属內部仍然可能保留局部变形或微凹陷的痕跡,只是需要清理一下才能看清。”
  小汪指向窗框某处问道:“那我们现在具体从哪开始?”
  姜东略作沉吟,反问道:“有没有带除锈用的砂纸?”
  “得先把表面这层锈处理掉。”
  “砂纸?有的,出发之前我特意请同事准备了不同型號的。”
  小汪一边回答,一边从工具箱中取出几张粗细不一的砂纸递了过去。
  姜东戴上手套,接过砂纸,站在锈跡斑斑的窗框前。
  他动作嫻熟而稳定,沿著钢筋的走向反覆打磨,砂纸与金属摩擦发出持续而规律的沙沙声。
  铁锈隨之落下,逐渐露出底层尚未完全氧化的金属表面。
  10分钟后,两根有明显变形跡象的钢筋表面的锈层被基本清除,原本被遮蔽的金属质感重新显露出来。
  这时,姜东缓缓脱下了沾满锈尘的手套,转身面向身旁,语气沉著地说道:“师兄、师姐,你们看这里。”
  他伸手指向那根刚刚打磨完毕的圆柱形钢筋。
  方妍和小注立即凑近,顺著他所指的方向凝神察看。
  果然,在钢筋的中段位置,有两处明显的凹陷,它们对称分布於钢筋水平方向的两侧,仿佛被某种强大的外力紧紧压迫过。
  小汪不禁低声惊嘆:“这么明显!果然有痕跡!”
  他忍不住上前一步,用手指轻轻触摸那凹陷处。
  钢筋质地坚硬、粗壮,绝非普通人能徒手摺弯。
  那凹陷边缘光滑、形態规整,明显是由某种金属工具施加持续而巨大压力所造成的。
  方妍也俯身细致观察,隨后补充分析道:“没错,这两处凹陷形態非常规则,显然是高强度金属工具接触並挤压形成的。”
  “从钢筋整体弯曲的弧度来看,所施加的外力远超一般手持工具所能达到的水平。”
  姜东凝视片刻,沉吟道:“因此,我认为在这个位置即便某些工具可能造成局部变形,但要实现如此显著的整体结构形变,一定藉助了专业器械。”
  他一边说,一边用目光扫视周围环境,仿佛在脑海中重构当时的作案过程。
  小汪再次仔细检查了铁窗的整体结构,忽然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就在这时,方妍脱口而出:“是液压设备?”
  “这种装备在十年前可不是一般普通人能隨便拿到手的。”
  小汪点头附和:“確实。”
  “现在这类工具应用很广,基本上每辆救援车或维修车辆的后备箱都可能备有一套。”
  “但在十年前,社会上的车辆普及率远不如现在,即便有车,也未必隨车配备液压装置。”
  听到这里,姜东目光沉凝,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任何一起案件的侦破,都绝不能脱离其发生的时代背景。
  犯罪手法、工具获取、行为逻辑,甚至侦查思路,都深深烙印著特定时期的痕跡。
  某些线索放在今天或许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年,却可能因其稀缺性而成为关键突破口。
  正如这起案件中出现的液压装置一一在十年之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接触、掌握並熟练使用这类工具的人群范围其实相当有限。
  它们並非日常可见之物,更多集中於特定行业,尤其是汽车修理领域。
  那时私人车辆保有量不高,液压设备不仅昂贵,而且用途专一,绝非普通家庭所能拥有或操作就在这时,小汪猛地一拍手,情绪激动地说:“对啊!难道说—凶手很可能是在修理厂工作的?”
  姜东郑重点头,声音沉稳而肯定:“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当时,即便是大城市,液压设备也远未普及,更不用提我们这样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小县城。”
  “因此,我认为接下来的侦查重点,应该立刻转向排摸当年县域內所有汽修厂的从业人员名单,寻找与案发时间、地点、人物有交叉可能的线索。”
  討论至此,三人不禁都有些兴奋,尤其是方妍。
  她从事公安行政工作已有数年,大多数时候处於案件侦办的二线,或负责协调,或整理文书,很少像今天这样直接参与核心推理、亲身推动进展。
  自从姜东加入专案组,他才重新体验到那种深入侦查核心、直面犯罪谜题的快感,以及依靠逻辑与证据一步步逼近真相的成就感。
  这种感觉,陌生又熟悉,令他情绪难平。
  事不宜迟,三人迅速驱警车返回江城市公安局。
  此时,另一组由王佳和李旭带领的侦查小队,仍在案发地附近的几个村落中进行紧张排查。
  他们按照原定计划,走访了所有近期可能受伤的可疑人员,但经过四个多小时细致甚至繁琐的摸排,依然一无所获。
  別说锁定嫌疑人,就连稍微有价值的线索都寥寥无几。
  他们確实找到了几个手臂带伤的人,但要么年龄与嫌疑人不符,要么根本不具备作案条件。
  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不是正在读书,就是常年在外务工、刚刚返乡,背景清晰、行为轨跡明確,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良久,李旭转向王佳,语气中透出难以掩饰的疲惫:“王教,看来我们得暂时撤回,重新整理一下思路了。”
  王佳嘆了口气,点头表示同意:“也只能这样。我们已经做了地毯式走访,继续耗在这里意义不大。”
  “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区域本身范围有限,嫌疑人如果真藏在这里,照理我们不该毫无收穫。”
  两人相视一眼,默契地决定收队,先返回局里与姜东小组会合,交流情报、重新评估侦查方向李旭微微苦笑,语气却依旧平和:“地方確实不算大,可一旦要扩大调查范围,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他略作停顿,继续说道:“如果扩展到整个江东市,甚至龙全省,基础数据量將是几何级数增长,依靠现有的人手和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排查。”
  隨后,他拿起对讲机,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向各小组发出指令:“各小组、各单位请注意,如现场调查工作已基本结束,请立即组织人员返回公安局。”
  “今天大家辛苦了,非常感谢各位的坚持与付出。”
  “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请一定不要气。”
  “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个案子我们已经推进到了关键阶段,接下来只要继续坚定地沿著现有线索深入排查,一步一步扎实往前推进,最终一定能够抵达胜利的终点。”
  30分钟后,李旭一行人也回到了江城市公安局。
  刚走进刑侦办公室,姜东就拿著现场拍摄的照片快步迎了上来:“王教、李队,你们回来得正好,我刚准备匯报现场勘察的初步结果。”
  李旭一边放下外套,一边点头问道:“怎么样,现场的变形痕跡还能辨识吗?”
  “时间过去这么久,估计难度不小吧?”
  姜东神色认真地回答:“確实存在一定困难,锈蚀比较严重。
  但我们特意带了磨砂砂纸,对钢筋锈层进行了精细打磨,终於露出了底层的金属表面。”
  他一边说,一边將手中的照片递过去,“你们看,通过这些处理,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细微的变形痕跡。”
  “哦?居然真的有!”
  一瞬间,李旭和王佳几乎同时出声,脸上写满了惊讶与兴奋。
  他们之前也曾反覆检查过那扇窗户,却从未想到藉助砂纸打磨铁锈以探查下方痕跡的方法。
  姜东隨即递过来四张不同角度的特写照片,並补充说明:“我们从多个方位拍摄,儘可能还原痕跡的形態与走向。”
  “这些影像资料应该能为接下来的工具比对和案情重建提供重要参考。”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手持照片,凝神细视良久。
  李旭微微侧身,语气中带著几分沉吟:“这地方看起来,確实很像某种工具留下的——”
  姜东点了点头,接过话头:“照片毕竟是二维平面,立体细节难免会打折扣,不太显眼。”
  “但在现场,当我们除去表面的铁锈之后,可以清晰看到下方有轻微的凹陷与压痕。”
  “这种钢筋硬度很高,一般的外力很难造成这种变形。”
  “而且,如果铁锈不处理,痕跡几乎完全被覆盖,肉眼是很难直接辨识的。”
  李旭与王佳继续比对照片,默然不语。
  儘管两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侦查,但在反覆对照实物与影像的过程中,他们也渐渐倾向於姜东一开始提出的推断。
  片刻之后,李旭抬头望向姜东,语气严肃:“你的意思是,案发当时,凶手是藉助了液压类工具破坏窗户进入室內的?”
  姜东郑重地点头回应:“从目前的变形特徵来看,人为徒手造成这种凹陷的可能性极低。”
  “即便多人合力拉伸,也完全无法使钢筋变形。”
  “真要造成这样的痕跡,非藉助机械工具不可。”
  “因此,我判断,凶手很可能使用了类似液压钳或可携式千斤顶的专业工具。”
  “千斤顶?那个年代这类工具並不常见啊。”李旭皱眉说道。
  “正是,”姜东紧接著说,“能携带、並且有条件使用千斤顶的人,极有可能与车辆维修行业相关。”
  “而当年那个村子里,有私家车的人家寥寥无几。”
  “除非一一犯罪嫌疑人是汽修厂的相关人员,因为修理厂里这类设备相对常见。
  听到“汽修厂”三个字,李旭与王佳教导员对视一眼,几乎同时脱口而出:“汽车修理工?”
  一剎那,李旭脑海中闪过一段回忆。
  他略作沉思,隨即说道:“没错,当年我们排查的时候,確实注意到村子附近不远有一家汽修厂,就设在马路旁边,主要接待过往的大货车。”
  “难道说凶手就藏在那里?”
  王佳教导员也恍然记起:“对!是有这么个地方!”
  “当时我们还去做过走访,想排查有没有外来车辆或流动人员作案的可能,可惜当时没有深入追踪这条线。”
  李旭立刻站起身,语气果断:“事不宜迟,我们马上组织人手,再赴那家汽修厂调查。”
  “这一次,绝不能放过任何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