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铁路好像修的起
作者:叁瞐      更新:2025-11-25 08:57      字数:6962
  第585章 铁路好像修的起
  公元4054年,西历1357年,大明建国的第四个年头,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帝国,也在百姓因为食盐降价而欢天喜地的同时,迎来了她新生后的又一个春天。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又正是春耕农忙卖力气的时候,要干重体力活就免不了要多吃盐,以前舍不得多吃盐的百姓,这次也因为朝廷的官盐大降价,突然出手阔绰了起来。
  从70文降到40文,即便还是花和以前同样的钱,买到的食盐数量却几乎翻倍,这自然令百姓欢喜不已。
  以至于朝廷第一个季度的食盐销量暴增,同比去年的春季销量几乎翻了一倍,在降价近一半的情况下,朝廷的盐税居然不降反增,才刚刚过完年三个月,就达到了400万两的营收!
  面对这个情况,李善长和冯国用等人自然欢欣鼓舞,觉得今年的盐税有望再创新高,也许能超过去年的1400万两也说不定。
  然而鲁锦却给他们泼了冷水,鲁锦觉得这是百姓的报复性消费,再加上春耕的重体力劳动需求,这才造成了食盐销量翻倍的情况,也许等到后三个季度,销量又降下去了呢?
  李善长他们对鲁锦这个判断却不以为然,如果是因为重体力劳动需求,就要多吃盐,那难道就只有春耕需要劳动吗?夏天既要抢收第一茬的稻麦,还要抢种第二茬的水稻和玉米,那不是更忙更累?
  夏天忙完还有秋收和冬储呢,到冬天了是不是又要腌咸菜和腊肉?
  这算来算去,哪个季节的食盐需求量比春天少了?怎么可能会销量下降?
  对此鲁锦也不做反驳,到年底等着看就是,反正他打定了主意,只要自己期望不高,到时候不论结果如何,自己都不会失望。
  抛开皇帝与两位丞相的讨论不谈,百姓自然是极为欢喜的,吃完降价的食盐后,立刻投入到了忙碌的春耕之中,只有那些遍布大江南北的地主们,还是和去年一样,一如既往的惨
  原因无他,朝廷今年还在继续移民,而这些移民就是抢的他们原来的佃户,随着人口的持续外流,地主们招佃的代价更高了,今年一开春,果然就又有一批地主主动向官府投献土地,许多人要么变卖家产,投入到工商行业之中,要么就分家析产,变成了一个个自耕农。
  九等阶梯税这招民间版的推恩令太狠了,一招便把那些元朝养出来的地主豪强们打了个稀碎。
  不过今年的移民工程也略做了些调整,华北方面,还是从山西和山东各自外迁三个师的移民,只是移民的方向变了变。
  前两年山西的移民基本都去了河套,而今年迁往河套的移民只有一个师,另外两个师全都迁去了集宁、宝昌、开平(上都)、应昌(锡林浩特)一带,用来巩固大明伸向草原的这个前进基地。
  山东的三个师则是分为三个方向,一个去了后世的奈曼旗和通辽一带,第二个去了辽宁行省的咸平府(开原)方向,从开原向北分布,占据了后世的西丰、四平、怀德等地,距离后世的长春市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一个师则是从沈阳往东,沿着后世的清原、海龙、柳河、新宾一带发展,下一步就是占领通化和浑江,向着后世的朝鲜东北沿海地区的延吉和图们一带前进,不过在这个时空下,这里都已经成了大明的地盘。
  这个时空的大明,在鲁锦的操控下,如今在塞北地区执行的是前进战略,靠着移民和屯堡不断的向北扩张延伸,以此来控制那些关外地区。
  以往那些朝代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现在靠着棉衣、玉米高粱、火炕这些抗寒技术的加持,也让大明在这些关外地区逐渐站稳了脚跟。
  当前大明在东北的敌对势力目前只剩一个,那就是泰宁路,也就是原历史上的朵颜三卫,至今还未正式纳入大明的直接统治。
  还有元朝设立的开元路,也就是岳飞口中的黄龙府,后世的农安县,现在也只是招抚而已,大明暂时并没有在这里驻军,也没有移民屯垦,任命的官员也是元朝投降过来的旧官。
  这种情况当然不算稳妥,不过鲁锦也并不太着急,今年他都已经推进到了怀德一带,距离长春也只剩60里了,等明年再移民一个师过去,彻底占领了长春,这样辽东的移民虽然不算太多,可起码交通线也算站住了。
  到时候有了这些移民接替主力兵团镇守地方,就可以把杨璟的第三方面军主力替换出来,然后大明就可以以长春为出发基地,让杨璟集结十万以上的兵力直捣黄龙(开元路),将后世的农安也彻底纳入大明的直接统治,而不只是招抚。
  到了那时,发愁的就不是大明,而是朵颜三卫了,农安距离朵颜三卫的核心领地泰宁路(白城市区东南40里),就只有400里的距离,骑兵快速奔袭的情况下,最多三四天就可以抵达,你猜朵颜三卫还能不能待得住?
  到时候朵颜三卫如果不想归附大明,那就只能退往更北方,朝着更寒冷的地方迁徙,要么就只能彻底内附大明,一旦朵颜三卫的蒙古人内附,鲁锦就把他们打散迁到关内让他们种地去,看这些玩意还能翻起什么浪花。
  北方的移民调整便是如此,南方则又有不同,去年因为对云贵用兵的原因,南方移民几乎都被迁去了云贵,但今年云南还没彻底平定,第一批的移民也未正式安置下来,所以今年暂停往云南移民。
  先从江西、湖北抽调三个师的移民迁往四川,四川的成都平原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可现在四川的人口却少的可怜,和陕西几乎不相上下,因此也要加速恢复人口才行。
  最后则是国外的部分,分别从福建迁一个师到南洋的中权府和新斤府,另一个从浙江和江苏南部迁一个师去澄州,加速对海外的占领,补充海外的汉人人口,让大明在这两块海外飞地尽快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汪大渊的黎洲探洋船队,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今年也再次出发,带着远望号和去年新下水的镇江舰两条大船,以及上百艘船的移民船队一起北上。
  那个来庆贺元旦的高丽使者崔哲,这次也顺道搭乘汪大渊的船队回国,这厮自从听到鲁锦要求增加贡赋的要求,就一直无心久留,他还想着早点回国向王颛禀报大明要涨贡品的噩耗呢
  而在建康这边,鲁锦也在坐镇京师,遥控监督着各方面计划的进度。
  新作物推广方面,去年还只是在全国办了三个技术推广中心,今年那些选派过来的内卫军官兵,已经带着种子和技术返回了各自的原单位,今年每个行省都要各自办一个推广中心,让省内的各府县派人来学,照这个进度,最多再有两年,就能把土豆、玉米、番薯推广到全国各个乡镇。
  云南那边,平叛的战争还在继续,过完正月十五之后,朱亮祖再次出兵,他让廖永忠带第六集团军驻守大理和昆明,然后派冯胜带领第五集团军全部,外加两个禁卫师,合计七万余兵力进攻乌蒙路。
  乌蒙土司率兵三万迎战,被冯胜一战尽灭,阵斩七千余,俘虏两万余,乌蒙路全境被悉数平定,当地土司势力也被连根拔起,朝廷正式在乌蒙路改土归流,设昭通府。
  平定昭通之后,冯胜又让陶安派遣官吏,另外调两个团的移民来昭通镇守,等做完这一切,他才带兵返回昆明。
  至三月初,云南大的战事基本已经结束,接下来就只剩慢慢清洗,安置移民,招抚各地土司了。
  朱亮祖平定云贵的任务也基本完成,继续留下去也没什么用,于是他便带着两个禁卫师的先登团,押着俘虏的段氏全族,回程路过贵州时,还带上了五大土司的送亲队伍和使者,带着他们一起班师回朝。
  京城这边,过完二月二之后,天气正式开始转暖,之前因为天冷而停滞的建筑工程,现在也再度开工,建康城南北的两家国营工厂也正式开工。
  城北的金陵兵工厂已经进入全力生产阶段,到当年三月初,已经累计生产了一万六千多支五二式步枪,囤积军火,为接下来的军改换装做物资储备。
  城南的金陵机械厂,继去年成功造出空气压缩机后,今年开春也把配套的贝塞麦空气底吹转炉搞了出来,不过造出来的这个暂时只是个实验样品,直径一米出头,高不到两米,有效容积还不到两个立方米,但是能一次吹炼十吨重的铁水(一立方米7.8吨重)。
  这台空气转炉暂时被安装到了当涂铁厂,配合进行实验项目,用来小批量的生产‘优质钢材’,别看这东西只是个小不点的实验装置,但生产效率却比以前的炒钢法和灌钢法提高了近百倍,最关键的是,能有效控制钢材的质量,减少废钢产出!
  以前不管是炒钢法还是灌钢法,都极其依赖工匠的经验,工作现场又热又累,还不敢保证质量,即便有老师傅把关,可对于能否炼出真正的钢,也像抽奖撞大运一般,全靠运气。
  而现在,直接把高炉里新鲜出炉的生铁铁水倒入转炉,然后人在一边打开空气压缩机的送气阀门,看着钟表掐点,数着吹炼的时间,只需15到20分钟,就可以吹炼出含碳量合格的钢水,再也不用像以前抽奖撞大运那般碰运气!
  到当年四月初的时候,陶广义和许济川,这两人终于带着第一根当涂铁厂轧制的钢轨,到宫里找鲁锦做汇报。
  芸香殿东侧的空地上,一根12米长,黑黝黝的钢轨就摆在那里,鲁锦用脚踢了踢,结果自然是踢不动的,又拿了根钢筋敲了敲,钢轨顿时当当作响,表现的像是第一次见到铁锭的小孩那般。
  鲁锦这才问道,“这玩意真有每米50公斤?”
  陶广义当即道,“真的有,而且50公斤每米只是标号,理论值应该更重一些,能达到每米101市斤,不信陛下可以让人当场割取一米上秤称一称,当然两端的这两米肯定要稍微轻一些,毕竟钢轨两头的轨腰上都钻了孔。”
  鲁锦闻言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然后才问出了那个他最关心的问题,“这玩意,怎么卖?”
  然而陶广义的回答更加有趣,他当即笑了笑说道,“这个嘛,怎么卖应该看陛下的心意才是。
  “目前朝廷官办的铁厂,对外出售的价格,生铁是10文钱一斤,熟铁是20文一斤,钢就不好说了,最便宜的锻铁,甚至都算不得钢,也要150文一斤,好一些的精钢甚至能卖到200文一斤。
  “而就以眼前这钢轨的质量,陛下若当它是熟铁卖,那它就是20文,若当做精钢来卖,200文一斤也有人买!而且肯定会供不应求。”
  鲁锦点了点头,低碳钢确实和熟铁没什么区别,现在正在建设的城中心那所小学,以及城东的金陵学宫,说是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其实用的钢筋也都是熟铁轧制的,还不是照样用,它哪怕只是熟铁,也肯定比竹筋强。
  而铁轨这东西,英国最早搞铁路的时候,甚至连铸造的生铁铁轨都用过,后来大规模推广的时候,才换成了轧制熟铁,鲁锦现在一步到位,直接搞出了轧制钢轨,虽然只是最普通的碳钢,但也要领先英国那时候一大截。
  听到陶广义的报价之后,他快速在心里算了一下,就按一米50公斤来算,一公里是50000公斤,也即50吨。
  修铁路的话,单线是两根钢轨,正线(一条上行线和一条下行线)加起来是四根钢轨,那就是每公里200吨,也即40万斤,按照每斤20文计算,那每公里就是800万文,折合每公里8000块银元。
  就这还没算枕木和路基呢,更没算桥梁那些东西,还有人工费,路基、枕木、人工,这些加起来也不低,再加上钢轨,每公里的造价妥妥的超过一万块银元了。
  这要是修一条津浦路,全长1000公里,光是路线费用就得奔着上千万两去了,而且这还没算黄河大桥,长江大桥呢,那玩意放到现在,一座至少也要300万两上下。
  不过即便如此,自己修铁路也远比清末的时候,出钱让那些洋人来修要便宜的多。
  稍微关心过工业或者新闻的人都知道,众所周知,只要是我们自己造不出的东西,买西方的产品会有多贵,而等中国自己能造出来的时候,这帮白皮立刻就降价打压我们,把原来高昂的工业品砸成白菜价。
  清末的时候更是如此,那时候我们什么都造不出来,你花钱买人家的自然就要任人宰割。
  然而现在不同了,若是自造自建一条津浦铁路,只需花费一千多万块银元的话,大明现在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
  别的不说,现在光是一年的盐税就有上千万两,从黎洲掠夺的金银,每年也有近千万两(起码现在是这样),因此别说是一条津浦铁路,咬咬牙,就是陇海铁路也并非修不起。
  从江苏连云港到甘肃兰州,全长也才1760公里,而且这条线全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沿途没有任何大江大河要跨,这样就能节省造大桥的费用,如果按2000万银元的总工程造价,分三到四年投资,这样只需每年投资500到700万,四年之后就可以获得一条陇海铁路。
  鲁锦越想越是心动,不过仔细算过之后,该争取的价格还是要尽量争取一些的,造价压的越低,他才能更好的说服群臣,毕竟每年从财政里拨出大几百万修铁路,这也不是一笔小钱。
  于是鲁锦想了想才说道,“广义啊,你也知道咱们造这钢轨是干什么用的,这东西归根结底,还是要修成铁路才有用,而按照现在这个价格,如果按20文一斤来算,这一公里仅是钢轨就要8000块银元。
  “就这还没算路基、枕木、道砟石块、人工费这些呢,全算上的话,一公里妥妥的上万块银元,这要是修一条两京线,就得上千万块银元,这对朝廷的财政收入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朕虽然能一言而决,可也得获得满朝文武的支持,总不能让天下人说朕是隋炀帝,才建国没几年就大兴土木,不顾惜民力挖京杭运河,你说对不对?
  “所以这条路还得更便宜一些,不仅要更便宜,还得让天下人看到物超所值,堵住满朝文武的嘴,所以你说,这钢轨的价格还能不能更便宜一点?”
  陶广义自然也明白这件事的难处,于是他想了想才说道,“陛下,刚才臣说的那些价格,还都是对外销售的价格,如果朝廷要自己用,那肯定还能更便宜一些,毕竟铁厂本身就是盈利的,工人和工厂都有赚钱,那这里面就有降价的空间。
  “如果朝廷自己用的话,生铁6文一斤,熟铁15文一斤,也不是不行。
  “要是等到当涂铁厂那座年产五万吨的高炉建成,再配合更大的吹钢转炉,采矿和运输设备也升级一下,到时候生铁3文钱一斤,熟铁10文钱一斤,也不是不能考虑。”
  “很好!”鲁锦顿时满意道,“如果15文一斤,那每公里的钢轨就是6000块银元,10文钱一斤那就是4000块银元,这样就能把铁路的造价再降下来一些。”
  然而陶广义这时却担心道,“可即便如此,加上路基、枕木、道砟、人工这些,恐怕每公里的造价仍要到一万块,这样朝廷还愿意花这个钱修铁路吗?”
  这回反而轮到鲁锦来安慰他了,于是鲁锦当即道,“朝臣们愿不愿意修铁路,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看到铁路的价值,这一点光靠说是不行的,若是没有见到实物,任凭咱们说的天花乱坠,你就是说破大天去,也没几个人会信这世上有不用牛马牵引,就能载物日行千里的交通工具。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咱们先修一条样板路出来,到时候见到了实在的好处,不用你来催,他们自己就想要掏钱来建了。
  “还有造价这个东西,两京之间1100公里左右,这么长的路,就算你一次把钱掏出来,一年也肯定铺不好,工期起码要三到四年,所以朝廷也可以分期拨款,如果每年只拿出300万银元来修铁路,三四年就能修一条两京线,到时都不用你催,他们自己就肯定比谁都更积极。”
  “也是,可以分期拨款,这样每年均摊下来,似乎也不是不可承受了。”陶广义闻言当即点了点头,但他随后就又问道。
  “那这第一条示范线路怎么修,修哪里,修多长,又该谁来出钱呢?”
  鲁锦顿时大手一挥,“这条示范线,朕拿自己的内帑私房钱来出,前年博望侯刚从黎洲回来时,带回来1200万两,朕分得了300万两入内帑,去年又带回来800多万两,朕又分得了200万,这些钱朕可还都留着没花呢。
  “因此咱们现在至少有500万两的筑路经费,按每公里一万两的话,咱们现在起码能筑500公里。”
  陶广义和许济川两人闻言顿时眼前一亮,若是皇帝肯出内帑来建这条示范线路,那肯定是最好的。
  鲁锦这时又说道,“不过咱们这条示范线路,刚开始也不用规划的太长,一来是为了培养筑路人才,训练工程队伍,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摸索技术,二来这条路必须具有实用价值,总不能花那么多钱就造个摆设出来,所以规划方面必须要注意。”
  陶广义闻言顿时想了想,“若是以实验,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又要有实用价值的要求来规划,那这条路就最好在京城周边,还要经过当涂铁厂,这样我们运输设备和材料也更方便一些。
  “这样的话,从京城出发,经当涂、过芜湖、再南下去宣城,宣城有煤矿,这一段正好可以从宣城运煤去当涂铁厂,继续延伸的话,再从宣城到广德、安吉、德清、杭州,这样的话,全程是多少公里?应该没超500公里吧?
  “陛下,可否容臣去找幅地图?”
  鲁锦闻言瞥了他一眼,“不是,朕说有五百万两,你就真照着五百两花干净是吧?
  “不用找地图了,你说的这条线朕早就算过,从京城走太湖以南到杭州,330公里左右,不过实验线路,用不着铺那么长,再说你从京师修到杭州,你来回要运什么?倒是方便江西的瓷器从当涂上岸,运到杭州的市泊司出海,也就这点用处了。”
  陶广义闻言顿时尴尬的挠了挠头,他还真以为鲁锦是打算可着500万两来花呢,“那陛下的意思是?”
  “从建康、经当涂、芜湖、继续南下,经繁昌、南陵、最后到泾县,这条线全长165公里,且大多数都在平地,不用钻山,桥梁方面,总共需要跨过京城的秦淮河、当涂的姑溪河,芜湖的青弋江这三条江河,虽然有三条江河,但又都不太大,最适合我们拿来给新人练手。
  “而且这条路建成之后,方便把泾宣的煤炭运往当涂铁厂和京师,既能降低京师的煤价,也为以后当涂铁厂扩大产量打好了基础,所以这条路是有实用价值的。
  “将来再扩展一下,向南可以一路延伸到江西南昌,向东可以经湖州延伸到杭州,向北将来也有机会联通两京铁路,所以只要建出来就不会浪费,可以成为将来全国路网的一部分,而且全程只有三座桥梁,不到200公里,也方便控制工程造价。
  “拿二三百万两修一条示范线路,给你们交个学费,朕还是愿意出的。”
  听到鲁锦描述的这条线路,陶广义两人也兴奋了起来,当即问道,“陛下,那我们何时开始修这条路?”
  鲁锦闻言当即翻了白眼,“哪有那么容易,你说修就修啊,一公里200吨钢轨,165公里就是3万3千吨,你现在有这么多钢轨吗?而且修路不得先派人勘测路线,还有沿路的百姓,需不需要搬迁,搬迁后如何安置,那三座桥梁如何设计,怎么建设,这些你不都要提前准备?
  “先组建一个路线勘测小组,去勘测路线吧,其他的再说。”
  “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