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歷史上最后一位大帝!永乐大帝!
作者:何以生      更新:2025-08-09 07:54      字数:4316
  大秦始皇时空。
  “內阁?六部?没了丞相?”
  秦始皇微微蹙眉。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大明,竟然被朱元璋废了丞相?
  怪不得之前没听到丞相两个字呢,合著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废黜了啊?
  嗯……
  秦始皇微微眯眼,对於朱元璋为何废黜丞相,他也能理解一二。
  丞相一旦有权了,那可就没有王上、皇帝什么事了。
  当年的吕不韦就是这样。
  当时的他,更像是秦国的一个吉祥物一样,什么事情都要丞相去管,什么事情都由丞相去处理。
  搞得好像这大秦不姓嬴,而姓吕一样!
  大秦的丞相有三个,分別是相邦,右丞相与左丞相。
  吕不韦就是相邦,而左右丞相,就是辅助相邦的。
  吕不韦一事之后,大秦虽然还有相邦的职位,但却没有人当上相邦,只有左右丞相被设立。
  秦始皇也是为了避免吕不韦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没有设立相邦。
  却不想,他还没想到合適的制度去制衡,就听到朱元璋废黜了丞相制度!
  没了丞相,一切政务的確就由皇帝来承担。
  对此,秦始皇也很有发言权,他也是早早就起来,很晚才睡下……
  他不相信任何人,大小事务,都需要由他过问。
  但现在看来,这內阁制度很好啊!
  这样,可以减少他的工作量,同时,也能起到选拔官员的办法。
  只要做得好,就外放去当官,当一阵子,又可以重新入朝担任要职……
  就是……
  这翰林院又是什么东西?
  秦始皇感觉有些头疼……
  大秦与大明相差的时间太过久远了。
  很多东西,他听都没听过。
  他又偏头,忽道:“李斯,这翰林院,你觉得是什么?”
  “翰林院……”
  李斯麻了,想了想,也只能硬著头皮道:“依臣之见,翰林院,应该就是国家储备人才的地方!各地选拔过来的人才,都入翰林院,一开始做一点小事,皇帝要是看重,再带来身边,若是能力不行,就让他回去重新任职,若是可以,再带在身边继续做事!”
  “哦?”
  秦始皇微微点头,忽然又问:“那你对內阁制度如何看待?”
  这话一出,李斯腿都软了……
  他可就是左丞相。
  这要是內阁制度被皇帝颁布了,他们的权利,岂不是就直接收回了?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李斯赶忙道。
  “哦?怎么个不可法?”
  秦始皇眼眸一眯,淡淡道:“既是未来的制度,那自然是比当今的制度要好的!皇帝至朕而起,无法借鑑古人,就不能借鑑未来了?你说不可?那你且说说,有何不可?”
  “这个……”
  李斯头皮发麻,刚刚嘴瓢了,说快了,他现在都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是啊,人家是未来的制度。
  你说丞相古今往来都有,那人家就偏偏废黜了丞相制,设立了內阁制,人家那一套,玩的可六了!
  凭什么到了大秦就不行?
  不过,李斯脑子转的还是很快的,他赶忙道:“陛下,如今大秦刚立,后世很多东西,也语焉不详,只知道一知半解,若是不清楚制度的情况下就照学,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犬!”
  “嗯,到也有道理!”
  秦始皇点头:“所以,这大明的制度,你有头绪了吗?”
  “有,一点了……”
  李斯也只能硬著头皮说。
  他现在,大概知道个,明朝时期,丞相没了,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后来才设立了內阁,这內阁,相当於皇帝身边的谋士,参谋,顾问这些……
  而六部……
  现在,李斯大概清楚一个兵部,其他的,还不是很清楚。
  但从兵部这个简单明了的官职来判断,六部应该是包含了三公九卿的一些权柄。
  “行了,你好好看,好好学!”
  秦始皇淡淡开口,继而,又去琢磨北平在秦朝的什么地方。
  ……
  同一时间,大汉武帝时空……
  “哦?废了丞相?设立內阁?”
  汉武帝眼神闪烁,这么做的原因,他自然清楚。
  当然,他感兴趣的並不是这个……
  而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称臣!”汉武帝眼神闪烁……
  要说和亲……
  他汉朝,好像的確和过……
  高祖时期,嫁宗室女与冒顿单于。
  惠帝时期,嫁宗室女还是给冒顿单于。
  文帝时期,又嫁宗室女给老上单于。
  景帝时期,也嫁宗室女给军臣单于。
  汉朝和亲!
  而且还和的不少。
  说实话,汉武帝觉得这种和亲政策不好。
  堂堂大汉,竟还要用女人换来和平?
  之前他还觉得没什么……
  嫁一个宗室女而已,就能换来几十年的和平,这可比打仗划算多了。
  可当他得知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之时,他又开始动摇了!
  听听,这名声……
  大汉虽强,可和亲啊!
  光是这一点,汉武帝就觉得,大汉有些比不上大明。
  铁血大明啊!
  军事实力排世界第一的存在!
  以铁血铸起了汉人的脊樑,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汉武帝目光闪烁……
  ……
  而此时,大唐,贞观时空。
  “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好个铁血大明!”李世民眼神闪烁。
  和亲什么的,其实他也反感,但他也知道,和亲不过是政治手段罢了。
  但他忽然发现……
  好像不用和亲,王朝也能延续下去?
  “没有丞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增设內阁,帮忙处理政务……”李世民眼神闪烁。
  他不知道唐朝时期的六部与明朝时期的六部有什么区別。
  但他大抵是能明白的。
  “有趣,还真有意思,大明王朝,连丞相都没了……”李世民嘴角勾起笑容。
  “陛下,你不会也要废黜丞相制度吧?”长孙皇后一惊。
  丞相,宰相也。
  反正这么多年,跳来跳去,名字大抵是相同的。
  当然,为了避免宰相坐大,在唐朝,多宰相制度就出来了。
  唉,这个当一两年,那个当一两年,反正轮换著来。
  “呵呵,皇后放心,宰相不会废,朕只是感觉有趣罢了!”李世民淡笑道。
  “那就好!”
  长孙皇后鬆了口气……
  至於李世民如何想的,那她就不知道了……
  只是看李世民那嘴角带笑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没那么简单!
  ……
  而此时,大明洪武时空!
  朱元璋眯起眼……
  继而冷笑一声:“妹子,看到没,后世人都在夸讚呢!”
  是的,此时,胡惟庸已经被砍了,中书省也被撤了,从此以后,也就没了丞相。
  胡惟庸一案,牵扯人数太多了。
  当时马皇后还有些不理解,认为胡惟庸可以杀,但丞相不能废。
  可惜,朱元璋不听。
  而现在看来……
  “那哪是在夸你?”
  马皇后白了一眼老朱:“那不是在夸四儿吗?”
  “哼,那个小兔崽子,有什么值得夸的?”朱元璋撇嘴。
  “人家施行了內阁制度,这还不好?”马皇后又笑道。
  “那是他偷懒!”朱元璋冷哼一声。
  “那还说,咱大明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呢?还说,咱的大明,是歷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呢?!”马皇后又道。
  “嘿……”
  朱元璋一仰头,傲然道:“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这不是咱打下来的江山,他哪能做到那一点?咱大明的骨气,也是咱打出来的!至於迁都北平,呵,笑话,老四就只是想要去自己的地盘而已!北平他熟,不迁都北平迁都去哪?咱迁都西安,迁都洛阳,不是一样的?至於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呵,你觉得,这是一句好话吗?”
  嗯,这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確算得上是一句好话!
  特別是崇禎!
  想想歷朝的末代皇帝,再看看崇禎帝,差距一下就拉出来了!
  其实,总体来说,老朱还是挺满意朱老四的。
  但嘴上绝对不承认!
  最关键的是……
  朱元璋冷笑一声,阴阳怪气道:“就是咱们的明成祖弄出了东厂,让宦官得权!呵呵,他简直是把咱的话当放屁!咱就说嘛,太监怎么敢干政的?源头这不就找到了?”
  马皇后默然……
  老朱这是认定了,宦官不能干政,宦官不可得权?
  可事实证明,宦官,才是皇上的心腹……
  的確,开国之初,不需要用宦官。
  但王朝中期呢?
  如何制衡朝堂上的袞袞诸公,就成了问题。
  皇帝用宦官,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么!?
  可惜,也不知道是不是对於【明成祖】的偏见,老朱就是各种不爽!
  而此时……
  距离应天府十里处……
  “最有骨气的王朝?”
  小朱棣不由慢慢的停下了,脸上的笑容,总算又露出来了:“嘿嘿……大明至我而始!世界第一!老子天下无敌!”
  他到底还是年轻……
  这一刻,竟忽略了接下来自己要面对的东西……
  ……
  同一时间,大明永乐时空……
  “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点意思!”
  朱棣笑了。
  虽然这话有些名不副实。
  他也从来没想过守国门,他向来都是打出去的。
  但至他以后,让天子守国门,也的確显得硬气。
  “想不到啊,后世对我大明评价如此之高?”朱棣微微扬起眉……
  他本来还想著,自己得位不正,后世多有不齿。
  却不想,自己的评价,竟如此正面?
  后世子孙,不仅对他有三分敬意,似乎……
  朱棣感慨……
  “也不知道老爷子看到这一幕,会如何……可能原谅我造反?”朱棣喃喃道。
  不管怎么说,造反是他的不对!
  他也怕下去见到老爷子。
  所以他拼命的卷,拼命的卷,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功绩得到老爷子的认可……
  现在……
  铁血大明,最有骨气的朝代……
  这些评价,够吗?
  朱棣茫然……
  他也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在老爷子心中又会是什么样的?
  “真想见一见老爷子啊……”朱棣喃喃道。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顿了顿,继而继续开口道:“永乐帝在位期间,也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復与发展,一项项制度下来,不仅防止了农民破產,还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同时,疏通漕运,不仅保证了边疆的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求,也顺道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为关键的一点,朱棣在永乐元年,命人编撰了《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编成后,又让道衍和尚姚广孝等人重修!”
  “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
  “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仅目录就有十六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
  “至先秦到明初,引用的文献多达七八千种,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大典是近代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比国外的各种百科全书,还早了三百年!”
  “有人说永乐大典是古今第一奇书,也完全算不上夸大!”
  “可惜,如此古今第一奇书,却因为刊印量少,流传少,又因为朝代更替,內忧外患,偷盗,抢掠,焚烧等各种战乱的情况下,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四百余册!”
  “越到后面,缺失的就更少了。”
  “总之,永乐大典,成了中华歷史上的遗憾。”
  “同时,朱棣还派遣郑和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开始,末次航行结束於宣德八年,一共七次!”
  “也被称为郑和七下西洋!”
  “三宝太监郑和,远航太明洋和印度洋,拜访了沿途各个国家,古有张騫出使西域通丝绸之路,今有郑和七下西洋通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
  “下西洋不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还开通了经济,贸易,与各国建交,堪称万国来朝!”
  “九州四海,皆知大明!”
  “作为一个帝王,在歷史上能干成一件大事就可以声名显赫,例如,修长城,通西域,开凿大运河等……”
  “以这类公认的重大事业来衡量的话,明成祖几乎不比歷史上任何一个帝王差。”
  “仅从设立奴儿干都司、营建北京、浚通大运河、郑和下西洋、修《永乐大典》几件事来看,干成其中的任何一件都足可为他竖立一座丰碑。”
  “而朱棣,全都做出来了!”
  “是非功过后人评。”
  “永乐一朝,当为盛世!”
  “而朱棣,也无愧於永乐大帝!”
  “同时,朱棣也是歷史上,最后一个可被评价为大帝的君主!”
  “永乐之后再无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