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朱允炆削藩!朱棣奉天靖难!
作者:何以生      更新:2025-08-09 07:54      字数:3548
  这一刻,伴隨著秦镇的讲述,诸天万界,歷朝歷代,无数时空,所有人都倒吸口凉气……
  大秦始皇时空!
  “嘶,这个朱皇帝当真是惨!孙子死了,妻子死了,儿子死了,义子也死了,唉……当真是人生无常啊!”饶是秦始皇,也嘆了口气。
  朱元璋是皇帝。
  但同样也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爷爷!
  然而,他身边的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
  这对一个老人的打击又该有多大?
  哪怕是他嬴政。
  如果经歷了这些后,还能不能扛得住还是两说……
  他不是淡漠亲情,他对扶苏也很看重。
  从扶苏名字就能看得出来。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用这两个字为自己儿子的名字,足可见秦始皇对这个儿子的期望。
  相比起其他儿子,叫什么高、將閭、胡亥等等……
  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
  秦始皇都不敢想,扶苏要是死了,他会是什么表情……
  “唉……不容易啊!”秦始皇又嘆了口气……
  ……
  同一时间,大汉武帝时空。
  “死孙子,死妻子,死儿子,死义子……呼……”
  此时的汉武帝刘彻,吐出一口气:“可惜了,这么好一个太子储君!这种人要是当皇帝了,岂不比那朱棣好?也不知据儿可否比得上那朱標?”
  刘彻嘀咕一声。
  说实话,他觉得,刘据有些不像自己了。
  过於仁慈宽厚,还有些温和。
  这就不像一个帝王该有的样子。
  不过……
  好像,一个厉害的老爹,总有个仁厚宽仁的儿子?
  如那秦始皇如此。
  那朱元璋也是如此!
  可是……
  这俩皇帝的儿子,好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啊!?
  扶苏死了。
  大秦二世而亡,这才有了大汉的崛起。
  那朱標也死了……
  大明……
  哦,大明倒是没有二世而亡。
  只不过,皇位不是东宫之下了。
  “刘据……”汉武帝刘彻敲打著桌子,目露沉思之色。
  而同一时间,东宫內……
  此时的太子刘据望著天穹,听著秦镇的讲述……
  下意识握紧拳……
  前有扶苏,后有朱標!
  难不成,一个合格的储君,不应该是这般宽仁温和之人?
  父亲嫌弃他。
  又因为母亲年老色衰,刘彻也不像早年那般宠信了。
  那自己……
  “或许,自己有一天,也会如那扶苏,朱標一样……”刘据忽然感觉有些悲哀。
  ……
  而此时,大唐贞观时空。
  “可惜了……”
  李世民看著天穹之上,听著秦镇的讲述,嘆道:“如此好的一个儿子,培养了这么长时间的储君,就这么死了?”
  长孙皇后轻声道:“前有大秦公子扶苏,又有大汉太子刘据,后还有大明太子朱標,陛下,您说,咱们的承乾……”
  “皇后放心,承乾必不会於此!”李世民安慰。
  孙皇后默然。
  而同一时间,东宫……
  太子李承乾望著天幕,听著秦镇说的一切,一时间,不由默然……
  “朱標……这样的太子逝世,的確是帝国之不幸!”
  李承乾嘆了口气:“也不知道自己……”
  想了想,他又摇头,哑然失笑:“怎么可能呢?我还年轻,就算三十多岁不幸早逝,也还有十多年时间!”
  此时,他已经开始监国。
  哪怕只有十六岁,可却能识大体,能听断。
  监国乾的相当不错。
  他甚至一边处理政务,一边在想一些事情该如何改制……
  现在他是太子,以后,可就是皇帝了!
  ……
  同一时间,大明洪武时空……
  “轰隆隆!”
  这一刻,朱元璋只感觉好似有一道惊雷落在脑门上,震的他脑袋嗡嗡的。
  “洪武二十五年,標儿……英儿!”朱元璋人都傻了。
  他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知道朱標可能先他而去。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標就死了!
  关键是,还有他的义子,沐英,也在同年死了!
  朱元璋拳头紧握。
  “迁都?迁都?以后標儿哪也不去,哪也不去!”朱元璋恍恍惚惚!
  他只觉得,朱標是因为迁都一事,各地奔波过於操劳。
  总觉得,不让朱標离开京城,朱標就不死一样……
  “呜,標儿啊……”
  可是,想著想著,朱元璋还是绷不住了:“標儿,你怎么就走了呢?怎么就走到咱的前头呢?你怎么就能英年早逝呢?咱还等著你接受大明,咱还没看懂啊你穿龙袍的样子啊!標儿啊!”
  “还有英儿,英儿啊!你还只是壮年,身子骨怎么就这么差啊?你怎么也走到咱前头了啊!”
  朱元璋是真的破防了。
  这接二连三的打击,直让他眼前一阵阵发黑。
  儘管这些人都还没死呢。
  可一想到这些亲人一个个的都离他远去,与他阴阳两隔,他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儿子,是他最看重的儿子。
  妻子,是他最敬爱的妻子。
  孙子,是他最喜欢的孙子。
  义子,是他最疼爱的义子。
  结果,全都先他而去了。
  不得不说,实在是可悲。
  “英儿,標儿……”饶是马皇后,也感觉大脑一阵阵眩晕。
  “妹子,妹子,你可別嚇我啊!”
  朱元璋一看,赶忙扶住马皇后,急道:“妹子,你可千万不能有事!你要是有个好歹,有个三长两短,那咱可怎么办啊?!”
  “没事,重八,我没事……”
  马皇后缓了缓,继而开口道:“我想英儿他们了!”
  “好!咱这就叫他们回京!”朱元璋一点头。
  ……
  而同一时间,大明永乐时空!
  “大哥啊,我想你了!”
  朱棣神色复杂,心中不由嘆了口气……
  天知道当初他得知朱標之死时,是何等复杂的心情。
  长兄如父。
  这么多年来,都是朱標带著他们。
  冷不丁忽然听到朱標死了,对他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唉,大哥,要是你还没死,该多好啊!”朱棣又嘆道。
  “要是大伯没死,这皇位也轮不到你……”朱高煦嘀咕一声,继而心臟陡然漏跳一拍,然后,一脸惊恐的瞪大眼,下意识抬头看向朱棣……
  糟了……
  怎么就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艹……
  完了完了!
  这回死定了!
  眼看著皇位近在眼前,结果,就因为这张臭嘴……
  別说皇位了,皇上说不定还要治他一个大不敬之罪,直接赐死都有可能!
  完犊子了!
  就在朱高煦万念俱灰之时……
  然而,朱棣却並没有想像中的暴怒。
  只是有些感慨道:“是啊,要是你们大伯没死,这皇位,也轮不到我!我对皇位,其实没有兴趣的!要是大哥还活著,我愿意当大哥的征北大將军!”
  是的!
  朱棣心里其实就这么想的。
  当看到老爷子,看到大哥每天起早贪黑的处理公务,处理朝政时,他真的对那皇位没兴趣!
  当个王爷多好啊!
  不用担起责任。
  整天吃吃喝喝,多轻鬆?多自在?
  可惜……
  天不遂人愿,大哥,就这么英年早逝了!
  唉……
  ……
  伴隨著诸天万界的嘆息……
  而此时,问答空间中。
  秦镇继续开口道:“洪武二十五年,诸王进京弔唁。”
  “虽然诸王悲痛,但现在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储君的问题!”
  “朱標薨逝,也就意味著大明没有太子了。”
  “其余皇子或许没有继承的资格!”
  “但身为嫡子的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却是有资格继承太子之位。”
  “而这剩下的四个嫡子中。”
  “老二秦王虽然有勇,但在封地胡作非为,更是有人把秦王的恶行告到京城!”
  “老三晋王虽然有智,但也多有些残暴,以至於因为一些小事,就鞭挞他的厨师,连朱元璋都觉得自己这个三儿子有些过火,你鞭挞谁都可以,但鞭挞厨师,真不怕人家在你饭菜里下毒?晋王听进去了没有再处罚厨师,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他甚至以马缚人,直接车裂!如此恶行,同样残暴!”
  “而老四燕王朱棣,有勇有谋,近段时间更是肃清北漠,风头一时无两,也没听闻在封地做过什么恶事!”
  “至於老五周王,军功与治国,他並不感兴趣,反而对草药,医药学,更加上行!”
  “所以,谁是太子,一目了然了!”
  “大明时期,早已见过前朝立长立贤。”
  “既然贤能的长子没了,那按照能力,品性等综合因素考虑,也应该立贤了!”
  “朱棣认为,自己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大。”
  “秦王是比他勇猛,但他比秦王聪明。”
  “晋王的確比朱棣聪明,但他比晋王勇猛!”
  “综合考虑,他是最適合的太子人选!”
  “然而,朱元璋,却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了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
  “诸王再不甘,也只能离去!”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秦王去世。”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晋王去世。”
  “受到连番打击之下,朱元璋终於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朱棣想要进京弔唁,却被朱允炆勒令停止!”
  “之后,朱允炆生怕这些叔叔们手中权力过大,於是,登基之初,就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削藩!”
  “藩王拥兵自重,多行不法,若是藩王不安分,谁去抵御这个问题,在朱元璋还没死的时候,朱允炆就问过这个问题,当时朱元璋反问,朱允炆该如何做。”
  “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认为这样的做法確实无可代替。”
  “但朱元璋万万没想到,在朱允炆登基之初,直接开始削藩。”
  “他当初说的,什么以德怀之,以礼制之,统统拋之脑后,直接开始削藩!”
  “齐泰认为,最应该削藩的是朱棣,黄子澄则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洪武朝已有不法行为,削之有名。”
  “所以,应当先削周王,周王与燕王是同母,削弱周王,就相当於剪掉朱棣的手足,朱允炆同意了,於是乎……”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周王被定有罪,贬为庶人,流放云南!”
  “同年十一月,朱允炆又派遣布政使、指挥使,暗中监察燕王府,並派遣兵士驻扎北平周围!”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遭人指控有意图谋反、偽造宝钞及擅虐杀人等罪名,湘王无以自明,自焚而死,朱允炆上諡號曰:戾!”
  “五月,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
  “六月,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侧”旗號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