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动力来源
作者:小二拿笔      更新:2025-07-15 01:19      字数:2028
  中国古代能人辈出,曾经涌现出了那么多领先世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先进技术,还是无法突破动力来源这一关。
  其实,古代先贤们在突破动力来源这一事关工业革命的关键隘口,也是做出过许多尝试的。
  比如用於碎物的连机水碓,用於鼓风的水排,都是利用水力解决动力来源难题的先进发明,比西方早了好几百年。
  可是先天不足,地大人多却少煤,好不容易產出的一些煤,还得按照客观的分配规律,先送到皇家或者高官那里。
  哪里还有这些能工巧匠们用於创造的空间。
  燃料短缺,成为了困扰秦淮的一大难题。
  这也是整个古代中国的缩影。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普及的就是,让老百姓冬天以衣御寒,减少燃料损耗,才有可能余下足够的燃料以供手工业。
  可是田地若都种了,老百姓吃啥?
  是不是还得先引入玉米、红薯、土豆、新稻种?
  这一环扣一环的,没个几十上百年……
  “秦县令,秦县令?”
  李玖见秦淮驀然站立,久久不语,於是出声喊道。
  这才將秦淮早已飘飞万里之外的思绪拉了回来。
  “李公,你烧的砖都是这样的吗?”
  秦淮捡起地上一块青条砖,这是为了搭建砖窑特意买的,也能做模子用。
  “是的,三郎君说了,先烧这种砖盖房子用。”
  秦淮点了点头,掂了掂,非常重,確定是实心砖无疑。
  除了厚度跟现代差不多,长度、宽度都远大於现代的红砖。
  此时的唐朝,已经解决了木建筑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难题,木架结构形制与规模都日趋形成定製,砖的需求反而没有那么大,所以对於砖的形制没有太多规定。
  除了秦淮手里的这块条形砖是有规定的,其余的形制並无明確要求。
  “为什么不造小一点?”
  秦淮问出心中疑问。
  大砖太耗火力,小砖受热成型都优於大砖。
  “小砖?那怎么盖房子?”
  李玖不明白秦淮为什么会有此问,他烧了一辈子的大砖,从来没有烧过小砖。
  虽然李玖没有给出秦淮答案,但是秦淮却已经想明白了。
  小砖虽然好烧制,但是现在可没有水泥,所以砖墙的修建都是靠黏土砌砖的。
  黏土虽然粘性够,但是强度不够,而且隔温防水效果差,如果用小砖盖房,不仅容易倒塌,一旦吸水受潮,冬天就会极冷。
  也正因此,必须採用足够长度和宽度的大砖,利用大砖本身的重量和稳定性,才能用於盖房子。
  想要烧小砖,必须要有水泥补充强度和硬度。
  那水泥又怎么製作?
  过程也很简单,跟炼铁差不多。
  找到石灰石矿,採矿、碎石、研磨、烧结、再研磨。
  石灰石矿分布广泛,倒不难找,甚至碎石研磨也还好,可以利用水力。
  可是高温烧结怎么办?
  这可是一笔海量的燃料需求。
  得,又回到了原点。
  秦淮心里感慨,再次拋除杂乱思绪,不再纠结小砖的烧制,问道:
  “那空心砖呢?比如只取四边,中间挖空。”秦淮在条砖上比划著名。
  “这样挖太多了,对制坯的要求很高。”
  “你能做吗?”
  李玖不太確定,说道:
  “我可以试一试。”
  “嗯,你先试试,如果不可行,我再想办法。”
  秦淮不太了解具体的烧制情况,只能先让李玖试著烧制。
  空心砖如果可以烧製成功,不仅可以减少燃料损耗,还便於搬运和运输,只要硬度过关,非常適合大面积推广。
  他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些办法,只是还需要看烧制的结果。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烧?”
  “这边水、材都是现成的,黏土也都拉过来了,再要个四五天就可以点火起炉了。”
  “我明天就让八娃他们筛土製坯。”李玖怕秦淮觉得进度太慢,连忙补充说道。
  就在这时,邱大伟跑了过来,没等他说话,一旁的李玖问道:
  “大郎君,我想回趟高桥,上次走得急,很多工具没带过来,马上要筛土製坯了。”
  邱大伟看向秦淮,见其点头,隨即说道:
  “可以,速去速回,不得耽误。”
  秦淮知道邱大伟为了进度、保密和便於管理,要求所有人,未经他的同意,不得隨意外出。
  他对这一点很是满意,默认了邱大伟的做法。
  二人缓步离开砖窑,往太平河上游走去。
  “大伟,你找我?”
  “陈郎君来了,说是有事找您。”
  不远处,陈册匆匆跑来,秦淮肃容问道:
  “何事找我?”
  “秦县令,县衙出事了。”
  “出事了?什么事?”秦淮皱眉问道。
  “我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您还是跟我回去一趟吧。”
  见陈册脸色焦急,秦淮也不多问,直接往码头走去。
  在船上,根据陈册讲述,是有一群外地人围在了县衙门口,具体什么事情他也说不上来。
  秦淮不敢怠慢,群体事件不容小覷,只是催促著船快一点划。
  到了县衙附近,秦淮特意从侧门直接进了县衙內宅,现在他不清楚具体情况,走正门会直接撞上这些人,到时候就一点思考和缓和的余地都没有了。
  刚进入內宅,就看到高力本来回踱步,显然是在等他。
  “高县尉,门外现在是什么情况?”
  “秦县令,不知何故,门外纠集了一帮蒜农,携数十辆满载大蒜的驴车,吵著闹著要报官。”
  “蒜农?多少人?”
  “有四五十人。”
  “我浙西道百姓不喜吃蒜,丹徒整个县都没这么多人耕种,他们是哪里的蒜农?为何报官?”
  “还不知,刘县丞正在门外应对。”
  就在这时,从二堂跑来一人,正是主簿顾作立。
  “秦县令,门外来的蒜农中了『牙转』骗局。”
  “牙转?他们是哪里人?”
  “坯县。”
  “大蒜之乡,邳州?”
  邳州就是现代的邳州,也是种蒜得以闻名。
  只不过现在改制了,邳州已经改为坯县,归隶不变,还是徐州。
  “邳州离我丹徒几百里,为何会来此地卖蒜?何人牙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