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手实
作者:小二拿笔      更新:2025-07-15 01:18      字数:2155
  不远处,两艘中等大小的转运漕船缓缓驶来。
  这两艘船吃水极深,显然是满载货物。
  秦淮指挥邱氏三兄弟將渡口的杂草清除,简单平整了一下。
  所幸这个码头当初主要由石头堆砌,虽然破旧了点,但是依然可以使用。
  两艘漕船缓缓停在渡口。
  从船上跳下来两人,一人是秦淮的眷属,陈册。
  另一人,中年模样,稳了稳身形,对著秦淮拱手辑礼,道:
  “秦县令,我是浙西道盐铁转运仓吏张午师,奉您之命,转运一百石稻米及相应器具。”
  张午师没有打探稻米的用途,甚至连周遭奇怪的村民也没有多看。
  秦淮非常满意张午师的分寸感。
  浙西道的盐铁转运使是刺史李翛,而当初为了让秦淮兜著废弃后大关炼铁场的包袱,不仅给了他节制大关炼铁场的权力,甚至还给了他盐铁转运副使的职位。
  本来是个彻头彻尾的『虚职』,但是谁也没想到大关炼铁场还有重启之日。
  虚职一朝转正。
  这可就帮了秦淮的大忙。
  就比如安排仓吏给他转运货物这件事,如果没有这个职位,是万万搞不定的。
  邱二光总是最有眼色的人,他急忙招呼两位兄弟和船上的船工,脱下上衣,开始从船上往下搬东西了。
  隨著一袋袋的粮食搬下船舱,本来一直萎靡的村民顿时来了精神,十几个年轻人已经在族长的招呼下,加入了搬运队伍,还有些妇孺已经准备生活做饭了。
  大家已经饿了好几天,现在看到粮食,所有人都像突然来劲的发条一样,紧锣密鼓又井然有序地转了起来。
  除了一百石大米,秦淮还让陈册准备了整整一只羊,和两口大铁锅。
  这大铁锅也是罕有之物,这个时期,受限於炼铁技术,铁锅在平民家庭里是很少见的,村民们吃饭要么冷食,要么就是陶鬲土灶。
  眾人快速垒起了两个简易的炉子,放上大铁锅,一口锅用来烧水煮米,等到快熬好的时候加入几把野菜,另一口锅煮羊肉、燉羊汤。
  不消一会儿,肉香和米香把包括秦淮在內的所有人都吸引到了铁锅附近,直勾勾地盯著两口锅,不自觉地吞著口水。
  如果不是秦淮这位官家在场,恐怕他们早就拼抢起来了。
  秦淮看到食物准备地差不多了,在大家期盼的眼神中,让陈墨许组织村民排好队,隨即命令邱大伟三人开始给眾人分发食物。
  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分到了一碗浓稠的米粥,还有几块冒著热气的羊肉,加上一碗羊汤,配合著秦淮带来的大蒜,一口下去,真是去膻增香,回味无穷。
  秦淮也吃了一点,不过他还是没有习惯这样的烹飪方法,所以吃得不多。
  这个时候的大米是糙米,只是简单的去除了硬质外壳,米糠和胚芽都还保留著,和他喜欢吃的精米,至少还差了两道工艺。
  而且这个时候的香料是很昂贵的,这锅羊肉没有添加任何香料,甚至都没有焯水,哪怕有大蒜,他也是很难下咽。
  幸好其他人没有秦淮的『臭毛病』,一个个吃得满嘴油腻,打起了饱嗝。
  优质蛋白和油脂,在这个时期,对於这些人,可是极难获取到的。
  吃饱喝足之后,这些人终於有了力气,开始围绕著废弃的炼铁场走来走去,最终目光还是都停在了卸下来的满满两船的货物。
  足足一百石的稻米,约摸一万两千斤,就这么摆在了他们面前。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多的铁製工具、毡帐。
  族长陈墨许手里拿著一大沓手实,来到秦淮身前,感激说道:
  “多谢秦县令救我们陈家村,我们所有村民愿意留在此处,为您效劳。这是六十户的手实,交由您重新编入。”
  秦淮示意陈册收下手实,对著陈墨许说道:
  “陈公,这些米看起来虽多,但是毕竟这么多张嘴,两个月差不多就吃完了。”
  秦淮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语气低沉道:
  “我这里不养閒人。这样,由你组织,將你们村成年劳力分成三组,分別负责修路、运输、內务,具体干什么活,全部听从邱大伟的指挥。”
  “另外,你们村有会制炭的吗?”
  “木炭?有的。”陈老指了指身后一位中年人,朝他摆了摆手。
  “秦县令,这位叫陈清培,原来做过卖炭翁。”
  “你怎么制炭的?”
  陈清培脸庞黝黑,露出一口白牙,嘿嘿道:
  “在地上挖一个坑,將砍好的木材一层一层铺好,周边用粘土垒砌,顶上留空,从上面引火,待烧到底部时封顶,封顶用鬆土,排出烟气,七日后即可取用。”
  秦淮听到这个方法,虽然早有所料,但还是皱了皱眉。
  这方法也太原始了,效率低且木炭质量不稳定。
  秦淮心里嘀咕,他自己脑海中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现在还不能做,至少要等到路修好了,粘土运输过来了才可以。
  “你带几个人,这几日就按照你说的方法开始伐木、砍柴、烧炭,要大胆一点,多挖几个坑,能烧多少烧多少,我有大用!”
  “喏。”
  陈清培这辈子还没有跟官家打过交道,现在发现自己一个烧炭的,竟然得了县令大人的亲自吩咐,一幅受宠若惊的样子,领命而去。
  “大伟,这些人、粮、物,我就交给你们三兄弟了。”
  “你们记好,我做如下安排:”
  “第一,现在就检查废弃房屋,能用的马上安排他们住进去,不能住的一律推倒。另外,把我带来的毡帐搭好,安排村民儘早休息。”
  “第二,明日你们三兄弟要明確分工,三正带队修路,儘快把粘土和矿石运过来;二光带队整理內务,先把厨房、茅厕建起来;大伟统筹协调,负责採买,需要什么东西跟陈册说,他会给钱,门口的船我留给你们一条。”
  “我就一个要求:三天,让这里井然有序、焕发生机。”
  邱氏三兄弟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激动,他们现在才真的相信,秦淮是真的要带他们搞一场大事业的。
  他们年轻有力、血气方刚,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
  如今,亲眼看到这么多的人需要他们组织,几百袋的粮食要由他们去分配,大片的建设需要他们去展开,三兄弟完全没有怕脏怕累的怨言,只有浑身的干劲。
  “喏。”三兄弟齐齐朗声答道,颇有些豪气。